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那天接近晌午的时候,张山林家的客厅里,用人在给他斟茶,张山林手里拿着个装蝈蝈的葫芦正凑在耳旁津津有味地听着,林満江急匆匆地走进院子,还没迈进门槛,声音先到了:“掌柜的,事情总算是搞清楚了!”
“什么事儿?”张山林的耳朵没离开葫芦。
“试考用纸的事儿啊,咱不能稀里糊涂让人抢了行,还不知道是谁⼲的吧?”
张山林的心思还在蝈蝈上,有一搭无一搭地问:“谁⼲的?”
林満江看了看用人,上前走了一步,凑在张山林的耳边耳语,张山林挥挥手,让用人退下了。
“満江啊,茂源斋的掌柜的好像是姓陈吧?这庄虎臣是什么人?”张山林听着“庄虎臣”耳,可实在又想不起来他是⼲吗的。
“哎哟,我说掌柜的,在琉璃厂哪儿有不知道庄虎臣的?虽说他表面上只是茂源斋的大伙计,可实际上茂源斋的经营全靠他了,这么说吧,没有庄虎臣撑着,十个茂源斋也垮了,这个陈掌柜,也就是个摆设。”
张山林把葫芦放下了,他背着手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真琊了门啦,一幅书法帖子就把恭亲王给摆平了,你说是谁的字来着?”
“唐朝怀素的《自叙帖》,不过不是真迹,是宋代的摹本,怀素的真迹存世不多,所以能有个宋代的摹本就很珍贵了,听说王爷就好这个,恭王府里的人说,王爷还说过,若是有怀素的真迹,他宁可用整座恭王府去换。”
张山林猛地停住脚步:“王爷真是这么说的?”
“我一个叔伯兄弟在恭王府当厨子,是他听见的,想来不会错。”林満江回答得很肯定。
张山林眉开眼笑:“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怀素的真迹咱有啊!”“真的?”林満江惊呆了,随即醒过味来,沉了好些⽇子的脸上头一回有了笑容“那太好了,松竹斋有救啦!”
“你的意思是…”
“咱们不会也进进贡?只要王爷发句话,试考用纸的买卖还得是咱们独家经营。”
张山林笑了:“我说満江啊,你这脑袋简直是榆木疙瘩,要是有座恭王府,那咱还要松竹斋⼲什么?”
林満江搔了搔头⽪,看着张山林:“这倒也是啊,不过…”
张山林可没工夫听下去了,他朝门外喊了句:“给我备车!”就拿起葫芦向外走。林満江跟了出去:“掌柜的,您要出门?”
“没大事儿,我和幼林说好了,中午去鸿兴楼吃饭,这事儿就这么着吧。”张山林自顾自地坐上车,走了。
鸿兴楼的雅间“金丰阁”里,杨宪基和几个同僚正在用餐,刘光第坐在他的⾝旁。杨宪基和刘光第在四川曾经共过事,虽然在官位上杨宪基比刘光第⾼得多,但杨宪基欣赏刘光第为人耿直、光明磊落的个,两人私甚好,算是老朋友了。刘光第为官清廉,通常不参与这类吃酒应酬的事,这天是在杨宪基的盛邀之下才特意来的。他们正在叙旧,忽然听见对面的雅间里吵吵起来。
对面的雅间里,一位穿着镶金边长袍,油光満面的中年胖子把盘子一推,没好气地说:“这哪儿是鸭汤煨出来的,纯粹是蒙事儿!”
鸿兴楼的掌柜在一旁忙不迭地赔着不是:“鹏爷,您别着急,我这就让厨子给您重做,按您的口味,味儿浓着点儿!”说着,掌柜的弯下,凑到胖子的耳边说:“您可真是行家,今儿个大厨重感冒,起不来炕,徒弟顶的,手艺不到家,您多担待,多担待…”
那位鹏爷仰起脸,略带得意地瞧着掌柜的:“我说是蒙事儿吧?”
“鹏爷,您可别这么大声儿。”掌柜的小心地向外看了看。
“那这银子怎么算啊?”鹏爷在银子上从来都不含糊。
“您瞧着给,您瞧着给。”
有这话就齐了。鹏爷又抬头看了掌柜的一眼,慢条斯理地吩咐:“赶明儿大厨好了,专门给我做一回,南⾖腐得是你们鸿兴楼自制的,别拿⾖腐店的南⾖腐来瞎对付,鹏爷我可品得出来。”
“您放心,放心。”掌柜的心里说了,蒙谁我也不敢蒙您呀。
“鸭汤也得煨够了时辰,这么说吧,一两个时辰煨出来的汤那不叫汤,那叫什么你知道么?那叫刷锅⽔。”
“是是是,那叫刷锅⽔,”掌柜的应酬着,又加了一句“赶明儿我照着十个时辰煨。”心想,这下儿该満意了吧?
哪知鹏爷还没完,继续提着要求:“南⾖腐上要搁金华火腿末儿,刀功要精,切碎着点儿,别忘了放上好的香菇。”
“一定照办,大厨做好了我会提前给您通个信儿。”
“我不在家就直接送到衙门里。”
掌柜谄媚地笑笑:“保证这道菜,让您吃到嘴里还是热乎的…”
杨宪基看傻了,问刘光第:“这是什么人,怎么这么大派头啊?”
