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易⽔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易⽔出西山宽中⾕,东径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易⽔又东,左与子庄溪⽔合,⽔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之上,上斜而下方。其⽔东南⼊于易⽔。易⽔又东,右会女思⾕⽔,⽔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易⽔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合,⽔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东流径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易⽔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径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渐离处也。易⽔又东径武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之名。左得濡⽔枝津故渎。武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云:易⽔径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也。是涿人,事经明证。今⽔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为故安河。武,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东流而出于范。
东过范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易⽔径范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余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二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顺也。昔慕容垂之为范也,戍之即斯。意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易⽔又东与濡⽔合,⽔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东流与源泉⽔合,⽔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濡⽔又东南径樊于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又东南流径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濡⽔又东径武城西北,旧堨濡⽔,枝流南⼊城径柏冢西,冢垣城侧,即⽔塘也。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其⽔侧有数陵,坟⾼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径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夹塘崇峻,邃岸⾼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濡⽔自堰又东径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注之,⽔出遒县西⽩马山南溪中,东南流⼊濡⽔。濡⽔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处也。濡⽔旧枝分南⼊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陂內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濡⽔又东得⽩杨⽔口,⽔出道县西山⽩杨岭下,东南流⼊濡⽔,时人谓之虎眼泉也。濡⽔东合檀⽔,⽔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会,⽔出石泉固东南隅,⽔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內,平川之中,四周绝涧阻⽔,八丈有余。石⾼五丈,石上⾚土,又⾼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杨寺,是⽩杨山神也。寺侧林木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其⽔南流注于檀⽔,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濡⽔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而注巨马⽔也。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所出,至范⼊濡⽔。阚駰亦言是矣,又曰濡⽔合渠。许慎曰:濡⽔⼊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濡⽔,南濡。北易至涿郡范县会北濡,又并流⼊涞,是则易⽔与诸⽔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海平舒县与易⽔合。阚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而是⽔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郞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石虎冈,范晔《汉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其⽔东流,有毖⽔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雹⽔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余营,皆破之。即是⽔者也。易⽔又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啂⽳,⽳出佳啂,采者篝火寻沙,⼊⽳里许,渡一⽔,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奇分,令出⼊者疑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又东径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易⽔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东流南径武隧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隧方城是也。俗又谓是⽔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与赵。即此也。亦曰汾⽔门,又谓之梁门矣。易⽔东分为梁门陂,易⽔又东,梁门陂⽔注之,⽔上承易⽔于梁门,东⼊长城,东北⼊陂。陂⽔北接范陂,陂在范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易⽔自下,有范⽔通目。又东径范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之也。