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科幻 > 借天改明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荐甘薯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荐甘薯

目录

  ()“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荐这种甘薯。”钟进卫无奈解释道。

  “哦,中兴伯以为这甘薯可以推广到大江南北?”徐光启一听,心里一动,连忙询问。

  “岂止大江南北,大明‮国全‬各地都可以种。不但可以种,而且还是耐旱⾼产作物,是百姓粮食补充必不可少之物。对了,你不是写过这《甘薯疏》么,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写了什么?”钟进卫有点疑惑。

  徐光启有点惭愧,老脸微红,对钟进卫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后来历以及为什么最终没有向皇上推荐的原因。

  原来,这甘薯,原是海外吕宋之物。当地西洋官府严噤甘薯出口,万历二十一年闽人陈振龙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带回福州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少收,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

  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以南发大⽔,稻麦都没有收获。徐光启的门客莆田徐生多次给他送了甘薯种子。徐光启试种成功,遂写《甘薯疏》意yù推广。

  《晏子chūn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观念在明人中深蒂固,徐光启在甘薯疏序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以甘薯为例,倡导不同地区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种。

  老百姓没文化,看不到徐光启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长江以南地区,次年麦稻丰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没几个人cāo心甘薯是否能在当地引种,甘薯的引种就极为缓慢。

  徐光启后来又忙于科学研究,中外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没有向淮河以北极力推广,更是没有向朝廷推荐,怕万一有问题被政治对手弹劾。

  甘薯这种产量极⾼的农作物,就以极缓慢地速度在民间传播着,一直到清初才推广到‮国全‬。

  钟进卫听完不噤哑口无言,要是明朝就有专门的农业研究院研究农作物产量的话,甘薯早就会被推荐到研究院进行‮国全‬范围的试种推广,这样的好处是有用则推荐人有功,无用也没关系,多了研究院一道缓冲。

  甘薯推广到大明全境的话,就能缓解明末的农民起义,说不定満清也⼊主不了中原,后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真是可惜。

  今rì天sè已晚,钟进卫和徐光启当场商定,明rì一早,徐光启带《甘薯疏》与钟进卫一起,联名向皇上推荐甘薯,务必‮国全‬推广试种。

  当晚,徐光启回到自己府邸,找出自己当年写的《甘薯疏》,又看了一遍,唏嘘不已,要不是中兴伯的极力推荐,自己当初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被埋没了。

  次rì,天刚亮,徐光启就早早来到陶瓷厂,汇合钟进卫,前去觐见崇祯皇帝。

  此时,崇祯皇帝已经在文华殿处理政务了,他的心情并不怎么好。

  昨rì下午,刑部接到他的指示,又有东厂听审,加上证据确凿,二个御史全部被判抄家流放。

  从这几个御史家里抄出了六十多万两⽩银,其中历次贪污受贿所得就有四十万两之多。御史以清廉自居,承担朝廷监察百官之职责,自己却已有如此严重之贪污,可见其他‮员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吏治烂到何种程度,崇祯皇帝不敢去想像,因此心情沉重。

  他听到中兴伯并礼部左侍郞徐光启求见,以为⽔泥已经试验出来了,心中一喜,冲掉了刚才的郁闷,连忙召见。

  钟进卫一进文华殿,也顾不上向崇祯皇帝行礼,就先开口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喜啊!”

  钟进卫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话,听起来有点像喜得贵子的贺语。

  跟他⾝后的徐光启一听,心中不噤有点无语,这万一甘薯在北方推广有问题,你中兴伯这么嚷嚷不怕皇上降罪?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的恭喜,连忙从御座上站起来,总算有好消息了:“可是⽔泥烧制出来了?”

