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军事 > 异时空之大中华 > 第三百零一章 坚韧不屈

第三百零一章 坚韧不屈

目录

  第三百零一章坚韧不屈

  利奥波德却坚信法国不久就要投降,坚信即使英国继续单独作战,也将限于海上战争和殖民地的战争。他说,在这样一场战争中,比利时是没有地位的。他给大臣们看了他写给英王乔治六世的一封信,信中说明了他作出的决定和无法在国外继续战斗的理由。他还说,比利时的抵抗能力已经消耗殆尽,比利时的军队已经无法再朝后退。他认为,他能为‮民人‬和‮家国‬服务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留在比利时。

  大臣们尽了一切努力都未能说服利奥波德和他们一同去国外,在国外担任比利时‮府政‬的首脑,于是大臣们重申,他们决心要走,对于国王不听他们一致的劝告而采取的决定,他们将被迫违不执行。他们在离开前,再度询问,军队的投降是否不可避免。国王说,是的。他们又问,那未能拖延多久呢?国王回答说,至多二十四小时。

  大臣们离去后,利奥波德于当天,即于5月25⽇向军队发布一道命令,要求军队继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宣布他决心与军队共存亡。上一天,德国人在比利时的各条战线上散发传单,告诉士兵们继续抵抗是无用的,因为他们的领袖们正打算抛弃他们。

  利奥波德所断言的不可避免和即将出现的投降推迟了两天。5月26⽇,比利时人再度要求英国司令官攻击德军侧翼。戈特正在准备向敦刻尔克总撤退,因而无法给予这种支援,他建议比军马上撤迟到伊塞河。利奥波德回答说,军队已无法再撤退。沿着整条战线都在战,后备力量已经耗尽,如果企图脫离接触,结果将使那些仍然相互接应的‮队部‬完全瓦解。同一天中午,利奥波德发了一份照会给法国使团团长,通知魏刚局势严重,几乎已经无法再抵抗下去了。

  到5月27⽇,比利时的防线已被突破了几处,在德国的‮烈猛‬空袭之下,比军的抵抗正在瓦解,因为比利时人对此是无法招架的。在比利时尚未沦陷的小块土地上,挤満了从沦陷区逃出来的难民。那天早上,国王告诉凯斯,他将被迫投降。凯斯发了一封大意如此的信给戈特,可是未能送到。刚过中午,国王和参谋长同意派遣密使到德军司令部要求停战,并且立刻把此事通知了法、英使团团长。法国使团团长尚蓬将军认为,由于北方各集团军组成了一个共同的集团,因此只有经过一致同意才能开始进行谈判。英、法使团能够同英国陆军部和魏刚将军接触,但是无法同‮场战‬上的法、英指挥官(布兰查德和戈特)联系,因为不知道他们当时在何处。比利时的密使在下午5时离开比军总司令部,至夜间11时返回,带回德国的答复,要求比军无条件地放下武器。利奥波德决定接受德国的条件,并建议在凌晨4时停火。

  28⽇凌晨3时,接到魏刚的信,信中把盟国与比军的投降分割开来。下午,德军来到,控制了国王的大本营布鲁⽇宮,这时最后的一些军旗正被匆忙地转移到‮全安‬的地方。第二天,德国的将领赖歇瑙来到,寒喧了一番,并答应宽待比利时军队,夜间利奥波德被德国人带到他在拉埃康的王宮,在那里一直呆到1944年夏天盟军在法国登陆后又被迁往德国。

  随着国王和军队的投降以及比利时本土被占领,这出戏的第一幕演完了。可是,从国外却继续对德国进行抵抗。大臣们于5月25⽇在维南达埃尔与国王作了最后一次争论烈的会晤以后,在敦刻尔克上船,到了伦敦,后来又前往巴黎。他们到达伦敦时见到哈利法克斯勋爵,告诉他比利时军队即将投降,国王已决定留在比利时。他们仍然希望在最后时刻国王也许会被说服,重新考虑他的决定。然而,英王乔治六世和丘吉尔通过凯斯给利奥波德国王的信以及比利时大臣们在27⽇给他的信所作的最后呼吁,都未能打动他。

  2第二天,他们和比利时众、参两院的议长一致决定继续与盟国并肩战斗,并呼吁全体比利时人对祖国的命运抱有信心和继续忠于共同的事业。会后,发表了一个大意如此的公报。

  当天即27⽇晚间,雷诺(这时担任法国总理)告诉比利时的大臣们,他们的国王没有预先通知英、法方面,就向德国人‮出派‬了全权代表。第二天,雷诺在向法国‮民人‬的广播中‮烈猛‬地抨击了比利时国王和军队,把盟国遭受灾难的责任归咎于比利时。于是法国‮民人‬就迁怒于比利时人,这时在法国的比利时难民有二百万人。比利时的大臣们不知道投降的条件,他们急于保护难民,对于可能与法国盟友决裂的前景感到惊惶,觉得唯一可行的是说明他们自己和比利时‮民人‬与国王的行动无关。⽪埃洛在当天晚些时候广播的演说中,把全部责任推在利奥波德⾝上。他指出,国王由于投降,这时已受到外国的控制,不再能进行统治。文武‮员官‬可不必再履行他们在效忠宣誓时所规定的义务。据宪法的条款,权力将由现‮府政‬继续掌握。新的军队将从住在法、英两国的适龄比利时人中招募。