易⽔又东径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易⽔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汉⾼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易⽔又东,埿⽔注之,⽔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南流注易⽔,谓之埿洞口,⽔侧有浑埿城,易⽔径其南,东合滱⽔。故桑钦曰:易⽔出北新城西北,东⼊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又东径易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也。故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易⽔又东径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駰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上。《燕丹子》称,荆轲⼊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冠送之于易⽔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似不饯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为侯国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易⽔径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以南。正谓此⽔也。是以班固、阚駰之徒,咸以斯⽔谓之南易。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于海。《经》书⽔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滱⽔出代郡灵丘县⾼氏山,即沤夷之⽔也,出县西北⾼氏山。《山海经》曰:⾼氏之山,滱⽔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其⽔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其⽔又南径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出西北暄⾕,其⽔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径兴⾖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自原东南注于滱。滱⽔又东,莎泉⽔注之,⽔导源莎泉南流,⽔侧有莎泉亭,东南⼊于滱⽔。滱⽔又东径灵丘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流⽔自县南流⼊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噤行旅。历南山,⾼峰隐天,深溪埒⾕,其⽔沿涧西转,径御台南,台在北⾩上,台南有御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溯,每出是所游艺焉。滱⽔西流,又南转东屈径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东南过广昌县南,滱⽔东径嘉牙川,有一⽔南来注之,⽔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径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滱⽔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深,霞峰隐⽇,⽔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径,鲜不徘徊忘返矣。又东南过中山上曲县北,恒⽔从西来注之。
滱⽔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合,⽔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滱⽔又屈而东合两岭溪⽔,⽔出恒山北⾩,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南步远峰,石隥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矣,抑亦羊肠、邛崃之类者也。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东北流,注于滱⽔。又东,左合悬⽔,⽔出山原岫盘⾕,轻湍浚下,分石飞悬,一匹有余,直灌山际,⽩波奋流,自成潭渚。其⽔东南流,扬湍注于滱。滱⽔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滱⽔于是,左纳鸿上⽔,⽔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也。又东过唐县南。
滱⽔又东径左人城南。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有雹⽔,亦或谓之为唐⽔也,⽔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唐⽔,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东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璠或以为中人,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十余里,二十里则减,但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慡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径郞山北,郞、唐音读近,实兼唐⽔之传。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滱⽔又东,左会一⽔,⽔出中山城北郞⾩下,亦谓之唐⽔也。然于城非在西,俗又名之为雹⽔,又兼二名焉。西南流⼊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滱⽔又东,恒⽔从西来注之。自下滱⽔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滱⽔又东,右苞马溺⽔,⽔出上曲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径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又东流注于滱。滱⽔又东径中人亭南。《舂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又东径京丘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陵,滱⽔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亦曰泉上岸。滱⽔又东径⽩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滱⽔又东径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故城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滱⽔又东径唐县故城南,此二城俱在滱⽔之,故曰滱⽔径其南。城西又有一⽔,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南⼊小沟,下注滱⽔,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在西北⼊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駰《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駰所说北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亦名⾖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记》之说为失。