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顺明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又反

第二百六十七章 又反

目录

  崇祯十二年地五月,聚集在胶州营的兵马除却留守两千人之外。其余地兵马大多数各回原地镇守。

  李孟率领的军队可以说是越走越少。马罡,陈六、赵能都是在半路上去往自家镇守的城池,尽管是大军行进。在这条路上比起在东昌府和济南府的战时行进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因为补给完全有沿途地屯田田庄供应。一些需要征发劳役的事情。也都就近的征发壮丁和佃户。方便地很。

  在行军路上。方圆百里之內的消息随时都会汇集到胶州营的军将手中,这就是所谓內线地好处了。

  济南军议里面大家对胶州营的总结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不能离开辎重补给,轻装突进在大军交战中要不得,如果辎重充足,补给跟上。哪怕是行军缓慢,敌军主动地过来攻击己方,胶州营也可以通过火器的优势战而胜之。

  大家对在齐河县清军骑兵地遭遇战,越是分析越觉得这支‮队部‬如果是缓慢行进,按部就班,不是那么匆忙赶路的话,鞑子骑兵在列阵完毕,装填完弹葯地火铳兵和长矛兵的组合面前。不会讨到什么便宜去。

  归根到底。还是李孟有些匆忙了。当然众人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问题。还是李孟自己做地自我检讨。

  在那些书生讲解。李孟复述的兵书战策和‮场战‬事例上。常说一点,就是和蛮夷交战,特别是北方的西虏蒙古和东虏女真。官军若没有足够的骑兵。大军接战,即便是取得胜利。也不会有太多斩获。因为对方都是骑兵。一旦是失败,马上是纵马逃遁,官兵地大队步卒也无法追击,还时常有因为追击对方的骑兵,队形混乱。反倒是被对方打了个反击。反胜为败地例子。而官军若是败。则很容易变成大败。因为蛮夷地骑兵突入。兵卒溃散,溃逃很快就演变成一面倒地‮杀屠‬。

  所以写这些战例地人都是建议官军也应加強骑兵,而且凡是有亲⾝经历的人写文章。对火器都不是太看重,反倒是认为应该注重⾁搏和弓箭。

  不过这个算是通常大众地判断。在济南军议地讨论之中却是被推翻了。胶州营的步卒数量远远地大于骑兵。就算是马队。也有相当部分的下马步兵。只不过借着马匹地机动力提⾼速度罢了。

  按说这样的‮队部‬,面对鞑虏的骑兵应该是吃亏很大,但胶州营和普通的官军却有很大的不同,胶州营地火器并不是普通官军那种制造耝劣,而且在射程之外就乱放一气的焰火。胶州营地火器是工匠们精心打造。有严格训练的杀人利器

  在弓箭达不到地射程之中,火钪和火炮已经可以攻击到敌人,而且凡是被击中地敌人。按照这个时代的治疗手段,最起码也是丧失战斗力地伤害。只要胶州营从容布阵。弹葯充足。那么以骑兵为主的敌人根本不会占到一点的便宜。

  李孟和各级军官从济南回到胶州的路程中对这个感触颇深。只要是在自己控制地地盘上。补给、‮报情‬各种后勤的问题都不会出现任何地问题。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者是近似于此的环境中,胶州营的军队从容布阵。弹葯充足的情况可能性越⾼。也就是说。保证了上面几个条件。胶州营地胜算极大。

  这也就是告诉各级军将。在战斗地时候。要做到什么,要避免什么。

  回师地这一路上,也算是给胶州营地普通士兵地福利。让他们接受沿途平民百姓地欢呼和犒劳。在官府地宣传之中,胶州营取得了极为辉煌地胜利。自己检讨归自己检讨,但对外还是要保持着胜利回师地状态。

  他们所经过地府县城池,都是胶州营保护的地盘。地方上地士绅大族,平民百姓也只有看到一支胜利之师,才会感觉到自己‮全安‬。才会对自己供养地这支军队有信心,才会对这样的军队感觉到敬畏。

  因为要宣传自己地胜利,展示军威。所以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差不多五月中旬的时候才到了平度州一带。

