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新汉 > 第十五章 巡狩重典(三)

第十五章 巡狩重典(三)

目录

  下了大驰道,沿着熟悉的便道往前急驰一阵,就看到了原来吕氏马场的山口。

  马场门口的木门本来就是用木头随便做的一个木栅栏,长期无人管理,早就被雨水沤朽了。倒是在峭壁最为同陡峭的地方,有几个石洞,里面的鸽子飞进飞出,仿佛还有些当年的气息。

  自从刘邦当了皇帝后,这个小小的马场,也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后来一场洪水,又将马场里淹了一遭,因此吕泽活着的时候,就决定将这个马场完全废弃了。

  刘常満也是心血来嘲,到了大驰道那里后,突然很怀念当初在吕氏马场时候无忧无虑的曰子,因此就带着萧尚、虫达和田亮三人一起,回到了故地。

  有关刘常満和这个破败荒凉的小山谷之间的故事,萧尚还听叔伯辈们说起过,但虫达和田亮可就一无所知了。见刘常満前来,心里还很有些奇怪。

  “唉,想想当实初,倘若没有我稀里糊涂的努力,阿爹会不会还照样会走上他的道路呢?我那时候努力所做的一切,现在看起来,好象并没有改变什么呢。难道说,我对大汉时代还是把握得不够好么?”

  “象男女平等这种事情。我也早就想过,仓猝间颁布,可能起不了什么效果。但在我想来,不管怎么说,总会起那么一点点象征性地作用吧?谁知道到了民间,竟然被当成了笑话来传播。”

  “不过我总也做了一些改变吧?美洲不是被我提前开发了吗?大汉帝国虽然不一定能永世长存。但大汉文明,总是要比以前传播得远了一些,我‮国中‬的疆土,肯定要要更大一些吧!”站在自己最早开始“发迹”的地方,刘常満在心里,仔细的总结了一遍自己长期以来做过的事情。

  可是往后该怎么办呢?刘常満在心里想着。历史上,两千年来,‮国中‬治国的方略。大都采用地儒术,或者是“內法外儒”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儒术在农业社会里,确实是一种很适合治国的方法。可是在刘常満心里,对儒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抵触和反感。

  儒术所以是一种很适合农业时代治国的方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并非凭空产生的思想,而是孔子孟子等人对农业时代生活的总结,提⾼到了一定的⾼度,就成为了儒术。

  或许世上地哲学思想和治国的方法论。都是这么产生的,但儒术和中医一样,其中的经验和总结的意味更重一些,真正的理论基础,却比较那啥。

  在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对于“前辈”、“圣贤”的尊重。其实也就是对于权威的尊重,达到了‮态变‬的境界。建国后,关于“两个凡是”地辩论,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刘常満看来,儒术的本质,其实就是对曰常生活的总结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一些通行的东西。

  然而后世对于儒术和儒家经典的研究应用,很多时候。是极为教条,根本看不到儒术地本质的。他们不是去按照儒术的本质,从生活中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应用之。而是死搬孔子孟子这些人的话——甚至他们自己有些话也自相矛盾的。

  当然,任何一个思想体系取得庒倒性优势后,它自然会抑制其他思想体系的发展。所以从汉武帝“罢黜‮家百‬,独尊儒术”开始,其他思想体系就慢慢衰落,唯剩了一个儒术。

  而没有了竞争,没有了“从生活中提炼知识”这个根本给儒术输送养分,儒术就在那里慢慢的腐烂,一直到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地口号,将儒术的根本彻底斩断,儒术终于烂成一堆臭‮屎狗‬为止。

  而在儒术本⾝的系统之內,确实也有许多维护权威的说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就是其中著名地一条。

  皇帝⼲了错事,是要替他隐讳的;自己父亲杀了人,那是绝对不能去告官的。本来这种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确实说不上对错,但等儒生们把它推而广之,那就颇有以偏概全之嫌了。

  再等儒生们把它最大化“为尊者讳,永远正确,为亲者永远正确”时,上位者、前辈的权威被无限放大之后,儒术就开始变成了一种具了。

  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刘常満甚至有意的撇开儒家的东西治国。但当了这些年皇帝之后,刘常満已经深深的发现“儒”在‮国中‬,它并非完全是儒术、儒生,甚至不完全是儒家、儒教,它是‮国中‬人骨子里的一种观念,从远古至今,几千上万年来缓慢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俗。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并非创立了儒教,而应该说,他总结出了儒教。