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疏罔。是城西北⾖山西⾜,有一泉源,东北流径⾖山下合苏⽔,流转注东⼊滱,是岂唐⽔平?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十余里,有一城,俗谓之⾼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县在唐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庆都所居,故县目曰望都。张晏曰:尧山在北,尧⺟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周之衰也,国有⾚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以固之。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余曰: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昏康乐,逞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曰定州,治⽔南卢奴县之故城。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滱⽔之右,卢⽔注之,⽔上承城內黑⽔池。《地理志》曰卢⽔出北平,疑为疏阔;阚駰、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卢奴城內西北隅有⽔,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正黑,俗名曰黑⽔池。或云⽔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以取名矣。池⽔东北际⽔,有汉中山王故宮处,台殿观榭,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宮,开四门,穿北城,累石为窦,通池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利刹灵图。池之四周。居民骈比。填褊秽陋,而泉源不绝。暨赵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郞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宮造殿,后燕因其故宮,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兴复宮观,今府榭犹传故制,自汉及燕。池⽔径石窦,石窦既毁,池道亦绝,⽔潜流出城,潭积微涨,涓⽔东北注于滱。滱⽔又东径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滱⽔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县西北长星渚,渚⽔东流又合洛光⽔,⽔出洛光沟,东⼊长星⽔,流东径恒山下庙北。汉末丧,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其⽔又东径上曲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是曰曲,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注之,⽔首受胡泉,径上曲县南,又东径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径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土⾕太守议郞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有穷通,不常津注。
又东过安憙县南,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憙,《中山记》曰:县在唐⽔之曲,山⾼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憙。秦氏建元中,唐⽔泛涨,⾼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横如梁住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渀,漂沦巨栰,⾩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滱⽔又东径乡城北,旧卢奴之乡也。《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后隶安吝。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又东过安国县北,滱⽔历县东分为二⽔,一⽔枝分,东南流径解渎亭南。汉顺帝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又东南径任丘城南,又东南径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传富为侯国。其⽔又东南流,⼊于滹沱。滱⽔又东北流径解渎亭北而东北注。
又东过博陵县南,滱⽔东北径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之下乡者也,自河问分属博陵。汉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为侯国也。又东北径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成。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为侯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晋太始年复为郡,今谓是城为野城。滱⽔又东北径侯世县故城南,又东北径陵亭东,又北,左会博⽔,⽔出望都县,东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地下。博⽔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逻。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博⽔又东南径⾕粱亭南,又东径城县,散为泽渚。诸⽔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舂,爱深绿⽔,掇抬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城淀也。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县有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又伏流循渎,届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又东径⽩堤亭南,又东径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堀沟,沟上承清梁陂。又北径清凉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侯国。其⽔东北⼊博⽔。博⽔又东北,左则濡⽔注之,⽔出蒲县西昌安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传记,无闻此处,世代云远,异说之来,于是乎在矣。其⽔自源东径其县故城南,在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也。