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 > 本输

本输

目录

  ⻩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下所至。愿闻其解。

  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宮,劳宮,掌中中指本节之內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內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內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內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內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央中‬,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內庭,內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央中‬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內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噤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舂取络脉,诸荥,大经,分⾁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肤皮‬之上。秋取诸合,余如舂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译文

  ⻩帝向岐伯问道;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之处,井、荥、输、经、合腧⽳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影响人体经气出入的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还有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于头,下至于足的联系。我想听听有关这些问题的讲解。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少商⽳位于大指端的內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太渊位于鱼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尺泽即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腧⽳。

  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宮⽳,劳宮在掌‮央中‬中指本节的內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间使⽳,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曲泽在肘內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称之为合。这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腧⽳。

  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大敦位于足大指的外侧和三⽑中间,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行间⽳,行间在足大指次指间动脉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冲⽳,太冲在行间⽳上二寸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中封⽳,中封在內踝之前一寸陷中,该⽳针刺时,逆使脉气就会阻塞,和则脉气通畅,伸足即可得⽳,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泉⽳,曲泉在膝內辅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得⽳,称之为合。这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腧⽳。

  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隐白位于足大指端的內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到大都⽳,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內侧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白⽳,太白在足內侧核骨之下,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商丘⽳,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陵泉,阴陵泉在膝內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即可得⽳,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腧⽳。

  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涌泉位于足心,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然谷,然谷在足內踝前大骨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溪⽳,太溪在足內踝后,跟骨之上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行于复留⽳,复留在足內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谷⽳,阴谷在膝內侧辅骨之后大筋之上,小筋之下,按之动脉应手,屈膝即可在腘横纹內侧端二筋之间得⽳,称之为合。这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腧⽳。

  膀胱的脉气出于至阴⽳,至阴在足小指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通谷⽳,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束骨⽳,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于通过京骨⽳,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际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昆仑⽳,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的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委中⽳,委中在膝腘后横纹‮央中‬,可屈而得⽳,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腧⽳和原⽳。

  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窍阴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侠溪⽳,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贯注于临泣,临泣在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处,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丘墟⽳,丘罐在足外踝前面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辅,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绝骨之端,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阳陵泉⽳,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辅骨的陷中处,伸足即可得⽳。这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腧⽳和原⽳。

  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厉兑在足第二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內庭,內庭在足第二指的外间本节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陷谷⽳,陷谷在中指內间內庭上二寸陷凹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冲阳⽳,冲阳在脚面上五寸骨间动脉应手处,摇足取⽳,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解溪⽳,解溪在冲阳上一寸半脚面关节上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下陵⽳,下陵即膝下三寸胫骨外缘的三里⽳,称之为合;从三里下行三寸,是巨虚上廉,再下行三寸,是巨虚下廉,大肠属于上廉,小肠属于下廉,都是和阳明胃脉相关的,同属于胃脉。以上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腧⽳和原⽳。

  三焦的脉气运行,上与手少阳经相合,出于关冲⽳;关冲在小指侧无名指之端,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液门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中渚,中渚在小指与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过于阳池,阳池在手腕上横纹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支沟⽳,支沟在腕上三寸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称之为合。三焦的脉气,另通于足部的下腧,在足太阳经之前,少阳经之后,上行出于腘中外侧,叫做委阳⽳。委阳是足太阳经脉别行之络。以上腧⽳是手少阳经脉气所发。三焦的脉气,与足少阳、少阴两经相互联系,是足太阳经的别络,它的脉气,由踝上五寸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并足太阳经的正脉,入络膀胱,以约束下焦。三焦的实症,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的闭癃病;三焦的虚症,会发生小便失噤的遗溺病。治疗之时,遗溺病当用补法,闭癃病当用泻法。

  小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出于少泽⽳,少泽在手小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前谷⽳,前谷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后溪⽳,后溪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谷⽳,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小海⽳,小海在肘外侧大骨的外缘陷中,离肘尖半寸处,伸臂屈肘向头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腧⽳和原⽳的情况。

  大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阳明经,脉气出于商阳⽳,商阳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內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食指內侧本节前的二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食指本节后面陷中的三间⽳,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合谷⽳,合谷在手大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溪⽳,阳溪在手腕上两筋中间的陷凹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池⽳,曲池在肘外辅骨横纹头陷中,屈肘横肱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腧⽳和原⽳。

  以上所说的是五脏六腑的腧⽳,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五五共二十五个腧⽳;六腑各多一个原⽳,六六共三十六个腧⽳。六腑的脉气都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上与手之三阳经相合。

  在左右两缺盆的中间是任脉的天突⽳。次于第一行,而近任脉之侧的动脉应手处,是足阳明经的人迎⽳。次于第二行,属于手阳明经的叫做扶突⽳。次于第三行,是属于手太阳经的天窗⽳。次于第四行,是属于足少阳经的天容⽳。决于第五行,是属于手少阳经的天牖⽳。次于第六行,是属于足太阳经的天柱⽳。次于第七行,居于项之‮央中‬,属于督脉,叫做风府。腋下动脉,是属于手太阴的天府⽳。腋下三寸,是属于手心主的天池⽳。

  针刺上关⽳,要张口而不能合口;针刺下关⽳,要合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针刺內关、外关,要伸手而不能弯屈。

  足阳明经的人迎⽳位于挟结喉两旁的动脉应手处,脉气下行于胸膺。手阳明经的扶突⽳,在足阳明经动脉人迎⽳之外,不到曲颊,离曲颊一寸之处。手太阳经的天窗⽳,则正当曲颊之下,扶突后一寸。足少阳经的天冲⽳,在曲颊之后,耳朵之下。手少阳经的天牖⽳在耳后,其上有足少阳胆经的完骨⽳。足太阳经的天柱⽳,挟项后在大筋外侧陷中的发际处。

  手太阴尺泽⽳上三寸有动脉之处,是手阳明经的五里⽳,它是经隧之要害,刺之则脏气竭绝,所以这里是一个噤针⽳位。

  肺和大肠相配合,大肠是转送糟粕之腑。心和小肠相配合,小肠是受盛食物的‮官器‬。肝和胆相配合,胆是清净之腑。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受纳水谷的‮官器‬。肾和膀胱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之腑。少阴隶属于肾,它的经脉上与肺连,所以肾经之脉气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是中渎之腑,可疏调水道,下通膀胱,无脏与之匹配,是一个孤独之腑。以上是六腑与五脏配合的关系。

  舂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以及大筋和肌⾁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腧⽳以及肌⾁、‮肤皮‬之上的浅表部位。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深刺或浅刺与舂天针刺的方法一样。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和脏腑的腧⽳,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四时气候的暖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转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稳定,刺其当取的腧⽳,就可使筋伸缩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卧,四肢伸开,进行针刺,就可使气血通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