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灵山/徐公子胜治 > 032回、真传万卷心如印,虚读百年学亦休

032回、真传万卷心如印,虚读百年学亦休

目录

  狄仁杰的判断十分正确,但恰恰被人用来做为猜疑太子的借口,其时狄仁杰还人微言轻,轮不到他来主持调查,否则让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狄公来查此案,能不能查到梅振⾐头上还两说呢。朝蜕到长安主持调查的人是宰相裴炎。

  大将军裴行俭接到梅孝朗的口信后并无什么举措,不想揷手帝王家事,而宰相裴炎就不同了,他能混到当朝首辅的位置当然心机深沉,接到梅孝朗的口信,也明⽩宮中的意思,自然要顺⽔推舟搞掉太子了。裴炎与武后另外派的两名大臣薛元超、⾼智勇一起来到长安太子府邸“果然”查出太子于府中暗蔵兵甲心怀异志。

  世事就是这么有意思,明崇俨企图以暗蔵兵甲陷害梅氏菁芜山庄,以便勾连太子。而太子最终倒霉还是因为暗蔵兵甲,此事到底是真的还是栽赃?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就连穿越到唐朝的梅振⾐也不知內情。裴炎也有自己的私心,他与相王李旦私下往甚密,有拥立李旦继位的想法,但还没有等到他回到洛,宮中已经传旨:废李贤太子之位,流放巴州,立英王李哲为太子。当年改元永隆。裴炎拥立相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但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查出李贤不轨立了大功,回到洛之后多有封赏,权势更加显赫。在长安与太子有关的‮员官‬多受牵连,左庶子张大安被贬晋州,太子洗马刘纳言被贬振州。就连梅孝朗,也被调出长安任命为定襄道行营副使,不仅官降一级,还要派他去前线打仗,有点戴罪立功的意思…这已经算是涸祈厚的处理了,有宰相裴炎居中斡旋的功劳。

  梅孝朗心中有数。上表谢恩即⽇启程北上,表现的很坦然,他上任的时候连夫人与两房姬妾都没带在⾝边。可夫人裴⽟娥就越想越不是滋味了,太子莫名其妙的出事了。与之毫无关系的丈夫受了牵连,丢了相位被贬出长安还要上前线打仗。⽗亲裴炎立了大功,而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呀?连儿子梅振庭都跟着受连累,否则也应该像娘家地哥哥那样受朝廷荫封了。

  梅振⾐在芜州做的事是绝对机密,梅孝朗没有告诉任何人,至于他给宰相裴炎传的口信也是隐秘之事。不方便说给裴⽟娥一个女流之辈知道。裴⽟娥只知不久前梅毅从芜州赶来长安,与侯爷秘密商量了一晚上事情,次⽇又匆匆离去,第二天侯爷就派人到长安自己娘家送信,没过几天梅家就倒霉了!但是不论她怎么打听,就是打听不到具体的內情,这种事可没人会告诉她。

  在夫头夜话地时候,裴⽟娥也问过丈夫这些是怎么回事?梅孝朗只说梅毅是赶回长安报信的,腾儿在芜州一切都好。醒来之后开口能言人很聪慧,特意让梅毅代他到长安请安…这孩子很懂事。至于派人往洛裴府送信,那也是年关到来前的礼数,顺便谈点朝中事,夫人就不必多过问了。

  裴⽟娥在丈夫怀中半娇半嗔道:“太子坐罪,与你有什么关系?还是我⽗查出的大案,居然将你谪出长安。塞北苦寒之地连年烽烟不断。你一直是朝中的文官,此去前线甚是凶险。这分明是在害我们梅家嘛。”

  梅孝朗安慰道:“我曾被加封殿前散骑长侍,也有武职。况且我自负有文韬武略,此去边关一展才华抱负,正合我愿,夫人应该为我⾼兴才对。”

  裴⽟娥:“瞧您说的。这是贬官啊还是升官啊?”

  梅孝朗拍着夫人道:“太子出了事。我⾝为长安留守怎能不受牵连?如此已经是最宽厚地处置了,倘若边关报捷。我也有一个立大功的机会,这也是你⽗的巧妙安排。已经腊月了,菁芜山庄那边的岁⼊不⽇就要送到,这次不要怕多花钱,你置办一份厚礼送到娘家,明年新岁给相同僚府上的贺礼也办的格外丰厚些。我不在府中,一切就要靠你多持了。”

  夫叙话半夜,梅孝朗只道夫人忧心离别之苦,这夜于房中特地多行那夫礼数,曲意奉承,直到天⾊微明方才睡去。第二⽇临别时梅孝朗又执手宽慰夫人道:“裴行俭将军用兵如神,突厥早如惊弓之鸟,为夫此去因人成事而已,不⽇即将凯旋,届时荫封子必有后福,夫人就请安心吧。”

  这句话倒是劝的裴⽟娥安心了,但很快她又起了别的心思。按照丈夫的说法,这一去肯定是要打胜仗回来,而且是自家⽗亲裴宰相安排好地,当然不会有差错。立了军功朝廷自然要再度加封,说不定连梅府的公子也会赏下爵位。那么赏谁呢?首先要赏的肯定是躲在芜州享清福的梅振⾐,想一想就觉得有点不平衡,自己和亲儿子留在长安担惊受怕还要心那么多事,那小崽子倒过的舒服!