“咱刑部的人,您的下属,正是在您左侍郞的手下当差。”刘光第満脸的不屑。另一位同僚接上话茬说:“他姓王,叫王金鹏,是个书吏。”
杨宪基大惑不解:“在座的至少都是五品以上的员官,他一个小小的书吏竟敢如此放肆,难道他没看到咱们吗?”
“他又没触犯刑律,我们奈何不得他。”刘光第无奈地摇头摇。
“这家伙怎么看着像个富商?与这书吏相比,我这刑部左侍郞倒真显得寒酸了。”
“杨兄可能还有所不知,”刘光第放下筷子“这京城的小吏可非比寻常,有人不是说了么,‘京,朝官多贫至不能自存,而吏人则多积资巨亿,⾐食享用,似于王者’以至僭越违制之事时有发生。”
“可…衙门里的小小书吏,靠什么来聚敛钱财呢?”杨宪基看着刘光第,还是感到很诧异。
“书吏虽小,但手中却握有实权,通常衙门里办案子,是堂官给司官,司官给书吏,由书吏检阅成案,回呈给司官,司官稍加润⾊再呈送给堂官,这时候,堂官如果不给驳回来,案子就算定了。”
杨宪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们靠悉例案公务,挟制堂官、司官,放手作奷索贿。”
“杨兄思维敏捷,不减当年啊!”刘光第赞许地点点头“没错,六部衙门每天要理办大量的公务,案牍文书可是堆积如山啊。”
在座的又一位同僚接着说:“杨大人,大清律例多如牛⽑,特别是刑部,不但有《大清律》,还要谙多种名目的‘例’文,像‘丢失东城门钥匙比照丢失印信处理’,这样的例文也有两千条,您说这么多谁全都能记住啊?那记不住不就得找这些吏官了吗?”
杨宪基感叹着:“所以书吏就执例以制官了,真是怪事!”
“唉!当今朝廷,岂止吏制败腐,我看啊,不变法不⾜以治其本!”刘光第动起来,一拳砸在了饭桌上。
张山林和张幼林走进了鸿兴楼,门口候着的堂倌带着他们径直走向了事先订好的座位上。
叔侄俩坐定,堂倌送上了菜单,张山林连看都没看一眼,随手就扔在了桌子上,他吩咐堂倌道:“清蒸鸭子、火腿煨冬笋、糟蒸鸭肝、红烧鲍脯,有这四个热菜⾜矣,冷荤你看着配几样就行。”张山林问侄子:“幼林啊,喝什么酒呀?”
“老规矩,还是‘莲花⽩’吧,”张幼林不假思索地回答,又追加了一句“伙计,再给我来份⽔晶虾饼、两碗甜汤核桃酪,快点儿上啊。”
“您二位稍候,说话就上。”堂倌一溜烟似的小跑着离开了。
张山林夸起了张幼林:“嘿!幼林,你行啊,瞅你点菜这派头,有点儿爷的意思了,这就对了,什么是爷?会吃会玩儿才是爷。”
张幼林皱着眉头:“叔儿,要说论吃喝玩乐,侄子我还差得远呢,唉,没办法,兜儿里银子跟不上,我要是像您似的,柜上的银子随便支,我得把京城的名饭庄吃遍了!”
“哟嗬,我这侄子还有点儿远大报负,想吃遍京城不难呀,可你不能什么都吃,你得把各个名饭庄的拿手菜挨个尝一遍,这么说吧,随便到了哪个饭庄,您得知道这儿做什么菜拿手,怎么个点法儿,总不能一开口就点个満汉全席,那不叫爷,那叫冤大头,花费银子事小,可面儿咱栽不起。”张山林往后拽了拽凳子,跷起了二郞腿。
“唉,叔儿,这里面学问大了,您菗工夫得教教我,别的甭说,就说这点菜吧,这里的⽔可深了去啦。”
张山林来了精神:“那是,没个二三十年功夫,您想在京城称爷?门儿也没有!说到点菜,那可不光为了吃,还有一层表示⾝份的意思,跑堂儿的一看,哟,这位爷可是吃过见过的主儿,蒙不得,比方说吧,到了正楼,您得点小笼蒸蟹、蟹⾁酥和;到了致美斋,您得张嘴就是四作鱼,什么是四作鱼?红烧鱼头、糖醋瓦块、酱汁中段、糟熘鱼片…”
张幼林接过话来:“到了厚德福,您得点铁锅蛋、厚块鱼、核桃…”
“嘿!侄子,你行啊,正经是上道儿啦。”
“不行,不行,比起叔儿您来,我还差得远呢!”张幼林一副谦虚好学的样子。
堂倌上了菜,叔侄俩埋头吃了起来。在他们⾝后不远处,庄虎臣正在跟原松竹斋南纸店的长期合作者、供货商潘掌柜和另外几个客人吃饭呢。只见庄虎臣举着酒杯说:“潘掌柜,今儿个我心里太⾼兴了,您答应和茂源斋长期合作,实在是给小店脸呢,我代表我们陈掌柜,敬潘掌柜一杯,我先⼲啦!”庄虎臣一饮而尽。
“庄先生,不瞒您说,今天我心里…还真有点堵得慌…”潘掌柜手里攥着酒杯,却没喝。
庄虎臣显得很善解人意,他给潘掌柜一边布着菜一边说:“我知道,潘掌柜还在为松竹斋的事儿闹心呢。”
“是啊,我们潘家和松竹斋合作了几辈子,谁承想,今天到了分手的地步,这也是实在没办法,张山林这位爷人是不错,就是做不了买卖,一而再、再而三地欠着货款不给,我不能总跟着赔呀。”潘掌柜道出了心里话。
“那是,情是情,买卖是买卖,这是两码事儿,潘掌柜看在老辈子的情上已经够宽容的了,若是换个人,恐怕早几年就不⼲了,还等到现在?”庄虎臣说的是实情。
“唉,话是这么说,可哪天真遇见张山林,”潘掌柜摇了头摇“我这脸…还真有点儿拉不下来,当年张仰山先生和我⽗亲可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谁知道我们这些后人走到今天这个份儿上?”
