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宋风 > 第一百零三章 准备

第一百零三章 准备

目录

  对于王安石的出现,王静辉的心中还是有所准备的,因为王安石当时在士人当中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声望,在加上历史上王安石心中強烈的效法商鞅的做为,注定王安石肯定不会终老于田园。在王静辉所知道关于王安石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这个老家伙从来就没有自甘寂寞过,不然也不会在金陵为⺟丁忧期间,不仅和吕家、韩家关系密切,还广召门徒讲学,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变法的骨⼲都是在这几年丁忧期间他所重点培养的‮生学‬。

  如果王安石是蔡京之流,王静辉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暗地里⼲掉他,毕竟他还有手,无声无息的⼲掉一个正处于丁忧期间缺乏保护的读书人,这个难度并不⾼。不过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其历史上的作为也确实是一心为‮家国‬的兴旺发达而奋斗,只是不适合当个政治家而已,要是为此⼲掉王安石,王静辉还真下不了这个黑手。不过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许多,由于王静辉的存在,这只小蝴蝶借用八方风力已经将历史改的面目全非,尤其是本应该去世的英宗赵曙,现在还在紫宸殿上和百官商议‮家国‬大计。

  面对远比神宗赵顼成稳重多的赵曙,王安石那套为国理财的理论应该暂时找不到什么市场,这就飞库手打为王静辉从容布局赢得了时间,尽管不会很长,但也⾜够让他在底下做些小动作了。

  在王静辉的历史的时空中,王安石上任后开始发动熙宁变法的开端。便是他在出任江宁府地时候颁布地青苗法。这项条例是经过他实际检验过的,但王静辉知道正是这个青苗法点燃了新旧两派势不两立地导火索。而王安石的青苗法从实际实施的效果上看,也十分差強人意,当中一部分原因固然是想靠新法推行,趁机进行政治投机的‮员官‬讨好上司而歪曲飞库手打执行青苗法条例。导致民怨沸腾;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青苗法本⾝还不完善,并且其适应能力差。当然也是因为青苗法地利息比当时的⾼利贷平均利率要低得多,強了别人的饭碗,得罪了权贵所以才导致受到一些人的坚决庒制,这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一个理由。

  现在王静辉所要做的,一方面努力为大宋财政开拓新的财源,当然前提是不采用刮地⽪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如果能像⽩酒攻略一样顺便打击契丹和项,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第二方面便是他潜心研究很长时间地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条例,挑选切实可行的。抢在王安石掌控大局之前,抢先向他的老丈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实施,这总比王安石在那里启用那些政治投机分子来实行新法要強得多,毕竟有宰辅韩琦等朝廷大佬为代表的稳重派来实施,就算出了什么⽑病,也不会形成多大的气侯。

  改良历史上王安石曾使用过的新法条例,王静辉早就在这方面开始做准备了,并且成功地推出了免役法。虽然京畿路试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烦,但在楚州这里却是非常正常,并且开始产生‮大巨‬的经济效益了,相信老丈人赵曙和韩琦等人尝到甜头,只会进一步在此之上进行改良,一边更适合当地情况。而不会贸然废除的,这也在赵顼给他的来信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王静辉对比并不担心,只要随时提出修修补补的意见,保证其良发展即可。

  但免役法还不能够満⾜王静辉地胃口,尤其是当他得知王安石即将被启用的消息后,他开始准备推出青苗法了。青苗法的杀伤力更大,但无论是对王静辉还是那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王安石来说,其意义重大,如果他能够把青苗法改良成功,那王安石起步的时候会更加困难,这就是在给他自己争取时间。

  治平四年六月,英宗赵曙和朝廷中枢‮员官‬的各位大佬们认为西夏边境可以太平几年了,因为西夏终于如王静辉当初策论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內部权力斗争,后系和帝系争的是不亦乐乎,并且有‮报情‬反回来说:李元昊的弟弟,现在西夏帝系项贵族的精神首领嵬名浪遇终于还是被梁太后和国相梁乙埋给发配到边远的地区任职了。梁太后姐弟的那点儿花样在宰辅韩琦的眼中不值一提,在私下里,韩琦对英宗赵曙说道:“嵬名浪遇必然会在一两年之內死在任上,因为梁太后姐弟要想自己的‮权政‬稳固,就必须杀掉嵬名浪遇!”

  有鉴于宋夏边境军事对抗在今后几年当中都会趋于平缓,英宗赵曙还是把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的郭逵召回汴都开封,在宰辅韩琦的推荐下,准备再次授予郭逵同签枢密院事的职位。不过御史中丞王陶上书:韩琦引逵二府,至用太祖出师故事劫制人主,韩琦必有奷言惑圣聪,愿罢郭逵为渭州!

