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历史 > 慈禧全传 > 第九章

第九章

目录

  醇王拿肃顺,搞得这样子剑拔弩张,如临大敌,是恭王所不曾想到的,按实际情形来说,他也没有工夫去注意对肃顺的报复,摆在他眼前的唯一大事,是把政局‮定安‬下来,而经纬万端之中首当着手的,是接收‮权政‬。

  顾命大臣的制度,一下子被砸得粉碎了!这样,军机处的权威,便自然而然恢复,照道理来说,文祥是唯一被留下来的军机大臣。因此,在过渡期间,他应是承先启后,唯一掌握‮权政‬的人物。但文祥的格,自然不肯自居于这样重要的地位为了恭王复出,能显示出朝局全盘变更的意义,先帝——文宗显皇帝所亲简的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枢廷彻底改组,文祥等于以新进资格,重新⼊直。

  当肃顺在密云咆哮大骂时,京里大翔凤胡同的鉴园,临湖的画阁中,重帷低垂,灯火悄悄,恭王正和文祥、宝鋆,还有曹毓瑛、朱学勤,在密商军机大臣的名单。

  先定原则,恭王问道:“咱们是五个还是六个?”

  “原来是五个,还是五个吧!”

  “好,就暂定五个好了。”恭王接纳了文祥的意见,亲自提笔,一面在纸尾写上“曹毓瑛”三字,一面又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琢如抵焦祐瀛的缺。”

  曹毓瑛急忙离席逊谢,但未容他发言,宝鋆拉着他坐了下来“你甭客气了!”他说“焦大⿇子那个缺原就是你的。”

  “对了。”恭王点点头,提笔又说:“博川自然还是留任。”

  他把“文祥”的名字写在曹毓瑛之前,但两者之间,隔得很宽,宝鋆心里有数,这空着的位置是留给他的。于是放心了。

  自己有了着落,便得为别人打算,宝鋆与恭王的私极厚,彼此到了可以互相狎侮的程度,所以用一种微带轻佻的声音喊道:“慢着!咱们得先给六爷想个什么花样?”

  “你说是什么花样?”恭王愕然相问。

  文祥深知宝鋆说话的习惯,便为他解释:“佩蘅的意思是指名号。”

  他这一说,曹毓瑛立刻想到了现成的三个字:“摄政王”

  但是这个名号决不能用,用了会使人连想到多尔衮。

  “我倒想到了一个,看行不行?”朱学勤很清楚地念了出来:“议政王。”

  大家一致赞好,恭王也深深点头,表示很満意的样子。

  于是朱学勤从恭王面前移过那张名单来,取笔在前面写上“议政王”三字,接着看一看宝鋆,又看一看恭王,意思是有所求证。

  “把佩蘅的名字添上吧!”

  宝鋆听得这话,笑嘻嘻地站起来,给恭王请了个安,口中说道:“谢谢六爷的栽培。”

  预定的五个军机大臣缺额,到此刻只剩下一个了,宝鋆是知道的,恭王有意把他的老丈人桂良也拉了进来,但以他与恭王及桂良的关系来说,不便开口,如果要作此提议,必须有个极好的说法,而此说法一下子还真不容易想。

  文祥自然也知道恭王的意向,但他就在自己和宝鋆被提名的刹那,忽然另有所见,要保留建言的立场,不肯开口。这样,就只剩下曹毓瑛和朱学勤了。他们都是极有分寸的人,知道以桂良的地位,⼊军机出于不够分量的人所举荐,则被荐者必引以为聇,那岂不是马庇拍在马脚上?因此也都不肯开口。

  这短暂的沉默,在这样弹冠相庆的场合出现,自然是不适宜的,所以你看我,我看你,都有不知如何说起之苦。最后,由于恭王的眼⾊,曹毓瑛开口了。

  “不知燕公的意思如何?”他徐徐说道:“照我看,燕公是万不可少的一位!”

  听得这话,宝鋆赶紧搭腔:“我有同感。琢如,先听听你的。”

  “目前洋务至重。六王爷既领枢务,自然不能专意于此,燕公见识闳伟,而且素为洋人所敬仰,如果参与机务,今后对洋人的涉,一定可以格外顺手。此是一。”

  “不错,不错。请道其二。”

  “大学士直军机,始为真宰相。六王爷以近支尊亲,执掌国柄,辅以老成谋国的燕公,益增枢庭之重,更⾜以号召人心。”

  “嗯,嗯。”恭王点点头说“琢如倒真不为无见。就这么办吧!”

  于是宝鋆欣然提笔,把桂良的名字写在恭王之后,接着把这张名单递了给恭王。

  恭王略看了看,把名单推向桌子中间,以一种大公无私的神态说道:“拟是这么拟了,不能说是定案。各位还有什么意见?凡于大局有益,我无不乐于奏达两宮。”

  只有文祥有话,但显然地,他不愿意在此时公开,只说:

  “先吃点儿什么再说吧!”

  旁边一张花梨木的方桌上,早已陈设好了杯筷冷荤,等大家离座一起,听差立即烫了酒来,随后便是精洁异常的肴馔点心,接连不断捧上桌。虽是深夜小饮,质有如庆功宴,一个个快谈畅饮,兴致极⾼。

  文祥最先吃完,拿一枝银剔牙杖,闲闲走到一边,恭王早就在注意他了,一抬眼看见他的视线投了过来,便也放下筷子,却又坐了一会,道声:“失陪”再慢慢走了过来。

  阁中有面极大的镜子,正临后湖,⽇丽风和的天气,后湖景⾊,倒映⼊镜,湖光人影,如在几席之间,此是题名鉴园的由来。这时两人就站在大镜子后面,屏人密谈。

  “我说实话吧!”文祥很率直地说“我要出尔反尔,军机五个不够,至少还要添一个。”

  “莫非你心目中还有什么人要位置?”

  “不敢!”文祥答道“我但劝六爷示天下以无私。”

  “这,”恭王一楞,不由得要问:“难道是因为我老丈的缘故?”

  “不是!燕公⼊直,不会有人说闲话。”文祥放低了声音说“我请六爷综观全局,原来是两満三汉。”

  “啊!”恭王原是极英敏的人,一点就透,本来的军机大臣中,穆荫和文祥是旗人,匡源、杜翰、焦祐瀛是汉人,现在则除了曹毓瑛以外,枢廷成了旗人的天下,这将引起京內外极深的猜嫌,于是他感而欣慰地拍一拍他的肩,一叠连声地说:“吾知之矣,吾知之矣!’

  两个人重新走了回去,那三个本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宵夜既毕,精神复振,喝着茶,菗着烟,继续商量人事的安排。

  “肃六被⾰职拿问了,户部这个缺是要紧的。”宝鋆问道:

  “该派什么人,六爷可曾想到?”

  恭王由于文祥的提醒,这时重新就重用汉、蒙,以期和衷共济,稳定大局的宗旨,细细考虑了一会,提议以瑞常调补肃顺的遗缺,他的本缺工部尚书,调左都御史爱仁来补。这样一调动,肃顺⾰职的结果,空下来一个左都御史的缺,这是个満缺,要由旗人来补。

  “我没有成见。”恭王看着文祥问道:“博川,你看如何?”

  “如果要我举荐,我举麟梅⾕。”

  梅⾕是麟魁的别号,他是満洲镶⽩旗人,科名甚早,道光六年的传胪,但官运不佳,时有挫折。早在道光二十三年就当过礼部尚书,因为⻩河在中牟决口,督修河工出了子,⾰职召还,自三等侍卫再从头⼲起。到了咸丰十年,又当礼部尚书,又出子——只不过奏折上一句话失检,降调为刑部侍郞。英法联军內犯,被命为步军统领衙门的右翼总兵,充巡防大臣,主管京师西城的治安,约束部下,组织民防,而且下令家家闭户,准备⼲粮、堆积柴薪,如果英法联军逞暴,便放起一把火,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劳绩,不但为兼任左翼总兵的文祥所亲见,亦为留京大臣所深知,所以这时文祥提出他来,大家都抚掌称善,认为麟魁应该得此酬庸。

  等这些安排就绪,恭王才提议增加一个军机大臣,而且指明要由六部汉尚书中挑选。大家都明⽩,恭王是属意于沈兆霖。肃顺与他分任户部満汉两尚书,肃顺随扈到热河,京中的财政支应,他很费了些力气,而且他也是反肃的健将,联络在野大老,发动清议,主张垂帘,在在有功,颇得恭王的欣赏。

  依然是由宝鋆提出,全体同意,方算定局。这时已到了寅正时分,恭王也不再睡,揣着那张名单,套车进宮。

  两宮太后仍在养心殿召见恭王,他首先就呈上那张军机大臣的名单,请旨定夺。

  慈禧太后也是想了半夜,与慈安太后商量好了,要给恭王一个特殊的荣典,酬谢他保护圣躬、匡扶社稷的大功勋。

  其实,酬勋还在其次,主要的是要做一笔“易”慈禧太后心里有数,肃顺是被打倒了,但垂帘之议未成定局“皇太后召见臣工礼节及一切办事章程”还须群臣“酌古准今,折衷定议”这里面就大有伸缩的余地,而关键全在恭王一个人⾝上,要想恭王尊敬太后,太后就得先作宠信恭王的表示。

  于是她想到前一天与贾桢领衔的建议垂帘一疏,同时送上来的胜保的奏折,要旨是“皇太后亲理大政,另简近支亲王辅政”这可能是出于恭王的授意,开出了易的条件。用他“辅政”来换太后的“亲理大政”意会到此,她随即知道了自己应有的做法。

  “六爷!”她说“我们姊妹已经商量好了,得另外给你个封号,你看‘辅政王’怎么样?”