  “啊,没有。”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会错意了,连忙否认。

  崇祯皇帝一听,失望地坐回御座,埋怨钟进卫道:“钟师傅待在陶瓷厂,⽔泥没有烧制出来,还有什么事情能值得朕大喜。”

  钟进卫冲崇祯皇帝笑笑,也不说话,侧过⾝子,向徐光启努努嘴。

  徐光启走上一步,站钟进卫左侧后方一点,向崇祯皇帝行礼:“臣,礼部左侍郞徐光启参见陛下。”

  崇祯皇帝看钟进卫那样子,难道真有喜事,和徐侍郞有关?于是,连忙问道:“徐卿不用多礼,有事快说。”

  “陛下,臣有本上奏。”徐光启看了下钟进卫,然后向崇祯皇帝说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让徐光启说。

  “臣在万历三十六年,写过一份《甘薯疏》。臣惭愧未及时向朝廷上书。中兴伯昨rì听闻之后,极力愿与臣一道联名推荐甘薯。”

  崇祯皇帝一听,难道钟师傅说的大喜就是这个甘薯。钟师傅如此重视,一定不是凡物。不由生了‮趣兴‬,也不让內侍转递徐光启拿出来的《甘薯疏》,自己走了下来,接过之后当场看了起来。

  崇祯皇帝先是看了序,从中隐约看到了徐光启以前没有给朝廷推荐的原因,然后又看了內容,是这种甘薯的好处和种法。其中还进行了产量对比,一目了然。

  北方夏麦秋粟合起来亩产约为两石,江南亩产稻⾕四石左右,而这甘薯,据徐光启在‮海上‬试种,亩产能达到六石左右。崇祯皇帝看到这里,眼睛都亮起来了。

  《甘薯疏》的內容不多,他很快看完,然后抬头问钟进卫道:“徐侍郞所说甘薯的产量如此之⾼,可是事实?”

  崇祯皇帝心中有着一种期待,虽然钟进卫刚才说了大喜,但他还是想亲耳再听一次。

  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的意思,他问的是,后世是不是能证明此种甘薯的益处。

  钟进卫点点头,然后向崇祯皇帝道:“是的,并且甘薯在‮国全‬各地都能成活,据说,吃了对人体还有不少好处。”

  徐光启一听,在一边证明:“神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说甘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強肾yīn之功效。”

  “能解西北灾情?”崇祯皇帝马上联想到西北的灾情,期待着钟进卫的肯定答案。

  “应该能缓解吧,全面解决恐怕不行。”钟进卫想着要甘薯能彻底解决饥荒,后世就不会有饿死的人了。

  虽然崇祯皇帝没有听到満意的答案,但甘薯如此之⾼的产量,还耐旱,刚好能解决大明现在越来越严重的旱情。

  不过甘薯毕竟是一个‮生新‬事物,如果贸然推广所有田地都播种此类作物,万一有个意外,怕是后悔莫及。但现在西北的灾情又特别严重,缓慢试验则有可能延误灾情,西北地区已有多处地方出现饥民造反,延绥巡抚洪承畴为此已经连上几道奏疏催赈灾粮。

  崇祯皇帝就在钟进卫和徐光启面前,来回踱步了几圈,然后站定,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你说朕先试种一下,然后再下令所有田地播种甘薯,是否会更好?”

  钟进卫晕倒,看来崇祯皇帝果然是没有出过门,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咨询。

  于是,他点点头,对崇祯皇帝道:“臣有两个建议,供陛下参考。”

  “钟师傅,快说。”

  “一,陛下当调集闽浙一带的甘薯种子,尽快往灾区推广。甘薯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不占有原先的田地,直接在贫瘠荒山种植,都没问题,今年能种出多少是多少。”

  崇祯皇帝点点头:“其二呢?”

  “二,成立研究院,研究甘薯品种,培植出⾼产甘薯。据臣所知,甘薯的亩产绝不止六石,在臣的家乡,再翻一翻都嫌少。”

  钟进卫来大明已有一段时间,单位换算差不多知道,此时的一石约为一百八十斤,后世甘薯最少都是2000-3000斤,因此他能夸这个口。

  徐光启在一边听得一怔,中兴伯当真能有如此把握,甘薯亩产在大明能有如此之⾼?中兴伯在海外的经验怕不一定能适合大明吧,这大话说出去,恐非中兴伯之福。

  他却不知道,钟进卫所说的地方,就是大明的地方,只是时间上有差异而已。当然,崇祯皇帝是知道这点的。

  所以,崇祯皇帝的注意点不和徐光启一样,而是在钟进卫说的研究院这个名词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