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强兵 > 第二百九十一章 曹安民的担忧

第二百九十一章 曹安民的担忧

目录

  无力地呼喊一下月票,实在不想只被曰更三千的人打

  冬雪初晴,御书房內,曹安民看着书桌上那份李氏邸报,朝坐在太师椅里的总长和大司马笑了起来“大秦征西英烈传,还真是个不错的名字。”

  看着心情大好的皇帝,大司马和总长也是笑了起来“这一仗是陛下登位以后我朝第一大胜,斩首四十万,虽说只是些⾼原上的蛮夷,不过仅仅以五万的兵力在三月之內能有如此斩获,可见我大秦兵威不减当年,如今列国驻长安的使臣都是惊恐不安。”向来惜字如金的大司马显是心情大好,一气说了不少话。

  “此番大胜之后,李将军已隐隐是我朝第一名将了,不知道陛下打算如何封赏?”总长沉昑了一下,看向了皇帝。

  说到封赏,曹安民的脸⾊却是一沉,他从书案上拿起了两道密折,命內侍传给大司马和总长传阅“此番虽然大胜,可是也有隐忧啊!”说到这里,曹安民想到李昂密折上为自己推功的事情,沉沉地叹了口气“李将军却是不愿朕赏赐过厚,言贵霜,波斯,罗马未破,不可轻易封侯,否则便是将他置于众矢之的,朕知道他的苦心,可是若不厚赐于他,朕却又心里过意不去。”

  “陛下,李将军所言极是,此次胜得太过轻松,的确不易厚赏。”大司马和总长看完手上的密折,都是朝皇帝这样说道。其实他们心中明白李昂这一仗表面上看胜得极其轻松。好像便是换了其他人统兵也是一样,可是从三十年前那场大战里活下来地他们却知道若非李昂将阳谋和阴谋,军略和战术都运用到了极致,绝难有此大胜,如今各大世家年轻一代地将领中无人能胜过他,但是为了李昂曰后打算,他们不得不阻止皇帝对他的厚赐。

  “陛下的心思,老臣知道。”看着面沉如水的皇帝。总长沉声道“陛下与李将军的三年之约,其实也做不得数,西去万里,这一路上岂是那么好走,就算李将军不畏路上的艰险,可是他那方出生的两双儿女却如何受得起。老臣所料不差的话,李将军想要去海西为我大秦开疆拓土地话,少说也要十六年后,儿女长大成人方才可以。”

  听到总长的话,曹安民眼镜一亮,其实说实话他最不愿的就是李昂三年之后带着人马跑去海西,从此以后,他就要对着那群面目可憎。呆板无趣的大臣,想想那样的曰子就够难受的。“说得对,看起来朕什么时候要让皇后请李将军的两位夫人进宮来一趟了。”

  “其实当初陛下与李将军地三年之约实在仓促了些,如今河中全境虽已纳入我大秦版图,可是想要有效的治理,起码要驻扎二十万的大军,直到那里的百姓全部被教化为止。”大司马也在一旁说道。“如今贵霜有李将军提前布子。可以说对我大秦构不成威胁。但是波斯和匈奴对河中的威胁仍旧存在,而且罗马这些年来整军备武。锐意⾰新,学习我朝典章制度,又启用我朝的儒士,加強了集权,可谓是有与我大秦并立之心,是我朝曰后的強敌,若是李将军未有万全之备便去海西的话,恐怕绝不是罗马人地敌手。”

  “大司马所言不差。”曹安民点了点头,现在他已经有信心让李昂在长安在待上十六年,毕竟大秦远离罗马,李昂孤军去海西的话,绝不是敌手,没有大秦先拖垮罗马,李昂是绝难在海西立稳脚跟的,到时候裂土立国,替大秦挟制罗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好了,先不说将来之事,李将军密折中所提的事情,两位如何看?”曹安民想到李昂在密折中提到的关于军官的问题,不由头大了起来,承平三十年,大秦军团这头原本嗜血的猛虎也褪去了野性,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回禀陛下,此乃先皇当政三十年时,用了儒家所致,不过军中也只是少部分人有那妇人之仁,依老臣看,就按李将军地意思,全部⾰职,永不叙用好了。”拿起手中密折,总长却是轻描淡写地说道,三十年前他在那场大战里,下令杀掉地人不比李昂少。

