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热闹非常
果然这种战斗方式还是效率太低,冲没法冲跑没法跑,全都陷在泥泞里,而且冲前面的人几乎都披甲,被击中一刀一很可能死不了也伤得不重,杀人效率也低。
双方打了许久,各有死伤退了回来。下午时南面的官军又发动了一场进攻,照样没法奏效。第二天,雨小了许多。朱雀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以横向排列的队形,而改以几个方阵正面推进,方阵之间空隙较大、但因此有了更大的纵深。
两军再次接敌后,朱雀军前面在拼杀,后面拿起只有几尺的短一齐投掷。这下朱雀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他们因为有纵深打击杀伤力明显增強。从以前起朱雀军步军本来就装备了一两枝短,除了是为嘲天气作战的准备。
最大的原因是短兵相接的战斗,长只能在起初使用,一旦两军冲到了一起,长达丈半的长就毫无作用了,你捅不到近处的人,这时候就得用刀更好,但是用刀砍铁甲很容易折损。
参议部因为考虑士兵负重和军费问题,所以给步军另外装备了木柄短。不料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官军在冷兵器场战上被击退。等到第三天时,雨停了,天气转晴。
***尚在武昌府的于侍郞(兵部右侍郞)听说澧州的事后为时已晚,当即写信送到常德府质问。
又因有其它的事,于谦便招薛禄返回武昌面见。薛禄仍不知错,对自己⼲下的残暴之事不以为然,认为“贼兵”活着就是后患,朝廷也不会追究责任。
于谦忍不住发火道:“叛军已经缴械成为阶下囚,你这么杀他们有何益?何况据报近一千人中大部分是叛军刚刚招募的新丁,这些人刚不久前还是农户,妄加屠戮有什么用?”
薛禄无言以对。于谦又道:“纸包不住火,此事一出,往后与叛军作战,敌军定负隅顽抗死战不降,就算是我们占优势的战役,也定然要付出不必要的伤亡。唉…武侯何以如此糊涂?”
这时薛禄才不甚情愿地服错,又说道:“还好咱们首战告捷,斩敌一千余,于侍郞何至于愁眉苦脸。想之前的成国公战败,叛军也只有一千余人。”
“今非昔比,当时成国公对阵的全是叛军主力,这次覃有胜遇到的不过是叛军的一小部,其中大部分只是新丁。何况眼下叛军已然坐大,兵力达到一万多人。”
于谦见薛禄已经认错,也不想再与他闹出矛盾,便说道:“我在向朝廷报头功时自应为薛将军计较,杀俘虏的事只会用密奏递呈兵部。
但愿薛将军今后以大局为重,切要慎重。湖广事已至关重要,若是我们再出差错,势必酿成大患,沦为千古罪人。你我既受皇命于危难,万勿坏了皇上的大事。”“是。”
薛禄听罢这才正⾊拜服。于谦不噤在心中感慨,真正无懈可击的人才实在少之又少,武侯这种朝廷大将之才也不过如此,到头来还得自己一个文人为他在军事上谋划计较。
“这回召武侯到武昌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于谦道“原定以荆州武昌及长沙兵集结为两路进剿,但筹措准备尚需时⽇,这段时间我们不能毫无作为。
兵无常势,敌军不会等着我们准备好了再动手。收复澧州三县算是一件好事,第二件我们得注意防守…常德府,这几⽇我与幕友多次辩论,认为需要立刻急调兵马防备。”薛禄一副意外的表情道:“于侍郞觉得叛贼敢主动进攻大城?”
“有什么不敢的?”于谦道“叛军兵力扩大到上万,小小的辰州府本无以承担,于情于理他们会再次攻城略地。眼下对张宁来说,哪个地方最有价值?”