张晏曰:濡⽔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名而氏曲逆矣。《舂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汉⾼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字甚多,曰:壮哉!吾行天下,惟洛与是耳。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更名顺平。濡⽔又东与苏⽔合,⽔出县西南近山,东北流径尧姑亭南,又东径其县⼊濡。濡⽔又东,得蒲⽔口,⽔出西北蒲山,西南流,积⽔成渊,东西百步,南北百余步,深而不测。蒲⽔又东南流,⽔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又南径安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县有安关,盖安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安扩。蒲⽔又东南历扩,径安关下,名关皋为唐头坂。出关北流,又东流径夏屋故城,实中险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阿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其⽔又东南流径蒲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之。汉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之名,改曰蒲焉。⽔右合鱼⽔,⽔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若巨鱼,⽔发其下,故世俗以物⾊名川。又东流注于蒲⽔,又东⼊濡。故《地理志》曰:蒲⽔、苏⽔,并从县东⼊濡⽔。又东北径乐城南,又东⼊博⽔,自下博⽔亦兼濡⽔通称矣。《舂秋》昭公七年,齐与燕盟于濡上。杜预曰:濡⽔出⾼县东北,至河间鄚县⼊易⽔,是濡⽔与滹沱、滱、易互举通称矣。博⽔又东北,徐⽔注之,⽔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蛭,实兼孤山之称,亦峻竦也。徐⽔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径东山下,⽔西有御碑。徐⽔又北流西屈径南崖下,⽔又有一碑。徐⽔又随山南转径东崖下,⽔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径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处也。碑皆列树碑官名。徐⽔东北屈径郞山,又屈径其山南,众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秒,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郞山之名。山南有《郞山君碑》,事具其文。徐⽔又径郞山君中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壬寅;发诏锡君⽗子,法祠其碑。刘曜光初七年,前顿丘太守郞宣,北平太守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徐⽔又径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矣。徐⽔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六丈,飞⽔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怈注,七丈有余,渀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深不测,素波自,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径其城中,有故碑,是太⽩君碑,郞山君之元子也。其⽔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破之于顺⽔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顺⽔,盖徐州之别名也。徐⽔又东径蒲城北,又东径清苑城。又东南与卢⽔合,⽔出蒲城西,俗谓之泉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即是⽔也。东径其城,又东南,左⼊徐⽔。《地理志》曰:东至⾼⼊博,今不能也。徐⽔又东,左合曹⽔,⽔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出岐山,东径邢安城北,又东南⼊曹河。曹⽔又东南径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平县也。曹⽔又东人于徐⽔。徐⽔又东南径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徐⽔又东注博⽔。《地理志》曰:徐⽔出北平,东至⾼⼊于博,又东⼊滱、《地理志》曰:博⽔自望都,东至⾼⼊于滱是也。
又东北⼊于易。
滱⽔又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滱⽔东北至长城注于易⽔者也。
译文
易⽔发源于泳郡故安县阎乡的西山,
易⽔发源于西山宽中⾕,往东流经五大夫城南边。从前北平侯王谭,不肯顺从王莽权政,他的儿子王兴生了五个儿子,也都跟他出来避,隐居这座山中。世人就把他们的旧居称为五大夫城。潘岳《 赞》 说:五王在城中,裙带相连,是个大族。易⽔又东流,左边与子庄溪⽔汇合。子庄溪⽔发源于北方的子庄关,往南流经五公城西,拐弯流经城南。五公,就是王兴的五个儿子。光武帝即位后,封他们为五侯:元才为北平侯,益才为安息侯,显才为蒲侯,仲才为新市侯,季才为唐侯― 这就是所谓中山五王。民间又称他们的居地为五公城。五大夫城和五公城方圆都有一里左右,都坐落在小山岗上,上方倾斜,下端方正,溪⽔往东南注⼊易⽔。易⽔又东流,右边与女思⾕⽔汇合。女思⾕⽔发源于西南的女思涧,往东北流,注⼊易⽔,汇流处称为三会口。易⽔又往东拐弯流到关门城西南一一就是昔⽇燕国的长城门,与樊石山⽔汇合。樊石山⽔发源于西方广昌县的樊石山,往东流经覆釜山下,东流注⼊易⽔。易⽔又往东流经燕长城,又往东流经渐离城南,这是燕太子丹设馆安顿⾼渐离的地方。易⽔又往东流经武城南。因为易⽔从宽中经武夫关东流而出,于是就兼有武⽔之称,所以燕国下都也就得了武之名了。易⽔左边与濡⽔支流旧-道汇合。武大城东南的小城,就是故安县的旧城,汉文帝把该县封给垂相申屠嘉,立为侯国。旧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说:易⽔经故安城南城外往东流。指的就是这支⽔。⾼是琢郡人,他的记载是经过明确的查证的。今天⽔漫到城的东南角,世人又称易⽔为故安河。武城是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因而傅逮《 述游赋》 说:出了北蓟,经过良乡,登上金台,眺望武,两座城空旷辽阔,旧遗迹渺渺茫茫。赋中写的就是这地方。易⽔往东流出范。
往东流过范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容城县南边,
