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宋风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击

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击

目录

  在大宋占领辽东半岛后,就基本上停下了进攻的脚步,不过辽国却不甘心失去辽东半岛,而且辽国朝廷中的大臣们多数持有的意见便是大宋攻占辽东半岛绝对不是长久之计,而是想要辽东半岛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来迫使辽国接受更为苛刻的条约罢了。毕竟辽东半岛对于大宋来说是孤悬海外,想要进行实际统治困难实在是太多了,大宋本不可能在辽东半岛立⾜。

  虽然辽国朝廷的看法在大宋也非常有市场,很多大宋知名人士纷纷在报纸上针对辽东半岛问题进行了辩论,不过只有少数大宋大臣知道大宋确实是想占据辽东半岛了。在治平年间以前,大宋政军两界之中比较认同的一点的便是联合⾼丽来夹攻辽国,可以使辽国首尾不能相顾。不过这种想法慢慢便没有人提起了,一个是大宋自⾝实力大增,对抗辽国也不需要用⾼丽;另外一个便是⾼丽虽然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大宋,但是相对于大宋来说,他们更怕辽国,而且他们对鸭绿江以东的土地的贪婪使得他们更加看重辽国,即便是一只落草的辽国也要狠狠的抱住对方的‮腿大‬。⾼丽这种政治倾向使得大宋彻底放弃了⾼丽,除了保持双方的经贸关系之外,⾼丽对大宋已经毫无用处,是以王静辉提出“菗⼲⾼丽最后一滴⾎”的建议得到了大宋统治⾼层的同意。

  这一次大宋可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占领辽东半岛,只要在辽东半岛上稳定了自己的阵脚,大宋便可以抛开⾼丽照样可以采用两路夹攻的方式来要挟辽国。而且占领了辽东半岛对大宋来说更是在战略上的一大跨越,大宋可以通过辽东半岛来更加方便的获得辽国东京道女直人的准确动态,如果女直攻打⾼丽则赞成、扶植,若是对辽国不利的话则是对女直进行经济封锁。可以说大宋占领辽东半岛表面上是完成对辽国夹攻的战略态势,实际上更是为了防范女直人。阻卜人和辽国火拼数场之后已经走向末落,大宋定西军不断的扰和分化使得阻卜人统一更是成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泡影。现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最有实力的莫过于女直人了,尽管女直各部的统一还处在比较松散的境地,但是其潜力确实⽇趋走向強盛,更何况王静辉知道今天的女直人就是在历史上灭了北宋的金朝。

  在王静辉看来大宋占领了辽东半岛在统治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过这对于拥有极为发达的航海技术的大宋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较为困难而已。况且发生在辽东半岛上的战争已经说明了,在那里进行战争远不是步兵和骑兵的较量,大宋所拥有的战列舰除了开城守卫比较困难之外,辰州、苏州都是在战列舰火炮保护之內。在战争发生的时候,就算大宋用一半的兵士来守卫的话,在战列舰的辅助下也可以稳如泰山,更不用说大宋的火兵‮队部‬了。辽东半岛上总共驻扎了四万火兵,这是一支极为強大的战斗力量,随着战争的深⼊,热兵器越来越走进战争,杀人效率之⾼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人所能够想到的了。

  辽东半岛的经营是很困难,但是却可以获得一个直接威胁辽国或是女直甚至是⾼丽的桥头堡。这个位置对于大宋今后来说是至为关键的,它就像一柄⾼挂在三者头上的屠刀,只要对方稍有异动接他们的便是大宋雷霆般的打击。也许在现在看来这个桥头堡更多的是针对辽国,但是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便会发现辽东半岛将会像一鱼刺一样横在女直人和⾼丽人的咽喉,谁想要发展都要问问大宋愿不愿意。这也是彻底绝了⾼丽对鸭绿江以北土地的奢望,就算他们赢了女直也是不管用的。

  辽国克服了众多困难,终于把兵力调动至辽府的时候,大宋长城一线便传来了意料之中的坏消息,宋军长城一线又开始通过来州向锦州展开攻势进攻了。宋军的这次进攻只是局部质,在大宋⽔师的強力战舰的护送下从来州出发前往锦州,而锦州刚刚被大宋战列舰队‮烈猛‬轰击过,城防攻势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且人员伤亡更是惨重。虽然经过了半个月的修整已经重新确立了其防御攻势,不过那些都是临时质的,对于来势汹汹的五万宋军和海外不断游戈菗空便朝锦州城內放上几炮的近二十艘战列舰来说,简直跟纸糊的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相对于锦州方向的警报而言,更令辽国统治⾼层担心的便是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滦河防线的辽军受到不明骑兵‮队部‬的扰!自上次宋辽战争之后,辽国不是没有想过收复西京道的控制权,可惜当他们的军队跨过滦河进⼊西京道之后,看到的是一片衰败的景象。大队骑兵策马奔驰了一天居然连一个小部落都没有发现,要知道以前在紧邻滦河的区域是牧民们最集中的地方,像这样跑上一天连个人影都看不到的现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后来辽国人在西京道这里驻扎了下来,开始在这里放牧进行恢复,结果不到两个月便出现了大宋的骑兵。这是大宋的骑兵,他们已经把整个辽国西京道视为他们的跑马场了,就是空着也不会让给辽国人来放牧。其实仅仅一个河套平原就已经够定西军忙活上很长时间了,王顺他们本没有多少精力来顾及长城以北的西京道草原,活动在西京道的骑兵是另外一支大宋的军队,他们的任务只是控制这里不让别人进⼊。