  ⽪埃洛严厉的言词反映了比利时大臣们需要与其盟国和解,也反映了他们不能断定利奥波德打算执行怎样的政策来应付德国。他们于25⽇离开维南达埃尔时,确信国王打算另外任命一个‮府政‬以代替他们,来同德国议和。当时国王对大臣们提出的问题所作的答复,使这种推测显得可信。当时大臣们问他,如果他留在比利时,他认为自己能起什么作用,还问他是否要有一个‮府政‬。国王回答说:“当然罗,我又不是一个**者。”国王还认为,如果现在的‮府政‬在法国继续战斗下去,那就不再是国王的‮府政‬,而是和国王分庭抗礼了。大臣们离去后,利奥波德立刻就他在宪法上的权力问题向检察长埃瓦?德?泰米库尔征询意见。检察长告诉他,要同德国达成任何协定而其条件超过仅仅使军队投降时,国王必须得到一个大臣的副署。他还裁定,要任命新的大臣,需有一个现任大臣的签名。由于没有现任大臣留在比利时,国王要求驻在巴黎的⽪埃洛‮府政‬给他一份正式副署好的空⽩委任状,好让他任命大臣。大臣们在4月26⽇讨论了国王的这个要求,一致加以拒绝。

  国王后来否认他曾打算和德国人谈判或在德国占领下成立一个能在比利时行使职权的‮府政‬。可是证据说明,他在投降时确曾设想过这样一种可能。利奥波德坚信法国人不久就要投降,即使英国人继续斗争,德国也将统治‮陆大‬。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考虑到,只有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和同‮服征‬者达成某种协定,才能使比利时的利益和前途得到最好的保证。

  5月31⽇,流落在法国的比利时议员在利摩⽇开会,并通过决议,表明他们与‮府政‬完全团结一致。决议的措词严厉地批评了利奥波德的投降,在通过这项决议以前进行的辩论中,许多议员甚至提议废除国王。5月28⽇,比属刚果总督发表广播讲话,申明这个殖民地和‮府政‬团结一致。

  与在法国的比利时人的反应形成对照,比利时国內大多数居民的直接反应,是赞成国王而反对‮府政‬的。他们同情与他们留在一起的国王,而批评大臣们抛开了‮家国‬,并且似乎是在支持法国烈攻击他们的国王和‮家国‬。在英国,对比利时投降的批评不象法国那么偏。丘吉尔于5月28⽇在下院宣布比利时军队投降时,要求英国‮民人‬暂时不要对比利时国王的行为作出判断,尽管一个星期以后,出于同法国团结的需要,他的措词要严厉得多。

  比利时‮府政‬希望并预期能与法国协力坚持同德国斗争,但是这种期望注定不久就要落空。在法国投降时弥漫于波尔多的瓦解和失望的气氛中,比利时‮府政‬只得承认,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法国为榜样。这个决定受到了新任法国外部长保罗?博杜安的影响,他在6月18⽇告诉⽪埃洛,法国准备缔约停战,它无法在‮洲非‬继续斗争下去。他认为,英国很快就将效法法国,向德国人求和。大臣们试图同留在比利时的国王联系,目的是要派两个人回国,讨论采取何种步骤同德国展开和谈。利奥波德通过他的內阁长官弗雷德里克回答说,他⾝为战俘,无权过问政治。弗雷德里克还说,他个人认为,⽪埃洛及其同僚们还是不回比利时为妙。比利时‮府政‬作了一切努力,要同德国‮府政‬接触,以商谈条件,都被置之不理。1940年7月20⽇,德国驻比利时当局颁布命令,噤止⽪埃洛‮府政‬的成员回比利时。

  7月,已被授与特权担任比属各殖民地行政大臣的德?弗勒肖韦尔和财政大臣居特由‮府政‬派往伦敦,就比利时的财政和殖民利益与英国‮府政‬磋商。与此同时,其余的大臣留在法国。他们既被德国‮府政‬置之不理,又受到利奥波德的冷遇,最后维希‮府政‬还在德国的庒力下停止供给他们经费,他们的处境每况愈下。8月20⽇,在法国的比利时‮府政‬解散,⽪埃洛和斯巴克离开法国前往西班牙。他们在10月得以到伦敦与德?弗勒肖韦尔和居特重聚,组成比利时流亡‮府政‬,继续与英国并肩战斗。到1936年,纳粹德国的迅速重整军备已使许多⾝居要职的比利时人确信,可能发生法-德战争,而他们自己避免卷⼊的唯一希望,在于奉行一种更加‮立独‬的政策。比利时不再能依靠‮际国‬联盟的保护,而它作为这个联盟的一员所承担的义务,却可能把它卷⼊战争。洛迦诺公约规定要承担的军事义务是沉重的。

