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宣战之前(上)
薛岳被任命为西北联军南方前线总指挥,他负责统一指挥第2、第15、第20集团军,目标是守住伏尔加格勒地区,确保德军无法有效突破这一防区,为卫立煌和西北联军的主力队部歼灭德军争取时间。
鉴于德军在⾼加索石油区的镇守兵力和防御工事过于密集,卫立煌很早就将军事的主攻方向定在喀山地区,他最初的计划是直接突袭莫斯科,因为这一计划过于冒险而被央中军部否决,退而求其次,他将目标重新定为歼灭整个央中集团军群。
双方的主力队部虽然只隔着一条伏尔加河,但是彼此的大规模军事调遣都集中在夜晚,彼此虽然清楚双方的主力部署位置,对于各自的军事装备的数量,以及新近的改变情况都缺乏⾜够的了解。
德军目前有多少机飞、大炮、坦克、装甲车,补给能力如何,这些都还是位置数,军情部所搜集的报情也只能用于估测,同样的,德军现在也很难测定西北联军的具体实力。
总兵员可以据各种报情大致推测出来,其他的数据就比较困难了。
卫立煌所能做的就是以我为主,他将主要的炮兵力量都安置在南方,将装甲队部秘密的都菗调到北方,由于双方实质上都是以装甲队部为中枢,所以在这一区域注定要打出一场空前规模的坦克大决战。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德军方面是怎么盘算的,卫立煌自己坚持的相信胜利属于帝国。他的策略是要首先拿到制空权,然后再用空地结合的方式解决对手的装甲队部,最后用自己的装甲队部強推过去,在一场接近一千公里的大围歼战中快速消灭德国的央中集团军群。
他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尽早开战,从现在开始,对峙的时间拖延的越久对德国就越有利。
德国正在加快整合莫斯科和乌克兰地区的工业,扩大和恢复当地战争资源的供应产能,一旦让德国完成这种工作。大量的坦克、装甲车、机飞、大炮就会源源不断的补充到前线场战上。
…
在前线焦急等待的时刻里。央中军部和央中国防委员会內部也在进行着烈的争吵,把握时机,乘早开战的呼声很⾼,同样的。反对同德国这种家国开战的声浪也很⾼。
宋皇帝并不希望这种争执拖延的太久。国中必须尽快的决定此事。但他也没有过多的⼲预央中军部和內阁府政之间的讨论,军部內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內阁府政的意见倒是很统一的不支持。
主战派提供了一份报告。主和派也提供了另外一份报告,两份报告都搁置在央中宮办公厅的书桌上。
宋彪已经整理了⾜够多的数据和报情,而他的态度其实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抓住时机,坚决一战消灭纳粹,在德国还未能完全有效的利用前苏联地区的家国资源和社会机器之前,就将纳粹德军驱逐出前苏联和东欧地区,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双方在主战坦克、噴气式战机上的差距,有可能在近两年內被缩小,德国在原弹子工程上的推进速度开始加快,这都是国中必须提前开战的主要因素。
宋彪一直在等,而意大利对突尼斯的军事行动试图是给了一个可以考虑的借口,虽然此事更像是纳粹同盟对国中的一次试探,如果国中反应比较烈,意大利有可能撤退。
德国和波兰的外部门已经在积极的活动,不断向帝国央中內阁阐明政策,确认此事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愿意加強对意大利的约束。
德波两国在华都有着较为传统的友好派,波兰驻华大使诺维特甚至有过在东北军效力的特殊履历,在京北的外世界里享有特殊的声誉,他在央中军部的关系网之深厚,⾜以让伊朗、法国这些盟国大使汗颜。
在这段时间里,波兰大使诺维特甚至说服了几位役退良久的资深上将出面做游说工作,也正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很深,宋彪皇帝才故意不参与讨论,显示自己对此不持有任何立场。
在总参谋长蒋方震的主持下,央中军部一边着手让各级军部进⼊更紧迫的备战阶段,国全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新兵征召工作,一边进行军部之內的大争议,加上同央中 府政和央中国防委员会之间的各种争议,维持过去那种⾼层并无定论的表面姿态。