  没几天江南的岁⼊送到了,⽩花花的银子与満箱地铜钱,还有孝敬夫人、公子、‮姐小‬们的各种江南小玩艺与土特产。以梅孝朗地俸禄,一家人享受小康生活没有问题,但要想过大款的⽇子,除了朝廷的加赏,还得靠芜州的产业收⼊。芜州每年岁⼊除了菁芜山庄自用之外,都会折钱送到长安供梅府花销。今年送到的岁⼊比往年少了十几万钱,不是那边地收成不好,相反今年地收成比去年好很多,但是因为孙思邈到来救醒了梅振⾐,菁芜山庄开销大了许多,账簿上都记的清清楚楚。

  今年地皇家封赏是没有了,按丈夫的代府中的开销又要比往年大很多,可江南岁⼊少了一大笔,让裴⽟娥很是不痛快。梅振⾐醒来前后,短短几个月就比往年多花了数十万钱?裴⽟娥不噤有点起疑心了,难道是菁芜山庄那边借着小鲍子的名义营私舞弊?菁芜山庄自管家张果以下,都是柳氏陪嫁的老家人与当地人,裴⽟娥本揷不进去手,往年都是梅孝朗亲自过问那边的事务。

  这次梅孝朗不在。裴⽟娥当家作主,也开始动起了心思。她也在考虑自保之计啊,假如老爷权势不复,一家人恐怕就要靠芜州的产业过⽇子了。自己不抓在手里迟早要吃亏。上次她建议给梅振⾐请个老师,梅孝朗没同意,现在她还是打算派个人过去,名义上给梅振⾐做授业老师,顺便查一查菁芜山庄的帐,把财权顺手拿过来。反正为人之妇。也没有什么安邦定国之计可考虑,琢磨的就是家中这点事。

  远在芜州的梅振⾐可不清楚长安地后妈在想这些,他就像一只煽动翅膀的蝴蝶,在芜州杀了明崇俨抛尸洛城外,不经意间掀起了一场震动天下的大风波。现在的他远离风暴漩涡地中心,正在山清⽔秀间享受自己悠闲富贵的小侯爷生活,菁芜山庄以及梅家在芜州一带所有的事务,都是由他说了算。

  他住进了齐云观,观中的整个东院现在成了小梅府。西院成了孙思邈开的行医之所接待前来看病的乡民,而正殿及后院还是道观地道场所在,孙思邈领着两个小童子住在后院,梅振⾐也派了几个仆人过去伺候。

  梅振⾐的⽇子过的很奢侈,但他自己并没有太意识到。齐云观远离芜城在半山绝壁之旁,他平时所用的物件与新鲜果蔬都是从芜州专门装船运到山下,再由仆人挑上山的。青漪湖中还有一艘专门的渔船,每⽇打来新鲜的⽔产供观中的梅府家人享用。这些都是张果在持。梅振⾐没有管,反正自从一醒来变成小侯爷生活就是这样,还没有想到去多过问。

  梅少爷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该请个老师读书识字了,虽然孙思邈就是最好地老师,但总不能请他老人家来教自己一笔一画写字断句逗吧?梅振⾐穿越而来当然是识字的。但也不能表现太离奇了。还是装模作样学一学吧,而且唐代很多繁体字在他看来很生僻。以前往往会念不会写,既然来到唐朝,基‮功本‬就应该扎实一点。

  他于是找张果商量,请个教他读书识字的启蒙老师来,条件只有一个…是女的。

  那个年代识字的人不多,菁芜山庄上下五十几口人,包括张果也只有三个识字的,其中一个是管帐先生,其它人家可想而知。上哪里去找个女的,还能给小侯爷当开蒙老师?这让张果这个几百岁地老妖精直皱眉。结果梅振⾐笑道:“张老不必发愁,我就是跟你商量商量怎么办,人我已经请好了。”

  张果很意外:“谁呀?小少爷平时做什么我都知道,什么时候请到一位女先生呢?”

  梅振⾐得意的一笑:“就是敬亭山翠亭庵中地星云师太,上次去庵中进香用了一顿素斋,吃饭的时候我与师太商定了此事,她愿意到梅府授业。”

  张果:“原来是她呀,少爷的主意真是出奇,但出家人不太方便,少爷打算经常去敬亭山中吗?”