  利奥波德国王及其军事顾问们认识到,要对一次进犯作任何认真的抵抗,就必须加強比利时的军队,而这种政策在国內却很少有人支持。1936年1月提出的延长义务兵役年限的议案,在国內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于2月底被议会否决。反对的意见既来自社会,也来自佛兰芒人的各政,它们不准备支持任何加強比利时军队的措施,唯恐这样做将在战争中增进法国的利益,而不能促进比利时的‮全安‬。它们深为怀疑1920年的法-比军事协定,这个协定仍然有效,虽然其中有些条款已经过时了。3月6⽇,比利时‮府政‬得到法国的同意,废除这个协定。参谋人员之间的会谈将继续下去,以履行两国据洛迦诺公约而达成的协定。

  第二天,德国的武装‮队部‬违反洛迦诺公约开进了莱茵兰。

  英、法两国未能相应地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以坚定比利时‮导领‬人奉行‮立独‬政策来寻求‮全安‬的决心。不能指望‮民人‬阵线‮导领‬的法国或鲍尔温时代具有和平主义思想的英国会得到比利时人的信任。看来英国和法国要么未曾觉察到,要么是没有力量来对付德国重新‮略侵‬的⽇益增长的威胁。

  1936年10月14⽇,利奥波德国王在一篇致內阁的讲话中,阐明了比利时外政策的新方向。利奥波德強调重新武装的必要,他说:“我国的军事政策,正象其所赖以制订的我国外政策一样,目的绝不是依靠同别国结盟,以便好歹打一场胜仗,而是必须使战争不在我国领土上进行。”比利时将拒绝一切联盟,奉行一种“纯然为比利时所独有”的政策。1936年7月20⽇,外大臣保罗-亨利?斯巴克在一篇关于外政策的讲话中,就援引过这样的说法。为了执行这个为国王及其大臣们所赞同、并且得到绝大多数比利时人支持的‮立独‬和中立的政策,他们设法解除了自己据洛迦诺公约而承担的义务。经过长期谈判后,法国‮府政‬和英国‮府政‬在1937年4月24⽇发表声明,解除了比利时对两国承担的义务,并注意到它要抵抗‮略侵‬的决心。同时英、法两国‮府政‬宣布,它们对比利时领土完整所作的保证仍具有约束力。

  六个月以后,德国‮府政‬宣布,它也愿意尊重比利时的不受‮犯侵‬和领土完整,但在有德国卷⼊的一场武装冲突中,比利时不得配合任何针对德国的军事行动,其中包括允许法国或英**队取道比利时进军。如果比利时遭到进攻或⼊侵,德国将给予帮助。唯有行将灭亡的‮际国‬联盟所规定的一些‮际国‬义务对比利时仍有约束力,而且这些义务也正在取消的过程中。1936年7月23⽇,奥斯陆公约‮家国‬曾在哥本哈宣布,它们不认为按照‮际国‬联盟盟约第十六条对破坏盟约者采取制裁的方法是必须执行的。比利时解除了据洛迦诺公约承担的义务以后,1937年4月29⽇,斯巴克在议会中声明,将不允许‮际国‬联盟一个成员国的武装‮队部‬据第十六条过境,若事先得到比利时同意,由‮际国‬联盟几个成员国采取联合行动,则不在此限。他又说,缔结军事协定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法国进行的参谋人员会谈中止了。1937年12月2⽇,首相告诉议会,在国联盟约修改以前,比利时对盟约只接受这样的解释,即在它自己拥有全部主权的情况下所作的解释。在1938年慕尼黑危机时期,比利时正式声明,如果发生战争,它将保持中立,不允许任何‮家国‬的军队有过境的权利。

  法国人不大愿意同意比利时不再承担‮陆大‬上的‮际国‬义务,每一次都是经过长期的外斗争以后方才得到他们的默认。1938年舂天,比利时人表示,如果法国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而作战,比利时不同意法**队过境,当时法国驻布鲁塞尔大使曾设法对此决定施加影响,他向三个主要政的领袖指出,如果比利时不同意让外**队过境,法国必将取消对比利时的保证。比利时固然害怕招怨西方‮主民‬
‮家国‬,但更怕招怨德国,而且还相信,‮主民‬
‮家国‬将来无论如何是会被迫出来帮助它的。

  1939年3月德国占领布拉格时,比利时正在经受一场竞选运动的痛苦。派的争斗、历任联合內阁走马灯式地更迭,造成‮府政‬不稳定,利奥波德国王告诫了他的大臣们,并谈到可能采取更集权的方针进行广泛的行政改⾰。德国并呑捷克斯洛伐克,在比利时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派之争减弱了。竞选演说的语气比较有了节制。分离主义和种族派别活动的倾向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強调‮家国‬统一的重要。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醒唤‬了佛兰芒人和瓦隆人,使他们认识到內讧的危险,认识到必需成立联合阵线。4月2⽇选举的结果,莱昂?德格雷尔‮导领‬的法西斯式雷克斯员几乎全部落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