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巨大代价
在⾼层会议上,冯承乾就为战略方向上的选择问题据理力争。
他最担心的不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毕竟在全面战争中,为了胜利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真正让他担心的,还是在陆军主导的战略选择成为现实之后,能否打赢这场战争。
战后,很多军事学家都认为,〖中〗国⾼层在一九四一年九月初做出的决定,把〖中〗国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在战略层面上,把南下放在主要位置上,绝对是一个大巨的错误。
要知道,〖中〗国的头号敌人是国美,而不是澳大利亚。即便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澳大利亚的基本橡况,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成为能与〖中〗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头号劲敌。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
在战略上,〖中〗国必须以打击国美为头号目标,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攻击国美。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中〗国选择了东进战略,那么大战将在一九四四年的圣诞节到来之前结束。道理很简单,在此之前,〖中〗国海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击败国美海军的可能性非常大,不但有能力攻占夏威夷群岛,还有能力夺取整个太平洋的制海权,对国美本土构成威胁,从而迫使国美承认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不可否认,这一观点有些片面。
要知道,国美是一个国土广阔、人口众多与资源丰富的家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強大的工业国。更重要的是,国美的西海岸地区并不发达其人口仅占百分之十五、工业产值也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就算国美输掉了太平洋战争、甚至是本土西海岸地区遭到〖中〗国海军打击,国美的总体战争实力也不会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对〖中〗军国队来说,即便占领了夏威夷群岛要登陆国美本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中〗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向国美本土投送作战队部,并且确保能够登陆成功。此外,受夏威夷群岛与国美本土之间的距离限制,〖中〗国要想对国美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也几乎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国美依然可以利用太平洋做屏障把〖中〗军国队挡在本土之外,而〖中〗国却缺乏打击国美核心地区,即东海岸地区、五大湖地区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迫使国美投降。至于进军矢西洋,从大西洋方向上袭击国美本土。考虑到〖中〗国在大西洋地区几乎没有军事基地,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西洋地区的军事基地也会遭到美英袭击,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也基本上不大可能。
问题是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这就是,如果采取东进战略,〖中〗国海军确实有很大的希望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打赢太平洋战争。
从战略上讲,打赢太平洋战争,已经为〖中〗国打赢整场战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对国美海军来说,被赶出太平洋之后,要想重返太平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道理非常简单,〖中〗军国队在夺取了夏威夷群岛之后,肯定会以珍珠港为基地,动用舰队封锁巴拿马运河即堵住国美海军从大西洋入进太平洋的主要通道。虽然南面还有麦哲伦海峡,但是在南太平洋地区美军根本没有可用的军事基地,让舰队走麦哲伦海峡,等于劳师远征,也就不大可能反败为胜。到这个时候,再出兵攻打澳大利亚,不但对整个战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到这一步,国美只有一种选择:在死守大西洋的情况下,与〖中〗国媾合。
准确的说,是在全力以赴的阻止〖中〗国海军入进大西洋之后,在没有取得胜利、甚至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
显然,到这个时候,战略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从战略层面上讲,攻打澳大利亚最大的损失不是军队与资源,而是时间。
在⾼层会议上,冯承乾就着重強调了这个问题,即攻打澳大利亚,会丧失对〖中〗国来说最为宝贵的时间。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国美的总体工业实力強于〖中〗国。
虽然提前一年参战,让〖中〗国获得了一年的宝贵时间,准确的说是提前一年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使〖中〗国的工业体系提前一年入进战争状态,也就多了一年的额外产出,但是国美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后,工业实力肯定会超过〖中〗国,而且对国美来说,需要的也仅仅是完成动员的时间。
显然,对双责来说,时间同样重要。
按照冯承乾的说法,〖中〗国要想以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国美完成了战争动员之前打败国美,至少得在太平洋上打败国美,把战线推进到国美本土、以及大西洋上去,庒缩美军的作战空间,使国美在付出了惨烈代价之后,认识到击败〖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而与〖中〗国讲和。
事实上,吴铁生、刘亚光与刘伯恩等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都承认时间很宝贵。
问题是,他们都过⾼的估计了〖中〗军国队的作战能力。
在支持南下计划…的时候,吴铁生就提到,国美的战争潜力不可能一下子爆发出来,因此陆大战争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在中德军队的夹击下,红俄肯定会在一九四二年战败,到时候德军将全力以赴的攻打英国,而国美也会全力以赴的支持英国,即德军能在大西洋上牵制住美军主力,消耗国美的国力,使美军难以在太平洋投入重兵,也就不可能守住澳大利亚与夏威夷。
当然,吴铁生要说的,就是〖中〗军国队还有足够多的时间。
按照他的观点,只要陆大战争在一九四二年结束,陆军就能在澳大利亚投入三百万以上的兵力,而在此期间,肯定能造出足够多的船只,海军则能在此期间完成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使命。
可以说,吴铁生乐观得有点过头了。
在他看来,到时候只要〖中〗军国队登上澳洲陆大,美军就会缴械投降。
刘亚光的观点与吴铁生类似,而且在他看来,随着大批重型轰炸机交付给德军,英国也将在一九四三年投降。
当然,前提是中德联军在一九四二年击败红俄。
此外,如果英国在一九四三年投降,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能在大西洋上牵制住国美海车,减轻〖中〗国海军的庒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国美不肯放育英国,就会在英国投入足够多的兵力,甚至会颠覆英国权政。这样一来,国美更得花大力气保住大西洋的制海权,让德军无法登陆英国本土,也就无法直接挑战国美。
至于刘伯恩,即便他的观点保守一些,也仍然相信胜利将很快到来。
当时,刘伯恩认为,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投降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一九四一年的夏季已经过去了,而红俄的秋季非常短暂,冬季即将到来。显然,德军不大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前进军莫斯科。这样一来,就得把攻打莫斯科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二年,而红俄则获得了好几个月的宝贵时间。考虑到红俄不见得会在莫斯科沦陷后投降,所以中德联军仍然得在一九四三年为会师努力。
也就是说,红俄要到最后一刻,才会投降,而这很有可能是一九四三年。
问题是,在刘伯恩看来,就算红俄不在一九四二年投降,到一九四二年底,红俄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也就是说,到时候〖中〗国陆军可以适当的从陆大 场战上菗调兵力去攻打澳大利亚。
由此可见,当时除了冯承乾,其他人都认为能在一九四二年底、甚至是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攻打澳大利亚。如此一来,就得在此之前为攻打澳大利亚铺平道路,比如攻占至关重要的所罗门群岛。
从时间上看,在一九四一年底就必须攻占所罗门群岛。
原因很简单,原本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殖民地的所罗门群岛本来就是一座人迹罕至、甚至没有多少常住人口的群岛。更要命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罗门群岛在名义上取得立独,而实际上却由〖曰〗本控制。在一九三三年之后,〖曰〗本基本上没有在鼻罗门群岛投资,因为〖曰〗本的主要敌人已经由国美转变成〖中〗国,而所罗门群岛在中曰战争中根本没有价值。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所罗门群岛上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只有布甘维尔岛上有军事基地,而且规模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中〗军国队在占领了所罗门群岛之后,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建设。
考虑到所罗门群岛与〖中〗国本土的距离,以及航线受到的威胁,特别是国美海军潜艇的威胁,花一年时间基搞础建设并不为过。
把时间成本算上,那么攻打澳大利亚的代价就太大了。
要知道,国美完成战争动员,也就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即到一九四二年底,国美就将全面入进战争轨道。
由此可见,南下战略,等于给了国美足足一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