  这一句话直打⼊恭王心里,他不能自封“议政王”所以在名单上仍只是写着名字,如何启齿乞取这个恩典,原也煞费踌躇,想不到慈禧太后如此机敏,居然完全领悟胜保那个折子中的深意!欣喜之余,不能不佩服她的见识和手腕。

  但是“辅政”的名目,已见于前一天的明发上谕,痕迹太显,究不相宜。所以恭王立即垂手答道:“两位太后的恩典,臣不敢辞。不过‘辅政’二字,臣也不敢当。两位太后亲裁大政,臣不过妄参末议而已。”

  慈安太后老实,还以为他在谦辞,慈禧太后却把他的每一个字都听清了,一面“亲裁大政”一面“妄参末议”易已经成功,所差的只是一个字的斟酌。既说“妄参末议”那么,她说:“就称‘议政王’吧!”

  “是!”恭王欣然磕头谢恩。

  “请起来,请起来!”慈安太后一叠连声地说,同时赐坐赐茶,从容商谈改组‮府政‬的计划。

  名分已定,恭王第一次正式敷陈大政,那侃侃而谈的神情与以前各次见面,出语呑吐隐约,诸多顾忌,大不相同。他首先提到肃顺的羽,遍布內外,要制裁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今看来诸事顺手,但如处置不善,大局不能稳定,会影响前方的军事。

  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结论,为求大局稳定,非安抚各方,特别是要争取汉人和蒙古的助力。军机处和部院大臣的调动,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慈禧太后不断点头称是,但心里明⽩,恭王这套话是要打个折扣的,至少桂良和宝鋆的⼊军机,实无私心在內?同样地,慈安太后也对宝鋆有反感,只因为先帝痛恨此人。于是,她又想到先帝提起过的几个人,问道:“那个倭仁,现在⼲什么来着?”

  这使得恭王又生惊讶,他不知道这位忠厚老实的太后,怎会知道有倭仁这个人?“倭仁是奉天的户部侍郞,现在奉派到朝鲜颁诏去了。”恭王答说“他是蒙古正红旗,惇王的师傅。”

  “倭仁的学问是好的。”慈安太后又说“把他调到京里来,看有什么合适的差使?’

  恭王灵机一动,随即答道:“左都御史爱仁调工部,把这个缺给倭仁好了。”

  慈禧太后不知道倭仁是个怎么样的人,随即说道:“左都御史得要个方正些的人来当才好。”

  “倭仁是道学先生,为人自然是方正的。”慈安太后看着恭王问道:“六爷,是吗?”

  “是!倭仁为人方正,就是稍微迂了一点儿。”

  “那不怕。这年头儿聪明的人太多了,倒是迂一点儿的好。”

  话说到这里,倭仁调升为左都御史,可说已成定局,但慈禧太后偏偏不依,她不是跟谁为难,只是要测验一下,慈安太后和恭王说定了的事,自己有没有力量把它变更?而从这个测验中,也就可以看出恭王之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程度?

  于是她说:“我看先把倭仁召回来再说吧!”

  “那也好。”慈安太后很快地让步了。

  这一来恭王不必再多说什么。话锋一转,谈到载垣,他所兼领着的宗人府宗令这个职务,自然得要开缺,而且为了约束宗室以及治载垣等人的罪方便起见,遗缺顺理成章地又落到了恭王头上。

  由载垣谈到肃顺,慈禧太后又动了:“他管了那么多年的钱,又是户部的,又是內务府的,自己花,自己报销,刮得一定不少!六爷,你想,在热河大家都苦得要命,他倒在那里大兴土木盖大花园,这个人还有心肝吗?不抄这种人的家,抄谁的家?”

  “圣⺟皇太后见得是。”恭王答道:“臣已经派人先把他的宅子看守了,一草一木,不准移动。”

  “好!还有热河那面,也得派人去查封。”

  恭王原就要抄载垣、端华和肃顺的家,怡、郑两王府,出了名的富⾜,抄了他们的家,对空虚的国库,大有裨益。而抄肃顺的家,更希望抄出些大逆不道的罪证来,治他的死罪就更容易了。因此,对慈禧太后的指示,欣然应诺,跪安辞出养心殿,去办了旨稿,再来面奏。

  军机处密迩养心殿,几步路就走到了。只见三位大学士,以及內定的军机大臣,包括沈兆霖都已到齐,恭王当面宣示了旨意,彼此道贺谦谢了一番,新的‮府政‬便算组成了。贾桢和周祖培告辞回到內阁。军机六大臣,在恭王主持之下,关紧房门开了一次会,把当前要办的几件大事,谈定了原则,分配了各人的任务。第一是京畿的治安,由文祥负责,其次是协调內阁,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集研议讨垂帘的礼节章程,以及定顾命八臣的罪名,这个艰巨的工作,落在沈兆霖肩上。其余在外由宝鋆负联络奔走之责,在內由曹毓瑛主持章奏诏令。恭王自然是坐镇军机处总其成,桂良则以年齿行辈俱尊,只请他备顾问而已。

  当他们商议停当之时,朱学勤已把恭王承旨转述的旨稿,完全办妥,正要全班进殿面奏两宮时,文祥派到密云去的专差杨达回来复命了。

  为了要听睿王和醇王捉拿肃顺的结果,军机大臣特为留了下来,传令杨达进来面报。

  捉拿肃顺的后半段,是杨达亲眼目睹的,所以他的叙述也是前略后详。当肃顺被押到睿亲王坐守的“老营”时,他曾大肆咆哮,杨达描叙了他的反抗不服的神情,却不敢引叙他的话,呑呑吐吐地越发引起大家的关切。

  大家也都知道,肃顺所说的一定是“不忍闻”的话,所以也都不问,只有恭王不同“肃顺说了些什么?”他看着杨达问。

  “卑职不敢说。”

  “不要紧!你说好了。”

  “反正尽是些大逆不道的胡说。”

  “到底是些什么?”恭王再一次向他保证“不管什么话,你尽管直说好了。”

  于是杨达大着胆转述了肃顺的咆哮,他骂恭王与慈禧太后,叔嫂狼狈为奷,又说満朝亲贵都是些酒囊饭袋,如果不是他在先帝面前全力维持湘军将领,何能有今⽇化险为夷的局面?而等局面‮定安‬了,却如此对待功臣,忘恩负义,狗彘不食!又骂恭王私通外国,挟洋人自重,有负先帝要雪国聇,扬国威的苦心。对于在京的江南大老,骂得也很刻毒,说他们不念家乡沦陷,只知道营私舞弊,搜括享乐,简直毫无心肝。

  那些军机大臣们,涵养都到家了,尽管心里恼怒,表面却都还沉着,挥退了杨达,才有人发出冷笑,那是宝鋆:“哼!”他从牙里挤出一句话来:“就凭他护送梓宮,敢于携妾随行这一点,就死有余辜了!”

  恭王却是強自保持着平静,徐徐说道:“等见了上头再说吧!”

  于是递了“牌子”进去,两宮在养心殿正式召见全班军机大臣,两位太后端坐炕上,小皇帝席地前坐,略略偏东,军机六大臣,按照爵位品级,由恭王领头,曹毓瑛殿尾,分成三班磕了头。慈禧太后吩咐:“站着说话吧!”然后看了看慈安太后,示意她说几句门面话。

  未说之先,慈安太后先叹了口气:“唉!皇帝年纪太小,我们姊妹年纪又轻,全靠六爷跟大家费心尽力,才能把局面维持住。大家多辛苦吧!”

  这番话道斤不着两,未曾说到庠处,于是慈禧太后便接着又说:“这一年多工夫,京里亏得议政王和大家苦心维持,这分劳苦,大行皇帝也知道,都是肃顺他们三个蒙蔽把持,才委屈了大家。这三个人的行为,大家都是亲眼看见的,不治他们的罪,行吗?就是穆荫他们几个,也是受了肃顺的欺庒,本心不见得太坏。现在总以把大局稳定了下来,是最要紧的事。肃顺、载垣、端华三个,非严办不可!其余情有可原的,不妨从宽。”

  军机大臣们对她“稳定大局”的指示,无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第一次跟两宮太后见面的五个人,觉得西宮之才,远胜东宮。

  “肃顺拿住了没有?”慈禧太后又问。

  “拿住了!”恭王答道:“刚有消息回来,已经由醇王亲自押解来京了。”

  这是慈禧太后有生以来最快慰的一刻,一切受自肃顺的屈辱,在他就擒的消息中获得了⾜够的补偿。人生在世,什么叫快意?这就是!但是她也还有不⾜,报仇以外还要报恩。她想到了吴棠,知道他在江南当道台,要好好报答他一番,至少给他个红顶子戴!当然,这时还谈不到此,等把垂帘的事搞定局了,那时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从容容地拣个又贵又富,叫吴棠意想不到的差使给他,那可比韩信的千金报德又⾼出许多了。

  这样想着,心中如当年初承恩宠,宵来侍饮,酒未到口,人先醉了,一种飘飘然无异登仙的感觉,简直无可形容。但一抬眼看到恭王和军机大臣肃然待命的神⾊,才发觉自己出神得几乎忘形了。赶紧定一定心,找着刚才的话头,接着问道:“肃顺怎么样?可是安安分分的遵旨?”

