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军事 > 1851之远东风云 > 09投机分子的轿中八策

09投机分子的轿中八策

目录

  一顶晃悠悠的破轿子被几个士兵前呼后拥着穿过充斥着“为西王复仇”的郴州街道,赵阔就舒服的坐在其中,这本是郴州某个商人的轿子,作为贡品献给圣库了,赵阔手下拿了回来给将军用。恰好昨晚和朱清正几个人谈论广东局势睡得晚,赵阔精神不好,就没有骑马,而是坐着轿子代步。

  在轿子里,这个未来来的黑道教父,两眼血红,却一点睡意也没有,他顺着轿子的颠簸不时用手指敲着膝盖,盘算下一步的战略。

  5000士兵,里面只有3000能战,剩下的不过是劳役,因为杨秀清对战争的关注点根本不在广东,而在北方,所以没有配给女营——这只可是孤军啊,说不定就回不来了。

  以滚雪球起家的太平天国经常玩这手,大名鼎鼎的北伐就是只派出2万人的精锐部队进攻北京,而且没有啥后援,这么玩的原因,大约一是太平天国那些老农民王爷不具备战略意识,不知道饼子要一口口的吃的道理,二是他们就是这样起家的,大约以为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幻想屡屡掷出“豹子”吃掉清的“瘪三。”

  而清实在是烂到家里了,就这样,太平天国孤军北伐差点成功,在前后围堵下人家竟然攻到了天津。

  但这次杨秀清派出南辕北辙般的南征军赵阔部,怕是比北伐的期望要低,因为为了做掉萧朝贵,徒徒浪费一次突袭长沙的机会,要是他们不是主要为了做掉那个“耶稣哥”而是派出1万人的主力,说不定第一次突袭就把长沙拿下来了。

  但现在已经打草惊蛇了,再想突袭一击拿下不可能了,长沙援兵云集,那个清的钦差大臣赛尚阿,已经缒入城里,成为长沙的主防官。

  为啥缒入呢,因为打仗的时候,这种大城都是城门紧闭,里面用泥土砖石磊实,人怎么进出城?只能用绳子缒入缒出咯。

  赵阔知道,历史上太平天国根本没拿下长沙,围攻了很久,干脆顺水北攻连下武昌、安庆、南京。

  现在洪秀全他们肯定认为自己能拿下长沙“现在老子替你们省了这么多老战士出来,也许真能拿下长沙,这样,即便我这只南征军不能攻进广东,也可以回长沙那边。所以多了这历史并不存在的南征。”赵阔冷笑起来:“我现在心情还真像逃出曹营的刘备哥哥啊,老子是绝不回来了,打不过就投降清了,哈哈!”

  但是赵阔并没有对这次战争掉以轻心,毕竟这边是教,清那边是衣冠禽兽,万一投降了再把自己凌迟了也有可能。

  古今中外,任何想投降的将领都有一个特点:找更多的筹码提高自己的身价,对赵阔而言,当然是大胜几仗,让清知道自己的牛比。

  如何生存并大胜?——这是个严峻的问题。

  如何大胜?——有只常胜军队握在手里,并保持后勤补给和兵源。

  如何常胜?——军队信仰、军纪、忠心,加上西洋武器。

  如何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让他们改变认为天王是神的愚昧迷信。而且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自己始终在替太平天国做嫁衣裳,西洋列强不仅不认自己,自己安全也无法保证,要不忠于洪秀全的士兵哗变杀了自己,要不被这教搞得受不了的友军天地会灭了全军,要不洪秀全派来的特使也可以一纸蛋打油诗的天王诏把自己砸进地狱。

  后勤和兵源,这年代主力没有别的可以选择,文盲愚昧两脚牛马一般的农民和代表乡土经济、半黑的天地会。

  这些是自己的力量,那么敌人的力量来自何方呢?

