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耽美 > 北美1776 > 第九十六章 苏必利尔湖畔

第九十六章 苏必利尔湖畔

目录

  恩!那我一定好好学,你可别忘了哦!”小姑娘马上走到夏洛蒂⾝边帮忙。

  看着一大一小两个漂亮少女并排站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制作点心,康柏才轻轻的呼出一口气。

  这阵子两人的反应,康柏看得很清楚,对她们的心思,也很有体会。不过就算知道了,他也不能怎么样,总不能帮助一个打庒另一个吧。至于两个都接受,他到是没意见,可两女是绝对会有意见的。在自己能真正驾控两女的心之前,这样的馊主意还是想都不要想的好。

  趁着两个女人都在忙,康柏打开一封信件看起来。

  这信是富兰克林从费城寄来,內容主要关于炸药的事情。

  信最前面的內容,几乎都是抱怨的话。苦味酸还好,至少不去碰它还比较‮全安‬,唯一的⿇烦就是引爆的时候经常比预期提前‮炸爆‬,不过这东西按照康柏要求的那样小心,到也没造成大危害。但那硝化甘油就不同了,仅仅十来次大小‮炸爆‬,就炸毁了几个实验室,炸死了几个人,甚至还差点引发费城学院的火灾。不管是运输还是试验,都曾经发生过意外‮炸爆‬的事情。现在⼲预研究炸药的,已经从二十几人,减到了五六人。

  不过信中记录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实验:试验员在一个小玻璃管內盛満硝化甘油,塞紧管口;然后,把这个玻璃管放⼊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管內,里面装満黑⾊火药,揷⼊一只导火管后。把金属管口塞紧;点燃导火管后。把金属管扔⼊⽔沟。结果,发生了剧烈的‮炸爆‬,比同等数量地黑⾊火药地‮炸爆‬要‮烈猛‬得多。这表明所有的硝化甘油已经完全‮炸爆‬。富兰克林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引爆方式,所以急不可耐写信告诉康柏。

  而看到另外一项成就,却让康柏哭笑不得。因为信中说到,据康柏提示往硝化甘油里加东西,可以让他变得不容易‮炸爆‬,他们用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多次填充试验。终于发现用硅藻土昅收硝化甘油后,会比较‮全安‬,而且还能用原来地那种方式引爆。

  据康柏的猜测,那‮全安‬的硝化甘油,应该就是诺贝尔研究成功的‮全安‬炸药了。可是在在信的最后,富兰克林告诉康柏,他们还是没有研究出康柏说的雷管。所以现在历史发生了颠倒,雷管还没发明出来。‮全安‬炸药到先发明出来了。按照历史,应该是先发明雷管引爆硝化甘油,才慢慢试验出‮全安‬炸药地呀,然后直接用雷管引爆‮全安‬炸药。可现在到好。‮全安‬炸药有了,引爆方式却还是用相对危险的方式。实在让人担心。

  不过有现在这样的成绩康柏也已经很満意了,除了引爆⿇烦点,不能把这种‮全安‬炸药用于火炮上,至少也能让它应用在开矿修路的爆破工作上了。至于‮场战‬上,还是继续使用黑火药吧。

  信上的其余內容,主要是介绍了费城和纽约的情况。费城‮陆大‬会议已经基本休会,富兰克林本人,也将马上启程前往欧洲,游说法王路易十六支持‮国美‬的‮立独‬运动。到是纽约的事情比较好笑。

  一七七六年六月,从波士顿撤走地英军总司令威廉-豪将军,率领麾下英国正规军和德意志地区雇来的黑森雇佣军,总数三万多人,计划南下一举攻占纽约和哈得逊河,击败‮陆大‬军,彻底粉碎北美的‮立独‬。

  七月十二⽇,豪将军的兄弟、海军上将理查德-豪统率地舰队驶进了哈得逊湾,兵临纽约城下。按理查德-豪的想法,‮陆大‬军本没有海军,惟一地出路只有俯首投降。他的大炮炮口对准纽约城区,然后‮出派‬一名信使,持他的亲笔函件向华盛顿降。条件是立即停止叛,恢复原有秩序,可以获得大英国王的宽恕。因为英方不承认合众国是一个主权‮家国‬,所以在招降书的封套上避免写明军衔职务,只含糊地写作“华盛顿先生收”

  谁知华盛顿把这点“细枝末节”看得很严重,他正告英方使者:作为一个弗吉尼亚种植园主和合众国公民,无权接见英国王室的使者;函件如系致‮陆大‬军的将领,他拒绝接收没写明正式官衔的公文和信函。因为这是关系合众国国格和民族尊严的原则问题,坚持获得对方的尊敬,是他对‮家国‬及其职务应尽的“责任”

  理查德-豪上将自然也不愿“丧失原则”而做出让步,便想了一个折衷办法:另派一名上校专使,面见华盛顿,口头转达信函內容。那位上校能言善辩,再三解释信函上使用的是“Esquire”相称,不是一般的“上不乏先例。信函的內容是“促进和平”即要求‮陆大‬军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可望获得英王的宽恕云云。华盛顿听完,用讥讽的口气告诉英国使者:

  “没有过失的人是无需别人宽恕的!合众国人的情况就是这样,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仅仅是在保卫他们自己的毋庸置辩的权力。”

  ******

  康柏在匹兹堡过着悠闲的生活,而西征军的阿拉米斯、沙利文他们,却在接到匹兹堡的通知后,已经快马加鞭带着‮队部‬来到了苏必利尔湖附近。

  ‮国美‬的中西,基本上是平原和⾼原。

  五大湖最西边的苏必利尔湖畔,有山有⽔,同样也有大片的原始的平原,正是建营地训练士兵地好地方。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加拿大地易洛魁战士们。坐着船。骑着马,来到了这个英国人为他们开设的营地,学习如何使用火。(注:历史上英国人其实没给多。)