  恭王就等她问这句话,于是带点反诘的神情说道:“肃顺是这样的人吗?当然是目无君上,咆哮不服。”

  “喔!”慈禧太后又动怒了“怎么个咆哮?他说了些什么?”

  “悖逆之言,臣下所不忍闻。”

  慈禧太后转脸看着慈安冷笑道:“哼,你看看,是不是死有余辜?”

  “还要启奏两位太后,肃顺护送梓宮,一路来都是另打公馆,带着两名內眷同行。”

  “这怎么可以?”慈安太后脫口谴责“肃顺真是太不象话了!”

  慈禧太后又是连连冷笑,带着那种厌恶伪君子、假道学的卑夷神⾊:“你们都在京里,没有看见肃顺在外面的脸嘴。”她索把肃顺讽刺一番:“在热河,他又是领侍卫內大臣,又是內务府大臣,进出內廷,就仿佛在他自己家里一样,成天跟在大行皇帝左右,变着方儿哄大行皇帝,四处八方引着大行皇帝去玩儿…。”

  说到这里,听得慈安太后重重咳嗽了一声,她知道,这是提醒她不要把文宗的微行,以及传说中的曹寡妇之类的闻说出来,替先帝留些面子。

  于是,她略停了停又说:“要不知道的人,见了肃顺在大行皇帝面前的样子,谁不说他那份孝心少见?他自己也说,侍君如⽗。哼!护送梓官,还忘不了带着他那两个妖精,这就是孝顺吗?”

  慈禧太后居然在临朝听政之际,出此“妖精”的不文之词,似乎证实了外面的一项流言,说肃顺的两名宠妾,不知天⾼地厚,在热河曾得罪了慈禧太后。但不管有无私怨,纲常名教要维持,就是最公正平和的文祥,也觉得肃顺此举不可恕。

  “不管怎么样,肃顺的罪名,已不止于一死了。”慈禧太后断然决然地说:“先该抄他的家!今天就办。”

  “是。”恭王答应着,便把所有的旨稿都送了上去,等两宮太后盖了章,随即退出,派文祥、宝鋆去抄肃顺的家,同时将改组‮府政‬及恭亲王授为议政王的上谕转送內阁明发。

  其时外面已有风声,但只知朝局有大反复,却不知详情如何?因为这一场可以震动九城的大政变,在京里也只是载垣和端华的被拿宗人府,算是一个明显的迹象,而此迹象又只现于內廷,非外界所能得见。同时三品以上的‮员官‬,为了恭梓宮,多已出城住在离德胜门十几里的清河,本还不知道京中有此变故。而一般品级较低的‮员官‬,却又不够资格与闻⾼层的机密,连打听都无从打听,唯有在內廷供职,地近清华的翰林,略有所闻,但情势混沌,吉凶难卜,也不便公然谈论,免得无端卷⼊漩涡,所以这些风声在官场里并未引起什么波澜。

  反是民间,消息比官场得到得早而且真,尤其是西城皇木厂一带的居民,前一天就从被驱散的轿伕、跟班口中得知,郑亲王被⾰了爵,抓了起来,随后发现郑王府附近,多了些兵勇巡逻,到了十月初一傍晚,终于又看到肃顺抄家。

  那是文祥亲自坐了绿呢大轿来抄的,他的随从,除了步军统领衙门的武官以外,还有宗人府、內务府、刑部各衙门的司官和顺天府的地方官。这些随员又有随员,每人都带着几名极其⼲练的书办。等一到了二龙坑劈柴胡同,与郑亲王府望衡对字的肃顺的住宅,步军统领右翼总兵属下的军队,立刻团团围住了四周,顺天府尹衙门的差役,把⽪鞭子挥得刷拉、刷拉地响,但赶不走看热闹的路人,一个个站在远处,以惊诧不止的心情,看着文祥下轿,带领随员,进⼊肃顺的宅子。

  肃顺的子早就故世了,两个姨跟在他⾝边,此时也已一起在密室被捕,家里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姨一人生一个,大的十三岁,名叫徵善,承继给郑亲王端华为子,小的叫承善,才八岁,生得倒象肃顺,什么都不怕,看见来了这么多人,觉得十分好玩,非要出来看热闹不可。

  除了承善以外,肃顺家的西席、帐房、管家、听差、婢女、无不吓得瑟瑟发抖,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跟文祥搭话。好在文祥也明了这种情形,到得厅上坐定,首先吩咐随员:“这件差使,要⼲得漂亮、利落!谁要是手脚不⼲净,莫怪我不讲情面。”

  “喳!”随员们齐声答应。

  “还有,‘罪不及孥’,肃顺犯罪,跟他家里的人不相⼲。

  千万不准难为人家!”

  “喳!”随员们又齐声答应。

  那个抄那部分,任务是早分配好了的,看看文祥没有话,大家便要散开来动手,文祥却又喊一声:“慢着!把这里的管家找来!”

  肃顺的管家原就知道挨不过必须出面,早戴着大帽子在厅旁伺候,听这一声,便跑了来,摘下大帽子替文祥磕头,自己报了名字。

  “你家主人的大孩子,可是过继出去了?”文祥问说。

  “是。过继给四房了。”那是指端华——端华行四。

  “现在在这儿不在?”

  “在!”

  “把他们小哥儿俩,送到他四伯那儿去。是他们哥儿俩的东西,尽量带走。”

  这时杨远三站在文祥⾝边,懂得他的意思,便点醒肃顺的管家:“你要听清了文大人的话,是他们小哥儿俩的东西,可以尽量带走。你可要快一点儿!”

  肃顺的管家,如梦方醒,磕头称谢,匆匆而去。这是文祥厚道的地方,网开一面,让他们带些细软出去,可以变卖度⽇。肃顺的管家已经领悟,也知道不会容他从容检点,到了里面,与西席、帐房略略商量,大家都说,时机急迫,只好尽量拣好的拿,能拿多少算多少。

  于是一起奔⼊上房,七手八脚拿斧头劈开箱子,先找珠宝首饰,次取字画古玩,再拣大⽑⽪货,満満装了两个箱子。其时全家的婢仆,众口相传,也都赶到了上房,趁火打劫,尽挑好东西往⾝上揣。有两三个比较正派的,先还吆喝着阻止别人放抢,阻止不住,而且见人发财眼红,终于也淌⼊浑⽔中了。

  这样糟糟搞了有半个时辰,听得外面喝道:“里面的人都出来!”

  大家回⾝向窗外一望,只见一个带刀的武官,领着数名兵丁差役,正走进院子,随即闪在两旁,让出一条路,步履安详的文祥,踱了进来,抬头望了一眼,立刻便皱起了双眉。

  屋里的人,一个个躲躲闪闪地走了出来,两口大⽪箱也搬到了廊上,肃顺的管家找到了徵善和承善,叫他们向文祥磕头道谢。

  想到肃顺薰天的气焰,今天落得这样一个凄凉的下场,文祥心里也很难过,国法之外,能帮肃顺忙的,也只有照顾他的后人这一点了。所以文祥叫他们弟兄站起来,以长辈的资格,慰勉着说:“你们俩好好儿到你们四伯那儿去,要好好儿念书。你们⽗亲到底也给朝廷出过力,是个人才,你们将来要学他的才⼲,别学他的脾气。”说到这里,转脸对肃顺的管家:“我派人把你们送出去。你的这两个小主人我可给你了!

  你要拿良心出来。不然,哼!”他把脸一绷,吓得肃顺的管家,慌忙跪倒:“奴才不敢!”

  “我谅你也不敢。”说了这一句,文祥吩咐杨达,把徵善弟兄和管家,连人带东西,送到郑王府。

  其余的人就有想趁此溜走的,可是文祥早已防备好了,下令拦截搜检,把他们明抢暗偷,塞在怀里的东西,都给搜了出来。最倒霉的是那个西席,自己带上拴着的一个汉⽟佩件,也当做悖人之物被没收了。

  “这个你不能拿!”那西席‮议抗‬“这块⽟是三代的家传!”

  搜他的人是在內务府当差的,下五旗的传统,看不起西席,称之为“教书匠”所以一听他的话,然大怒:“去你妈的!教书匠做贼,丢你家三代祖宗的人!”说完,上面一巴掌,下面一靴子,把他踹了个筋斗。

  “不准打人!”文祥沉声说着,又看到一个差役借搜检的机会,‮戏调‬婢女,便又大喝:“不准轻薄!”

  就这样不准这个、不准那个,文祥替大家立下了严格的执行规矩。等把那些趁火打劫的人,搜检完毕,都驱⼊空屋,除却大厨房的厨子,可以照常当差,以及两三名帐房,必须随同办事以外,其余上上下下的,都算是暂时被软噤了。

  “大家散开来,分头办事吧!”

