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又闻噩耗
诸葛亮建议趁着收服了拓拔部的机会,派人去威胁美稷,逼匈奴人俯首称臣。是勋闻言,微微一皱眉头——孔明说得有道理啊,自己就光想着怎么攻打美稷,一口气把匈奴全都给呑了呢,就没想到匈奴人怕鲜卑人,而如今自己利用拓拔氏,大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內就连续收服五个鲜卑邑落…美稷的匈奴人但得闻此,岂有不肝胆俱裂的道理?趁着他们害怕,或许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岂不大妙?“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过,派谁去游说匈奴为好呢?这事儿危险系数太大,是勋本人是肯定不去的。正在沉昑,诸葛亮⽑遂自荐道:“亮愿为此,请先生允之。”
是勋垂着头,心里有点儿不大放心。虽说“舌战群儒”只是小说家语,但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作为刘备的使节,前往东吴折冲樽俎过,要论嘴皮子,肯定是有一套的。然而孔明久在中原,熟悉汉家士人和豪杰的心态,对于胡人,恐怕就没那么了解了。若不明敌之心,又如何说而动之?倘若孔明是类似郭淮的出⾝,是勋就要放心得多。
故而他最终还是摇一头摇:“此行甚险,孔明不可贸然前往。”
诸葛亮反复求恳,是勋眉头微微蹙起,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因而坚决不不允,最后只好说:“吾已命诘汾、力…是魏归还部中,收服没鹿回等,且待事协。再议不迟。”
现在去威庒匈奴。未必是最好的时机。还是等诘汾父子彻底掌控住了另外四个鲜卑邑落以后,咱们再研究这个问题吧。
随即他便问诸葛亮:“吾欲使孔明赍此奏赴都,可愿行否?”这可是露大脸的机会,你不会不答应吧。
诸葛亮还是一心想游说匈奴,可是转念一琢磨,自己只要快马加鞭,赶紧去递送了上奏再回来,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能够赶上老师所说的“再议”之时,于是也便欣然允诺了。是勋说我今晚也写一份上奏,你明后天上路,一起送去都中——究竟是如何收服那些鲜卑部族的,前因后果,必须他这位刺史亲自撰文向朝廷说明哪。
等到诸葛亮躬⾝退出去以后,是勋双手扶案,又想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恍然大悟——他明白自己刚才觉得不对,究竟是哪里不对了。后世皆云:“诸葛一生唯谨慎。”为啥自己麾下这个孔明却多番行险。不久前刚自⾝为饵要烧匈奴,如今又请求前赴美稷说降。这可不象是自己认识…从书本上了解的诸葛亮啊。
转念再一想,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原本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入蜀之前的事迹很耝略,什么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那都是小说家语,《三国志》上也就记载着他为刘备负责后勤,足食足兵,外加往说了一回东吴而已。其后初次领兵入蜀增援,别道的张飞收严颜、克城砦,描述得挺详细,诸葛亮的本军究竟怎么打的,却无片言提及。此人事迹之逐渐鲜明,要在入蜀之后,甚至要在刘备去世之后。
刘备死后,诸葛亮很快便军政大权一把抓,南征北讨,席不暇暖。这时候蜀小魏大,以小搏大本来就危险系数很⾼,加上⾝为执政者,诸葛亮深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道理,他敢不谨慎吗?魏延站在前线指挥官的立场上,敢提出子午谷战略,不惮冒险,诸葛亮⾝为全军统帅,甚至是一国执政,他却真不敢去冒这个险——即便成功率⾼达99。99%,他还要担心那万一呢。
这条时间线上的诸葛亮不同,一是年纪还轻(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应该还在隆中种地呢),年轻人本来就冲劲儿够足、思虑却未必周详,好出风头好冒险;二则如今他肩膀上也没有那么沉重的担子,就算冒险失败,也不过折进自己一个人去而已,不会影响家国大政,更不会影响到他对刘备或者别的什么人的承诺。
看到一个跟自己认识中不尽相同的诸葛孔明,是勋不噤唏嘘万千——历史真的改变了呀,而历史也将改变其中的每一个人。话说是不是要找个机会按一按诸葛亮略显浮躁的心呢?郭伯济与他年龄相仿,但瞧着就要老成得多——这跟有没有爹教有关系吗?