  据赵阔的记忆,1854年天地会起义中,广东没有湘军、淮军类似的力量,清兵力量并不强大,强大有两个力量:一个是当地团练的力量,广东各地都办有团练,这些是靠本土乡绅用宗法和儒家建造起来的武装。1854年大起义等于是他们扑灭的。

  无论是清将领官员还是士兵、以及能办团练的都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阶层——儒家信徒。一句话:清的儒家文明。

  另一个致命力量,则是天地会的无目标无信仰的寇作风,没有信仰没有目标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何谈军纪?开始军纪严明号称要反清复明拯救黎民的起义军往往几天后就沦为烧杀抢掠的匪军,被团练联合当地失望的民众剿灭。

  这也是中华几千年来的战争文明之一,成王败寇!并不全是说历史学家的戏子本

  想到这里,赵阔隐隐的看到了一个可怕之极的对手,这个对手年龄起码有200多岁了,不好甚至有几千岁,他就是清统治下的中华儒家文明,牢牢把人民束缚在土地和统治者脚下的那道巨大的铁链。

  但这绝不是让这个黑道少主哀伤,而是让他胆寒!

  他感到自己漂流到一个野蛮人的荒岛上,至于这些人是多么愚昧和痛苦,他根本没有道德管,只是想逃出去,就必须面对这铜墙铁壁。要知道儒家文明里,抓到反叛者,从古到今没有好下场,有油炸、有开水煮死、有凌迟,有点天灯,最舒服的就是砍头了!

  赵阔自己也在执行军纪时候,点过太平天国痛恨的叛徒天灯(浇上油烧死),想到如果万一自己失败,无论是投降清失败还是被太平天国看出意图,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下场,他不哆嗦了一下。

  “不能随便投降清朝,最好找洋人逃走,他们起码会开化点!现在这个时代,人家最多是吊死啊!”赵阔咬牙道:“不过那也得打到沿海啊!而且我得搞堆银山,我可不能去美国修铁路去!老子的冤魂可不能铺在美国铁路的枕木上!”

  “那我该如何行动呢?这***可是在和一个文明为敌啊!”赵阔脸皮了几下,很快得到了结论,这就是后世如雷贯耳的《轿中八策》。

  总原则——以愚昧对抗愚昧!

  第一、摧毁主要敌人,清精英阶层:官吏、官商、大地主、秀才等儒家中人,这些都是文明的承载者和既得利益者,有他们在,反抗必然一波加一波,这是一种文明的反击;

  第二、拉拢社会明规则和潜规则的被迫者、受害者下水,包括贫民、小商人、天地会帮会成员等,这些都是同盟军,可以提供税收和兵源,但因为其文盲愚昧,只可利用不可信任!

  第三、必须培养自己的精英阶层,这些人要能和自己有共同的利益,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影响领导下层人,这类人暂时这文明没有,貌似可以从见多识广唯利是图的商人阶层寻找;

  练军——打造一只不怕死的军队护送我赵阔到海边就行,至于什么鸟现代军队对90%文盲的这个野蛮国家而言不啻于是痴心妄想。

  第四、军队信仰不能丢,没有信仰的军队只是乌合之众,没有献身精神。在这个愚昧的时代只能寻求宗教信仰,而且可以直接拿信徒做兵源财源!至于什么等最先进的信仰,暂时太超越时代了,以后再说吧。

  第五、天地会骨子里是民族主义,这杆大旗可以惑很多人,拿过来用!这也是兵源!

  第六、民族主义应该在信仰之下,上帝指挥民族,否则,一是军队军纪无法保持,二是我赵阔的大权可能旁落。

  英国17世纪的牛人克伦威尔为啥能打败英国国王的军队?他从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普通农民中召募士兵,这使他的军队在作战时既勇敢而又有纪律。他指挥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2)中取得胜利后,被誉为“铁骑军。”这群穷(阶层低下)+傻(信仰坚定)有厉害无比的献身精神,那战力比国王的军队高多了。

  第七、必须建立扎到村的根据地,提供根据地和后备兵,以便他赵阔失败后逃跑或者置换发财后不愿拼命的富贵兵。

  第八、要惑广大平民阶层,光口号是不行的,毕竟这年头90%的都是文盲,你说的天花坠,人家听不懂,要搞定他们只有给实际利益。那还有用别人的钱请客更好的?把官吏、大地主的财产分给穷人!收了,你就爱上我了!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狗!这是往孔老二脸上贴金!自古以来就是这么操作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愚昧对抗愚昧!