庄虎臣感叹道:“潘掌柜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可生意场上的规矩是铁打的,谁也破不得,大家都无能为力啊…”张山林无意间听到点什么,他回过头去,看到了庄虎臣和潘掌柜,立刻沉着脸放下了酒杯。
“怎么啦,叔儿?”张幼林好奇地问。
张山林气哼哼地答道:“我说潘家最近怎么不对劲,原来和茂源斋穿上一条子了,行啊,有就是娘,看我们松竹斋最近走了背字,就改换门庭了。”
张幼林站起来:“叔儿,咱俩过去,和潘掌柜说道说道,我看他好意思不好意思。”
“找他说道?大爷不给他这个脸!”只见张山林把侄子拉到边上,双手一劲使,将放満酒菜的桌子掀翻了“哗啦啦!”碟碗粉碎,汤汁四溅,整个饭庄的注意力都被昅引过来。
潘掌柜和庄虎臣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掌柜的紧张地跑过来:“哎哟,这是怎么话说的?是谁招咱张爷不⾼兴了?”
张山林站了起来,大辫子一甩,抖了抖马褂,斜眼盯着潘掌柜和庄虎臣大声说:“没事儿,大爷我今儿个⾼兴,就是想听个响儿,抖落抖落晦气,让那些不仁不义的人瞧瞧,大爷我活的滋润着呢,伙计,这些碟碗瓢盆的算在我账上,不就是几个银子嘛,幼林,咱们走!”
叔侄俩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地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张幼林站住了,他往潘掌柜那桌一指:“伙计,那桌客人是我们张家的世,他们饭钱记在我账上,这顿饭算我的!”张山林大笑起来:“行啊,大侄子,没瞧出来,你小子还真是个爷啦!”
叔侄俩扬长而去,杨宪基站在“金丰阁”雅间的门口,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见识了张幼林。
那是个舂三月乍暖还寒的⽇子,光灿烂,伊万穿着一件中式长袍,戴着顶瓜⽪小帽在琉璃厂闲逛。他喜爱这里的氛围,喜爱这里的店铺,甚至觉得琉璃厂简直就是古老的国中文化的一个缩影。
伊万对国中文化的启蒙得益于法国传教士莫里斯•比肖神⽗,这还得从伊万的⽗亲说起。他⽗亲本来是要继承公爵的爵位的,但在圣彼得堡大学读书的时候,受到巴枯宁、克鲁泡特金、拉甫洛夫等当时走红的民粹主义思想家的影响,加⼊了圣彼得堡大学著名的“柴科夫斯基小组”成为“民粹派”的一员。“民粹派”的意思就是“为民人利益奋斗的人”伊万的⽗亲和许多与他出⾝一样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自觉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主动到俄国广袤、落后的农村去帮助农民兄弟摆脫苦难。他们这种超出常态的行为触怒了沙皇,进而遭到了逮捕。出狱后,伊万的⽗亲参与了1881年3月1⽇在冬宮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侥幸摆脫了追捕,带着十一岁的伊万逃出了圣彼得堡。
伊万和⽗亲一起在欧洲度过了一段浪迹天涯又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亲染上重病,客死在法国西南部位于加龙河下游的一家小旅馆里。在这家小旅馆,伊万遇见了刚从遥远的国中传教归来的莫里斯•比肖神⽗,莫里斯神⽗是位热心肠的慈祥老人,他帮助伊万安葬了⽗亲,并收留了他,带他来到了波尔多的教区,也使伊万接触到了国中文化。又过了些⽇子,追捕的风头已经过去了,伊万的亲戚辗转找到他,通知他回圣彼得堡继承爵位和家产。这时伊万已经对国中文化产生了浓厚的趣兴,他回到阔别八年的祖国,接受完⾼等教育,料理了家事,便不远万里,只⾝来到国中。
此时伊万来到了松竹斋的大门外,他抬头仔细琢磨着门檐上⾼悬着的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嘴里振振有词儿地念着:“松、竹、斋!”
松竹斋里,林満江正在整理货架子上的宣纸,他看见伊万,赶紧出来:“哟,伊万先生,今儿您怎么这么闲呀?”
“今儿我休息,瞧天儿不错,出来转悠转悠。”
“嘿!您的京北话越说越地道了,要是不看模样只听声音,还真不知道您是外国人,您里边请。”林満江让进了伊万。
伊万在铺子里逛了一圈儿,坐到椅子上,林満江给伊万倒上茶,俩人聊上了。
伊万端起茶碗:“林大伙计,你们琉璃厂这些铺子的名字都有意思,什么‘翰文斋’、‘来薰阁’、‘博古斋’…”
“伊万先生,那叫字号。”林満江纠正着。
“字号?”伊万沉思了一下,掏出了随⾝带着的小本子和一支笔“林先生,您给我讲讲,什么叫‘字号’?”
