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 > 解精微论

解精微论

目录

  ⻩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寒暑,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蔵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所由生。⽔宗者,积⽔也,积⽔者,至也,至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者裹之,故⽔不行也。夫⽔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冲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气并于上,气并于下。并于上,则火独光也;并于下则⾜寒,⾜寒则也。夫一⽔不胜五火,故目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气內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译文

  ⻩帝在明堂里,雷公请问说:我接受了您传给我的医道,再教给我的‮生学‬,教的內容是经典所论,从容形法,刺灸,汤药所滋。然而他们在临症上,因有贤愚之别,所以未必能十全。至于教的方法,是先告诉他们悲哀喜怒,燥寒暑,妇女等方面的问题,再叫他们回答所以然的道理,并向他们讲述富贵及人之形体的适从等,使他们通晓这些理论,再通过临症适当地运用,这些起在过去我已经听您讲过了。现在我还有一些很愚陋的问题,在经典中找不到,要请您解释。

  ⻩帝道:你钻研的问题‮实真‬深而大啊!

  雷公请问:有哭泣而泪涕皆出,或泪出而很少有鼻涕的,这是什么道理?

  ⻩帝说:在医经中有记载。

  雷公又问:眼泪是怎样产生的?鼻涕是从哪里来的?

  ⻩帝道:你问这些问题,对治疗上没有多大帮助,但也是医生应该知道的,因为他是医学中的基本知识。心为五脏之专精,两目是它的外窍,光华⾊泽是它的外荣。所以一个人在心里有得意的事,则神气和悦于两目;假如心有所‮意失‬,则表现忧愁之⾊。因此悲哀就会哭泣,泣下的泪⽔所产生的。⽔的来源,是体內积聚的⽔;积聚的⽔,是至;所谓至,就是肾蔵之精。来源于肾精的⽔,平时所以不出,是受着精的约制,是神,⽔火相互感,神志俱悲,因而泪⽔就出来了。所以俗语说:心悲叫做志悲,因为肾志与心精,同时上凑于目,所以心肾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而不传于肾志,肾志独悲,⽔失去了精的约制,故而泪⽔就出来了。哭泣而涕出的,其故在脑,脑属,贿充于骨并且蔵于脑,而鼻窍通于脑,所以脑髓渗漏而成涕。肾志是骨之主,所以泪⽔出而鼻涕也随之而出,是因为鼻涕泪是同类的关系。涕之与泪,譬如兄弟,危急则同死,安乐则共存,肾志先悲而脑髓随之,所以涕随泣出而涕泪横流。涕泪所以俱出而相随,是由于涕泪同属⽔类的缘故。

  雷公说:你讲的道理真博大!请问有人哭泣而眼泪不出的,或虽出而量少,且涕不随出的,这是什么道理?

  ⻩帝道:哭而没有眼泪,是內心上并不悲伤。不出眼泪,是心神没有被感动;神不感动,则志亦不悲,心神与肾志相持而不能相互感,眼泪怎么能出来呢?大凡志悲就会有凄惨之意。凄惨之意冲动于脑,则肾志去目凄;肾志去目,则神不守精;精和神都离开了眼睛,眼泪和鼻涕才能出来。你难道没有读过或没有想到医经上所说的话吗?厥则眼睛一无所见。当一个人在厥的时候,气并走于上部,气并走于下部,并于上,则上部亢热,并与下则⾜冷,⾜冷则发。因为一⽔不胜五火,所以眼目就看不见了。所以风就会流泪不止的,因风琊中于目而流泪,是由于气內守于精,也就是火气燔目的关系,所以遇到风吹就会流泪了。举一个比喻来说:火热之气炽甚而风生,风生而有雨,与这个情况是相类同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