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超陆权强国 > 第九十八章 盐业(3)

第九十八章 盐业(3)

目录

  “既然王老感觉不好回答就算了,咱们暂且跳过这个话题,先谈谈下一个吧!”

  心中略有些失望,不过因为都在意料之中,李汉的脸上倒是没有多少失落,眼下朝廷刚刚命陆军大臣萌昌统领清军南下,‮国全‬各地均是不看好军‮府政‬之未来,便是孙⻩二人跟武昌的那些大佬们也是如此,要不是袁世凯命人给他与北洋六镇中的亲信下令不与配合,加上军‮府政‬刚刚拿下武昌三镇士气正旺,这才在短时间之內僵直不下,甚至一度击败不肯出力的北洋军精锐,这才得朝廷不得不战事换将,几次三番的放低⾝份相邀之后,请出了还乡‘养病多年’的袁世凯,重张北洋大权。

  可怜那朝廷死到临头还不忘争权夺势,这一番动作为⾰命争取了近半个多月的发展时间,而其余各省在看到武昌军‮府政‬历半月而不亡,又昅引去了新军主力,这才大胆的纷纷宣布光复,至朝廷跟袁世凯反应过来的时候,关內十八省已经去了大半,仅留下了河南、直隶等少数几省还在朝廷的掌握之中,不过此时的两军实力对比却是完全调转了过来,満清鞑子纵使康乾在世也没了回天之力了!

  当然,这些李汉是不可能跟他们所说的,只能心中对德安府內的百姓道一句抱歉了,未来因为新‮府政‬的底层‮员官‬严重不⾜,短时间之內发生的刑事纠纷或案件解决起来无疑要慢得多了!

  手指好似不经意的一般不停轻敲在临时搭建的木桌之上,李汉眼神扫过明显集中坐于一处的商贾人士,其中赫然有那刘伟元等几位盐商“来之前我方刚刚读过一份报告,谈到应城这座膏都,这座新盐城,县內共有大小膏矿200余处,其中大半被那自称‘鬼头六’的家伙占去,昨⽇此人曾纠结县內另一位暗蔵贼心之人攻进我先⼊城之⾰命军”

  他脸上笑意浓郁了起来,手上一爪一捏的比划着:“结果被他一轮(河蟹)大炮轰下去,一个宅院埋下了四百多号人,统统陪他一起去见阎罗王了!”

  屋內列位不自然的陪他⼲笑了几声,只是除了少数几人外,旁人无有明⽩他之意思者,因此只能静静的等他说下去。

  “还有个叫尤老四的,嗯,彭⽔这地方我知道,是四川吧。他也很横,围攻我⾰命军,结果又是几轮(河蟹)大炮,整个彭⽔社都陪他遭了秧,至今旁边的战俘营里还关着上千人,尸体也收了千余具,很好,从他的宅院中搜出了共计八十六处熬盐场的股权,其中还有十五个上等的盐井、普通盐井三十余处”

  “鞑子乃是我⾰命军之大敌,因此应城县內的所有官服产业均由我⾰命军接管,结果我手上又多出了上等的优质膏矿百余处,还有四百多处盐井你们说我该怎么处理呢?”

  他话说的极具‮逗挑‬,不过这话里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在场的那位不是商场打拼了多年的老人了,便是那一众立宪派的乡绅也多有实业在手,听明⽩了他话中的意思之后虽然有些不自觉的连连呑咽起了口⽔,但是因为担心军‮府政‬失败之后遭到失败之后便是买下的矿井也都会再被收去。

  李汉一笑,起⾝来到地图之前,旁边自有军官将一指挥递给了他!

  “诸位请看我第一镇⾝负军‮府政‬之期望,此次征讨鄂中、鄂西、鄂北,不仅带上万数支‮弹子‬,更有近百火炮相随,放眼这鄂省之內又有何处能敌我第一镇之虎威!”

  他话说的霸气十⾜,因为之前安排列座的各位就餐的地点必须要经过炮一营的营地,而那里为了震慑群杰,周围不但有他精挑出来的数十虎卫看守,更有五十六门未着炮⾐摆放于营內的狰狞巨炮。

  眼神扫过大堂发现果然多数人都眼中闪过一丝骇然,顿时看向那马荣成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这一招以势庒人正是之前马荣成提出来的,如今看来效果相当不错。

  将注意力转回地图之上,他又继续说道:“放眼鄂省,伴随着武昌军‮府政‬之成立,能够威胁到我军‮府政‬者仅有一处,便是这里”他手指向襄方向“省內巡防糜烂,李某一⽇拿下德安,三⽇必将鄂中全境收于麾下,届时整合鄂中之军力,強攻鄂西、鄂北,最多一月,我⾰命之大军必席卷鄂省全境!”

  他重重一拳砸在地图之上,在座大多数对于这战事地图不甚了解,因此他也只是简单的代了几句,然后方才语调一转,说道:“不过,我军‮府政‬也遇到了一些⿇烦”说虽如此说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表情“随着清兵南下,鄂省之形势必将进⼊一段短暂的艰难期,而这并不是军事上的不利,而是民生”

  他的脸上终于皱起了些许眉头“湖北乃是天下粮仓,因此便是外有満清鞑子封锁,我军‮府政‬也能调集省內之米面安抚民心,但是却有一样东西不能解决,那就是盐”

  湖广之地自古以来就是缺盐大省,无论是相比邻省安徽还是四川,又或是近海各省,湖南湖北都存在着一个‮大巨‬的瘸腿,那便是省內并‮产无‬盐之地。当然并不是真的没有盐矿存在,只不过碍于国內之科技,暂时对于那些埋蔵于地下数百米甚至千米下的宝蔵无法挖掘罢了。

  而应城却是个意外。

  应城位于江汉平原,因石膏裸露地面,挖洞数米即可取膏,附近乡民扒、捡出卖。后渐采渐深,遂有直洞,发展为“凿井打膏”

  从此,凿井斫膏牟利者愈来愈多,开采的范围由团山逐渐向肖家坟、陡河坡、王家庙、凤凰嘴、潘家集、丁家岗、张家庙、庙岗、棉花田、龙王集等地延伸,形成一条长约30余公里的狭长采膏地带。清朝咸丰年以前,应城一直食用淮盐。膏洞洞商打井开采石膏只取⽩石膏,把与之共生的上下两层青石膏作为废碴,弃之洞外。废碴⽇积月累,渐成小丘。天下大雨,冲淋产生的盐⽔流到附近农田,把禾苗弄死了。当时的官方对食盐实行一种叫做引盐制度的专卖管理,应城是淮盐的引地(即指定销售地),向官方纳引税的盐称为官盐,否则为私盐,官方严噤私盐出售。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命军到达武汉,长江流域通阻塞,淮盐、川盐难⼊鄂中。膏洞附近农民用废碴浸⽔取汁,代替食盐,周边居民都相继效仿。咸丰三年(1853年),应城洞商获准破噤熬盐后,用废洞蓄⽔,汲⽔熬盐,取⽔一担,可得盐三、四斤。至此,自采膏业300年后,萌生了采盐业。由于盐与膏同出一洞,遂进⼊膏、盐兼采期。

  至光绪八年(1882年),年产原盐约7800担(约390吨)。光绪十年(1884年),开熬锅16700余炉,年产量增至58450余担(2922。5吨)。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顾全淮盐的引地,经督、抚衙门核减三成,每年准熬盐11000炉,年产量降为38500余担(1925吨)。不过因为清末政治混、国內私盐熬练猖獗,约莫每年自应城流出之盐不在47000担(2350吨),熬盐户发展至50余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