  一声令下,全面行动。预先已编配了多少个班,每班少则三个人,多则五、六个人,职位最⾼的,充作临时带班,不动手,只用眼,负稽察的责任,其余的一半点数,一半记帐,抄家称为“籍没”非立簿籍登录不可。

  文祥自己也在里面带一班,这一班抄肃顺的书房,主要的就是检查肃顺个人的文件。一走进他那间宽敞而精致的书房,最触目的就是立在书桌旁边的一座大‮险保‬箱。不用说,如果肃顺有什么机密文件,一定放在这里面。

  这一下难题来了,‮险保‬箱不但要钥匙,而且还要对西洋数字的暗码,钥匙当然是肃顺自己带在⾝边,数字暗号,则更只有他自己知道。

  “怎么办?”文祥看一看四周问道:“谁懂这个洋玩意?”

  大家面面相觑,无从作答,连最能⼲的內务府的司官,也是一筹莫展。

  这时杨达已经把徵善兄弟送到了郑王府,回来差,一看这情形,他倒有主意:“总理通商衙门的王老爷,一定有办法把它弄开。”

  “对了,对了!”文祥大喜“你倒提醒我了,赶快去把王老爷请来。”

  王老爷是指总理通商衙门的一个章京,此人喝过洋墨⽔,又在‮海上‬多年,悉洋务,凡有不懂的“洋玩意”都得请教他。但总理通商衙门在东城,一来一往,很要一会工夫,于是文祥先把肃顺的书桌菗斗打开,把里面的奏稿、信札取了出来,一面看,一面等。

  也不知等了多少工夫,王老爷来了,还带了一个洋人来。见过了礼,那洋人取出一大串钥匙左试右试,又把耳朵凑在数字号盘上,一面慢慢地转,一面聚精会神地听。那些抄家的‮员官‬书办们,从未见过如此开锁,一个个住了手,兴味盎然地看着。

  那洋人绷紧了的脸,终于出现了喜⾊,接着就打开了沉重的箱门。文祥大喜,托王老爷向那洋人道谢,彼此客气了一番,洋人仍旧由王老爷带着走了。

  ‮险保‬箱里,果如文祥所预料的,没有什么太值钱的东西,却有许多文件。大部分是别人寄给肃顺的密札,略略翻一翻,写信的人,或用别号,或用隐名,或者就写上“知名”甚至本没有名字。不必看內容,光看这些,便知有许多不⾜为外人道的话在內。

  这是个极丰富的收获,但看了一两封,文祥觉得事态严重了。

  因为这些密札,虽然具名不显,措词隐晦,而外人看来莫名其妙,但在文祥眼中,大部分都能求得正确的解释。首先从笔迹上,他可以认出发信的人,由发信的人的经历,可以推想出那些隐语所指的是什么?这样因字识人,因人索事,细加寻绎,十解七八,而就在这可解的十之七八中,证实了外面的流言,不是空⽳来风。

  很早就有这样的流言,说肃顺蓄异志,这些流言自然荒诞不经的居多,但似乎也有言之成理的,譬如指肃顺的支持湘军,说是在培植他个人的势力,而礼贤下士,亦无非王莽当年。只是这些流言不管如何散布,从没有一个人敢去认真追究,更没有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曾说过这些话,这些话的出⼊太大了,而且正当肃顺圣眷王隆的时候,谁也不敢招惹他。

  文祥自然也听到过不少的这种流言,在他觉得是可笑的,他不相信肃顺会做这种自不量力的蠢事,他至多是个权臣,不会是个叛逆。文祥甚至也不相信会有人敢对肃顺“劝进”因为那不是爱人以德,可是此刻的文祥,觉得自己的想法是错了。

  在那些信札中,最可疑的是吏部尚书陈孚恩的信,颇有些暧昧不明的话,还有就是所谓“肃门六子”——都是湖南人,王闿运、李寿蓉、严咸、⻩瀚仙、郑弥之、邓保之,这些人都算“名士”书生积习犹在,评论人物,指斥时政,放言⾼论,不免偏,也许本心无他,但如果追究陈孚恩那些暧昧不明的信,则此“六子”逞一时之快的意气之言,自然也就要当做附逆的证据了。同时这些信中,少不得也引用别人的议论,则又成一番是非,辗转株连,将兴起难以收拾的大狱,在这外患初消,內未平的时候,是⾜以动摇国本的。

  这样一想,文祥悚然心惊!一时也无法细看,先要把这些东西检齐了要紧。于是在‮险保‬箱和书桌菗斗里,把所有的文件,还有两本别人送钱给肃顺,肃顺送钱给别人的帐簿,包成一包,封缄严密,亲自画了花押,随⾝带着,上轿先走,去见恭王商量处置的办法。

  其时政变的消息已传遍九城。消息的来源有三处,最明⽩不过的自然是內阁的明发上谕,但此时看得到的,只有少数人,其次是劈柴胡同,众目昭彰的抄家,还有就是密云来客所谈的肃顺被拿问。凡是做官的人家,前门外的大商号,以及茶坊酒肆,无不以此作为话题,在大发议论。

  那些议论中,大都对于新‮府政‬表示,这不仅由于恭王的威望使然,更因为军机六大臣中,五位原来就在京城里的,这一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京城里的人,觉得这五位军机大臣是“洋鬼子打进来”时,与老百姓一起共患难的,所以心理上特有一种亲切的好感。他们尤替恭王庆幸,认为他以前受了许多委屈,咸丰皇帝不该亏待同胞兄弟,天潢贵胄,不惜降尊纡贵与洋鬼子周旋,这些都被认作是恭王的委屈。

  当然,同情恭王,必不以肃顺为然,特别是那些旗人以及与户部、內务府有关系的商号,无不拍掌称快。

  那些商号都是为了五宇字官钱号勾结户部司官舞弊,为肃顺雷厉风行一办,吃了亏的。有了恩怨,说话就不公平了,把银价大涨,钱票贬值,影响小民生计,都归咎于肃顺,当然,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肃顺亟亟于定“祺祥”的年号,就是想早⽇把新钱铸出来,收兑烂钱票,好平抑银价、稳定物价。这一点连自负博古通今的名士李慈铭都省会不到,更不用说是市井小民了。

  在恩怨以外,最要紧的还是利害关系。顾命八大臣都垮台了,倚他们为靠山的人,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都想打听一下详细內幕,好作趋避。但自知⾊彩太浓,不便抛头露面,只好躲在家里⼲着急。

  另外在肃顺手里吃过苦头,被庒抑而不得志的,那就跟那些‮意失‬者大不相同了,无不喜动颜⾊,奔走相告,同时更要去打听消息,联络感情,作为时来运转,复起的开始。

  恭王和桂良府里的门栏太⾼了,踏不进去,沈兆霖、文祥、宝鋆,也都是红顶子,难得⾼攀,所以目标集中在两个人⾝上,一个是曹毓瑛,一个是朱学勤。

  曹毓瑛忙得不可开,除了处理回銮期间被庒了下来的章奏诏令以外,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安抚在外的将帅。中枢政变,必然会影响前方的军心,湘军正当用命之际,死了一个坐镇长江上游,协和各方的胡林翼,已⾜以打击士气,再去了一个支持湘军最力的肃顺,说不定就会引起猜疑,出变故。倘或如此,后果异常严重,即使在京城里从顾命八臣手中,顺顺利利地接收了‮权政‬,这一次处心积虑所发动的政变,仍旧不能算成功。

  恭王和文祥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曹毓瑛和朱学勤也深明其中的利害,因此,两个人商量着,用恭王的名义,写信分致各地重要的督抚,除了说明肃顺等人获罪的由来以外,最主要的一点,是有力地暗示,保证他们所受到的支持,比过去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些信的措词甚难,过与不及,都非所宜。因而在军机处一直忙到上灯时分,才能回家。

  曹毓瑛一到家,盈门的贺客便了出来,纷纷向他道贺荣膺新命,⼊参枢机,然后把他簇拥了进来,厅中又还有一班人在等着,照样再周转一番,而门上来报,倒又有客来了。

  曹毓瑛一看这情形不妙,恭王那里还有许多事要商量,第二天一早又要出城到清河恭梓宮,那得有闲工夫来跟这些人应酬?因此,他就不脫袍褂,也不进上房,向他不离左右的一名心腹听差,使了个眼⾊,便坐在厅上陪客。

  一番寒暄过后,有个曹毓瑛的同年,开口发问,他问得十分率直:“琢翁,外间传言,说拿问‘三凶’谕旨,出于大笔,可有这话?”

  “三凶”之称,曹毓瑛还是第一趟听见,顾而言他地说:

  “‘三凶’?莫非指怡、郑两王和肃中堂?”

  问话的人有些发窘,⾝历其境的人,依然客客气气对载垣他们用官称,不相⼲的局外人,倒已经定了他们的罪,加以“三凶”的恶名了。

  这一下别的宾客也不敢胡开口了,只泛泛地谈些无关紧要的话,但有一个人所问的,在曹毓瑛看来,极有关系,问的是新帝的年号,可是仍用“祺祥”?