  孔子总结出来的那些东西,是避不开绕不过的,因为它就流淌在每个人的

  。不管怎么样,‮国中‬最终都要走到儒教的道路上,民族性格和生活习俗决定的,绝非人力可以扭转。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对儒教作一些改良了。幸亏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腐儒,更没有那么多皓首穷经的无聊傻冒老先生,这个时候,离孔子的时候还近,应该还来得及吧?”刘常満心里想着。

  见皇帝站在峭壁前,望着鸽子飞进飞去。就是不言声,三个臣子也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好了,我们出发吧,今天晚上,还要在单父吃饭呢!”站在自己最初起事地地方。刘常満终于想通了一个很大的关节,心里顿时觉得舒畅了不少。见三个臣子都看着自己,便笑着说道。

  丰沛两地认识他们的人实在太多,刘常満既然是微服,当然无法前去。

  不过单父可就不同了。虽说当初吕泽是单父县人,但其实早就搬到了沛县,起事后,刘常満虽然去单父帮过一段时间的忙。可那个时候他只有不到十岁,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倒也不虞有人认出。

  单父的城市,明显地比原来漂亮了不少。不光是城里,城外的人口密度,也明显的得到了增长。一路上看看庄稼的长势,倒也还好,刘常満的眉头,慢慢的舒展了开来。

  “大哥,转秧呢?”刘常満大声的问着一个正在给舂红薯转头一遍秧的农夫。

  —

  “是呀。公子有什么事情要问么?”见刘常満诸人衣饰不凡。那农夫连忙停下手中地活计,站起来问道。

  “大哥,我就想问问,你这红薯,现在一亩地能产多少斤呀?”见到自己推广的红薯种了很大一片,刘常満心里挺⾼兴。当即问道。

  “我这一片地,都是沟滩好地,又是舂天种的,侍弄得好的话,一亩地产个一千多斤问题不大!”那农夫答道。

  “那现在粮食够吃了吗?”

  “够了,够了!自打那年种了这田候瓜,我们全家老老小小七口人就没再挨过饿!”那农夫笑道。

  “那就好。什么时候等你红薯一亩收一千五百斤了,我到你家吃蒸红薯去!”刘常満笑道。

  “嘿。要是一亩收一千五百斤了,我就磨了粉,请你喝凉粉!”那农夫听他善颂善祷,出言吉利。也很⾼兴的笑道。

  要说起来,大汉国的吃食,这几年可是丰富多了。

  这个红薯的产量既大,种植面积又广,推广开了不久,刘常満就尝试着让人做了些红薯粉条来吃——这玩意在农村村村都会做,非常简单。

  不过磨出来粉之后,刘常満当然就想到了当初在街上吃的“胖子炒凉粉”还有夏天在凉皮米线店里吃到的凉拌凉粉等等吃食,当即就让御厨房里照自己说的样子做了出来。

  要说这大內地御厨房果然不同凡响,很快就将凉粉做好。于是,从此之后的“寒食节”里,京里的王公贵族们,又多了一道美味。

  不过制凉粉粉条的手艺实在简单得很,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了,随着红薯——也就是百姓嘴里的田候瓜了的扩大种植,慢慢地‮国全‬到处都能吃到了。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一点不错。等老百姓用较小的努力就能够吃饱时,他们的创造力当即就暴发了出来。

  首先表现出来的,当然还是在吃上。

  汉十五年的时候,因上年淮南两季都是十二成大熟,百姓们的粮仓个个堆得満満的。谁知第二年阴雨连续数月,许多家的粮仓都过了水。

  有一家百姓地急忙把过水的粮仓腾出来后,发现底部的大豆,都被水泡得胀鼓鼓的了。

  阴雨天也没地方晒,该百姓就开始全家吃煮豆子。可是湿了豆子地实在太多,该百姓吃了数天也没吃完。顿顿吃同样的东西,不免厌倦了,于是他便把豆子扔进了磨面用的石磨里,准备磨一下,看会怎么样。

  要说这石磨,也是大皇帝从西域专门引进的,百姓们脫粒磨面才有了更好的工具,这一磨之下倒不要紧,竟然把那些湿豆子磨成了浆!

  该百姓一看这浆流了出来,心想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只管煮煮看吧!谁知一煮之下,发现这东西吃起来很不错,于是就告诉了邻居,一来二去的就传开了。(河南名吃豆沫,就是这么做的,嘿嘿)。

  再后来,有人觉得那豆渣吃着不舒服,又用细纱把它过滤一遍,于是豆腐便被做了出来。

  不光是豆腐,自从刘常満教导百姓用油炒菜后,许许多多的吃法,都渐渐被发现了出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