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灾
借着国全大赛的影响,柴瑞在益州慢慢的也变的又影响。至少在民间,柴瑞的名声已经开始传播。鲜于仲通那种肆意辱凌百姓的嚣张,至少在新的节度使⾝上没有出现。不仅没有,新上任的节度使,也没有什么扰百姓的举动。
最重要的是,柴瑞按时放工钱,而且柴瑞的工钱都非常⾼,哪怕大户人家都很少有出柴瑞这么⾼的价格。柴瑞要建造国全大赛赛场,自然四处招募了大量的劳工。由于现在是农闲时候,很多青壮年都被柴瑞招募过来。
开始的时候他们做的还不乐意。可是没想到柴瑞每七天一次工钱,工钱更是⾼到是市价的两倍,那可是三百五文钱啊。平均每天就是五十文钱。
要是遇到晚上要连夜赶工,柴瑞还准备好饭菜,并且也会给他们五十文钱。柴瑞并不是每天晚上都摇赶工,而是每隔一天都会要这些劳工赶晚班。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离国全大赛的时间越来越短。
一个劳工,大概可以七天內拿到五百文钱,大概就是半两。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贫苦百姓,半两前就⾜够他们吃喝几个月。而这只要七天就可以赚到。而且柴瑞的饭菜都很丰盛,每次都是⽩米饭,⽩面馒头,而且还有一勺⾁,一个桔子。
柴瑞这么做,虽然会⽩⽩的损失很多钱,但是柴瑞还是认为自己这样做事值得的。至少柴瑞的名声非常好。有了民心的支持,柴瑞又岂会担心在益州无法立⾜。有了民心,做什么事情会有阻碍。
那些劳工,对柴瑞可谓是感恩戴德。没想到节度使大人会如此待他们。这些劳工,过年都不一定吃的到⾁,可是现在天天都可以吃到。为了感谢柴瑞如此厚待他们,他们做事业非常的认真,非常的卖命。虽然柴瑞已经喊了手工,可是这些劳工都没有停手的意思,还会主动的加班。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房屋建造起来如此快的原因。
柴瑞的苦恼也来了,原本只需要三百至五百的劳工。可是想当劳工的百姓却有几千人。这叫柴瑞该如何选择。为此,柴瑞才出了七⽇一请的方法。
柴瑞千算万算,却忽略了天气。
⼊冬之后,益州就很少下雨,天⼲物燥的。而柴瑞却没有准备多少灭火的道具。而一天夜里,柴瑞终于吃了这个亏。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工地生了大火。到处都是茅草,到处都是竹子。一时间火势蔓延的非常快。柴瑞那可是心急如焚啊,连忙从节度使府赶往李府。
可是到了李府的时候,火势已经得到了控制。
柴瑞没想到这些劳工竟然会如此的奋不顾⾝扑灭了大火。此时,柴瑞已经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民心。
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会对你好。
柴瑞只是给这些劳工小恩小惠,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勇敢的扑灭大火。
由于没有多少灭火道具,这些劳工只好用扫把,用木去拍灭大火。很多人都因为离火太近,被飞溅的火花烫伤。
百姓大多非常的淳朴,非常的善良。
可是柴瑞也知道,善良淳朴却换不来统治者的一丝怜悯。当大唐需要拉壮丁的时候,你不想去,也会被锁上镣铐強行带走。
这就是社会。
这就是现实。
善良,在权势面前如蝼蚁一般。淳朴,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大富大贵之人,就算在闹市策马急行,被马踏死,他还会下马鞭尸。在他们眼中,贫苦百姓不过是任人鱼⾁。就算是被马踩死,他们还会认为是该死,让他们的马受惊了,让他受惊了,就该死。
柴瑞收起自己胡的思绪,连忙扶起那些烫伤了的劳工。社会就是这样,柴瑞也改变不了什么。现在柴瑞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益州的百姓过的没那么苦而已。
柴瑞给了受伤的劳工不少的医药费。
看到如此多人烫伤,这都是柴瑞的错。这些人可以慢慢的看着所有的东西被烧完。没有⾜够的灭火工具,他们无能无力。但是这些劳工,偏偏的说不。他们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火势蔓延。他们的淳朴,不会让他们做出埋没良心的事情。
他们拿起可以拿的东西,冲了上去。
柴瑞看着这些被烫伤的伤痕,柴瑞就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火势是多么的大。这些人是多么的无畏。
火势,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伤痛,不能扑灭他们的勇气。
谁才是真正可爱的人。
淳朴的百姓才是真正可爱的人。
他们可能狭隘,可能无知,可能自私,可能暴躁,但是他们却有着国中人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火算早就扑面了。可是柴瑞心中的火却慢慢的燃烧起来。以前,柴瑞所有的盘算都是为了自己。虽然也为百姓带来了不少好处,但是那都是柴瑞为了谋取更大的好处。而此时,柴瑞真正的想为百姓做些什么。虽然自己的能力还非常的弱小。
第二⽇,柴瑞就连同李,就把李府的土地全部分配给益州的百姓。凡是租用李府土地的百姓都可以获得五亩的土地。李府拥有一千五百顷地,也就是相当于十五万亩。租用李府土地的,大概有三千多户,这样就分掉了近二万亩。而益州大概有七八万户人家,剩下的大概每户分得不到二亩。
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这对于没有土地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有了土地,对他们而言,这种重要不亚于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是1oo平米的。二亩地,也种不了多少东西,但是有了这块地,他们就有了安⾝立命的地方。他们就可以基本上自给自⾜。
放地的事情,柴瑞就给杜甫去搞。听到柴瑞分地,最⾼兴的就是杜甫。原本杜甫只是认为柴瑞这个人不错,现在杜甫已经觉得柴瑞不同凡响。甚至杜甫都有了一丝的想法,如果想当当今天下的话,天下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益。不过杜甫很快就扑面了这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