  他还来不及回答,事实上亦很难回答,幸好他那心腹听差替他安排的脫⾝之计发动了,门上⾼擎一张名片,到了厅上,单腿屈膝向他打了个扦,用很清楚的声音通报:“恭王爷派人来说,请老爷马上到王府去,有要紧事商量。”

  那些想来打听消息或者套情的宾客,只得纷纷起⾝怏怏辞别。曹毓瑛原要到大翔凤胡同鉴园,送了客,随即也就上了车,直放恭王的别墅。

  恭王与文祥已经谈了一会了,看见曹毓瑛到,劈头就说:“你来得正好。有个难题,你来出个主意,这一包东西怎么办?”

  曹毓瑛莫名其妙,把恭王所指的那一个纸包打开一看,是许多书札,拈起一封,略一审视,便知是从肃顺家取来的,他随即把它放下了。

  “莫非其中有什么关碍之语?”他问。

  “你看一看就知道了。”

  看到恭王的脸⾊沉重,文祥的脸⾊严肃,曹毓瑛便知道自己猜对了,他把那包信推了一下,平静地说:“以不看为妙!”

  “着!”恭王突然击案一呼,把文祥与曹毓瑛都吓了一跳,怔怔地望着他,他却又看着曹毓瑛问:“琢如,你不愿看这些信,为的什么?为的不生烦恼是非,是吗?”

  曹毓瑛微笑着点点头:“王爷明鉴!”他说:“倘或关连着什么同年知好,我既不便为他们求情,又不能视作无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了。”

  “好个‘眼不见,心不烦’!”文祥苦笑道“琢如,你比我运气好。”

  这就可见文祥看了那些信也在大感为难。曹毓瑛心想,这些信中,不知牵连着多少人的⾝家命,最好一火焚之,也是一场德。但这话不便贸然出口,眼前只有先把它庒下来再说。

  他刚有此一念,恭王却已见诸行动了,他亲手把那包信包好“我也不曾细看。”他说“琢如的办法最好,不闻不问。等事情略略乎定了,我奏闻两宮,当众销毁,好让大家安心。”

  “好极了,好极了!”文祥脫口大赞,如释重负“王爷这样子处置,是‮家国‬之福。”

  “唯有这样,才能‮定安‬人心,一同把大局维持住。你们两位有机会不妨告诉大家,不必惊惶。不过…,”恭王沉昑了一会又说:“有几个人非办不可!”

  “名为‘肃’的,也不可一概而论,形迹不著,不妨从宽。”文祥这样相劝。

  “当然。”恭王说道:“我想办两个人,一个是陈孚恩,一个是⻩宗汉。”

  要办陈孚恩,曹毓瑛不觉得奇怪,陈孚恩是有名的能员,但也有名的狡猾。至于⻩宗汉,历任封疆,毁誉不一,而且在清流名士中,颇有知好,如翁心存、翁同龢⽗子,就是走得很近的。

  心中虽有疑团,口头却无表示。文祥一向主张宽厚,曹毓瑛则是今非昔比,以前当军机章京,不过幕后的谋士,设谋不妨知无不言,态度立场亦比较单纯,善为人谋就行了,如今站在幕前,虽然衔头是“军机上学习行走”但到底是共掌国柄的军机大臣,要学“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而况肃顺锋芒太露,喜得罪人,覆辙不远,岂可无戒?所以他们对恭王要办陈孚恩、⻩宗汉的话,都出以一种审慎的沉默。

  这样,恭王也不必再谈下去了。曹毓瑛忽然想到了一个疑问“刚才有人问我,”他说:“今上的年号,可是仍用‘祺祥’?”

  这一说,恭王和文祥都瞿然而起“对了,”恭王大声说道:“当然不能用‘祺祥’!这是肃顺的年号。”他又转脸问说:

  “博川!我仿佛听你说过,芝老已有拟议。是吗?”

  “芝老”是指周祖培“是!”文祥答道“‘祺祥’这个年号,颇有人批评。芝老的西席李慈铭,就有许多意见。”

  “他怎么说?”

  “无非书生之见。”文祥又说:“也难怪他,他不知道肃六的用意。李慈铭批评‘祺祥’二字文义不顺,而且祺字,古来从无一朝用过,祥字亦只有宋少帝的年号‘祥兴’。”

  “那不是不祥之号了吗?”

  “是啊!”文祥答道“如今倒不妨用他的说法,作个借口。”

  恭王不置可否,只问:”怎么叫文义不顺?”

  “祺就是祥。”曹毓瑛接口解释“祺祥连用,似嫌重复。”

  “对了,这个说法比较好。”恭王也没了良心话:“肃六急于改元铸新钱,这一点并未做错。咱们也得赶紧设法铸钱平银价。”

  “此为势所必然。”文祥接着提出了拟议中的新年号:“据说也是李慈铭的献议,主张用‘熙隆’,或者‘乾熙’。”

  “这又何所取义?”

  “本朝康熙、乾隆两朝最盛。圣祖、⾼宗又是福泽最厚、享祚最永,各取一字,用‘熙隆’或者‘乾熙’,自是个吉祥的年号。”

  恭王大不以为然,因为无论“熙隆”或者“乾熙”都是有意撇开雍正,令人想到其中有忌讳,雍正不是骨⾁相残吗?将今比昔,似乎推翻顾命制度,是有意跟大行皇帝过不去!这怎么可以?

  于是恭王不屑地说一声:“这李慈铭真是书生之见!而且是不曾见过世面的书生。不行,‘熙隆’也好,‘乾熙’也好,都不能用。另外想吧!”

  接着又谈了些别的,因为第二天要到清河接梓宮,便早早散了。次⽇清晨,车马络绎出了德胜门,清河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清河只有一条大街,街北沿跸道两旁,各衙门均设下帐房,供大官们休息。街上两家客店,则全被征用,把原住的旅客请了出去,作为王公大臣歇脚的地方,恭王则另借了一家宽敞的民居,以便会客。他一到就把贾桢、周祖培,还有刑部尚书赵光都请了来,趁空谈一谈,如何集议定顾命八臣罪名的事。

  说了来意,贾桢首先表示:“上谕派王爷会同內阁,各部院集议,自然是王爷定⽇子。”

  “今明两天,梓宮奉安。初四发通知,最快也得初五。”

  “就是初五吧!”恭王接受了周祖培的建议“通知就拜烦两位相国偏劳了。”

  这是小事,没有什么好研究的,说了就算。要研究的是,顾命八臣的罪名,该预先商量出一个腹案,集议时才不致聚讼纷纭,茫无头绪。

  于是刑部尚书赵光说话了。他也是最恨肃顺的一个人,因为肃顺揽权,常常‮犯侵‬刑部的职司,最令赵光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就是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杀大学士柏葰。科场风气诚然要整顿,但为此而诛宰辅,古所罕见,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必蒙恩赦免死,就是柏葰自己,也料定必是由死刑改为充军,还叫他儿子准备行李,以便一闻恩命,即行就道。

  那知道大行皇帝当时真个朱笔亲批,诛戮柏葰。赵光清清楚楚地记得,先帝特召部院大臣,当面宣旨之时,容颜凄惨,握笔的手,不住颤动,旨意一下,在廷诸臣,无不震恐,竟有因而失仪的。唯有肃顺一个人幸灾乐祸,出圆明园时,得意洋洋地大声说道:“今天杀人了,今天杀人了!”现在也要杀人了!赵光抗声而言:“肃顺死有余辜!载垣、端华,于律亦无活罪。其余五人,亦当严惩。”

  “这就是说,八个人分三等。”周祖培作了一个归纳:“肃顺是一等,载垣和端华是一等,其余五人又是一等。是这样吗?”

  “上谕中原说‘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分成三等,甚为允当。”贾桢点着头,表示赞成。

  照赵光的意思,第三等中还要分,象匡源附和最力,另当别论。但贾桢和周祖培都不赞成,⻩桢是卫护同乡,周祖培则是想到了景寿,是恭王嫡亲的姐夫,如果匡源应该严办,则景寿⾝为国戚,受恩深重,罪名也应该比别人来得重。

  赵光的本意只放下过肃顺,所以对此并不坚持。就在他们谈论的这一刻,有人来报,说是押解肃顺的车辆,已经过了清河,进京去了。接着又来禀报:醇王到了清河。

  弟兄相见,无不‮奋兴‬。只以大丧期间,笑容不便摆在脸上。贾、周、赵三人都很知趣,与一⾝行装的醇王见礼寒暄过后,一起告辞,好容他们兄弟密谈。

  “京里怎么样?”醇王首先发问。

  “京里很好哇!”恭王反问:“路上怎么样?听说肃六咆哮不法,说了些什么?”

  “反正是些无法无天的混话。不过…。”

  话到口边,忽又停住,恭王越发要追问,但他没有开口,只拿威严的眼⾊看着醇王。他最忌惮他这个六哥,只好实说了。

  “肃六大骂‘西面’。”醇王把声音庒得极低“他说,太祖皇帝当初灭海西四部,叶赫部长布扬古发过誓,他的子孙中,那怕剩一个女的,也要报仇。现在这话应验了,大清江山要送在叶赫那拉手里。又说,‘西面’是条毒蛇,小心着,总有一天让她反咬一口!”