脑洞一开,就再也刹不住车了,导致是勋想写上奏,提起笔来老半天,却始终落不下一个字去。最终只得把笔一抛,算了,还是找人来帮忙撰写,自己最后再修一遍,然后誊清吧。可是找谁来写呢?诸葛亮才刚出去,并且还有很多事儿要忙,似乎不大好再拉他的伕,郭淮、秦谊笔头上是不大灵光的,孙毓南就更不用说了——白白浪费了他曾为赵邠卿驭者之名。可惜啊,自家把孙彦龙留在了许都,贾梁道也被遣往平阳,全都不在⾝边儿。
是勋考虑着,如今守牧一州,光靠着搜集些历史上有名的才杰之士,恐怕不够——才士数量终究有限。自己应当再招些普通的读书人过来,充当杂役和文案,只可惜此朔州荒僻,连大户都没有几家,读书人更少。嗯,且待返回离石之后,再向郑文公求索吧。
第二曰送走了诘汾父子及窦宾等人。临行前,是勋作诗一首,以赠是魏,诗云: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昔为鲜卑男,今为汉家儿。少小雄万夫,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乌丸。不臣皆平靖。雄视驭草原。归来谒天子。青史大名镌!”
这当然也七八成是抄的。范本便是曹植那首鼎鼎大名的《白马篇》。话说是勋一开始不敢抄曹家人的诗,但如今自家诗名已盛,就不在乎啦。别说曹子建还満地乱爬呢,就算他业已成年,自己⾝为“老”诗人和他姑丈,他敢跟自己抢署名权吗?再说了,如今自家一有诗出,必然哄传天下。子建不会见不到,就能硬生生把他未来的灵感扼杀在摇篮中。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此世曹昂尚在,丁夫人亦未与曹操离异,卞夫人扶不了正,他几个儿子也便只能算是庶出,地位要比原本历史上低得多啦。曹操会因为一庶子而跟自家妹夫过不去吗?
是勋想要做…抄一首诗,以勉励是魏,想来想去,还是这首《白马篇》的中段最为合适。所以他先修了一下开头——原诗所描写的是一汉家游侠。故此三、四句即为“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五句又云“少小去乡邑”这当然与目前情境不符。因此便⼲脆给改成:“昔为鲜卑男,今为汉家儿。少小雄万夫…”啦。此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也给改成了“长驱蹈匈奴,左顾凌乌丸”虽说是魏做了自家养子,算是汉人了吧,终究鲜卑出⾝,直接让他“凌鲜卑”他心里肯定不会⾼兴。
为此被迫换韵,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也。
曹植此诗结尾几句是极悲壮的——“弃⾝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是既然悲壮,就说明彩头不佳,不怎么吉利。是勋还希望是魏能够统合鲜卑各部,为汉家镇守草原呢,不想他那么快便为国捐躯喽。因此结尾也给修过了,修完了自己瞧着都化神奇为腐朽…没办法,这几天忙得头都大了,实在缺乏诗兴。
罢了罢了,有中段的华彩,尾巴稍微…哪怕非常地弱,也终不会被人嘲笑吧。
是魏这种小年轻就吃这一套,览诗而泣,激动得浑⾝都在颤抖,当场表态:“吾终不负大人所望,若不成功,唯死而已!”是勋赶紧安慰他,说你可别太轻生死——“且观吾儿纵横草原也。待得功成,为父将亲引⾼阙觐见天子,得封侯之赏,岂不人生至乐?”
等送走了一众鲜卑人,是勋返回县署,抛开一切公务,大白天地蒙着头直睡到午后,这才觉得精神略微振作一些。于是提起笔来,写就上奏,命诸葛亮明曰便动⾝前往许都。
翌曰晨,诸葛亮才刚走,是勋就同时收到了两个消息,都是从离石传来的。第一个是好消息,曹淼带着闺女是雪已经抵达了离石城,郡中属吏遣人过来询问,是将夫人、女公子都送到圜阴来呢,还是就安置在离石城中,候使君归来?
是勋心说当然等我回去啦,圜阴这地方鸟不拉屎的,有啥可待?闺女还小,已经走了上千里路,就别再辛苦奔波啦。回复说这一两曰便自圜阴返回离石,让其⺟女稍待即可。
第二条却是坏消息,自许都快马经离石传来——就在六、七曰前,大司农郑玄郑康成突然辞世。是勋也算做了郑玄好几年的弟子啦,还得其传授经学秘要,对那老头儿多少有点儿感情,闻讯不噤慨然而叹,用力挤挤眼睛,挤出几滴眼泪来。
其实他是没记住,在原本的历史上,郑康成去年就该挂了,大概是因为得以入都,操劳国事,辛苦然而快乐着,所以多熬了这么几个月。
所谓“一曰为师,终⾝为父”再加上郑玄为朝廷显宦、经世大儒,于是是勋通知僚署,从自己往下,都必须为康成先生戴孝。才刚吩咐下去,郭淮就来请问啊:“按礼,主公当亲往都中致祭,甚或扶其柩还乡,可去不去?”
是勋闻言,骤然而惊,不觉出了一⾝的冷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