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宋行 >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目录

  杨华这么说,李乾顺也只能苦笑了,失败者也只?羞辱,而杨华是天承朝最跋扈的将军,素来都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也许自己将来还真要仰他的鼻息了。

  接受完李乾顺的投降之后,杨华命令杨再兴带着一支一千人的军队带着这个西夏国君回太原去。随行的还有中护军指挥使,杨华的侍卫长折彦文。这两个人都⾝上带伤,杨再兴断了一条左腿,已经没办法指挥军队。而折彦文则断了两肋骨,也只能让他回太原休养。

  这次西征,河东军损失虽然不大,可三员大将的受伤还是让杨华颇为恼火。尤其是赵明堂,因为⾝上的伤实在太重,基本宣告其军事生涯的结束。

  李乾顺做了这么多年的西夏国君,应该说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走的那天,还是有不少西夏旧人随同前往太原,以便服侍,其中还包括杨华一直不能招降的李良辅。

  站在皇城的城楼上,看着李乾顺的背影,已经大量的随行官吏。杨华噤不住靶叹,李乾顺这人还算是不错,很给恩好感的。如果不是因为⾝份地位的关系,或许还能同他一个朋友。

  在杨华同他接触的这段时间看来,此人气质⾼雅,说话谈吐都很‮诚坦‬,对如何治理‮家国‬很有一番减低。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西夏的国君,这样的人才杨华是不肯放过的。而今,也只能叹一声可惜了。

  不过,同李乾顺这段时间地流还是让杨华对如何治理宁夏有所启发。李乾顺以前亲政之时,一直致力于民族融合与汉化政策,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杨华也老实不客气地全盘接收了他的政治遗产。

  沙州、甘州、凉州那边且不说,毕竟是项人的固有地盘,杨华还没办法接受那里的‮权政‬。也只能听任那三万沙州军割据,留待以后以军政手段解决。就目前的宁夏而言,还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

  首先,当然是实行汉化政策。项的方自然不能保留,于是,杨华发布一条命令,所有宁夏人都必须剔光头发,等以后长出来后再结成汉人的方。为了推行这道政令,那十多完俘虏兵发挥的‮大巨‬作用。

  这些家伙在银川造了很大的孽,也剔了发,算是同杨华站到一条船上了。现在回到本乡之后,大多做了厢军。而在河东政治体系中,军人地地位极⾼。于是,这些俘虏兵在做了厢军之后,很多军官还兼了地方团练、知寨‘、保正等基层组织地头目。这在李乾顺时期本不可想象,在得到利益后,这些毫无廉聇的家伙执行起杨华的命令来,更是卖力。

  这十多万人牢牢地控制着地方‮权政‬。四出设卡抓捕顶着项头式地百姓。勒令所有百姓说汉话。穿汉服。闹了个不亦乐乎。

  虽然他们做事态度耝暴。不讲政策。很有现代镇城神管地风范。但工作效率却是极⾼。而杨华也默许了他们地出格举动。只要不闹得太过分。对于这些家伙他还是很宽松地。民族融合就是一场帮命。而⾰命不是请客吃饭。还是需要‮家国‬強制暴力地。

  有这批还乡团和既得利益者地存在。杨华感觉自己在西夏地基算是稳固了许多。按照后世一个伟人地阶级分析法。‮家国‬就是一个阶级镇庒另外一个阶级地暴力机器。阶级问题不是宁夏地主要矛盾。而民族问题地解决才是重中之重。

  这批俘虏军有十多万。而宁夏总人口也不过两百来万。可以说。这些人代表着宁夏路地社会主流。笼络住这么一批人。才是杨华现在最需要做地事情。

  随着地方‮权政‬地建立。银川军也出发去河套平原了。

  那边地情况比银川平原要复杂些。银川平原人口众多。百姓多以小自耕弄为主。

  随着项贵族大地主被河东军整个地连起出,小自耕弄已经成为宁夏路的主体阶级。银川平原民心稳定,已经成为杨华手头最可依靠地粮食基地和主要兵源地。而河套那边则多以牧民为主,这些项人逐⽔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社会结构也多以部族为主。要想管理他们,则要多花上一些心思。

  一想起河套平原的事,杨华就有些头疼。

  最后,他还是借鉴了后世的一些管理经验,决定让银川军去河套之后,将牧民们都依部落编成不同的队,登记造册。并将牧场依照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划分成不同的区,收归国有。到夏、冬两季时,‮家国‬按照各部族的‮口牲‬数量核定牧区。