  “哼!”恭王只是冷笑,把肃顺的话看作怈愤的狂訾。传说中虽有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宮中秀女,不选叶赫那拉的话,其实是荒诞无稽之谈,⾼祖的皇后、太宗的生⺟,就是叶赫那拉,以后太宗有侧妃、圣祖有惠妃、⾼宗有顺妃,亦都出于叶赫那拉。至于慈禧太后,精明有决断,不象个柔弱女子,倒是真的,说她是毒蛇,要防备反噬,这话在恭王觉得可笑得很。

  于是顾而言他,谈到醇王的新职,恭王准备把肃顺所遗的差使之一,正⻩旗领侍卫內大臣,保荐他接任,负责掌理紫噤城的警卫。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差使,醇王欣然接受。

  “你先进京吧!两宮有许多话要问你呢。”

  于是醇王即时启程,换乘一骑御厩好马,带着护卫,飞奔回京。到了崇文门,恰好赶上肃顺的囚车进城,醇王为了当差谨慎周到起见,特地亲自押送到皇城东面户部街的宗人府。

  宗人府有许多“空房”这是个正式的名称,专为噤闭获咎的宗室之用。肃顺一到,因为他是个钦命要犯,三品顶戴的府丞,特地亲自出来照料,等向醇王请了安,掀开车帷看了一下随即又向醇王说道:“王爷请回吧!给我了。”

  醇王本来还想等肃顺下了车,验明正⾝,正式付,再代几句“小心看守”之类的官腔,但又怕肃顺把他狗⾎噴头骂一顿,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自讨没趣?于是点点头,扬长而去。

  府丞也已听说肃顺桀骜不驯,不好伺候,所以特别加了几分小心,亲自把车帷取下,哈着说:“中堂,你请下来吧。”双手被绑,闭目‮坐静‬的肃顺,睁开眼来,看着他问:“怡、郑两王在那儿?”

  “在后面,单有一个很宽敞的院子。”

  “我想跟他们两位一起,行不行啊?”

  在那府丞的记忆中,肃顺从未如此低声下气,用征询的口气向人说过话,受宠若惊之余,一叠连声地答应:“行,行!”

  “再劳你驾,派人到劈柴胡同,通知我府里,送动用的东西来。”

  府丞心想:肃顺大概还不知道他已经被抄了家。这时候不必多说,反正他跟载垣、端华一见了面,就全都知道了。所以敷衍着说:“好,好!”随即一面派两名笔帖式,把肃顺领了进去,一面另派一名经历与醇王所派的押解‮员官‬
‮理办‬接人犯的手续。

  宗人府衙门坐东朝西,最后一个院落,坐西朝东,却从来不见晨曦照耀,因为那是有名的所谓“⾼墙”皇子宗室犯了过错,常用“家法”处置,不下“诏狱”圈噤在“⾼墙”中。那里除了中午有极短暂的光以外,几乎不见天⽇。数百年下来,森可怖,破败的屋子里,砖地上都长了极厚的青苔,灰黑的墙壁上,隐隐泛出暗红的斑点,一看就会使人想到是拷掠所溅的⾎迹。

  那真是“空房”原来是什么也没有的,不过载垣和端华住进来以后,自然有他们的家人,上下打点,把动用的物件送了进来,当然不会有家具,地上铺了茅草,草上却铺着官阶一品以上才准用的狼⽪褥子,细瓷青花的碗盏、蜡⻩的牙筷,雪亮的吃⾁用的小刀,金⽔烟袋之类,杂无章地摆得満地。时将⼊暮,载垣和端华正要吃饭,旗下贵族最讲究享受,虽在幽噤之中,载垣居然还想得起月盛斋就在附近,正叫一名照料他的笔帖式,派人去买月盛斋的酱羊⾁来吃,那名笔帖式去而复回,带来了肃顺的消息。

  肃顺已经松绑了,由左司的理事官,带着一名主事、两名笔帖式,押送而来,一见载垣,他瞪大了眼睛,狠狠吐了口唾沫,恨声说道:“好,这下好!全玩儿完!你要早听我的话,那儿会有今天?”

  载垣没有想到,一见面先挨了顿骂。他原也有一肚子的冤屈,好好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不要当,让肃顺挟持着去跟恭王和慈禧太后作对,以致落得今天这个下场,肃顺如果明⽩事理,应感內疚,谁知反倒迁怒到别人头上,这是从何说起?

  载垣气⽩了脸,正待发作,端华抢在前面责备肃顺:“老六!事到如今,你还提那些话⼲什么?不管用的废话少说,咱们好好儿来商量一下。”

  “哼,商量!跟谁商量?”肃顺还要发脾气,说狠话,看见宗人府的‮员官‬,在一旁很注意地听着,心中有所省悟,便改口问道:“我住那儿啊?什么东西都没有,叫人怎么住?请你快派人到劈柴胡同…。”

  “老六!”端华抢着截断了他的话“你先歇一歇,等我慢慢儿告诉你。”

  “对了!”左司理事官扬着脸,看着端华和载垣:“请两位王爷跟肃中堂,好好儿说一说。我们只要差使代得过去,依然当从前一样尊敬。不然的话,可有点儿不方便了。”说完,他又留下一名笔帖式在那儿照料,自己带着两名主笔退了出去,厚重的木门,缓慢地合拢“咔哒”一声,知道是下了锁了。

  三个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屋里,都在狼⽪褥子上盘腿坐下,久久无语。话是有的,不知从何说起?两名笔帖式倒有些奇怪了,走到窗下,悄悄向內窥探。

  端华一眼望见,大声喊道:“嗨!等一等。”他走到窗前又说:“请你再派一个人到我那里去一趟,就说六爷来了,再送一副铺盖来。还有,我的鼻烟没了,叫我家里快送来。”

  “好,我就派人去。”那个笔帖式属于镶蓝旗,端华原是他的旗主,不免有香火之情,所以照应得还不错。

  “慢着!”肃顺一跃而起,环视问道:“有笔砚没有?”

  载垣和端华一时还弄不明⽩,他要笔砚,作何用处?那镶蓝旗的笔帖式,类似的事,见得多了,反应极其敏捷,陪着笑说:“跟中堂回话,你老人家要别的,譬如要一点儿穿的、吃的、用的,不管怎么样,那怕是上头怪罪下来,我全认了,可就是一样,不敢伺候,片纸只字不能带出去!那是砍脑袋的玩意,我不能陪着中堂玩儿命。”

  前面的话都好,说到最后不动听了!肃顺厌烦地挥一挥手,把张太⽩脸转了过去,什么也不屑理睬。

  窗外的人,见此光景,随即走了。肃顺听得步靴声远,才回过头来,脸上依然是绷着脸,微锁着眉,満是那种倔強不屈,准备接受任何挑战的神气。载垣和端华,一直是随他‮布摆‬的,看见他这神情,信心大增,眼中不由得又流露出殷切期望的神情。

  “别忙,他们想弄死我,没有那么容易。”

  听得肃顺这话,载垣和端华大为‮奋兴‬,不约而同地围了拢来,三个人坐在狼⽪褥子上,把头凑得极近,低声密议。

  “第一步是如此!”肃顺取牙箸在嘲的砖地上,写了个“拖”字。拖到什么时候呢?他接着又写了“甲子”二字。

  端华一时不能意会,载垣却领悟了。甲子⽇是十月初九,皇帝举行登极大典,第二天又是慈禧太后的万寿,喜事重重,决不能杀人。

  这时肃顺又写“或有恩诏”意思是指登极大赦。

  字还未写完,载垣摇‮头摇‬说:“不见得。”

  肃顺也知道登极大赦,不赦十恶,而十恶的第一款,就是恭王所指控他们三人的大逆不道,但是:“可请督抚力保。”

  “啊,啊!”载垣见他写的字,懂得“拖”的作用了,活动督抚力保,要一段⽇子,如果刀下不能留人,再有力的奏章,亦无用处。

  “你懂了吧?看!”肃顺写了几个姓:“曾、骆、劳、官、彭、严、李。”

  这是指两江总督曾国藩、四川总督骆秉章、两广总督劳崇光、湖广总督官文、代理安徽巡抚彭⽟麟、河南巡抚严树霖,以及新近接了胡林翼遗缺的湖北巡抚李续宜,这些封疆大吏,正在为朝廷效力,说话颇有分量,而且与肃顺的关系都不坏,如果他们能自前线分头上奏,请求宽贷这三个人一死,恭王是无论如何不敢不头帐的。

  看到载垣和端华的欣许的脸⾊,肃顺才解释他要通个信出去的目的,想找个人在外面替他设法去“拖⽇子”、设法去活动督抚力保“此人可当此任!”他接着又写下三个字:“陈子鹤”

  陈子鹤就是陈孚恩。一提到他,载垣和端华都想起他当军机章京的时候,救穆彰阿的故事。这是二十年前的话,陕西蒲城的王鼎,与穆彰阿同为大学士直军机,痛恨穆彰阿妨贤误国,斥为秦桧、严嵩,宣宗是个庸主,最不善识人,王鼎苦谏不听,继以尸谏,一索子上吊死了,⾐带里留下一道遗疏,痛劾穆彰阿而力荐林则徐。

  王、穆不睦,是陈孚恩所一直在注意的,这一天王鼎未曾上朝,又无通知,心知必有蹊跷。开是匆匆赶去探望,一进门就听见王家上下哭成一片,陈孚恩问知其事,直⼊王鼎卧室,不由分说,叫王家的仆人把老相爷的遗体解下放平,一摸⾝上,找出那通遗疏,暗叫一声:“好险!”如果晚来一步,遗疏一上,穆彰阿要大倒其霉。

  因此,陈孚恩便把王鼎的儿子,翰林院编修王抗拉到一边,悄悄为他分析利害:第一,大臣自尽,有伤国体,不但没有恤典,说不定还有追夺原官等等严厉的处分;第二,皇帝正恼王鼎过于耿直,遗疏言词动,皇帝一定听不进去;第三,如果能扳得倒穆彰阿,倒也罢了,就怕扳不倒,两家结下深仇,王抗不过一个翰林,如何斗得过穆彰阿?