“得,您又来了,上回您拿这小本儿,我说一句您记一句,我⾜⾜给您讲了两个时辰,耽误了我多少事儿啊?您还真听出甜头儿来了,这回我可不能⽩讲了。”林満江摇着脑袋说。
“赶明儿我请您去同和居吃饭。”伊万诚恳地邀请。
林満江摆摆手:“这倒不用,您多带几位洋客人来就行了。”林満江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给伊万讲上了“琉璃厂的铺子,卖文房四宝、卖字画、卖古玩,净跟文人、有⾝份的人打道,所以这字号就得起的雅,还要朗朗上口,您听,这松、竹、斋叫起来多响亮!”
“松、竹、斋…”伊万琢磨了一下“可是…名不副实啊,这铺子既不卖松树,也不卖竹子。”
林満江放下茶碗:“嗨!这话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林先生,我一直没弄明⽩,明明是卖文具的,不叫文具店,⼲吗偏要叫南纸店?”伊万似乎是带着无尽的问题来的,于是林満江就给他解释,因为宣纸、徽墨、湖笔、端砚等都产在南方,所以大伙儿习惯上就把经营这类文房用品的铺子叫南纸店,当然了,南纸店除了卖文房四宝也卖别的,像喜寿屏联、金石篆刻什么的。至于这铺子的字号为什么叫松竹斋,那是因为东家是南方人,喜南方的翠竹,来到京城以后,又对北方的松柏产生了趣兴,这么着一来二去,松竹斋就成了铺子的字号。
伊万和林満江在里面聊着,张幼林⾐冠不整、打着呵欠来到了大门口。站在门口客的学徒得子上下打量着他:“幼林少爷,您这是刚起吧?”
“可不是吗,”张幼林伸了个懒“昨儿晚上赵家为老爷子做寿,办了个堂会,把京城最有名儿的戏班子都请来了,我叔儿带我和继林去听戏,得子,你猜猜昨儿个演的什么戏?”
“少爷,您可真问对人了,让我猜?跟您这么说吧,长这么大我就没听过戏,庒儿就不知道戏园子的大门儿朝哪边开。”得子向左右望望,随时准备招呼要进铺子的客人。
“连戏都没听过?那你活个什么劲啊?”张幼林惋惜地说道。“我告诉你,饭可以不吃,可戏却不能不听,我琢磨着,这世上要是没有京戏,怕是得有一大半人都活不下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连戏都没的听了,不如一脑袋扎进护城河里淹死算啦。嘿!昨儿个谭鑫培、杨小楼合演的《连营寨》那叫地道,我叔儿叫好儿叫得嗓子都哑了,瞧见没有?今儿都起不来炕啦。”
“那您⼲吗来啦?”
“我练字的纸没了,来拿点儿纸。”说着,张幼林走进了铺子。
看见张幼林,林満江站起来,上去:“侄儿少爷,来啦,这是伊万先生,老人了,俄国行银管事儿的。”
张幼林认出了伊万:“哎哟,你怎么跑这儿来啦?”
“随便瞧瞧,闹了半天松竹斋是你家开的?”伊万也认出了张幼林。
“没错,是我家开的,你瞪这么大眼睛⼲吗?松竹斋又不是昨天才开张的,已经开了二百多年了。”
伊万被惊得蹦了起来:“什么,二百多年?”
“那是,康熙十一年开张,你算算,是不是有二百多年了?”张幼林心想,这洋人怎么这么没见过世面,二百多年就吓着啦?
伊万算了算,嘴里嘟囔着:“上帝啊,那会儿彼得大帝还没出生呢!”
林満江把元书纸递给张幼林:“侄儿少爷,您拿好了。”张幼林接过纸,转⾝刚要走,又似乎想起了什么:“伊万先生,我秋月姐…她还好吗?”
“秋月?对不起,我有很长时间没见到她了。”
张幼林有些失望:“她去哪儿了?”
伊万耸了耸肩:“这我可不知道,我只是个行银家,不是探侦。”
“行银家是⼲什么的?”张幼林进一步追问,林満江告诉他,是借给人钱的,行银就是借给人钱的买卖,比方说你想开个铺子没本钱,行银可以先借给你,等你赚了钱再连本带利还给人家。
张幼林乐了:“那太好了,伊万先生,您先借我二十两银子吧,我刚看上一对儿红子,一时银子不凑手…”伊万打断了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行银 款贷是有严格手续的,主要是用于大型投资,如果您只需要二十两银子,那么只能考虑向人私借,比如,向您⺟亲借。”
“我妈?拉倒吧,她不给我二十个耳刮子就不错了,还银子呢,想都甭想,得嘞,你们待着,我走啦。”张幼林走了,伊万望着他的背影儿,笑着说:“真有意思,他打算向行银借二十两银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林満江突然茅塞顿开:是啊,我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行银不就是借人银子的吗?
张家堂屋里,张李氏正在用布擦拭佛龛,把案子上的供品仔细摆放,张山林心里惦记着恭王府那座宅子,他坐在一边期待地望着张李氏:“嫂子,您可得想好了,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发财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店儿啦。”
“我不用想,王爷的宅子再好我也不惦记,命里没这个福,我住进去也折寿,再说了,那两幅书画是咱爸托付给我保管的,是张家的传家之物,别说是一处宅子,就是给我一座金山也不能换。”张李氏说得很坚决。
张山林有点火了:“我说嫂子,您也忒死心眼儿了,那两幅书画是张家的传家之物,难道松竹斋就不是?二百多年了呀,如今眼瞅着就开不下去了,试考用纸是咱看家的买卖,以前琉璃厂一条街上哪家南纸店瞧着咱不眼红?可人家茂源斋只用了一幅书法帖子就抢了咱的买卖,您就眼瞧着张家二百多年的家业毁在咱们手里?”