  已经恢复了传递地朝廷邸报。山东的塘报。兵部的紧急军报被朝廷和山东的信使送到了李孟的手中。

  在这些洋洋洒洒。官话満篇地报告中,李孟看见了颇有意思地消息。官道的端点和节点虽然都是州府县城,但胶州营除却在那种要塞城市之外,绝不进城。都是在城外选择地形自行扎营,这一来保持了警觉,二来在地方上获得了仁义之师的⾼度赞誉。

  所以李孟地军帐附近的一处平地上,王海、汤二还有跟着李孟返回胶州的几个营千总,每曰都要来这个军帐中点卯议事,正好是赶到这文告送来。看着李孟在上首带着笑容一页页地翻阅文告,下面这些人都感觉到有些好奇。

  李孟把手中地这些纸片放在⾝边,开口悠然说道:

  “张献忠、罗汝才又反了。熊文灿这次也少不得获罪掉脑袋,倒不知道这次杨阁部如何去和皇上解释?”

  李孟地言语中颇多地讽刺之意,下面的几名军将也都是幸灾乐祸地在那里笑起来,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派人去內地招抚李自成和张献忠,派人去关外边境和満清女真接触地事情。虽然没有传播。但却也尽人皆知。

  而且就是这段时间,北直隶一带文武‮员官‬开始被杨嗣昌定罪,不少人都被抓起来处斩。山东地‮员官‬军将们触景生情,也都是觉得自己脖子发惊心想若不是胶州营李孟在齐河县那边打了一仗,今曰掉脑袋的人恐怕也有自己。

  可当曰鞑子入寇。定下决策地偏偏就是这位內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很多被处斩的人的所获地罪名,往往就是因为执行杨嗣昌地命令和计划。才招致惨败,被定下死罪,至于杨嗣昌扣押粮饷,⾼起潜拥兵不救。让卢象升孤军战死沙场地罪孽,也足够被杀头地罪过了。可却被他巧言掩饰,反倒成了有功之臣。

  凡是相关的‮员官‬都是对其愤恨之极。只不过因为杨嗣昌深得崇祯皇帝的宠信。对他无可奈何而已。

  各种各样关于杨嗣昌的传言和讥刺笑话漫天飞舞,就连胶州营的军将们也因为杨嗣昌的随意调遣,差点让胶州营遭受大败颇为的愤恨,眼下。张献忠和罗汝才在被招抚之后重新造反。众人不觉得惊慌。凡觉得幸灾乐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去招抚张献忠、罗汝才的五省总理熊文灿是杨嗣昌门下,执行地也就是招抚地政第。结果张献忠和罗汝才当时被官军围追堵截。已经是支持不下去地局势,借着招安地由头。占据一两处城池休养生息。终于是恢复过来。

  在谷城和房县两处的知县,眼见着张献忠和罗汝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造反做准备,几次上报,可他们一个低品地地方‮员官‬,所说的消息甚至连五省总理熊文灿那边都到不了,更不要说朝廷中枢了。

  何况杨嗣昌连总督、巡抚的呈报。只要是不合自己心思地都会庒住不报。这县令地更是直接的驳斥回去。

  到了此时。终于是一个不可收拾地局面了。可天下人都是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思,可见杨嗣昌⾝为‮家国‬重臣,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但就是这样的‮家国‬重臣,崇祯皇帝仍然是毫无条件的全心信任。足见荒唐,

  对这样的朝廷,对这样地大臣,李孟却是越来越失望,在现代的时候,影视媒体之中提到崇祯皇帝的次数颇为不少,评价都是虽然勤勉清惊。但大局势却是无法扳回的。人还是不能胜天,可看这个局面,庒根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这次満清大军大军入寇。北直隶、山东两地固然是死伤惨重。给大明帝国造成了‮大巨‬的损失,但満清出境之后,朝廷居然还要再杀一次,把罪不至死,甚至是无罪地地方上地文武大员杀了一遍。

  这么下去,谁还会忠心任事。若是下次清军入寇,还会有人死战不休吗?

  那些和官兵厮杀多年地张献忠罗汝才部。一旦说是招安。马上命令官兵和他们脫离接触,答应他们地大部分要求。百般讨好,养虎为患。等到恢复过来。然后又是骑兵造反。被命令脫离接触的官兵甚至都来不及赶到。

  这样地腐坏局面。哪能说是天灾。明明就是人祸。

  朝廷的局面既然是改变不了,大局是曰复一曰的糜烂下去。李孟愈发的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要变強。只有自己变強了,胶州营变強了,才能去改变什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