薛禄道:“这么说来,叛军可能真想得到常德府,这地方风调雨顺稻米常年丰收,⽔产丰富,富庶之地。”“不仅如此。此地的战略也十分重要,我们一直以来就是打算以常德为基进剿,此地不仅靠近叛军主力据有之地,更有⽔陆通之便。
大江直接⼊洞庭,船只穿过洞庭就是常德府,据有此地,官军可以靠江船运送大量的辎重粮草战备物资到前方,保证将士补给。
而对叛军来说,如果能攻占此地,不仅能解除一大威胁。更能从湖上威胁袭扰洞庭沿岸大片区域,特别是袭扰粮道和后方辎重,用少部分兵力就能迫使官军分出大量兵马防守,掌握主动。”
听了于谦一番话,薛禄诚恳地深深一拜,顿时心服口服。这时就连刚刚进来的锦⾐卫陆佥事也服气道:“咱们的人不久前打听到,贼军新设一营兵马,取名常德营,或许玄机正在此处。”
***有人说最理解自己的人是敌人,有时候这话很准。张宁取名常德营确实有一番考虑,他早早就发现了常德在这一阶段战役中的重要战略价值。
不过自己人中反而很少有人明⽩它的含义。或许人们只是觉得不过是个名字而已,常德营也好、长沙营也罢,取名叫京营也没什么不对。
朱雀军的第一支军队起初只有一百多人,名字叫永定营左哨第一大队,永定营的名字由来就是张宁当时认为永定卫是起兵初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可是直到现在,永定卫城仍然在官军手里。起初他一直都没法攻占这座十分看重的卫城,随着形势的转变,它渐渐失去了价值,也没必要专门去攻取了。
任何地方的轻重,都看它处在什么时候,不过如此。而现在常德府又进⼊了张宁的视线,他忍不住用作第二营的名字。
有时候眼光确实是一种天分。阅历经验能让人练。而天分才能让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澧州等三县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辰州中枢,先是收到孔武的告急军报,接着就确认三县落⼊官军之手。
澧州部被杀屠的事也不久被打探清楚。当地除了军队还有不少朱雀军的人,那么多人被杀屠,哪怕是在山林僻静中,也很难瞒住的。张宁听到这个消息,回想一下,仍然还记得孔武的音容笑貌,这个武将他是认识的。
在军营中常常见面,议事时偶尔也有参与。他一面痛惜失了一员将领和一部人马,一面理智地考虑,觉得这应该是于谦的失误…不过也很可能不是于谦下令⼲的事,以张宁对他的了解,他不应该是做这种忍残而又没什么好处事的人。
官场上规矩多,但擅作主张的人也不少。经过参议部的议事,朱雀军內部决定拿这件大书特书一番。
这时候还没有人权的概念,但道义的观念还是有的。不管是罪人还是什么、都是汉人,杀屠同族显然不是光彩的事。
就算是当年的永乐帝朱棣,杀了很多人,也没见他自己拿出来炫耀。先是汪昱等人找了一批文人写了几篇煽情的祭文,借以煽动士人的黑⽩价值观,因为对于百姓来说,很容易受读书士人的舆情影响。
接着参议部又发公文把澧州惨状的事通报全军。参议部认为孔武在弹尽粮绝敌众我寡时投降,已经尽了守土之责,遂将死难的将士以战死的待遇抚恤家属。
现在他们并不担心这是鼓励投降,恐怕今后很难有人愿意投降了,与其被像口牲一样坑杀,还不如战死的好。
张宁见识过现代政治各种颠倒黑⽩的手段,并不満⾜于将真相告于世人,他还要创造一番。不久后便指使参议部杜撰了很多官军占领澧州等地后的暴政,官兵烧杀奷无恶不作云云…
而且这些事听起来很像真的,在老百姓的经验里,一遇到兵祸,外地来的兵和土匪其实没什么区别。有各种“事实”为凭据,张宁便能在辰州各地堂而皇之地宣传自己的大义和正义,为了推翻暴政的战争、而不仅仅争夺统治权的內战,指“伪朝”不义不法(按照传统制度,朱棣从太祖长孙手里夺得权政就是不合法的)。
这番言论不仅鼓动了一些外行的人,就连朱雀军內部许多将领都深信不疑。在准备攻打常德府之前,张宁更是亲自在城门口前大街上演讲鼓动士气。
当⽇大街上将士云集,还有许多看热闹的百姓,一时挤得⽔怈不通。他宣称天子是受命于天,一旦有通过“不道”手段上位的人占据,就会妖孽丛生。
所以如今的世间才会出现很多冤案,冤死的魂魄在人间不散,正义不得伸张,官绅勾结鱼⾁百姓云云。当然这些问题是任何封建王朝都难以避免的问题,不过冠以神化的论调,反而能引起军民的赞同。
接着他又说自己的兵马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正义的国度而存在的,要矫正大明走上的歧路,重建強盛富庶帝国的梦想。
城里的将士⾼呼万岁,一时群情汹涌,热闹非常,堪比过节般的盛况。这时张宁偶然间发现有一队卫士护卫着城墙边的一栋楼阁,楼上观看的人好像是周二娘。
张宁脑子里不噤浮现出那双清澈的眼睛,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言论会不会被那小娘给识破?他的情绪因此受了点影响,満口大话说不下去了,便向城下的人群挥了挥手,离开了城头。
不料人们意犹未尽,大呼⽟王的名头。张宁走到城楼里,正见着在里面的王贤等人,还有周二娘的爹周梦熊。他便随口问周梦熊:“方才我当众说了许多话,是否言多有失?”
不料周梦熊抚掌赞不绝口,直言他口齿清楚、言语诚挚而有气势,更有成大事的襟。汪昱也说道:“一直以来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封疆大吏都⾝居⾼墙之內,常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王爷直面军民百姓、视为一体,名望必闻于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