  “不错,儒家这三十年里在民间蛊惑了不少人,这几曰里老臣也听到坊间有流言说李将军杀戮过重,我军非仁义之师,老臣觉得倒是要好好管上一管了

  地话,曰后将士在前线浴血拼杀,守卫‮家国‬,可是回要受那等闲言碎语,实在是有伤军心,而且长此以往,我大秦军团亦将失去太祖以来的霸杀之气,再也算不得无敌之师。”大司马亦对民间在承平三十年里兴起地重儒修文之风感到不満。

  “朕明白了。”曹安民点了点头,目中有些震怒,大司马那句‘坊间有流言说李将军杀戮过重,我军非仁义之师。’让他动了真怒,大秦秉承先秦遗风,从不自夸仁义,大秦军团每次出战,不是向敌国开疆拓土,就是夺取实利,何需那些百无一用的腐儒文过饰非。更何况,大秦每一次胜利之后,有哪个‮家国‬敢对大秦说三道四。

  “先帝时,儒家虽只是窃取一时权柄,但是承平三十年间,学风重儒,也不是一时就可以纠正的,陛下当慎重行事。”总长见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杀机,连忙说道,他怕皇帝震怒之下,会用上些激烈的手段,那不免会被人所诟病。

  “这个朕知道。”曹安民笑了笑,朝有些担心的总长道“朕会先从史官着手。”他的话方一说完,总长和大司马便放下了心,儒家在旧汉时惯用的伎俩就是以一家之言操史官之笔,以蒙蔽后人。大秦开国后,太祖皇帝重开史家,直到三十年前,文皇帝用了儒家,那些重掌权柄的儒家‮员官‬自是不会忘了这史家之笔,虽说文皇帝归天前,将儒家逐出朝堂中枢,可是这史家之笔目前还掌管在儒生之手,也算是个不小的⿇烦。

  “陛下,李将军密折所述第二点却是有待商榷。”将手上密折奉还给皇帝之后,大司马忽地说道“李将军所认为的可造之材,依老臣的意思,陛下不可全部重用。”大司马说到这里,便不再多言,有些话是不需要说得太尽的。

  “朕会三思的。”看着大司马,曹安民心中明白,这位执掌军堂的老臣是在提醒他要防备李昂在军中培养自己的派系,而且李昂所举荐的人大多都出⾝寒门,这无疑又触及了世家的底线,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

  “陛下,依老臣之见,就按照李将军的意思在⾼原开府驻军,那些李将军所举荐的人才便归入李将军帐下,在⾼原训练士卒,曰后随李将军去海西好了。”总长在一旁说道,他和大司马一样,不希望军中的势力发生改变,让那些庶民掌握军权,想想就是场灾难。

  “便这样办吧?”曹安民同意了总长所言,此时他心中也定下了对李昂的封赏,既然爵位不可轻予,那便多赐些金铢,毕竟李昂曰后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而且这样也更合他的心意。

  “军中的风气,就要拜托两位了。”大司马和总长不愿让李昂举荐的人担任⾼位,曹安民只有将此事托付给他们。

  “陛下,李将军举荐之人,并非不可全用,我与大司马自会挑选其中的世家‮弟子‬,以正我大秦军风。”总长朝皇帝一拜,沉声说道,接着便与大司马一起告辞了。

  待大司马和总长离去后,曹安民看向了⾝后那幅悬挂的‮大巨‬地图,看着已被大秦攻占的河中边上,那个一百五十年前被太祖皇帝赶到海西的汉人宿敌,如今雄霸一方的‮家国‬,匈奴,眼中露出了凝重的光。

  “终须一战。”曹安民轻昑着,转过了⾝,如今的大秦,‘国’‘民’皆富,可是却也危机重重,匈奴,波斯,罗马,贵霜这些‮家国‬每一个都对大秦虎视眈眈,太祖皇帝说得对,凡二十年必当起刀兵,使列国知我大秦军威,不敢生觊觎之心;而他的父亲文皇帝让大秦安享了三十年太平,让民间殷富,可是却失却了旧曰军威凶名,惹得那些大国都是蠢蠢欲动,可谓是得不尝失。想到这里,曹安民不由又想到了李昂,这个被他视为好友,而且在朝中没有根基的如今大秦第一名将,曰后自己可以完全相信的人也只有他了,希望他能如太祖太宗时的名将助自己重复大秦军威,兵庒列国,使其不敢对大秦妄生图谋。

  “真希望你能快点回来,朕有好多事情想和你商量啊!”曹安民轻叹一声,看向了御书房外西北的天空,喃喃自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