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伦理 > 好莱坞制作 > 第282章 卷起一路烟尘

第282章 卷起一路烟尘

目录

  “战争中没有打不死的英雄!”虽然嘴上这么说,库尼特斯却不得不感慨,这场战争戏真是残酷到可怕!坐在前排的汤姆·汉克斯,由于已经看过几次影片,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杜克的制作手法上。

  特别是他几乎全程参与了拍摄,加之在这个圈子里也算经验丰富之人,与片场拍摄时的情景结合,总能得出一些分析。“很明显,杜克在后期制作中,用上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剪辑方式。”汤姆·汉克斯很确认这一点。

  开场大战中,杜克明显采用了一组连续镜头来体现拍摄效果,并且分别选用不同的镜头…如中景、近景…来呈现战争场面。其中,为了特别凸显战场上士兵们的挣扎以及战争的血腥

  他煞费苦心使用了特写镜头,以取得真的视觉效果。如在海滩上以及海水中战士们拼命向前,在水中奋勇前进的战士被疯狂发而出的子弹中,此时特写镜头让人更加直观见证到了这一幕惨烈场面。

  只见鲜红的血从战士身上源源出,立即将其身边的海水染红,战士随之倒下被海水淹没。

  随后,镜头画面逐渐被拉大,又以小全景的方式让人目睹了海上鲜红、悲壮的场面。战争残酷无情,生命在战争面前变得渺小而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哪怕是最迟钝的观众,也能从开场大战中体会到这一点。

  作为资深影评人的托德·麦卡锡当然也不列外,他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虽然影片仅仅开场,却足以让他判断出,这是一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杜克·罗森伯格电影。

  想起影片大规模宣传时,影评人纷纷在专栏里嘲笑这是外星人版的二战、除了爆炸什么都看不到的话,他的脸色更黑了。影片确实有很多爆炸,而且是接连不断的爆炸,但这些爆炸不是为了爆炸而爆炸,如此大规模的抢滩登陆战,如果没有爆炸。

  那才是笑话,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爆炸完全舍弃了《独立》和《勇闯夺命岛》那种非常夸张的方式,在保留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显得异常真实。

  相比之下,坐在他旁边的肯尼斯·图兰眼中少了些偏见,能以相对更公允点的角度审视已经看到的画面。

  在这段战争场面中,杜克·罗森伯格明显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拍摄制作模式,史无前例的使用纪录片式的镜头展示战争…

  用手提摄影机抢拍登陆场景、齐高的跟拍角度、迂回晃动的画面、个人化的面部特写、快慢镜头的组接、运用蒙太奇技巧中的重叠剪辑将零碎的抢拍镜头组接连贯…

  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恐怖战场的骇人场面,也造就了影片独有的镜头表达。手提摄影机镜头的广泛运用,使得影片镜头的画面角度处于平行状态。

  或者是相对于被拍摄物呈现出四十五度角,这种接近人观察物体的角度,令银幕上的人、物以及事件更加真实可信。作为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好莱坞做了一段时间副导演的安娜,有着同样的感受。

  随着近乎于士兵的视角,像她和艾琳这样的观众,被导演杜克·罗森伯格身临其境的安置在奥马哈滩头,感受林弹雨的威慑,体验战争的残酷血腥!“这不像是杜克的电影啊!”尽管看过预告片后,艾琳·兰黛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现在还是忍不住的惊讶。没有美丽的广角镜头,没有超大的大场面,没有炫目的运动镜头,没有凌厉的剪辑风格,没有火爆的特效爆炸…如果不是非常确定导演就是杜克·罗森伯格,艾琳绝对会认为这是其他人的作品。

  但是,她没有失望,影片一如既往的精彩好看,即便血腥的有点恶心。“艾琳,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听到好友的话,艾琳疑惑不解“为谁?”“杜克·罗森伯格啊。”

  安娜低声音“你们不是朋友吗?在我看来,他风格转变的第一步非常成功,说不定这部影片会成为他的代表作。”这是安娜的真实看法,仅仅是这段开头大战。

  就足以铸就影片的史诗格调,只要后面的叙事不崩掉,这部影片必然会成为战争片中的经典,甚至是最为经典的一部,就在安娜和艾琳趁着战争戏告一段落,窃窃私语了几句的时候,肯尼斯·图兰还在对影片进行分析。

  这很难说是杜克·罗森伯格式的电影,风格的转变确实很明显。很显然,杜克·罗森伯格认为大场景不能很好的传递出战争的恐怖感,所以他没有使用多少广角镜头来展示全面的战场,严格说起来只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穿了一回全景…

  镜头由已经抢占滩头的士兵,渐渐摇到充斥着车辆、船只和尸体的海滩,最后定格在一个背包上印有“瑞恩”字样的尸体上。除此之外,影片更多的采用了中景,以及中近景和特写,比如米勒上尉颤抖的手和士兵紧张恐惧的脸等等。

  然后杜克·罗森伯格把这些中近景与特写放在银幕上和观众眼前,使战争中的死亡真实到让人震撼,让人无法接受,在这里,死亡来的是如此的突然。

  如此的快,没有不切实际的侥幸,没有中弹后还活蹦跳的英雄,没有临死前的垂死反击,这些死亡段落的放大,轻易就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传达出战争的恐惧、悲惨与人的没落。

  用战争的惨烈,来表达反战的思想,手法虽然不新鲜,但杜克·罗森伯格做的极其出色,就算是旁边的托德·麦卡锡,也不得不承认,杜克·罗森伯格做出了明显的改变,单以这开场戏来说,恐怕能算成功的改变。最典型的。

  就是影片镜头的长度,托德·麦卡锡清楚的记得,杜克前三部影片的平均镜头长度不超过2。5秒,长镜头只能用极其罕见来形容,而这段戏中,他大量运用了写实的长镜头,估算平均镜头长度应该在7秒以上。

  虽然这样没有了短镜头快速切换带来的凌厉感,却能不间断的展现战争过程,让人不知不觉间融入到镜头中来,融入到影片中来。

  给托德·麦卡锡不同的还有剪辑,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放弃了以往不遵循任何逻辑的剪辑方式,回归到了逻辑剪辑的行列中,影片这段戏不是为了保持镜头长度刻意为之。

  而是在遵循合理性的逻辑剪辑原则,是在一段事情结束或者代另一组令人关心的画面时进行剪辑。哪怕心中有偏见,托德·麦卡锡也没有从镜头剪辑切换中产生被迫接受画面的感觉,镜头剪辑自然而又畅。

  纵使对杜克·罗森伯格的感官恶劣到了极点,托德·麦卡锡心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的导演有了巨大的进步,执导水平甚至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接下来的镜头,杜克·罗森伯格在最薄弱的情感表达上使用的手法,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大片大片的麦田中,一座小屋安详地矗立在远处,一条小路蜿蜒的把它与远方联系在一起,一辆军车从前景入画,卷起一路的烟尘,打破了田园的宁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