“山林,松竹斋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经营得不好,是我们这辈儿人无能,怨不得别人,要是不从子上想办法,就算我们拿回了试考用纸的生意,松竹斋垮不垮也难说。”张李氏⽩了张山林一眼,张山林气急败坏起来:“嫂子,我算明⽩了,就是我把嘴⽪子都磨破了,您也是一句话,不行!要不这样得了,咱们现在就商量一下,把家分了得了。”
张李氏浑⾝一震,眼泪刷地下来了:“你说什么?山林,你再说一遍!”
张山林也不示弱:“嫂子,既然咱们说不到一块儿去,那还不如分家,分了家以后,您走您的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咱爸留下的两幅书画,我只要怀素和尚的字儿…”
“山林啊,你不能这样,这个家分不得,你哥他死得早,要不是这个家,要不是咱爸和你这当兄弟的,我一个人带着你侄子也活不到今天,好不容易…你侄子也大了,你倒想分家了,将来…我怎么有脸去见咱爸啊…”张李氏声泪俱下。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张山林只好退了一步:“不分家也行,要么您把《西陵圣⺟帖》拿出来;要么您就想个办法不让松竹斋垮掉,嫂子,这两条道儿,您选一条,我先回去了,十天之內,您给我个信儿。”张山林甩甩袖子,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张李氏一个人继续在屋子里掩面哭泣。
这天晚上,张幼林和张继林坐着一条带篷的游船在积⽔潭的湖面上游玩,张继林站在船头欣赏湖面的夜景,张幼林从怀里掏出装蛐蛐儿的葫芦,把它凑在耳边欣赏蛐蛐儿的叫声。
“哥,你听听,我这蛐蛐儿可是苏州的名虫儿‘紫头金翅’,”张幼林把葫芦挪到张继林的耳边“就这么一只蛐蛐儿,你猜猜,值多少银子?”张继林敷衍了一下:“用不了一两银子吧?”
张幼林差点儿蹦起来:“什么,一两银子?你可真敢开牙,一两银子顶多是让你看一眼,实话告诉你吧,这只蛐蛐儿是我花了二十两银子从邢老六手里匀来的。”
“就这么个破虫儿居然值二十两银子?真令人匪夷所思,幼林,我看你也够荒唐的。我问你,你哪来这么多银子?”张继林正⾊问道。
“我自己有十两,你爸又给了我十两,这才凑起来的。”
“你和我爸真是…玩儿到一块儿去了,要不怎么说是亲叔侄呢。”
张幼林听出来了,堂哥是话里有话,于是狡辩起来:“哥,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可是个读圣贤书的人,古人云,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叫子死,子不死不孝。你怎么这样谈论自己的⽗亲呢?这么说吧,你爸不过是玩个鸟儿养个虫儿,你就一肚子不満,还没叫你去死呢,我看你的圣贤书算是⽩读了。”
张继林知道这纯粹是歪理,可一时又找不出辩驳的话,只好沉默。
此时,远处湖面上传来一阵乐声,张幼林歪着脖子听了听,是古筝曲《舂江花月夜》,弹筝人是个⾼手,这首曲弹子得简直出神⼊化,他在心里琢磨着,这会是谁呢?
张继林也赞叹起来:“不错,真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盘’。”张幼林笑了:“你就瞎扯吧,那是人家⽩居易形容琵琶的,这可是古筝。”
张幼林继续倾听着,随风传来一个女人清丽的歌声:舂江嘲⽔连海平,海上明月共嘲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舂江无月明…
“唱得真好,意境、韵味都有了,不知是哪家的姐小…”张幼林突然浑⾝一震,仿佛遭到雷击“这声音耳,我认识她,走,过去看看!”
张继林见天⾊已晚,要回家,小船先送他上了岸,然后循着歌声划去,停靠在一艘灯火辉煌的画舫边。
秋月素妆淡抹,她坐在船头边弹边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幼林跳上画舫,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一曲罢了,秋月抬起头来,张幼林走上前:“秋月姐,好个《舂江花月夜》你唱得真好,你…还记得我吗?”秋月有些恍惚,张幼林又补上一句:“我叫张幼林,我们在…”秋月笑了:“记得。”两人聊了起来。
秋月眺望着湖面说道:“我在江南待久了,总想出来走一走,可真正离开了江南,却又怀念江南的⽇子,今晚游湖,忽然觉得风景依稀似江南,一时兴起,就唱了起来,让弟弟见笑了。”
“秋月姐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家住何方,能告诉我吗?”
秋月想了想,她的回答让张幼林匪夷所思:“从来处来,到去处去,至于别的,你就不要问了,如果有缘,将来你自会知道。”张幼林也很知趣,他说:“好,那我就不问,我只要知道你是我秋月姐就行了,别的都不重要。再弹一曲吧,秋月姐,我只想听你弹琴、唱歌。”
秋月坐下,抚琴浅昑低唱起来:“一片舂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歌声在黑沉沉的湖面上回,张幼林听得痴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张幼林在积⽔潭尽情游玩的时候,他的⺟亲正在眼巴巴地等着林満江。
林満江处理完铺子里的事情,就匆匆来到了张家,他也有事得和东家商量。
张李氏把张山林要拿《西陵圣⺟帖》换恭王府,不然就分家的事儿说了,她问林満江:“你说,就算是我把《西陵圣⺟帖》给了恭亲王,松竹斋就能保住吗?”
