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历史 > 徐霞客游记 > 游雁宕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

目录

  自初九⽇别台山,初十⽇抵⻩岩。⽇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aò。

  十一⽇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揷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秃顶,宛然兀立,⾼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揷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芝,如笔之卓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则窅yǎo深远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返寺。

  十二⽇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觅⽔帘⾕,乃两崖相夹,⽔从崖顶飘下也。山⾕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险如屏障的山顶齐而⾊紫,⾼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龙鼻之⽳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內石⾊俱⻩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红青⾊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女峰也。顶有舂花,宛然揷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阔各得其半,正揷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侧有一长⽳,光自⽳中⼊,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揷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形容道路险绝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无所着,腾空飘,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jù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去。再⼊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雨云‬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天忽晴朗,乃強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満,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数里,始历⾼巅。四望⽩云,漫一⾊,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幽境绝,惟闻⽔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dié丘垤即小土堆,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峰发脉,去此已隔二⾕。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安能容湖?既而⾼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脫奴⾜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无余地。望岩下斗同“陡”下同深百丈,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zhì登。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已渐西。主仆⾐履俱敝破,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噴雪,大倍于昨。坐至暝⽇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太柔软不宜作拐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译文

  自初九⽇离别天台山,初十⽇抵达⻩岩。太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番的旅舍。

  十一⽇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遥望雁宕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揷蓝天,片片‮瓣花‬般的景⾊扑进人的眼里。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释用饭。向南渡过一条溪⽔,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即是老僧岩,但又不很像。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实真‬面目。穿着袭装,头上秃顶,形象真地直立着,⾼约百尺。其侧边又有岩石像一小孩童弯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处找到石梁洞。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揷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尸的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而宽敞、空阔。坐下休息了好一会,才下山而去。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犷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峰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隙可以进⼊。从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瞪,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直到暮⾊降临才返回灵峰寺。十二⽇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帘岩,所谓⽔帘岩,就是两崖相夹,流⽔从崖顶上飘落而下。走出⽔帘⾕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臂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幽来的一个广阔世界。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有数百丈,宽与⾼相称。屏霞嶂的最⾼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龙鼻⽔的出⽔洞⽳,从岩石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洞⽳內岩石的颜⾊都呈⻩紫⾊,唯独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而又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就从石孔內滴下来:注⼊石盆中。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漱瀑布了。隔小龙漱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女峰。⽟女峰顶开満鲜的舂花,很像是播在⽟女发髻上的装饰。从此经过双莺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双莺峰仅止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峰际有“僧拜石”⾝穿袭装,讴楼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安禅⾕即屏霞嶂的下岩。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揷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蛛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石”相对。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上,石瞪级的尽头处,有石门坎阻隔着。俯⾝石门坎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的天空。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尖峰与⾼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精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揪瀑布的⽔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十三⽇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彩相辉映。⾼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立的山峰直揷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漱瀑布的流⽔,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没有河承受,于是腾空飘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诅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瞪有三里之多,奔赴⽩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再进⼊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已病卧在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

  十四⽇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強请清隐和尚的徒弟作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満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的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峰之巅。四下一望,⽩云弥漫,一片⽩⾊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途呑咚电的朵朵鲜花,仅只露出一点峰顶,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壶、清净洁⽩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畴差不一三面有布満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又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

  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在山顶,龙揪瀑布的流⽔,就是从雁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揪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一宣些燮礼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前面的山越来越⾼,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置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威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地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脫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下,想着可以找到攀缓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的地方,不能飞越登⾼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脫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已渐渐西坠。主人及奴仆们的⾐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衰落。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揪瀑布。而溪⽔积攒了雨⽔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噴雪,声大如雷轰鸣,⽔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十五⽇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杖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番岭,往乐清县而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