  当看到颍王赵顼的来信后,王静辉对郭逵的命运真是感慨万千:宋朝武将活得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窝囊的了,虽然自己在原来那个时空中是个军人,但来到宋朝后幸好没有选择武将出⾝,否则非要郁闷而死。

  不过王静辉在感慨完宋朝武将的命运后,还是决定拉郭逵一把,毕竟他不愿意看到第二个狄武襄出现。实际上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赞同将郭逵留在西北的,虽然西夏对大宋在这两三年內没有什么威胁了,但有这么一个知军务的大将镇守西北,那当然是最好的。不过这个御史台的老大王陶显然手太黑了点,郭逵从枢密副使的位置上被削到西北当陕西四路宣抚使判渭州,等完事后⼲脆就把郭逵的官职再削掉一层,当个一州的判官,级别比自己这个楚州军州事还低。打了胜仗还要被削掉一级官职。彻底变成一个文官,这样做岂不是伤了所有武将的报国之心吗?以后谁还敢打胜仗?!

  王静辉不明⽩这个昔⽇颍王赵顼地老师。御史中丞王陶到底想⼲什么,打击郭逵还可以说成是庒制武将,这是大宋文官地传统活动,倒是可以理解。但顺便来弹劾宰辅韩琦,这中间可就说不过去了。王静辉对于这些政治人物之间的龌龊事不感‮趣兴‬,也懒得费那写脑筋来思考,但殊不知他⾝为驸马,有深受英宗赵曙⽗子和朝中众位大佬地器重,他本⾝也变成了政治人物了。

  在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当中,王静辉告诉他现在是时候启动那个参谋部的设置了,由郭逵这样有作战经验的⾼级将领来担任总参谋长正适合,这样同样也是在枢密院这样地要害部门任职,但枢密使这样的顶级军职还是由富弼这样的文官来担任。参谋长是向皇帝、枢密使、执政三人负责。以后因为军功调回汴都开封的武将就让他们进⼊参谋部,这样也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至于埋没人才,同时也同样有效的控制武将的发展。

  在给颍王赵顼的信中,王静辉随后附上了一道奏章,这便是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一些的设想地奏章,这是非正式的奏章,青苗法也不过是一种比免役法级别还要低的实验。所以王静辉把这道奏章附在写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后。

  王静辉心中的青苗法已经和历史上王安石用过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了:他的想法便是让青苗法远离官方的具体控制。他担心自己地改良后历史上的新法条例在推行的过程中,难免还是会受到政治投机分子的关注,就算有朝廷保守派的大佬来进行庒制,也无法阻挡官吏们借着推行新法的机会,如虎狼出笼一般‮蹋糟‬本已经负担沉重地老百姓。

  毕竟每一次社会变⾰,总是要造就一批利益既得者。就像王安石变法中崛起的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人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王静辉也明⽩如果自己动手来‮导领‬这场社会变⾰,也会有一批人为了利益跟随在自己⾝旁,但在他心中关键是那些人代表着什么样的阶层,这才是最重要的,他的选择就是刚刚露出资本萌芽的商人阶层。

  在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创立初级‮行银‬,这对他来说是个‮大巨‬的挑战,因为他对金融知识除了最基本的名词外,可以说是一窃不通。不过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况且又不是真的让他创建和后世一样的‮行银‬系统,只要能够満⾜他最基本的要求即可,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的放贷系统了,尽管是⾼利贷,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剩下的就慢慢再摸索了,不过这个‮行银‬一定是民间资本创立的才可以。

  写给颍王赵顼的信便是写给英宗赵曙的信,在这点上王静辉是十分清楚的,这也是他的便利之处:他可以装傻充楞,把一些不适合现在传统的东西写进去,原来拿诸葛亮和曹开涮也曾有过,英宗赵曙也不过拿它当成一种学术上的流而已,自己冒得风险要小得多。

  以前赵顼曾经要求过王静辉写一些关于经济方面的东西,但他一直没有在意,这次为了能够让赵顼,甚至是他背后的老丈人赵曙能够明⽩关于青苗法一文中做法的含义,他特别详细的解释了成立民间‮行银‬的作用和必要,并且阐述他这样做的原因:大宋目前的吏治状况实在是很差劲,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就算有好的強国方法在他们手中,也会变成祸害老百姓的尚方宝剑,与其用他们还不如启用商人阶层来办事。以来商人阶层更容易受到朝廷的掌控;另外就是他们要想‮钱赚‬只能在朝廷画的圈子里面靠规则来‮钱赚‬,这样也可以受到更合理的监管,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具体实施人不是官方,也好划清责任,该是谁的黑锅谁来背,减少朝廷的政治风险。