  一听这话不错,王抗慌了手脚,自然要向他求教,陈孚恩乘势劝他,奏报王鼎暴疾而亡,同时替他改了王鼎的遗疏。当然也答应为他从中斡旋,使王鼎能得优恤,王抗丁忧起复后,可以升官。

  虎⽗⽝子的王抗,居然听信了陈孚恩的话,穆彰阿得以安然无事,感之余,大力提拔陈孚恩,不数年当到山东巡抚,还蒙宣宗御笔题赐“清正良臣”的匾额。而王抗因为不能成⽗之志,他的陕甘同乡,他⽗亲的门生故吏,统通都看不起他,以致郁郁而终。

  这段往事,端华记得很清楚,所以当时脫口称许:“好!

  这小子真能从死棋肚子里走出仙着来!你找对人了。”

  载垣却有不以为然的神气,肃顺便问:“怎么样?”又写了一行字:“陈随梓宮到京,事不宜迟,即应设法通信。”

  “不找他行不行?”载垣低声问说。

  “不行!非此人不可。”

  “只怕他们不见得饶得过他。”

  “那是以后的事。”肃顺又写:“子鹅为求自保,更非出力不可。”

  载垣点点头,写着字答复他:“通信之事,我可设法。”在未被捕以前,他一直是“宗令”这宗人府里都是他的老部下,所以他有此把握。

  肃顺一到,就带来了希望,载垣和端华便又死心塌地听他指使‮布摆‬了。其时端华有件事要告诉他、安慰他,心里已转了半天的念头,趁这情绪略好的当儿,便用极和缓的语气说道:“老六,你先沉住气,我跟你说点事儿。劈柴胡同,让他们给抄了…。”

  话还未完,肃顺猛然跳起⾝来,气急败坏问道:“什么,抄了?没有定罪先抄家,这是谁的主意?”

  “不知道。”端华已料到他有这样的反应,所以仍旧能够保持平静的态度“也还没有旨意,文博川带人就去抄了。不过,他倒还好,手下留情,让两个孩子带了点东西出来,住在我那儿。”

  肃顺意如⿇,焦忧不堪,在屋里疾步绕行,走不数步,突然停住脚问:“我那个‮险保‬箱,不知让他们打开了没有?”

  “你想呢?”

  “完了,完了!”肃顺脸⾊灰败,不知何时,已取得‮险保‬箱的钥匙在手,‮劲使‬往窗外一丢,在空庭铿锵的清响中,大声嚷道:“咱们完了!陈子鹤也完了!”

  他看得很准,但他不知道,陈孚恩即使没有给肃顺写过那些暧昧不明的信,禄位亦将不保。詹事府少詹许彭寿,在拿问顾命八大臣的诏旨初下时,便已上了一个折子,奏请察治援,意中所指,就是陈孚恩。许彭寿除了卑视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以外,其间自不免还涉及恩怨。陈孚恩倚附肃顺,曾硬生生挤掉许彭寿的⽗亲许乃普的吏部尚书,取而代之。其时正为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当焚园的那一刻,许乃普⽗子、沈兆霖、潘祖寅等人,还在圆明园值班,闻警仓皇,几乎命不保。而陈孚恩不念同在烽火危城,曾共患难之义,竟忍心利用肃顺的权势,对惊魂未定的许乃普,横施庒力,迫令告病,腾出吏部尚书的位子来给他。这样,不但使许乃普从此失去了拜相的机会,并且也是在那种艰难黯淡的⽇子里,犹如雪上加霜的一次打击。口虽不言,心情抑郁,为人子的许彭寿,自然要引以为大恨!而尤其使他不服气的是,陈孚恩本不具备当吏部尚书的资格。吏部为六部之首,历来非翰林出⾝不能当尚书,而陈孚恩的出⾝是拔贡。

  翰詹科道原许闻风言事,但当政者如果有意究其事,可以命令指名回奏,恭王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于是许彭寿复奏,痛劾陈孚恩,而钻营肃顺弟兄和载垣的门路的,又不止陈孚恩一个人,吏部侍郞⻩宗汉,户部左右侍郞成琦、刘昆,太仆寺少卿德克津太等等,形迹最密,京官朝士啧有烦言,于是也一起列名弹章了。

  弹章上有⻩宗汉的名字,恰好符合了恭王的心意。他的痛恨⻩宗汉,由于和议而来。早在咸丰七年冬天,⻩宗汉继叶名琛为两广总督,其时英俄两国兵舰已停泊吴淞口外,如果军事上没有把握,此时议和还不会太吃亏,所以当他赴广州到任,经过‮海上‬时,两江总督何桂清苦苦要留他在那里与洋人开谈判,但⻩宗汉知道广东民气昂,如果他在‮海上‬议和,到任必不为地方所,为了自己的前程,不顾一切,取道福建,到广州接了督署的大印。

  因为这一耽误,英法俄美四国联军內犯天津,而⻩宗汉在广州,还在合民心,以一股虚骄之气,鼓动民团作无谓的抗争,把局面越搞越坏。但亦终于由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经过‮国美‬的调停,与四国订立了“天津条约”规定关税税则,换约,以及还广州等等谈判,在‮海上‬开议。那时⻩宗汉已回到‮海上‬,桂良自然要问问他广东的情形,好作谈判的准备,那知道他竟避不作答。这种莫名其妙的态度,桂良一谈起来,就要动气。

  恭王在实际接触到‮际国‬涉以后,认为弄成这样不利的城下之盟,以及和议再一次决裂,演变成英法联军侵⼊京城,天子走避,只顾自己功名,不顾大局艰难的⻩宗汉要负大部分的责任。而这样一个误国的疆臣,因为依附肃顺的缘故,当时竟能调任四川总督,越发让桂良和恭王,咽不下那口气。

  因为这些缘故,陈孚恩和⻩宗汉的前程,当恭王复起的那一刻,就已注定终结,而当劈柴胡同肃顺家被抄,搜出那些暧昧不明的信以后,陈孚恩就连脑袋都有不保的可能。但办事有一定的程序,整治“援”必须等正犯先议了罪才能动手。

  梓宮是十月初三到京的,由德胜门进京城,东华门进噤城,奉安皇帝正寝的乾清宮,接着举行祭典,恩赏扈从‮员官‬,忙了两天,到了初五一早,六部九卿各衙门的堂官以及翰林、御史,齐集內阁大堂,等恭王和三位大学士一到,随即开始会议,公拟顾命八大臣的罪名。

  谕旨上指明派恭王召集这个会议,因此由他先发言。恭王事先是有了准备的,采取一种奉旨‮理办‬的态度,所以未曾开口,先从靴页子里掏出一张纸来,从容说道:“奉两宮太后面谕,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朋比为奷,专擅跋扈,种种逆行,令人发指。两宮面谕此三人的罪状,我给大家念一念。”

  他看着纸上的记录,念出载垣、端华、肃顺的罪名,共有八款:

  “一、大行皇帝弥留时,面谕载垣等立皇帝为皇太子,并无令其赞襄政务之谕,乃造作名目,诸事并不请旨,擅自主持。即两宮皇太后面谕之事,亦敢违阻不行。

  二、御史董元醇条奏皇太后垂帘等事,载垣等非独擅改谕旨,且于召对时言‘臣等系赞襄皇上,不能听命于皇太后。即请皇太后看折,亦为多余之事。’当面咆哮,目无君上。

  三、每言亲王等不可召见,意存离间。

  四、肃顺擅坐御座,进內廷当差出⼊自由,擅用行宮御用器物。

  五、內旨传取应用物件,肃顺抗违不遵。

  六、肃顺面请分见两宮皇太后,至召对时,词气之间,互有扬抑,意在挑拨。

  七、肃顺于接奉⾰职拿问谕旨以后,咆哮狂肆,目无君上。

  八、肃顺扈从梓宮回京,辄敢私带眷属随行。”

  念到这里,恭王把那张纸收了起来,接着又说:“还有载垣等人招权纳贿的情形,我想大家都也知道,涉于琐细,不必在这里列举了。至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这五个人,应得何罪?亦请各抒⾼见,以便秉公定议。不过有一层,我要特别向大家说一说,初九是登极大典的好⽇子,皇上践祚之初,不宜行诛戳之刑,所以我们要赶紧定议才好。”

  这话已说得很明⽩了,要行诛戮之刑,而且就在今天要决定,那还议些什么?翰林、御史中颇有人不以恭王的话为然,但要反驳,得先考虑一下后果,这一考虑,一个个便都默不作声了。

  不过许多耿直的人,惊诧不満的,还不止于恭王这种一手把持的态度,而是他所宣布的载垣等人的罪状,谁也不知道那八款大罪,究竟真的出于两宮太后之口,还是恭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反正第一款,也是最重的一款,是“加之罪”

  可以说与议的人没有一个不记得,在大行皇帝弥留之际,曾明发两道上谕,第一道是立当今皇帝为皇太子,另一道派定顾命八大臣,有“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十个字,那就决非载垣、端华、肃顺三个人的“造作名目”了。固然,也有人说这十个字是杜翰写旨的时候,自己加上去的,但既经大行皇帝生前认可,便无可争议。再退一步说,果真是载垣等人矫诏,则两宮太后早就应该说话,于今在顾命八臣,拿问的拿问、解职的解职,无从申辩举证之时,作此片面的指责,那是在上者诬陷臣下,令人不服。

  不服归不服,却是敢怒而不敢言。但就这样沉默着,已⾜以使恭王和三位大学士,觉得难堪,于是周祖培看着赵光说道:“蓉舫,你掌秋曹,该有话说呀!”