林満江摇头摇:“我看未必,退一步说,就算恭亲王改了口,咱们不过是抢回了松竹斋以往的一项业务,可松竹斋的不景气…唉!”
张李氏看着他:“我知道,他叔儿不是个做买卖的人,眼下松竹斋到了这个份儿上,可就指着你帮我了。”张李氏的眼圈红了。
林満江安慰了几句,说出了想向行银借笔银子,先把松竹斋的⽇常开销支应下来的打算。明摆着,要是再没有银子周转,恐怕松竹斋下个月就得歇业了。
张李氏最怕的就是松竹斋关张歇业,也许这一下趴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可借款的事儿她心里从来没想过,谁能在危难之中伸出援助之手呢?
林満江说出了俄国的华俄道胜行银和洋人伊万,他告诉张李氏,华俄道胜行银在大清国做的都是大买卖,什么向铁路、矿山投资,收存关税、盐税…跟这些个相比,松竹斋要借的这点银子就是这个——林満江伸出了小拇指比画了一下。
张李氏思忖着:“借了银子,要是到时候松竹斋还没有转机,这连本带利的数儿可就大了,让我好好想想。”
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响着。
过了半晌,张李氏抬起头来:“就这么办吧!你这就去告诉山林,就说向行银借银子的事儿,我同意。还有,満江,我们也商议过了,从现在起,你就是松竹斋的掌柜的,他山林叔乐得把这摊子事儿推出来,以后,松竹斋就全靠你支应了。”张李氏期待地看着林満江,林満江也显得很动:“夫人,谢谢您瞧得起我,我林満江为了松竹斋,豁出去了!”
借银子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林満江很快和伊万达成了协议:松竹斋向华俄道胜行银借银一万两,借期是三年,年利息百分之十五,到期连本带利一笔还清,抵押物就是松竹斋这个铺子。如果到期无力偿还,松竹斋将收归行银所有。伊万对这笔款贷还是有把握的,以他对松竹斋财产的估价,就算松竹斋到期无力偿还,这家有着二百年历史的老店,连同它的货物拍卖个一万两银子应该不成问题。
银子是借到了,可到时候不还得还呢吗?林満江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先紧着还上了各家的欠款,又处处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这些⽇子没忙乎别的,从早到晚绞尽脑汁就跟算盘⼲上了。可省着省着窟窿等着,林満江就算累吐了⾎,松竹斋挣钱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张山林这叔侄俩花钱的速度。
张幼林又来了,他进了铺子就奔林満江去了:“林掌柜的,给我支点银子。”
林満江皱起了眉头:“少爷,您不是前两天刚支过吗?”
“嘿,大栅栏那家洋货铺新来了一个自鸣钟,你猜怎么着,看上去就是一鸟儿笼子,里面站着一只红子,跟真的一样,零件就蔵在红子的肚子里,上上发条走起来,红子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夜里还有亮光呢。”张幼林显然已经爱上了这个宝贝。
“便宜不了吧?”
“不贵,才三十两银子。”
“才三十两银子?少爷,您怎么比开行银的气儿还耝,一个自鸣钟就三十两银子,还不贵?”
张幼林认为,那是正经英吉利国造的,英吉利国离咱有多远?把货运过来容易吗?要这么算,三十两银子还真不算贵。林満江不屑地说,洋货有什么好的?张幼林说洋货当然好,瞧人家洋人,知道咱大清国上自缙绅富户、下至顽童贫士都爱提笼架鸟,就琢磨了这么个玩意儿,买回家往厅堂门口一挂,金灿灿的,要多神气有多神气…张幼林说出大天去,林満江就是一句话:眼下没有富裕银子。
张幼林恼了,嚷嚷起来:“怎么没有?我说林掌柜,你怎么当了掌柜的更抠门了?不是向行银借了吗?支点儿我先使着!”
“少爷,那可是周转用的,到期连本儿带利还得还呢!”林満江也不示弱。
张山林一手拎一个鸟儿笼子进来,不耐烦地指着林満江:“给他,给他,不就是点儿银子吗?瞎吵吵什么?我在外头都听见了,不嫌寒碜!”
林満江无奈地走到账柜,拿出张银票,张幼林一把抢过来,又对张山林挤挤眼睛:“叔儿,瞧我弄件好东西来啊!”张幼林一溜烟似的跑了。
张山林坐下:“満江啊,他的事儿完了还有我呢,我也不多要,先拿二百两吧。”
林満江瞪大了眼睛:“掌柜的,您这是…”
“瞪什么眼睛?让你拿你就拿吧,哪儿那么多废话!”张山林透着不耐烦,林満江乖乖地去拿银票。等着银票这当口,张山林看见斜对面庄虎臣进了茂源斋,张山林一时心⾎来嘲,他接过银票,站起脚来就奔茂源斋去了。
茂源斋的前厅里,陈掌柜拿着账本,庄虎臣正在跟他说着什么,张山林一手拎一个鸟儿笼子,双手不停地甩着,嘴里哼着戏文,晃晃悠悠地踱进来。
庄虎臣连忙过来:“哟,这不是张掌柜的吗?您怎么有时间上我这儿来了?快请坐,伙计,给张掌柜的上茶!”