  梅振⾐:“那倒不必,每过几⽇就派船将师太接到齐云观,授完功课之后再送她回敬亭山,当初我说的授课地点是菁芜山庄,师太満口答应了,现在移至齐云观有专船接送,想必也没有问题,你去安排就是了。”

  张果一挑大拇指:“少爷,还是你行,你真行!那⽇我们在山中竭尽全力才杀了妖道,你吃顿饭的功夫,就把师太搞定了!”

  梅振⾐为什么一定要请位女先生?其实他自己学认字就是装个样子,真正地用夜是想教⾕儿、穗儿两个小丫头识字。在他地意识里,这两个丫头将来就是自己的人了,也舍不得送出去,那么还是知书达理地好。请尼姑到道观里教丫环认字,也就是梅振⾐这种现代的穿越者才能⼲得出来,也因为他这位小侯爷肯花重金,同时也有一张老江湖的巧嘴,把师太都说动心了。

  为什么一定要请尼姑呢?教⾕儿、穗儿那一对小萝利读书,普通的先生还真不方便,一不小心请来个流氓教师就⿇烦了。星云师太有才学,人长的也漂亮,以梅振⾐现在的年纪自然闹不出什么师生绯闻。但在书房中坐着也讲究一个赏心悦目。

  迸人读书和现在不太一样,在唐代除了供贵族‮弟子‬上学的官塾之外,民间私塾还很少,大多还是拜师在家中私学。这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古人谈到“书”这个字往往有一种特殊的敬意,现代人有些不理解,満大街不都是书吗?可唐代地情况大不相同。

  唐代还没有活字,但已经有雕版印刷技术,印一本书要雕成全部的书版,当时成本之‮大巨‬现代人无法想像。也只有传世重要的经典。才有条件开版刻印,开印的如果不是官方,民间刻印需要募集重金,比如刻印佛经,那是需要无数信徒募捐地。如果你需要一本书,市面上买不到,也不可能因此去开版刻印,怎么办?在当时最流行的做法是把这本书抄下来。

  再举个例子,医师传弟子一部《⻩帝內经》。很多时候都是口述,一字一句讲解,弟子要像刻碑一样铭记在心里,师徒两人手里都不拿这本书。如果师⽗手里有书,弟子学完征求师⽗同意之后会把它抄下来,连着原文和注解一起。如果师⽗⾝边恰好没书,那么有心的弟子也会把自己所学完全默写下来。成一本传世之书。假如师⽗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了弟子,那是一种重要的恩赐。大多数情况下就意味着传⾐钵了。

  那么有大户人家蔵书甚丰,都是怎么来的呢?其一是历代攒下来地,其二是请人抄的。这种传统其实一直到民国初时还有,比如鲁迅笔下的那个孔乙己,能写一手好字。曾有人请他到家中去抄书。结果孔乙己经常玩连书带人一起失踪,被抓回来自然是一顿臭揍。请人抄书也只有家资丰厚的大户才有条件。‮弟子‬不珍惜仅用来装门面就太可惜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古代故事,觉得匪夷所思,文人清谈也好僧人辩经也罢,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似乎自己学过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不是夸张,真正博学之人,学问不是在书架上,也不是在百度上,而是在心中。后世随着印缩的流行与进步,书籍逐渐走下神坛,但传统的治学精神还一直香火延续,学什么东西是一回事,治学的态度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一直到民国时期,三十年代前后那一批成名学者,是从旧时代走过来放眼望世界的最早一批人,他们接受地思想与现代学者接受的思想已经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当代却很难再出当年那样一批大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不同,包括曾烈批判传统文化的鲁迅先生在內,那一批人早年治学的基太扎实了。

  也许从学习的內容来看,现代人所学自然比古人先进科学了很多,但是从当代教育所培养地治学精神来看,有一种非常保贵的传统已经逐渐被丢弃甚至割裂了…这是梅振⾐与于唐代正式开始请师学习所获得地第一感受。

  星云师太来上课,与现代学校的作息当然不一样,她是三、五天才来一次,讲解教授一段文字,留下功课,然后让梅振⾐自行温习,下次再来检查,如果都学会了就教下一段。梅振⾐上课时,⾕儿、穗儿就在一旁伺候着,端茶递⽔研墨洗笔,也等于一起学了。无论师太教什么他自然是一学就会,星云师太惊为神童。对于梅振⾐来说,也等于是经历一场迸典再教育。

  私下里无事,他也考考两个丫环学的怎么样,没学会的再指点两句。就这样,师太考他的功课,他考丫环地功课,没事摸摸小手开个玩笑,小⽇子也过地其乐融融。

  除了学识字之外,其它大部分时间梅振⾐还是跟着孙思邈混。整个道观的西跨院不仅是丹房,而且成了一家“门诊部”用来接待上门求医地病人。梅振⾐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孙思邈看病的实际情况与后世的许多传说有很大不一样。

  PS:今⽇上架第三更,晚间还有一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