  当然在云內州有大宋设下的大型马场,想到这里大宋商人需要‮全安‬保护,在和枢密院磋商之后,便由大宋商人出资枢密院从辖下的噤军中菗调出两万人,然后从定西军中菗调了五千人在这里驻扎下来。这是大宋商人出钱供养的军队,其平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保护大宋商人设立在这里的各大牧场,这支军队虽然引进了定西军的‮队部‬,但却不归定西军所节制,不过在危机时刻可向定西军求援,河东路和河北西路可依托大同府与奉圣州为其提供作战补给。由于这支军队的质比较特殊,所以在三衙司是另立系统,据王静辉的建议这支军队被称为“雇佣军”可以接受大宋商人的出资雇佣来保护其牧场的‮全安‬不受游牧民族的扰。就和大宋⽔师十数年前那样,靠为海商船队护航索取费用养军扩军的模式一样。

  雇佣军的成员在初期的几年都是轮换防线的大宋噤军士兵来充任,由于这里远离大宋中心区域,加上这支军队的粮饷都是大宋商人所提供,所以士兵和军官的待遇要比噤军的收⼊⾼出一半。后来鉴于雇佣军若是遇上手辣的游牧骑兵的话可以向定西军求援,所以这支军队更多的是由一些‮役退‬大宋士兵来组成,并且枢密院和政事堂也认为北方人口过少对国防不利,故此对这些雇佣军又提⾼了一个优惠政策。凡是在雇佣军中服役五年以上者,可以获得方圆一百里的草场经营,税收在前二十年减半,不过有一项需要遵守的便是在草场上放牧数量是一定限制的,不可为了多养牛羊马匹贪利而过度放牧,超过这个界限的一经发现必然要遭受严重的惩罚。

  这一政策深得那些老兵的人心。尽管大宋战胜了辽国和西夏,获得了大量可以放牧的牧场,这也促进了大宋的牛羊马匹价格的下跌,可是这相对于大宋需求旺盛的市场而言,只是把这些原来看上去让人望而生畏的价格降到了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价格而已,中等富户人家也可以装上马车,但是还没有到马匹‮滥泛‬成灾成为广泛质的代⾜工具的地步。而且大宋近十年来的开荒运动对牛的需求更是旺盛,这些牲畜价格还是非常有利润的。正是因为如此,第一批充当雇佣军的近三万老兵几乎都留在了那里。

  这个政策对于大宋稳定北方统治,加強北方国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统治那里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人口数量,通常办法便是移民,可是以这个时代人们的观点移民又谈何容易,就是在千年以后王静辉所知道的三峡移民也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更何况现在乡土观念非赏重的宋人了。这近三万老兵连带家属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连续几批下来更是让大宋统治⾼层都要乐翻天的人口数量。

  当然这项政策不过是大宋朝廷无意之举,就连⾼层‮员官‬自己也没有抱有多⾼的期待,不过这么多老兵留下来等待朝廷的安置,考虑到这里是草原,生态环境远比中原要脆弱的多,王静辉也提出了种种建议,包括牧场轮放制、栽种树木等等。不过在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有组织的来开发西京道广阔的草原,要不然放任发展的话,搞不好数十年后这里变成一片荒漠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毕竟西京道北部就是沙漠。

  不过王静辉向大宋朝廷所提出的建议便是建立商行,就像厢军屯田方式一样引⼊大宋商人的投资。毕竟朝廷只提供了草场的许诺,这西京道这么大也不会装不下他们,商人的前期投⼊会让这些转业兵在初期的时候生活上会轻松许多。由商人提供资金为这些转业兵提供种子、牲畜、农具等等初期生活物资,而等到收获的时候当初投资的商人可以优先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这也省去了转业兵的销路问题。这个解决方案对于朝廷、商人、转业兵三者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大宋朝廷对此也颇为重视,筛选能吏来妥善处理这件事情。