只有在每天很晚的时刻,宋彪皇帝才会单独召见几名重要的国防委员,就战争问题进行更为深⼊的讨论和部署,打还是不打,这其实只是宋彪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所以,表面化的争论不过是给德国人和波兰看一看而已,同时也有继续敲打英法和欧美等国,从中讹取更多的际国利益。
在內部大讨论的同时,內廷作为华皇的特使直接越过外务部,同英法讨论一系列的新问题,核心还是亚洲的去殖民化,以及战后的势力划分。
帝国要求正式的大规模介⼊东非,以及亚洲去殖民化的进程的再推进。
其实一切都已经非常明朗,在这个华中帝国即将称霸于世界的大时代里,只要用武力解决纳粹德国,帝国就将正式取代英美法德的欧美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唯一世界霸主。
机遇是宝贵的,绝对不容错失。
…
在这个动的大时代里,每个家国都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谁也不可幸免。
意大利正在不顾德国和波兰的劝阻,以举国之力试图发动对突尼斯的进攻,对意大利来说,突尼斯是他们的灵魂之殇。也必须是他们复兴古罗马帝国辉煌的第一步。
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消灭迦太基国和腓尼基文明,建立了罗马帝国对整个地中海的霸权统治,开启了古罗马帝国的全胜时期。
并不是每一个意大利人都希望通过战争重建亚平宁半岛的旧⽇辉煌,但至少意大利纳粹和墨索里尼元首阁下是如此坚定的相信,只有像古罗马帝国那样通过战争重新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权,意大利才能来最为辉煌的新帝国时期。
所以,无论德国和波兰如何劝阻,墨索里尼元首还是义无反顾的以退出钢铁轴心为威胁。对突尼斯发起略侵战争。
此时的突尼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迦太基帝国。甚至连当地人也不再是腓尼基人,他们没有名将汉尼拔。巴卡,只有一个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正规作战的戴⾼乐统帅,而且是个法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全面进攻法国而爆发。此时的纳粹阵营近乎拥有整个欧洲。甚至连长期同华中帝国保持特殊友好关系的西班牙、希腊、塞维利亚王国也只能勉強依靠中立立场保护自⾝。在纳粹德国的仆从国中,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都出派更多的队部,而捷克、荷兰、法国、挪威、丹麦则提供工业支持。
客观来说。纳粹德国、奥地利、波兰、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都能算是非常标准的轴心国同盟,彼此都有非常強烈的清算目标,尤其是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三国,都已经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纳粹独裁统治,并且以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为首逐步扩大对南斯拉夫的⼊侵。
华中帝国、英法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特别是帝国,在巴尔⼲地区的主要扶持对象一直是希腊,土耳其则处于中立态势,但被德国拉拢的幅度更大。
英法不是不想和纳粹德国竞争盟友,而是确实有心无力,华中帝国则有其他的考量,并不热衷于在巴尔⼲地区扩大盟友范围。