  琢磨完,赵阔一拍脑门,哎呀,这不是未来最先进组织的一些政策吗,打土豪分田地啊。

  但是想想真是高,也只能这么做,因为赵阔手里什么也没有,而那个时代的大地主比解放前危险的多,人家都是德高望重可以直接组织团练的,那可是清一切叛军的死敌啊。

  这种人不干掉留着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不过赵阔还觉的搞这事难度比后世难多了,因为大部分人不识字,都认为皇帝天天吃油条,左手咬一口,右手咬一口,这***搞宣传难度很高啊。

  还有精英阶层,以赵阔的历史知识,西学东渐还是小日本打趴下中华后,才兴起的,更可笑的,小日本把《海国图志》当教科书!

  《海国图志?谁写的?

  清大臣魏源!

  只可惜,这书写完后,在清根本无人问津,而日本人在因为闭关锁国,查抄到日本的中国货船的货品的时候,发现三套《海国图志》,奉为至宝,疯狂刊印,一时间,日本上人物如果见面不说:“你看《海国图志》了吗?”你丫就是乡巴佬的幕府派。

  可想而知,以清此时的文化搞什么宣传真难啊,儒家都是精英,但人家都支持清是自己死敌,愚民因为都是文盲和极端的愚昧不好宣传,只能当工具,不好就把自己反噬了,商人阶层根本就没有,自己根本找不到合适有力的精英阶层同盟军

  最高效的还真是洪秀全他们那套跳大神的教快。

  但赵阔肯定不想搞这套,因为他还想着搞个政治避难,跳大神好忽悠愚昧的国民,但外国人不好忽悠。

  正想着呢,赵阔听到前面小丁子霸道十足的呵斥路人:“滚开,将军的轿子!滚开!”

  赵阔笑了,他每次看到小丁子,都好像看到缅甸金三角那些斜跨着AK47的少年毒枭军。

  他猛地一拍脑袋,发现了一群最好糊最好同化的人。

  太平天国的童子军。

  这群小孩都是11-15岁之间,不仅坚信太平天国,打仗勇敢到悍不畏死的地步,那是不要命的啊。太平天国后期名将陈玉成等就是从这群人里成长出来的。

  他更是想到了历史上的一只著名军队——土耳其苏丹的卫军!

  这是14~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精锐常备兵团。1363年由苏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说初创于约1330年奥尔汉秉政时期)。15~17世纪形成特殊的征兵制度,每五年从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强行征召未成年男子,往往是从异教徒(基督教)社会里购买的小孩奴隶,将他们分到奥斯曼军事封建主家庭、甚至就生活在皇宫里,生活数年,学习土耳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皈依伊斯兰教,逐渐从文化上进行同化,继而送入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的专门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和宗教灌输,以培植对苏丹的效忠精神,尔后补入军中。

  这群从小就跟苏丹生活在一起的战士,眼里除了苏丹外谁也没有,坚信苏丹灌输给他们的一切信念,打仗自然悍不畏死,视死如归,绝对是苏丹手里的一张超级王牌。

  “停轿!回议事堂,见东王!”赵阔大呼。杨秀清有点奇怪,赵阔就说因为要大张旗鼓佯攻广东,所以需要身手灵活不被清兵注意的小孩四处旗、刷标语、潜入侦察。

  小孩不难要,因为打仗不如那么有力,虽然一样勇敢,但肯定不如那么精锐。

  他终于特别要到了200名小孩,因为南征有点危险,杨秀清给他的都是孤儿。

  这群孩子参军前都是只要给口饭替你杀人放火都是无所谓的。

  几后,赵阔特地视察了派过来的200个小孩,拍了拍最前面那个又矮又瘦的小黑脑袋,赵阔蛇一样的眯起了眼睛,肚里得意:“我怎么这么像后世那群小孩扒手的头目?”

  =========

  资料: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金滩人。魏源21岁

  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他主持汇编的《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婬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婬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500卷之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以上都是马后炮,事实是,中国人后知后觉。最应该倾心学习的是什么人?是自己的氓朋友吗?错!最应该学习的是揍过自己的牛比敌人!把他们的长处都学过来!然后再把他们揍得他爹都认不出他来!这才是王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