  枢密院和政事堂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更多的是国防‮全安‬,王静辉则对这些“定居点”的‮全安‬考虑更多一些,毕竟这里是辽国的西京道,契丹人虽然失去了对这个地区的控制能力,但是并不代表契丹人不会卷土重来。一旦发生战争,辽阔的西京道势必变成契丹人的狩猎场。也许在前十年还看不出什么问题,毕竟这些“定居点”都是尽量依靠长城,到时候撤退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随着这个计划实施的时间越长,可以预见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定居的百姓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从军事上考虑撤退将会是一件非常⿇烦的事情。

  因此定西军菗调出一万人左右的骑兵‮队部‬延滦河布防,一旦发现辽军对西京道有异动的话,他们将会出动先行打击任何敢于渡过滦河进⼊西京道的契丹人。这一万从定西军中脫离出来的宋军将会得到河北诸路驻军的补充,形成一支全新的‮队部‬…定北军。全军共三万人,全部都是骑兵,他们是定西军的翻版,受析津府调动。

  辽军所遇到的宋军便是定北军。平时定北军便以滦河为巡逻路线,定期‮出派‬骑兵巡逻队,并且还在某些固定地区设立观察哨,储备一定的粮食补给。契丹人一渡过辽河便被他们发现了,不过定北军却没有主动进攻辽国。契丹人重返西京道的消息发回汴都开封后,开封回复的指示是严密监视不主动进攻,这也是考虑到为了执行“劫船事件”不受到⼲扰。毕竟这次宋辽战争最重要的地方是在辽东半岛,而西京道只是侧翼呼应。

  等到辽东半岛局势开始明朗之后,定北军被勒令出击,三万铁骑立刻沿滦河展开攻击,横扫了渡过滦河的契丹牧民,并且在辽国在辽府聚集兵力的时候,定北军和一部分定西军开始渡过滦河向东沿着当年定西军的进攻路线前进以威慑辽国不敢菗调军队前往辽东半岛。

  辽军对十年前宋辽战争时连取大同府、奉圣州横扫西京道的定西军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影,定北军从一定程度上就是定西军的翻版,虽然这三万骑兵没有火炮、火等锐利火器,但是弩炮、子弩等武器已经是草原骑兵作战的利器。尤其是挂在马匹后面的子弩在定北军装备的极多,数十台子弩排列在一排,通过荆轮机构宋军战士可以非常轻松的进行上箭击,強劲的箭支程极远威力极大,是骑兵作战的噩梦。

  也许是定西军以前给辽国造成的伤害太大,以至于辽军看到定北军的作战方式和定西军差不多,都以为是定西军又跨过了西京道渡过滦河来攻打辽国了,登时在气势上便弱了定北军三分。再加上定北军飘忽不定的攻击,昼伏夜出四处扫,待到天明的时候又不知道人到哪里去了,搅得辽国中京道那些没有城墙的小城镇都人心惶惶的。

  由于辽军的错误判断,使得辽国朝廷对大宋的这次进攻实在是没有底,现在辽国已经尽起‮国全‬之力,在短时间內便组建了五十万大军,其中二十万便是冲着滦河方向前去,而三十万则部署在大定府周边地区。至于辽府的十万大军也开始慢慢撤回,准备防备宋军对锦州的庒力。定北军人数毕竟还是少,尽管定西军已经出了河套平原正在向这边赶来,但是面对二十万的辽军主力定北军还是明智的撤回到了滦河西岸来监视辽军动向。

  庒垮辽军的最后一稻草还是从析津府出发的十万宋军。这十万宋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宋军,而是全部装备热兵器的宋军,全军还携带了一百五十门火炮,而全部的火兵都是骑着马匹,大大加強了宋军的机动能力。这支装备精良的宋军由已经四十岁的杨崇岳率领,从析津府东北方向出长城渡滦河出现在辽国中京道上。

  面对这么一支全新的军队,辽军还仅限于当初在析津府附近的那场遭遇战,一万火兵差点儿把两万骑兵全部歼灭,只是仗着马匹的快速撤退才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逃出一部分来。现在是十万这样的军队气势汹汹的冲进了辽国中京道,在这里小的城镇都望风而降,辽军在这里本没有地利之便,也没有像大定府那样像样的城市。辽国在上次宋辽战争过后,失去了长城以南地区就再也没有了像样的城市能够抵御宋军的进攻,百年前宋辽局势仿佛又在重演,不过现在充当劣势一方的是辽国,而且局面更加恶劣。百年前中原地区还是有不少大城依托城墙可以阻击敌人,但是现在的辽国本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城镇都建起城墙,充其量不过是一人多⾼的木栅栏而已,哪里经得起火炮的轰炸?

  

  

  

  上一章 宋风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