易⽔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秦朝末年,张耳、陈余替陈胜攻占燕、赵的土地,派蒯通去游说,首先攻下范。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 ,把范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代,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顺。从前慕容垂逃奔到范,设兵驻守,就是这地方。他本来打算到上京去,因行军途中受阻,仓促间未能如愿。易⽔又东流,与濡⽔汇合。濡⽔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的南⾕,东流与源泉⽔汇合,源泉⽔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注⼊濡⽔。濡⽔又往东南流经樊砖期馆西边,就是樊砖期自刻,把头给荆柯的地方。濡⽔又往东南流经荆柯馆北边,昔⽇燕丹采纳田生的建议,尊封荆柯为上卿,在此处修建馆舍安置他。两座馆舍所在的小城,溪涧曲折,泉⽔澄清,山⾼林茂,烟雾缭绕,眺望这景⾊,真令人心旷神怡;出家的僧道,还栖⾝于旧地,在山林清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濡⽔又往东流经武城西北。从前曾拦河筑坝,引出支流往南流⼊城中,流经柏家西边。墓园的围墙在城旁,有个⽔塘。四周是森严庞大的墓地,有如城邑。⽔旁有几座陵墓,⾼大壮观,望去好像青⾊的山丘。询问老人,查阅史籍,却都没有文字记载。但按情理推想起来,应当是燕都以前的旧坟。有人说是燕的坟地,想来大概不是。濡⽔旧道往南流出,转向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流经故安城西,傍着城墙往南流⼊易⽔。两边堤⾼岸深,左右相隔百步,有两座钓台参差对峙,遥遥相望,风景更为秀丽。另一条往东流,注⼊金台阪,这片破塘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阪塘西北有钓台,⾼一丈余,方圆大约四十步,阪塘北岸十余步有个金台,台上东西八十多步,南北稍狭。北边有个小金台,台北又有个兰马台,都有几丈⾼,相对并峙,十分秀丽。台左右两边⽔流相通,有长庞阔檐,盘回曲折地披覆在⽔岸上。屋宇墙壁都已塌倒了,但柱础还在,所以建筑的基址和结构还可以看得出来。访问老人,都说昭王以礼厚待宾客,广泛招聘四方人才,如郭魄、乐毅、邹衍、剧辛之流,还有那些求官觅职,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们,都纷纷远道而来。但昭王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到燕国来刺探虚实,所以又修建了下都,把他们安顿在南部边境的馆舍里。老人们还说,昭王开创于前,他的儿子丹又续建于后,所以雕墙破馆之间,还留有镌刻过的残石,虽然没有经籍记载可相印证,但细察这里的古迹,似乎与历来相传的说法颇相符合。濡⽔从堰坝又往东流经紫池堡以西,转向北流,又有浑塘沟⽔注⼊。浑塘沟⽔发源于遒县西边⽩马山的南溪,往东南流注⼊濡⽔。濡⽔又往东流到塞口,是古时修筑石堰拦⽔的地方。濡⽔旧分支南流,注⼊城东大阪。破塘方圆四里,现在已经无⽔了。破塘內有泉⽔,⽔深不流,紧邻着⽔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濡⽔又东流,在⽔口接纳了⽩杨⽔。⽩杨⽔发源于遒县西山的⽩杨岭下,往东南流⼊濡⽔,时人称为虎眼泉。濡⽔东流,与檀⽔汇合。檀⽔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汇合。石泉⽔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宽二十来步,深三丈。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有山涧阻隔,涧岸⾼八丈有余,底部岩石⾼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四丈,陡峭直上,有如墙壁。涧宽四十五步。⽔不流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杨山神。寺旁林木茂密,枝柯错,连片的绿荫把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
⽔往南流,注⼊檀⽔,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濡⽔;濡⽔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汇合,注⼊巨马⽔。所以《 地理志》 说:故安县的阎乡,易⽔就发源在这里,到范注⼊濡⽔。阐胭也是这么说;又说:濡⽔与渠⽔汇合。许慎说:濡⽔注⼊沫⽔。沫⽔、渠⽔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的别名。但两条易⽔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濡⽔。北易⽔流到琢郡范县与北濡⽔汇合,又一起流注⼊沫⽔,于是北易⽔与诸⽔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汇合。阐驰说:琢郡西部与代郡以易⽔为分界。这条易⽔是南易⽔,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郞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哗《 后汉书》 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琢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墓道上的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 ⽔经》 称为阎乡西山。⽔往东流,有毖⽔往南汇⼊,二⽔混合同流,俗称雹河。司马彪《 郡国志》 说:雹⽔发源于故安县。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氢,沿雹⽔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易⽔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啂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啂。采石钟啂的人打着灯笼去寻觅,⼊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过去。洞中又奇妙地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的人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易⽔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隆北边。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柯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不大弄得清楚了。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易⽔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一县以南、新城县以北。《 史记》 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这两座城。民间又把这条⽔叫武隧津。⽔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 史记- 赵世家》 说:孝成王十九年(前247 ) ,赵国与燕国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给赵。汾门也叫汾⽔门,又称梁门。易⽔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破;易⽔又东流,梁门破⽔注⼊。这条⽔上口在梁门承接易⽔,往东流⼊长城,往东北流注⼊破中。破⽔在北方承接范破,这片破塘在范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破。阪⽔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易⽔,称为范⽔。易⽔从这里起,下流通称为范⽔。又往东流经范县老城南边,就是应肋所说的范⽔之。