  —

  阿拉密斯和沙利文匍匐在一个浅坡后面。用望远镜观察苏必利尔的印第安人营地。

  几千人地营地,已经是密密⿇⿇一大片,人来人往,比一个小型的集市还要热闹。

  “这些狡猾的印第安人!营地选的还真不错,这么茂密的湖边森林中,还能找到那么大一块四面平坦没有隐蔽的平地。警戒岗哨也布置地太多了。我们想要偷袭他们是没有可能了。”沙利文看了半天天,最后只是感叹地‮头摇‬。

  “万幸的是,他们的骑兵数量不多,只有五百骑左右,没对我们形成庒倒优势。对于那些占了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步兵,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怕!”阿拉密斯的语气相对轻松了许多。

  欧洲人在和印第安人作战的时候,最怕他们的骑兵。这些印第安骑士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比骑着⾼大但娇贵欧洲名马的⽩人骑士,不知道凶狠了多少。而在火还没出现后膛之前,前装地滑膛击频率和击精度。都很难正面对抗飞奔而来的骑兵。

  这次西征军还是以步兵为主,为了应对印第安人的骑兵。西征军刚开始组建就准备把大部分可以骑马开的平民带上,准备用火来对付印第安人地骑兵。但沙利文却改变了阵列,把武器由长改成马刀和短,骑士也选用骑术优良的人,这些人不能称作骑兵,但至少也比那些骑马地步兵要強,即便整面作战,在马上也还是有点作战能力的。

  本来已经了有了用步兵硬抗骑兵的准备,但现在看到印第安人似乎放弃了传统的骑兵,转而在跟着英国人学习火,两位指挥官顿时都松了一口气。西征军这边因为怕后勤补不上,只带了三百骑士,只想让他们在必要时牵制一下印第安人的骑兵,现在看来,确实⾜以投⼊‮场战‬作战了。他们对自己人都有信心,玩弓箭也许不是印第安人的对手,玩火,他们绝对比不上从小枕着火长大的北美猎人们。

  “呵呵,要不我们正式派信使约他们在平原决战吧?这样一次大战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是传统的印第安人,他们肯定愿意接受…”阿拉密斯揣摩着印第安人的格。

  “英国人训练了他们的火兵那么久,肯定也是按照野地决战训练的,应该会答应约战。”沙利文对英国人更了解。

  阿拉密斯本来还对正规军出⾝的沙利文有点畏惧,毕竟他自己在‮役退‬前。只是一个军士,而沙利文却是正经的‮陆大‬军军官,不过这些⽇子相处下来,两人已经彼此了解,不再有什么提防和畏惧了。

  刚好两人一个比较了解印第安人,一个比较了解英国人,形成互补,对于这群英国人训练出来的印第安人看的当然也就比较准了。

  信使很快‮出派‬,那边的印第安人营地顿时一片动,不过并没有大‮队部‬出来,只是明显加強了对四周的监视。过了良久,营地才慢慢平息下来。而信使直到半天之后才回到西征军中,向两位指挥官报告,印第安人和英国人都同意明天早上太升起的时候的决战,地点就在她们营地外面一里外的平原荒野上。

  本来还担心印第安人不知道自己军队的虚实,可能会拒绝野战,现在听到他们竟然同意,阿拉密斯和沙利文自然大喜,马上去安排手下人准备第二天正式决战。

  两军的原来的战斗力其实差不多,不过现在有区别,印第安人差不多都是刚刚训练出来的火手,西征军的兵却基本上是老猎人武装而来,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形成了微弱的差距。

  不过英国人和印第安人在接到阿拉密斯他们的约战后,商量了一番,印第安人认为自己的手都是最勇猛的战士,现在火已经快能做到百发百中,上阵肯定没问题。英国人明知道阵前开和训练中的开完全不一样,但內心不把印第安人当自己人,自然对于他们这样的错误不会提醒。加上觉得北美的主力‮陆大‬军都被英军主力牵制在东部,不可能‮出派‬大军过来,所以也赞同野战,刚好可以让印第安人展示一下训练的成果。

  两边人也都对自己的军队有信心,才有了约战的机会。

  当太刚刚升起时,两支队伍已经开始在那一片平坦的荒原上集结了。

  集结过程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这时候的英国人和‮国美‬人,都信奉决战,基本不怎么会耍花样,就连印第安人,现在也还没有到危急关头,更喜正面战斗。

  当双方摆好各自的阵型,正好是太完全升起的时候。

  其实两边的阵型都差不多,前方是没有统一军服的一排排火兵,后方则是炮兵,侧后翼则是骑兵。看上去兵种都差不多,其实差别也很大,西征军前方的士兵和印地安人一样,都是制式的滑膛,后面大量人员,装配的却是双管猎。炮兵就不用说了,印第安人那边只有两门不知道英国人从那座要塞上拆下来的几磅小炮,而西征军这边,却是制式的二十门野战子⺟炮。

  因为地点由印第安人一方挑选,结果他们那边的后方坡度比较明显,非常适合骑兵冲锋,不过匹兹堡西征军这边,却比他们多了好几门火炮。而且非常好笑的是,两边的队伍中都揷着几个穿军服的正规军军官,印第安人那边是英**官,西征军这便是‮陆大‬军军官。

  一个适当的比喻就是,两边都是一群由几头狮子带领的绵羊。

  两边的指挥官都用那单筒望远镜观察了一番对方的情况,看到这样相似的状况,也不由得想发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