在整个世界范围內,华中帝国的整个外政策依然和战前没有太大的变化,现阶段仍然是极力稳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在洲非以埃塞俄比亚为主要盟国和战略支柱,在南美扶持巴西,在欧洲扶持西班牙、瑞典和法国,同国美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外的长期合作关系,相互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但不结盟。
因为华中帝国有⾜够強大的实力,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的这个阶段,帝国还是继续采取既支持英法,又同时拆台的大政策,乘机削弱英法在亚洲和洲非殖民统治,以及英法在世界范围內的势力都同时受到中德两国的削弱与冲击。
随着比利时被纳粹德国占领,帝国在洲非的战略已经有了新的调整,只等正式宣战,帝国就将乘机夺取刚果,扶持刚果立独的同时,将刚果纳⼊帝国势力范围,包括在埃及、苏丹、利比亚,帝国都有着更为长远的计划,一旦介⼊就不会从这些地区轻易的撤离,但从长期来看,帝国在洲非的重点战略扶持区域还是埃塞俄比亚,以及即将纳⼊帝国势力范围的埃及和利比亚,形成在东北非的国中势力范围,以此为基地,加上刚果等国,逐步扩大帝国对整个洲非的控制。
在南中美洲,帝国也是明确支持阿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的主权要求,支持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等国的立独运动,威胁英法的世界殖民势力。
二战对帝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帝国是肯定要抓住的,首要目标是庒制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遏制纳粹德国挑战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同时也要将英法的旧世界殖民体系打碎,使得英法永久丧失挑战帝国世界霸权的机会,即便国中目前和英法是同盟国关系。
当然,帝国也确实是有这个资本搞內讧。
大不了抢在德国出核武器之前打一场核战争嘛。
换而言之,哪个家国愿意跟着纳粹德国⼲。那就跟着⼲去吧,华中帝国是完全不在乎的,正好等着战后再和他们好好算帐,若是一路打过去,能捞就捞,不能捞就砸烂为止。
正所谓打出头鸟,宋皇帝也不在乎德国能拉拢多少仆从国,就集中兵力盯着德国往死里打,打完德国再清算那些杂鱼,一个都不会放过的逐一清算。
从此以后立下字碑。反我华中者。决不姑息。
意大利现在是真心很猖獗,一边出兵进攻南斯拉夫,一边派遣主力登陆北非,这就要同法国正面争夺殖民地。自由法国如今就剩下这点殖民地能够勉強立⾜。自然也是要往死里同意大利硬磕。
刘赓云对此是有发言权的。他的意见是法国自由军虽然不算很有战斗力,打意大利还是有把握的,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那真是连埃塞俄比亚的土兵都不如。
所以。要宣战早宣战,别等意大利在突尼斯溃不成军的时候再宣战,那就不是什么好理由了。
为防万一,刘赓云已经急切的不作任何停留就以华皇密使的⾝份再飞回北非同戴⾼乐将军会晤,要求法国自由军别大规模的出兵同意大利死磕,先让意大利军打几场胜仗夺取一些重要城市,给帝国一点缓冲时间在內部争论。
刘赓云不承诺帝国一定会宣战,但是,如果意军确实太烂,连在突尼斯都不能立⾜,帝国就肯定不会借此宣战,至于法国在叙利亚等地的中东殖民地,那就别谈了,帝国和亚盟是肯定要支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立独,至于英国在二战前支持犹太人在中东复国的政策,就此结束吧,帝国绝对不可能允许。
这些都是幕后易,英法也别将帝国推出来做挡箭牌,谁惹出来的事情谁收拾,到如今这个份上,英国就别来重温世界霸主的旧梦了,英国如果还想继续同国中搞各种局部斗争,那你英国是肯定有罪受。
中东这个地方,国中就是唯一的霸主,国中说了算,其他列強团成一团滚出去吧。
英国也别拿要同德国谈和做要挟,帝国是不介意做大流氓的,只要帝国愿意,帝国随时可以同德国谈成新的条件,和德国一起瓜分英国。
帝国的份量和实力摆在这里,英法德美加起来也就是这个份量,帝国怕什么,想打谁不可以?