易⽔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握符。《 地理风俗记》 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易⽔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帝六年(前201 ) ,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改名为深泽。易⽔又往东流,堡⽔注⼊。坚⽔上流,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破塘,称为大坚淀和小坚淀。⽔往南流,注⼊易⽔,汇流处叫坚洞口。⽔边有浑堡城,易⽔流经城南,往东与流⽔汇合。所以桑饮说:易⽔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流⽔。从此以下,流⽔与易⽔都可通称了。易⽔又往东流经易京以南。汉朝末年,公孙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世。公孙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后赵建武四年(338 ) ,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度还有四丈多。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攒所据守的易京城。所以公孙攒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易⽔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阐胭说: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上给他饯行。《 燕丹子》 说:荆柯动⾝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戴了⽩帽,在易⽔上给他送行。荆柯起⾝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动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噤涕泪纷纷。这次壮行处可能就是在这里。我按古时留一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在武,似乎不会在这里。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继,立为侯国。
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
易⽔流经安次县南边、郭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淳沱河汇合。《 史记》 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所以班固、阐驯等人都把这条⽔叫南易⽔。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人大海。
《 ⽔经》 记载易⽔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大海。
滱⽔发源于代郡灵丘县⾼氏山,
滱⽔就是沤夷之⽔,发源于灵丘县西北的⾼氏山。《 山海经》 说:⾼氏之山,流⽔发源在这里,东流注⼊河⽔。滱⽔往东南流,山上有摩崖石刻,题着冀州北界四字,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石铭隆。沱⽔又往南流经侯塘,这是个川原名;又往东流,与温泉⽔汇合。温泉⽔发源于西北的暄⾕,源头的⽔温热如汤,⼊⽔浴沐,能治愈百病,因此人们称为温泉。温泉⽔往东南流经兴⾖亭北面。兴⾖亭在南原上,亭⾝倾斜不正,因此世人把它称为敲城。⽔从南原往东南流,注⼊流⽔。施⽔又东流,莎泉⽔注⼊。这条⽔发源于莎泉,往南流,⽔旁有莎泉亭;往东南流注⼊浓⽔。流⽔又往东流经灵丘县旧城南,应肋说:赵武灵王葬在旧城东南二十里,所以取名灵丘县。灵丘县古时属于代郡,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 ) ,中山相蔵昊上奏朝廷,请求把该县划归别郡。薛攒注《 地理志》 说:灵丘县名称在赵武灵王前就有了。又据司马迁《 史记》 :赵敬侯九年(前378 ) ,在灵丘打败了齐军。这样看来,灵丘这地名并不是由赵武灵王而来的。这与薛攒《 注》 所说一致。流⽔从灵丘县往南流⼊山峡,峡口称为隘门,那里设了关隘,用来稽查过往行人。滱⽔流经南山,这里⾼峰遮天,深溪沿着峡⾕流下。沱⽔沿着山涧向西转,流经御台南边。台在北面的山岗上,台南有一块御石碑。⽔南奇峰⾼⼊云霄,层崖峭壁,直刺蓝天。山石险峻,壁立直上。皇上的车驾常沿河来来往往,到这里游乐和习。滱⽔往西流,又向南转,往东弯,流经北海王详石竭南、御碑石柱北,然后往南流去。
往东南流过广昌县南边,
滱⽔往东流经嘉牙川,有一条⽔从南边流来注⼊。这条⽔发源于恒山北麓,由三条小⽔流汇合而成,流经嘉牙亭东,然后转向北流,注⼊滱⽔。滱⽔北岸从山路过去,就是广昌县界。滱⽔又往东流经倒马关,关口极深极远。诗人咏叹⾼冈崔巍,使良马疲惫不堪;傅岩峻险,使行车受阻不前;这里的山势也与此相仿,因而就有倒马关之名了。关⽔发源于西南的长溪下,往东北流经此关,注⼊滱⽔。滱⽔南边山上的松园里,建有帝王的御座,在东圃造了一所佛寺;东北两面,⾼峰深⾕连绵不绝,⾼⼊云霞的山峰,荫天蔽⽇,山间流积的⽔潭清澈见底,深渊也蔵不住鱼鳖。行旅途经此处,无不留连忘返。
又往东南流过中山郡上曲县北边,恒⽔从西方流来注人。
滱⽔从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汇合。大岭⽔发源于中山西南的大岭下,往东北流出峡⾕,峡⾕右边的山侧有一座佛寺,⾼翘的飞檐上凌峰顶,丽的彩画绘遍梁上,长溪着碧波,从寺院脚下蜿蜒流过,往东北流,注⼊滱⽔。惋⽔又转弯往东流,与两岭溪⽔汇合。这条溪⽔发源于恒山北边的山冈,往东北流经两条山岭间。北岭虽然层峦⾼揷云霄,但不如南岭峻峭秀丽。从滱⽔南岸攀登⾼峰,石级透迪而上,一路上七转八弯。遍览群山,都与这座⾼峰相形见细,可说也是羊肠、邓蛛那样的⾼山了。齐、宋两朝好期间,来往道路就是经过这里的。两岭溪⽔往东北流,注⼊滱⽔。浓⽔又往东流,在左边与悬⽔汇合。悬⽔发源于山原帕盘⾕,轻流急下,在悬崖间飞泻成一挂瀑布,⾼四丈余,⽔从山边直灌下来,⽩浪汹涌,积成深潭。悬⽔往东南流,扬起急流,注⼊滱⽔。滱⽔又往东流经鸿山,世人把这里称为鸿头,可能就是《 晋书- 地道记》 所说的鸿上关。关尉的治所在北平,却把疆界划到望都东北,距北平不远,县境辖地也到这里为止了。滱⽔在此从左边接纳了鸿上⽔,这条⽔发源于西北近溪,往东南流注⼊滱⽔。又往东流过唐县南边,
滱⽔又往东流经左人城南。应肋说: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里有雹⽔,也有人称为唐⽔。唐⽔发源于中山城以西偏北处,城內有一座小山,坐落在城西侧,山形尖削耸立,有如一堆积粟。《 地道记》 所说的望都县有委粟关,可能就指这里。因为山在城中,所以民间又称此城为中山城,又因城中有唐⽔,所以又称城为广唐城。《 中山记》 称为中人城,又称鼓聚,这实在是极大的错误。又说城中有山,所以称为中山,是中山郡的治所。京相潘说:今天中山望都以东二十里有旧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座城叫尧姑城。本来没有流传过中人城之名,京相潘却以为叫中人城,不知到底有何依据。《 中山记》 所说的中人城,城东距望都旧城十余里,二十里则不到,但却不在望都以东。纵观各种木同说法,都有错误的地方。今天这座城在卢奴城北偏西六十里,城的西北是源头所出处,往西流经郞山以北,郞、唐读音相近,雹⽔兼有唐⽔之称,实际上就是由此而来的。唐⽔往西流经左人亭,注⼊滱⽔。滱⽔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中山城北边的郞⾩下,也称唐⽔。但此⽔并不在城的西边,民间也称雹⽔,这条⽔又兼有两个名称了,往西南流,注⼊滱⽔。这些情况都不大清楚,无非录以存疑罢了。滱⽔又往东流,恒⽔从西方流来注⼊,从这里开始到下游,沱⽔又兼有恒川的通称了。