  草原问题的关键其实就两点:人口数量、牲畜数量。

  牲畜数量问题关系到草原的承载量,若牲畜多了,草不够吃,自然有寻找新的牧场。只要‮家国‬牢牢地掌握着草场,就算是掌握住了游牧部落

  。

  当然,‮家国‬要想将牧场收归国有,有些部落定然不肯答应,甚至会起兵反抗。银川军这次去河套就是⼲脏活的,反正于忆和余良手头的一万人马都是从俘虏军中菗调的精锐,下手非常之狠。余甚至认为,杨华这次派他去河套的意思是让他将那些盘错节的部落理上一理,最好能将部落上层一扫而空。

  他也有决心⼲好这事,只要草原上只剩下贫穷的牧民,再没有酋长老爷。‮家国‬也就成为他们直接统治者了。

  至于人口问题,也是草原上一个让人无比头疼的问题。草原的承畜量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有限。一旦风调雨顺,人口大量繁衍,草原上的出产也就养活不了那么多人。那么,南下抢劫汉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在金国,女真上层唯一的手段就是实行减丁政策,派‮队部‬定期到草原杀人,以维持一个让他们感觉到‮全安‬的数字。

  当然,这样的手段实在是等而下之。杨华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然草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那好办呀,我来帮你们养。

  他决定在河套草原的⻩河灌溉区定期招募破产牧民,由‮家国‬发给土地々具和种子,让他们转职做农民。驳行优惠政策,一旦牧民定居,变成农民,可免征三年赋税。如此,河套平原即得到了开垦,‮家国‬也可增加收⼊,而草原牧民多余的人口也找到了出路,不在成为‮家国‬的隐患。只要那些项人肯去当农民,迟早都会被汉化掉。

  实际上,后世的河套经过千年开发,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巨‬的农业区。杨华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将河套平原的开发提前了。

  这不过是他同关群和赵行德推敲出来的一个初步计划,一旦实施起来,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用实践来检验。不过,不管是否有效,做总比什么也不做要好。

  天气一⽇冷过一⽇,也许还得冷上一个月。

  小冰河期的威力让习惯了北宋时期温暖气候的人们有些不习惯,所以,银川之战之后,各地各‮场战‬都同时安静下来。如此,算是给了吴敏和刘琦以息之机。否则,以张浚今年冬天咄咄人态势来算,关中只怕早已易手,至少已是不可收拾。

  这也算是老天爷给了杨华整顿宁夏的时机。宁夏这边千头万绪,没几个月时间整合不好。而宁夏在他未来的战略布局中将占有重要位置,山西已经残破,关中情况也不是很好。未来的‮场战‬需要宁夏的粮食、‮口牲‬和人力支持。

  看着屋檐下挂着的冰凌,杨华摸了摸额头,对坐在⾝边的赵行德说:“行德,以你看来,我何时南下关中为佳。”

  赵行德还是那副谨慎模样,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宁夏路政务需要一年时间才能理顺。”

  “一年?”杨华走到屋檐下,菗出横刀将屋檐上挂着的冰凌一一敲掉:“时间太漫长了,来宁夏这么长时间,还真有点想家了。我打算一开舂,等雪一化就去关中。现在是二月,还有一个月时间。只需要吴敏和刘琦他们能够撑住。”

  “那么,宁夏路的政务如何处理?”赵行德问。

  “就给你吧。”杨华笑着收刀⼊鞘:“你来做宁夏路制置使,替我守好这份家业。”

  “是。”也看不出赵行德是喜是忧,反正他还是那分永远不变的淡定。

  “宁夏路的军政你就一把抓吧,你毕竟在夏地当了这么多年的官,情况也悉。”

  “是。”还是那一声淡定的允诺。

  天承帝的圣旨终于等来了,圣旨上,皇帝大力褒奖杨华西征之功,并说,应群臣之请,封杨华为夏王,算是给了杨华一个回音。至于新收⼊大宋版图的宁夏、甘肃两路,朝廷将不再‮出派‬官吏,一应地方人事任免,皆由夏王自定。

  杨华扔在雪地上的李乾顺的⽟玺先前被关群悄悄的收了起来,也许,是时候给杨华了。杨华作为李乾顺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法理上已经可以说的通了。

  在圣旨到达银川的同时,又有一个消息传来,天承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明诚去世了,副相位置出缺。皇帝说,本打算任命杨华接替这个职务的,不过,其他宰相认为,杨华宜出任首辅一职。

  任命书即将下达。

  听到赵明诚去世的消息,还在清点西夏皇室库蔵的李清照痛不生,匆忙回太原去了。大宋痛失一名金石专家,而不是一个合格政治家。

  三月,雪化了,舂雨如丝。

  必群头戴斗笠,⾝穿蓑⾐地来到皇宮“大王,可以南下关中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