帝国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将国美稳住,不让国美直接参与二战,不将国美到敌对势力阵营,不管是要处理哪个家国,帝国都有⾜够的实力和精力将这个家国庒碎。
…
这些天里,宋皇帝一直在关注着意军在南斯拉夫和北非的各种报情资料,每天上午起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最新的报情汇总,确定意军的进程。
在意军大规模⼊侵突尼斯后,法国自由军一直是采取了收缩政策,将主力集结在阿尔及利亚中西部地区,任由意军占领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北部地区,这也是法军比较无奈的地方,因为自由法国的海军数量不⾜以同意军对抗,没有制海权,法军很难在港口城市同意军正面对抗。
法国自由军的节节撤退,可以说是给华中帝国一个极佳的宣战机会,因为意军已经打到了阿尔及利亚的赛提夫,距离阿尔及尔只剩下最后的两百公里距离。
为了在战略上使得国中参战,最终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戴⾼乐将军也是下了很大的赌注,而英法两国特使在京北也同帝国签署了一份密约的协约,基本満⾜了帝国的大部分要求,特别是在英法退出中东和亚洲的条款上,毫无任何打折,对于英法在战争期间向华出售的家国债券,英法也承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按期还款。
有这两点就够了,这两个家国在二战之后基本翻不了⾝。
没有苏联的存在,帝国在二战之后不会对他们客气的,欧洲重建计划是肯定有的,但是条件绝对不会很优惠的,当然,那时候一定要将国美稳住,中美都不放⽔就能有效的牢牢掐死老牌欧洲列強。
1941年9月13⽇的这天上午,宋皇帝利用早餐时间将最新的欧洲场战 报情汇总阅读一番,感觉条件已经是非常成了,国中必须正式参战的时刻已经到来,再等下去也没有必要。
用完早餐之后,宋彪就让內廷作出新的安排,要求內阁总理顾维钧和总参谋长蒋方震在上午9点30分到央中宮办公厅觐见,并且让內廷总长陈嘉佑亲自给西北联军总司令官赵庭柱上将发电,电文只有四个字——近况如何?
如果赵老总回电“近况稳定”那就再等一段时间,如果赵老总回电“更待何时”那就可以开战了。
赵总司令那边是主场战啊,打不打,他有很大的话语权。
其实宋彪皇帝近期原本计划是乘机到伏尔加前线视察,亲眼看一看西北联军的备战情况,但是意军在北非的进攻态势确实是比较急促,让他来不及去视察了。
在同裕华皇储就欧洲的问题讨论一番后,宋彪皇帝才起⾝前往办公厅,离9点30分还有十多分钟,顾维钧总理和蒋方震总参谋长就已经到了央中宮候见,宋彪在办公厅里坐下来,整理着最新的国情咨文汇总的同时,让他们两人先过来。
国內的情况还是很稳定的,6月份动员的170万新兵正要以连一级的编制分配到各集团军,其中一半都要安排到西北联军,在南亚方向,粟彬的第十集团军等4个集团军正在快速调往哈萨克。
帝国目前已经完成了22个集团军的编设,每个集团军下辖5-7个师,预计到明年5月份将进一步增加到35个集团军,陆军总员将扩大至1150万的规模。
随着兵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战争的正式开启,各场战都会设置最⾼前线指挥权的战区总司令,各战区会增设集团军群司令部,以西北东欧战区为主要作战区域,而欧洲战区、北非战区、巴尔⼲战区都只是配合作战,优先任务还是集中精锐主力按住纳粹德国往死里打。
纳粹德国一死,其他都是无条件投降的份。
当然,帝国确实有实力将纳粹德国彻底打下趴,哪怕今天的纳粹德国已经统治了整个欧洲陆大。
庞大的军事扩张计划意味着更多的军事订单,加之英法西等国的需求,帝国的工业体系正处于典型的战争繁荣之中,并没有因为世界贸易的逐渐萎缩而停止发展。
宋彪将央中调查总局和统计局最新提的一些数据先翻阅一遍,蒋方震和顾维钧进⼊办公厅觐见,一起躬⾝拜见后,就在宋皇帝的办公桌前坐下来。
宋皇帝不开口,他们也沉默不语,其实他们心里明⽩皇帝同时召见两人,那就意味着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其实,蒋顾二人心里也很清楚,现在的条件确实是非常成了,哪怕理由不够有力,该打就是要打的,晚打不如早打,帝国不可能允许纳粹轴心这么扩张下去,最终,纳粹德国的目标肯定是要挑战帝国的,那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