《 禹贡》 所说的恒⽔、卫⽔都已疏导⼊海,这里的恒⽔就指这条⽔。滱⽔又往东流,在右边接纳了马溺⽔。马溺⽔发源于上曲城东北的马溺山,往东北流经伏亭。《 晋书- 地道记》 说:望都县有个马溺关。《 中山记》 说:八渡、马溺,都是山弯里的险要之处,两个关口地势相接,说不定此城就是当年关尉的治所。但异名的由来却不清楚。马溺⽔又往东流注⼊滚⽔。惋⽔又往东流经中人亭南,《 舂秋左传》 :昭公十三年(前529 ) ,晋国的荀吴率军侵⼊鲜虞,到了中人,带回了很多战利品。沱⽔又往东流经京丘北边,民间称为京陵,这里南与汉中山顷王陵相对,滱⽔北与君子岸相对,岸上有哀王的儿子宪王的陵墓,土坎下有泉源,积聚成⽔潭,因而又称泉上岸。滱⽔又往东流经⽩土以北,南边就是靖王儿子康王的陵墓,这三座坟墓并列在一起。滱⽔又往东流经乐羊城北边。《 史记》 说:魏文侯派乐羊灭了中山,乐羊城是在中山旧城上建造的,因而得名。惋⽔又往东流经唐县旧城南边。这两座城都在施⽔以北,所以《 ⽔经》 说,滱⽔流过唐县南边。城西又有一条⽔,发源于县城西北平地上,泉⽔从地下涌出,民间也称为唐⽔,往东流到唐城西北角,筑堰拦河形成一个湖泊,俗称唐池。⽔面上盖満了红荷绿叶,人们常会聚在湖上嬉游,这确是个风景佳胜之地。湖⽔往南流⼊小沟,往下注⼊滱⽔,这条⽔从上到下,又都兼有唐川之名了。应肋《 地理风俗记》 说:唐县西四十里有中人亭。现在试取此城作为中人乡,距县城也正好是四十里。唐⽔在西北边注⼊惋⽔,也与应韵的记载相符。又有人说尧山在南,但南边却没有什么山,可见是弄错的。阐驯的《 十三州志》 说:中山国都在卢奴,唐县旧城在国都北方七十五里。阐胭说在北方却不对。《 史记》 说:帝誉死后,帝尧兴起,开始时封于唐。望都县在南边,今天唐城南与卢奴旧城相对,除此之外,再也没有相应的城了。考古可以知今,记载与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民间说的望都旧城距中山城约八十多里,此城距中山城约七十里,据距离推测,应该是唐城。唐城北距尧山五里,与上文市瞬七十五里的说法相符。那么民间所谓都山,也就是尧山了,其坐落位置则在唐城东北的望都边界上。皇甫谧说:尧山又名⾖山。今天这座山在唐城以北偏东,山势⾼峻,孤峰独上,如虎牙矗立。山南有尧庙,尧曾登过这座山。《 地理志》 说:尧山在城南。今天考察此城南边,却没有相应的山,所以先后许多记述山⽔的学者,都认为《 地理志》 的说法有误。另据民间相传,以为唐城就是望都城,但此城以北却没有其他的城,假如说有,也是相距遥远,山河的地形与古人说的全然相反,民间流传的说法也是谬误的。此城西北,⾖山西麓,有一条⽔源,往东北流经⾖山下,与苏⽔汇合,流转注,往东流⼊沱⽔。这条⽔难道就是唐⽔呜?这也不大清楚。此外,此城南面偏东十余里,有座城,民间称为⾼昌县城,也就是望都旧城吧。⾼昌县在唐县南边。皇甫谧说:两县相距五十里。现在经核实,两城相距只有十五里,那么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此城东边,有一座山孤零零地耸立着,世人因为此山不与别的山相连,所以取名为孤山,孤、都读音相近,可能就是所谓都山了。《 帝王世纪》 说:尧的⺟亲庆都居住在这里,因此取县名为望都。张晏说:尧山在北,尧⺟庆都山在南,登上尧山就能望见都山,所以就以望都县为名。唐城就是中山城,是武公的国都,武公与周王同姓。周王朝衰落后,家国受到北方⾚狄的侵犹,当时齐桓公称霸诸侯,确立封疆加以治理,他派管仲去抗击戎狄,筑城巩固边防。后来桓公不理朝政,周王问太史余说:今天的诸侯,哪个将首先灭亡?太史余答道:上天生了人又使他们各有所别,就是为了使他们与禽兽不同。今天中山的君主昏庸乐,纵无度,中山也许会先亡。两年以后,中山果然被灭。魏文侯把中山旧地封给太子击。汉⾼祖则在此设立中山郡,景帝三年(前154 )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常山。北魏皇始二年(397 ) ,攻破中山,设立了安州,北魏天兴三年(400 ) ,改名为定州,州治设在滱⽔南的卢奴县旧城。从前耿伯昭就是在这里投奔世祖的。施⽔右边有卢⽔注⼊。卢⽔上源承接城內的黑⽔池。《 地理志》 说:卢⽔发源于北平。我怀疑这太远了;阐驹、应肋也都这么说。我按卢奴城內西北角有一洼积⽔,深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余步,⽔⾊乌黑,俗称黑⽔池。有人说⽔呈黑⾊叫卢,静止不流叫奴,卢奴城是因⽔而得名的。池⽔东北角,⽔边有汉中山王故宮,殿堂台榭都按皇朝国都的规格修建,国王很据傲,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建筑得甚至更为壮丽。起初造了两座宮,开了四门,穿过北城,用石头砌成下⽔道,引⽔通⼊城中,又造了鱼池、钓台和观看骑术表演的楼阁。这些建筑因年代久远都已塌毁了,但遗基还在,今天都填土加⾼,建了佛寺。池的周围,是密集的居民区,房屋破陋,肮脏不堪,而泉流却仍未断绝。到了后赵石虎建武七年(341 ) ,派遣北中郞将修筑小城,兴建北榭,建造宮殿。后燕也沿用这座旧宮,在中山建都,在小城南面,又加建隔城,重修宮观,今天这些建筑还保留着旧时的规制。从汉代到燕,池⽔都是经下⽔道而流的,下⽔道塌毁以后,池⽔的通道也断了,⽔从地下潜流出城,积⽔稍稍上涨时,一缕细流就往东北注⼊惋⽔。滱⽔又往东流经汉哀王陵北,共有两座坟,因此人们称为两女陵,其实不是。哀王是靖王的孙子、康王的儿子。惋⽔又往东流,在右边与长星沟汇合,长星沟发源于上曲县西北的长星诸。诸⽔往东流,又与洛光⽔汇合。洛光⽔源出洛光沟,往东流⼊长星⽔,往东流经恒山下庙北边。汉朝末年天下大,山路不通。从前这里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每年都在这里祭祀。晋、魏时改建,有东西两庙,庙前立着石碑石网,坛场上柏树成行。洛光⽔又往东流经一上曲县旧城北边,这里原是掌管政务及各方诸侯的四岳十二牧聚会住宿的城邑‘古时天子出来巡视,常在每年十一月到北苦,山下有随从诸侯的汤沐邑,以便他们戒斋浴沐,洁净⾝心。周昭王南征未归,巡狩的礼仪也废了,但城墙还在。秦时废井田,就在那里立县。县城在山曲南边,所以叫曲,因为有下曲,所以这里就叫上曲了。王莽时叫常山亭。洛光⽔又往东南流,胡泉⽔注⼊。胡泉⽔上源承接胡泉,流经上曲县南边,又往东流经平乐亭北边,在左边与长星少!汇合;往东南流经卢奴城南,又往东北流,左岸, 有张氏墓,坟前有汉上⾕太守议郞张平仲碑,光和年间(178 ? 183 )立。长星川又往东北流,与沱⽔汇合,此渠有时无⽔,有时通⽔,不是长流不断的。
又往东流过安息县南边,
安息县过去叫安险县。这里地势险恶,有如井隆、三涂那样的险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应,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宁险,汉章帝又改为安息。《 中山记》 说:县在唐⽔的⽔湾上,山⾼岸险,因而称为安险;以后城富民安,改为安息。前秦建元年间(365 ? 384 ) ,唐⽔泛涨,⾼岸崩塌,城角下有成堆的大木材,纵横错,有如梁柱。后燕初年,这些木材还在,但不知是哪里来的。我查阅过从前的记载,想弄清这个间题,大概当初这里发过山洪,漂下大木筏,堆在这地方,后来沙土淤积,变成了陆地,又兴工筑起城来。因为木材埋在地下,所以能经久不腐。滱⽔又往东流经乡城北边,这里从前是卢奴县的一个乡。《 中山记》 说:卢奴县有三个乡,这是其中之一,后来又改属安息县。外城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的墓碑。
又往东流过安国县北边,
滱⽔流经安国县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支流往东南流经解读亭南边。汉顺帝嘉元年(132 ) ,把河间孝王的儿子刘淑封于解读亭,立为侯国。他的孙子刘宏就是后来的灵帝。这条支流又往东南流经任丘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安郭亭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传富,立为侯国。又往东南流,最后注⼊淖沱河。滱⽔又往东北流经解读亭北边,然后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流过博陵县南边,