  仔细检查过策论中的⽑病后,王静辉便把策论给蜀国公主来誊抄,准备发送出去。王静辉所写的文字材料全部都是由蜀国公主来办的,因为他地字虽然还可以看得过眼。但他嫌用⽑笔写字速度太慢。所以原件都是用鹅⽑笔写地,然后由蜀国公主这个贤內助来誊抄一边发送出去。

  蜀国公主给王静辉誊抄策论和信件慢慢的增多。也开始有些明⽩丈夫心中地想法,也知道丈夫额头上那“川字”皱纹显现越来越多的原因。在随丈夫来到楚州的这几个月,她也在看着楚州的变化,更是对王静辉才⼲所倾慕。虽然王静辉⽇常皱眉思考地时间越来越长。但写给赵顼的信件和策论中的用词还是让人忍俊不噤想发笑,这哪里是状元郞写的东西,不过她从字里行间中还是能够体会到丈夫对治下百姓的劳心费力。

  王静辉和汴都开封之间的联系是由枢密院富弼亲自按照英宗赵曙的意思布置的,开始的时候还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但时间长了,虽然他没有权力先行审查信件,但也知道这个驸马爷似乎充当了一个智囊的作用,每当朝中有什么比较大地事情发生,这条线路上总会繁忙几天,从楚州驸马那里传来的消息也很受英宗赵曙的重视。几乎甚少有被驳回的时候,这也让富弼赞叹王静辉的才⼲。当富弼接到英宗手谕让他赶去福宁殿议事,他立刻意识到今天福宁殿议事的內容肯定和昨天楚州驸马的来信有关系。

  英宗赵曙端坐在御案之后,参加福宁殿议事的极为‮员官‬除了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外,其他几人也都是参知政事,赵曙看人都来齐了,便把御案上一本厚厚地折子递给旁边的太监,到底下的大臣来阅览。富弼等人一看那本折子的厚度便知道肯定是出自王静辉的手笔。和他那少见的“硬笔书法”一起都快成为他地招牌了。

  对于殿中这几个帝国重要的大臣来说,王静辉的奏章和策论已经不是很陌生了,虽然王静辉远在楚州,但由于英宗赵曙对他的看重,几乎每隔上不到十天,皇帝都会把他们弄到福宁殿来开会。然后据会议的结果在紫宸殿或是垂拱殿百官议事的时候宣布,这半年多来几乎成为一个惯例了。

  这一次王静辉寄送来的策论是关于建立帝**事参谋部,关于成立参谋部的事情,几个大臣都知道,而且他们心里都清楚王静辉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把成立军事参谋部的事情重提,为的便是几天前御史中丞王陶反对英宗赵曙任命刚刚从西北调回汴都的郭逵出任同签枢密院事,没想到英宗赵曙居然把这件事传到楚州去了,这份重视让所有的大臣,包括韩琦在內都有些眼红。

  对于成立军事参谋部,⾝为枢密院老大的富弼心中对此还是很有戒心,毕竟是分他的权,对此富弼心中还是很郁闷的。不过驸马这份“非正式”奏章的內容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在其权力划分上更尊重原有枢密院的功能,但更加突出了参谋部的专业,其成员都必须是在边疆服役过有统兵经验的将领,枢密院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文官系统的手中,参谋部最重要的职能便是向皇帝和帝国大臣据战报和消息提供可以选择的对策。

  看过这份奏章后,枢密使富弼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这样的参谋部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在他看来更像是个收容所,专门来收容那些边疆立功后立刻被文官打庒的那些将领,对此他心中也是觉得有愧那些立功将领,便说道:“老臣窃以为按照驸马的设想来成立帝**事参谋部是个良策,这样也能够让那些在边疆立功的将领回到汴都后,不至于马放南山,对我大宋很是有助力!”

  富弼⾝为枢密使,是大宋在军事上最有发言权的人,往⽇都是宰辅韩琦首先说话,但今天讨论设立军事参谋部,这完全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枢密使对此最有发言权,所以他先开口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富弼作为帝国的最⾼军事长官,其发言也是最有权威的,直接决定了王静辉这份策论的命运,就算英宗赵曙反对也要费些周折才可以,因为大宋的⾼级‮员官‬都有一脉相承的“怪癣”搞不好会辞职的,像富弼这样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如果他要是选择辞职,在政治影响上会令英宗赵曙很难堪的。

  英宗赵曙听到富弼的话后,心底也踏实起来,他心中早就在惦记这个参谋部制度了,王静辉几个月前针对郭逵被御史台弹劾的事件而提出的参谋部制度甚合他的心意,参谋总长的职位也是属于枢密副使的级别,这样不算亏待这些在边疆拼死拼活保卫大宋的武将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