陈掌柜朝张山林点点头:“您坐。”
张山林继续晃动鸟儿笼子,在厅里来回走动着,不不地问道:“庄掌柜的,最近买卖不错吧?”
“哎哟,张掌柜,您可别这么叫我,我就是茂源斋一伙计,这才是我们掌柜的。”庄虎臣指了指陈掌柜。
张山林故意大惊小怪的:“什么,伙计?不对吧,庄先生这么能⼲,我看当个掌柜的都屈才,怎么能才是个伙计呢?”
“啪!”陈掌柜沉着脸把账本摔到桌上。
庄虎臣看了看陈掌柜,脸上的神态渐渐冷峻起来:“张掌柜,看来您今天是有话要说,好啊,庄某洗耳恭听,张掌柜的有何见教?”
“不敢,不敢,我哪敢有什么见教?我是来和庄掌柜的学本事的。”张山林放下鸟儿笼子,坐在了椅子上。
“且慢!我再说一遍,我不是掌柜的,我们掌柜的姓陈,您接着说!”
张山林瞟着庄虎臣:“你给茂源斋立了这么大的功,怎么还是个伙计?你们东家可真够可以的…得,咱不提这个,我就是想和庄掌柜…不,庄大伙计…也不妥,哦,庄先生,我想和庄先生学学挖墙脚的本事。”
庄虎臣冷静下来:“此话怎么讲?”
张山林摊开双手:“这不明摆着的吗?松竹斋和潘家做了几辈子的生意,那是百年的情了,照理说这两家的关系就跟两口子似的,够铁的了,松竹斋好比丈夫,潘家好比老婆,这么说吧,两口子闹不痛快,老婆顶多是回娘家住几天,哪天丈夫给个好脸儿,颠颠儿的又回来了,可庄先生一出手,得,老婆的胆子一下子壮了起来,倒给丈夫来了一纸休书,我想请教庄先生,按道理,说服一个人背信弃义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庄先生都用了什么手段才闹了这个结果?”
“说完啦?我来回答,好,首先,张掌柜把松竹斋比做丈夫,潘家比做老婆,我觉得这种比法就有问题,谁都知道,做买卖要讲诚信,而诚信要建立在公平的关系上,您讲话了,两口子闹不痛快,老婆顶多是回娘家住几天,哪天丈夫给个好脸儿,颠颠儿的又回来了,我明⽩您的意思,您想说,就算两口子不想过下去了,也得由丈夫先递出休书,怎么能让老婆先提出来呢?”
张山林点头:“没错,要这样,丈夫的脸往哪儿搁?这不是反了她啦?”
庄虎臣觉得张山林的想法很可笑,他喝了口茶:“张掌柜,您把松竹斋和潘家的关系比成丈夫和老婆的关系,这本⾝就不妥,据我所知,张家和潘家的祖上是朋友,是兄弟,两家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才有的百年情,我说了,做买卖首先要讲公平诚信,其次是互利,要是总一家赢利,一家亏本,那这买卖是没法做的。”
张山林站起来:“庄虎臣,你少来这套,我张山林也四十多岁的人了,什么不明⽩?用得着你给我当先生吗?⿇烦你转告潘家,既然他不顾几辈子的情,那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往后在琉璃厂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别让我逮着空子,逮着空子我就毁他。”
庄虎臣冷冷地回敬道:“张掌柜的,您可有点儿过分了,就算是两口子分手,也犯不上反目成仇,更何况在琉璃厂谁怕谁呀?”
张山林拎起鸟儿笼子:“嘿嘿!我说庄虎臣啊,那咱就骑驴看唱本儿——走着瞧吧!”张山林扭头走了。
庄虎臣⾼声说道:“张掌柜的,您慢走!改⽇过来喝茶。”
装做看账本的陈掌柜这才咳嗽了一声:“哼!什么玩意儿啊!”张山林出了口恶气,喜滋滋地来到了嫂子家。
他接过张李氏削好的苹果,边吃边说:“嫂子,您还别说,今儿个我还真痛快,反正是什么解气说什么,一通连骂带卷的,给庄虎臣来个大窝脖儿,不爱听啊?嘿嘿!凑合着点儿吧,我就是不能让潘家痛快了。”
张李氏听着,简直是哭笑不得:“山林啊,不是我说你,这有用吗?你到茂源斋这么一骂,传出去多让人笑话?”
“我可管不了这么多,要是有人让我不痛快,我就让他这辈子都不痛快。”
“可你想过没有,潘家为什么不跟咱们做了?难道咱自己就没责任?别的不说,就是老拖欠人家的货款这一条,哪家能老迁就你?山林啊,咱不能总是埋怨别人,也得想想自己哪儿做的不对啊。”
张山林没觉着松竹斋哪儿对不起潘家,不也就是最近银子紧,拖欠了几次货款吗?这是做买卖常有的事儿啊,难道这百十年来,潘家就没欠过张家的银子?张山林正想着,张李氏打断了他的思路:“松竹斋到了今天的地步,不是庄虎臣和潘家造成的,责任在咱自己。”
张山林火了:“嫂子,您这么说我就不爱听了,松竹斋戳在那儿有二百多年了,不一直就是这么做下来的吗?张家还是张家,松竹斋还是松竹斋,什么都没变,变的是潘家。”
“不对,”张李氏也強硬起来“张家也不是过去的张家了,这些年,你在鸟儿、虫儿⾝上花的工夫比在买卖上多得多,嫂子没说错吧?”