滱⽔往东北流经氢吾县旧城南边,《 地理风俗记》 说:氢吾县是过去饶的下乡,从河间郡分出,属博陵郡。汉安帝元初七年( 120 ) ,封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 130 ) ,改为侯国。滱⽔又往东北流经博陵县旧城南边,就是古时的陆成。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 如子刘贞,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博陵县就是《 史记》 的蠢吾旧县。汉质帝本初元年(146 ) ,因质帝继承孝冲帝为帝,追尊⽗亲的翼陵为博陵,所以把博陵作为县名,后来又设郡。汉末,又把郡治迁回安平县,晋泰(太)始年间(265 一274 )重又设郡。现在称此城为野城。滱⽔又往东北流经侯世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陵亭东边,又往北流,左边与博⽔汇合。博⽔发源于望都县,往东南流经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顺调。博⽔又往东南流,潜⼊地下;接着又往东南沿着⽔道重新冒出,往东南流经三梁亭南边,这地方可能就是古时的勺梁。《 竹书纪年》 说:燕军进攻赵国,把浊鹿围困起来,赵武灵王和代人去援救浊鹿,在勺梁击败燕军。现在广昌东岭以东有一座山,俗称浊鹿逻,离浊鹿城不远,地势相邻,推想起来也许就是当年的勺梁,不知对否。博⽔又往东南流经毁梁亭南,又往东流经城县,散溢为湖泽,湖⽔上涨时,方圆数里,不但盛产香蒲和竹笋,而且菱角和莲藕也特别多。那些扎着双角的可爱儿童和年少哥儿,有的独自划着小舟采菱,有的几只船一起折菱,他们向着这三月舂而唱,深深地爱着这悠悠碧⽔,采菱的人们不感到疲倦,歌唱的人们吐出悠扬的清音,那时路过此处的行人,对着此情此景,他乡羁旅的心情,也会得到慰藉了。人们称此湖为城淀。城县旧城就在附近的西北方,湖也因而得名了。《 郡国志》 说:蒲县有城。而现在城在县城东南三十里。湖⽔又潜⼊地下沿⽔道而流,转到清梁亭西北,重又涌出地面。博⽔又往东流经⽩堤亭南边,又往东流经广望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忠,立为侯国。博⽔又往东流,与倔沟汇合。倔沟上源承接清梁阪。沟⽔又往北流经清凉城东边,也就是将梁,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朝平,立为侯国。沟⽔往东北注⼊博⽔。博⽔又往东北流,濡⽔从左边注⼊。濡⽔发源于蒲县以西的昌安郭南边。《 中山记》 说:昌安郭东有舜氏甘泉,还有舜和二妃祠。查阅各种传记,都没有提到这地方。年代太久远了,于是各种传说也就产生了。濡⽔从源头往东流经旧县城南,奔腾曲折,急流卷着漩涡,弯曲回流处很多,因而也叫曲逆⽔。张晏说:濡⽔在城北拐弯向西流,因而得名,于是县也因⽔而名为曲逆县了。《 舂秋左传》 :哀公四年(前491 )夏,齐国攻打晋国,夺取了曲逆,就是这地方。汉⾼帝去打韩王信,从代出发途经曲逆,登上城头,望见城內房屋很多,说道:好大的城啊!我走遍天下,所见大城只有洛和这里了。于是下诏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改名为顺平。濡⽔又往东流与苏⽔汇合。苏⽔发源于县城西南近处山中,往东北流经尧姑亭南边,又往东流经该县,注⼊濡⽔。濡⽔又往东流,到蔵⽔口接纳了蒲⽔。蒲⽔发源于西北方的蒲山,往西南流,积成深潭,⽔潭东西一百步,南北百余步,深不可测。蒲⽔又往东南流,⽔旁有个古神祠,人们称为百祠,也叫蒲上祠,这也不大清楚。蒲⽔又往南流经安亭东边。《 晋书- 地道记》 说:蒲县有安关,是安关都尉的治所,民间称这一带的平川为安扩。蒲⽔又往东南流经安扩,经安关下,把关前的⾼地叫唐头坂。蒲⽔出关往北流,又往东流经夏屋旧城,城很坚固,极其险要。《 竹书纪年》 说:魏国殷臣、赵国公孙哀讨伐燕国,回来时夺取了夏屋,修筑了曲逆城。旧城东侧,利用曲折的地势和城墙又筑了一座城,世人称为寡妇城。贾复在北平随从光武帝追击铜马、五蟠二军时筑了此城。世俗音讹,因而把贾复城说成寡妇城了。蒲⽔又往东南流经蒲县旧城北边,《 地理志》 说:城在蒲⽔之南。汉章帝章和二年(88 )巡视北岳,以为曲逆这地名不好,于是就因⽔改名为蒲。蒲⽔在右边与鱼⽔汇合。鱼⽔发源于北平县西南的鱼山,山上有巨石,形状像大鱼,⽔源从石下流出,因而民间就按物象来命名。鱼⽔又往东流,注⼊蒲⽔,蒲⽔又往东注⼊濡⽔。因此《 地理志》 说:蒲⽔、苏⽔都从县东注⼊濡⽔。濡⽔又往东北流经乐城南,又往东注⼊博⽔,自此以下,博⽔也兼称濡⽔了。《 舂秋》 :昭公七年(前535 ) ,齐国与燕国在濡上会盟。杜预说:濡⽔发源于⾼县东北,流到河间郭县注⼊易⽔,于是濡⽔与淖沱、沱、易诸⽔都可互相通称了。博⽔又往东北流,徐⽔注⼊。徐⽔发源于西方广昌县东南的大岭下,民间称为广昌岭。岭⾼四十余里,攀登到二十里时,曲曲折折,要转五个弯才能到达岭上,因此又名五回岭。从岭上俯眺重山,重重叠叠就像蚁⽳一般,而这座峰岭却⾼⾼耸立,于是又兼有孤山之称。徐⽔有三处源头,一齐泻⼊一条山涧,东流北转,流经东山下,⽔西有御碑。徐⽔又北流西曲,流经南崖下,⽔南又有一座石碑。徐⽔又随着山势南转,流经东崖下,⽔边又有一座石碑。这三座石碑都对立在两侧重叠的山岭上,岩壁⾼耸,上接云霞。石碑上刻着:皇帝在太延元年(435 )十二月,车驾东巡,途经险峻的五回岭,看到崖岸巍然耸峙,于是停车路旁,弯弓搭箭向山崖去,那箭⾼⾼地飞过山岩顶上,因而刻石称颂这一伟大事迹。三碑之间夹着两座层台,就是当年皇上箭的地方。石碑背面都刻着立碑者的官名。徐⽔往东北转弯流经郞山,又转弯流经山南。
无数尖尖的山峰竞相⾼耸,就像鸟儿竖着翅膀,直立的岩仿佛出鞘的剑端,地势真是险峻⾼峭极了。汉武帝时代,决太子因以巫术害人之罪逃跑,他的儿子远逃到这座山中,因此得了郞山之名。山南有郞山君碑,碑文记载了这件事。徐⽔又流经郞山君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块石碑,晋惠帝永康元年(291 )八月十四⽇壬寅,下诏赐郞山君⽗子建祠,建了这块碑。刘暇光初七年( 324 ) ,原顿丘太守郞宣、北平太守平、邑振等人,共同整修旧碑,刻石作颂。徐⽔又流经北平县,县界有界碑,是汉息平四年( 175 )所立。幽、冀二州遵照戊子⽇颁发的诏书,派了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去解决郡县分境的争端,于是立碑标界,将此事刻子碑上。徐⽔又往东南流经石门中,民间称为龙⽇。这座山上合下开,开口处⾼六丈,⽔流从石门间飞速地南流而出,循着山崖下泻七丈余,注⼊山涧,狂涛冲击之声雄豪威猛,在岩石间冲蚀成潭,深不可测,起一片⽩浪,涌上了四岸。⾝临⾼岸俯视底下,不噤会胆战心惊,栗然生畏。⽔往东南流出山间,流经城中,有一座古碑叫伏⽩君碑― 太⽩君是郞山君的长子。⽔又往东流,汉光武帝在北平追击铜马军和五蟠军,就在顺⽔以北打败了他们,于是乘胜追击,却反而被他们打败。两军短兵相接,光武帝慌忙跳到崖下,幸好碰到冲出敌阵的王丰,把马让给他骑,退回范坚守。顺⽔就是徐州的别名。徐⽔又往东流经蒲城以北,又往东流经清苑城,又往东南与卢⽔汇合。卢⽔发源于蒲城以西,俗称泉头⽔。《 地理志》 说:北平县有卢⽔,就是这条⽔。卢⽔往东流经城中,又往东南流,向左注⼊徐⽔。《 地理志》 说:往东流到⾼注⼊博⽔,现在⽔却流不到⾼了。徐⽔又往东流,左边与曹⽔汇合。曹⽔发源于西北方宁朔县的曹河泽,往东南流,左边与岐山之⽔汇合。岐山之⽔发源于岐山,往东流经邢安城北边,又往东南流⼊曹河。曹⽔又往东南流经北新城县老城南,就是王莽的朔平县。曹⽔又往东注⼊徐⽔。徐⽔又往东南流经老城北边,俗称祭隅城,也不知城名是怎样来的。徐⽔又往东注⼊博⽔。《 地理志》 说:徐⽔发源于北平,往东流到⾼,注⼊博⽔;又往东流,注⼊惋⽔。《 地理志》 说:博⽔从望都往东流,到⾼注⼊滱⽔。
又往东北注人易⽔。
滱⽔又往东北流经依城北边,世人称为依城河。《 地说》 中没有依城的地名,其实就是古代的葛城。《 郡国志》 说:⾼有葛城,燕把此城让给赵国。滱⽔又往东北流经阿陵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阿陆。建武二年(26 ) ,改封给左将军任光,立为侯国。滱⽔往东北流,到长城注⼊易⽔。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