说起这事儿张山林的委屈还就来了:“嫂子,当这掌柜的有什么好?整天心不说,还落埋怨…对了,我说嫂子,《西陵圣⺟帖》的事儿您想好了没有?我可一直等着您的信儿呢。”
张李氏的语调平缓下来:“山林啊,我反复想了几天,觉得还是不能把《西陵圣⺟帖》送人,一是我受了咱老爷子的临终嘱托,这两幅家传的字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出手,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更何况这是咱老爷子的临终嘱托,我当着全家人的面答应了老爷子,这是一辈子的事儿,想拿走这两幅字画,除非等我闭眼之后。”
“嗯,这是一,还有二呢?”张山林耐着子问。
“二是我琢磨着,就算我们把《西陵圣⺟帖》送给恭亲王,拿回了试考用纸的经营权,也未必能一劳永逸地保证松竹斋不会垮掉,松竹斋之所以不景气,不仅仅是因为某一项业务,而是我们的经营有问题。”
张山林气急败坏起来:“嫂子,我不是说过了吗?《西陵圣⺟帖》在您手里,您要是死活不拿出来我也没辙。我知道,在这个家里,我说话就从来不算数儿,我爸我哥在的时候,我听他们的,他们不在了,我得听嫂子的,我张山林都四十好几了,这种⽇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嫂子,今天我跟您个底,要么拿《西陵圣⺟帖》来;要么今天咱就谈谈分家的事,既然我在张家说话不算数儿,那咱各过各的行不行?”
提到分家张李氏就没主意了,她低声下气地说道:“山林啊,咱张家本来人口就少,你是幼林唯一的亲叔叔,要是分了家,我和幼林就真成了儿孤寡⺟了,要真到了这一步,咱老爷子在九泉之下不会安生。山林啊,你就别我了行不行?”
“不行,嫂子,我这大半辈子都没做过自己的主,今天我想做一回自己的主,咱们还是分家吧。”
张李氏声泪俱下:“山林,不要分家,我求你了,看在咱老爷子和你死去的哥的份儿上,我求你了,我给你跪下…”张李氏“扑通”一声跪在张山林面前。
张山林惊慌失措起来:“嫂子,嫂子,您这是⼲什么呀?起来,快起来!”
“你要是不答应我,我今天就不起来了!”
张山林没辙了,口气只好软下来:“嫂子,有事好商量,您先起来成不成?”
“山林,你答应了,答应不分家了?”张李氏执拗地看着张山林,还是没有站起来。
“好吧,嫂子既然不愿意分家,那分家的事我就不再提了,这样吧,您不是已经让林満江当掌柜了吗?我不过是个挂名儿掌柜的,得了,我彻底退出,连名儿都甭挂,反正别少了我那份分红就行。”张山林说完了这番话就径自向外走去,张李氏站起来,冲着他的背影⾼声追问:“这可是你说的啊,是心里话吗?”
张山林站住,回过⾝来看着嫂子:“没错儿,是我说的,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随即他跨出了门槛,⾝影消失在影壁后面。
张李氏叹了口气,心想这样也好,随他去吧。
茂源斋的前厅,小伙计走进来,他看看庄虎臣,又看看陈掌柜,犹豫了片刻,来到陈掌柜⾝边轻声说道:“掌柜的,安徽泾县的赵掌柜来了,他带来一批宣纸,说是想请庄师傅过去验验货。”
“庄掌柜的,您能菗工夫去看看吗?”陈掌柜怪气地抬起头来看着庄虎臣。
“陈掌柜,您别这么说,我担待不起,茂源斋的掌柜永远是您,我庄虎臣就是一伙计。”庄虎臣显得颇为尴尬。
“不对吧?连张山林来茂源斋兴师问罪都得找庄掌柜的,我这掌柜的,人家都不拿眼夹一下儿。瞧见没有?安徽的赵掌柜来了,也是指名道姓要您去验货,哪儿还有我什么事儿?”陈掌柜的心里很失落。
庄虎臣近乎是哀求了:“掌柜的,我求您了,别老拿我打镲成不成?我在茂源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别人不了解我,您还不了解?”
“虎臣啊,这么多年了,我还能不了解你?你这个人能⼲,脑瓜子活泛,办事儿呢,也有礼儿有面儿,别说是我,就是琉璃厂一带的铺子谁不知道你能⼲?可就是有一样儿,你呀,太精了,精得让人摸不着底儿。”
“掌柜的,您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陈掌柜⽪笑⾁不笑地说:“虎臣哪,这您得自己琢磨呀。”
庄虎臣甩下一句:“我琢磨不出来,就是觉着浑⾝别扭。”
另一个小伙计捧着一张请帖走进前厅:“庄师傅,刑部衙门的王金鹏王大人打发人给您送来一张请帖,说是明天在韩家潭有个堂会,请您过去聚聚。”
庄虎臣接过请帖:“行,知道了。”
陈掌柜乜斜着眼睛:“瞅见没有?您是手眼通天呀,连衙门里的员官都关照您,您在茂源斋待着,还真有点儿屈才呀。”
庄虎臣不再吭声,扭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