  今天这一会,虽由恭王主持,实际上全要由刑部承办,所谓“掌秋曹”的刑部尚书赵光,早就想说话了,只是为了礼貌,要让三位相国先表示意见,现在既然周祖培指名征询,那还客气什么?赵光咳嗽一声,清一清嗓子,用他那浓重的昆明口音,石破天惊地说了两句话。

  “大清律例上清楚得很!”他说“载垣、端华、肃顺,都是‘凌迟处死’的罪名。”

  云南口音虽然重浊,但听来沉着有力,所以赵光这两句话一出,每个人心头都是一震,对犯人本⾝来说,没有比“凌迟处死”再重的刑了!

  看到大家凝重的脸⾊,恭王反倒这样问:“凌迟,太重了吧?不能减一点儿吗?”

  “不能减!”赵光斩钉截铁地答道:“律例上载得明明⽩⽩,‘凌迟处死’的罪名,一共十二款,第一款就是‘谋反大逆’。坐实了这一款,就是凌迟,如果不是这一款,本可以不死,那就谈不到凌迟了!”

  赵光以刑部堂官的⾝分谈律例,没有一个敢轻易跟他辩驳,其实辩驳也是多余,在恭王宣布罪状时,便知载垣他们三个人,已经死定了。但凌迟处死,毕竟太‮忍残‬了些,就依八款罪名,肃顺独重这一点来说,载垣和端华,应该减刑,才算公平。

  “载垣和端华,是受肃顺的挟持,”文祥徐徐陈言“谋反大逆,亦有首从之分,似乎不可一概而论,还请公议。”

  “正是一概而论,”赵光抗声答道“律例明载,‘谋反大逆,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没有啥子例外!”

  赵光一口咬定了律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谁也没法替他们求情。而且“谋反大逆”的罪名,亦不适用“八议”中“议亲”、“议贵”的原则,所以大家虽都觉得载垣和端华,比肃顺更冤枉,但亦只有暗中叹息而已。

  “那么,其余的五个人呢?”恭王又问,这表示那三个人的罪名已定谳了。

  这五个人的罪名,原来也应该有轻重的区别,杜翰附和肃顺,形迹最明显,肃顺也把他当做心腹,机密大事,都曾与议,如果说载垣等人有谋反大逆的意思,则杜翰是不可能置⾝事外的,所以颇有人替他捏一把汗。

  幸好恭王另有衷曲,第一,他要维护他的至亲景寿,不愿苛求。其次,杜翰沾了他⽗亲杜师傅的光。杜受田善尽辅弼之责,才使得大行皇帝得承大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恭王怕人有这样的误会:说恭王当初未得帝位,都由于杜受田的缘故,宿憾未释,报复在他儿子头上。所以明知杜翰替肃顺出了许多花样,与其他四人不同,却不愿把他单独论处。

  因此,会议的结果,五个人是同样的处置:⾰职、充军‮疆新‬。一场大狱,至此定案,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纷纷散去。会议结果的奏稿,由刑部主办,赵光亲自督促奉天司的掌印郞中,借內阁典籍厅的地方,就近‮理办‬,好让恭王当天就能上奏。

  在这坐等的工夫中,恭王正好与三位大学士商量改元。十月初九登极,必须诏告新帝的年号“祺祥”二字,早经决定取消。周祖培主张用“熙隆”或者“乾熙”又不为恭王所喜,于是经文祥、宝鋆、曹毓瑛等人共同商议,拟了“同治”两字,此刻便由恭王亲自提出,征询內阁的意见。

  连周祖培在內,大家都说这两个字拟得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大家都不曾说。因为这两个字的妙处,只可意会,各有各的解释,在太后看,是两宮同治,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间看,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以号召人心,比李慈铭沿用宋朝的故事,建议用“熙隆”或“乾熙”是好得太多了。

  果然,这个年号,大为慈禧太后所欣赏,因为两宮同治,即表示两宮并尊,没有什么嫡庶之分了。当然,她也能体会到君臣同治的意思,特别是恭王那个“议政王”的衔头,正好是同治这个年号的注解。

  等年号的事谈定了,恭王随又面奏在內阁会议,定拟顾命八臣罪名的情形,同时递上了刑部主办的奏折。

  听说要杀人,慈安太后中突然跳,手⾜都有些发软了。慈禧太后自然也有些紧张不安,但她决不愿在恭王面前表现出“妇人之仁”的软弱,所以很镇静地把奏折看完,微皱着眉说:“六爷,凌迟处死,象是太厉害了一点儿。”恭王未及答言,慈安太后失声惊呼:“什么!还要剐呀?”

  “这是依律‮理办‬。”恭王把赵光引用的律例复述了一遍:

  “‘谋反大逆,不问首从皆凌迟处死’。”

  “这不好,这不好!”慈安太后大摇其头:“杀人不过头点地,⼲嘛呀,把人‮腾折‬得死去活来的。”

  恭王原来的意思,就不过把载垣、端华、肃顺杀掉了就算了,既然两宮太后都不主张凌迟,便即说道:“论他们的罪名,凌迟处死也不冤。如今两位太后要加恩减刑,也未尝不可。”

  “恩典是要给的。”慈禧太后是俨然仁主的口吻了“不过罪名有大小,刑罚也得有轻重。反正什么坏主意都是肃顺想出来的,所以我的意思,载垣和端华,应该跟肃顺不同。”

  她的话似乎未完,恭王便接着余音,大声说道:“不管怎么样,总归难逃一死!”

  “那就赏载垣和端华一个全尸吧。”

  “是!”恭王答应着,又补充了一句:“肃顺斩决,载垣、端华,赐令自尽。”

  一后一王,似乎在闲话家常之中,就处置了三条人命,使得坐在东边的另一位太后,內心震惊莫名!一个女人掌生杀之权,一句话就可致人于死,在她看来已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反常之事,而这生杀之权,在慈禧手里,举重若轻,杀人就象一巴掌打死蚊子那么不在乎,这太可怕了!他还记得,咸丰八年十月里,大行皇帝在肃顺坚持之下,朱笔勾决了大学士柏葰,回到圆明园同道堂,脸⾊苍⽩,冷汗淋漓,就象生了一场大病似的,以后两三天,也一直郁郁不,心里放不下那件事。如今杀的不止一位大臣,还有两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慈禧居然毫不在意地就下了这辣手,真是越发不可思议了!

  她一个人正这样心嘲起伏,动不已时,慈禧太后与恭王已谈到了其余的顾命五大臣,她首先就开脫了景寿,以此示惠于恭王“六额驸可怜巴巴的!姐姐,”她转脸跟慈安太后商议:“把六额驸的处分都宽免了吧?”

  慈安太后一时还有些茫然:“六额驸怎么了?”

  “不就是一案的吗?”慈禧太后答道:“那五个都定了⾰职充军的罪。不能这么笼统了事!六额驸是老实人,冤枉蹚了浑⽔,咱们要给他洗刷。”

  “那是一定的。”慈安太后说“不但六额驸,其余的能宽免也就宽免吧!和气致祥,别太过分了!”

  慈禧太后和恭王一齐点头,两个人所得而甘心的,实际上只有肃顺一个人,元凶在擒,廷议诛杀,原已心満意⾜,所以有不为已甚的想法,同时也感于慈安太后“和气致祥”这句话,正合着“同治”这个年号的精义,所以无不首肯。

  但是,他们也都知道,诏告天下的谕旨,要能让人摆在桌子上评论,既然宽免景寿,不得不再找一个人出来加重他的罪名,作为对照之下的陪衬。而这一个被牺牲的人,慈禧太后和恭王却有不同的看法。

  慈禧太后对杜翰深为不満,认为他应该充军,而恭王的看法到底要深远些,情势摆在那里,杜翰不能单独论罪,要单独论罪,他就是附和谋反大逆的从犯,刑罚又不止于充军。那一来要引起轩然大波,翻案的结果,可能连杀肃顺他们这三个人,都会为清议所不容。

  因此,恭王又把杜受田搬了出来,而且这话是看着慈安太后说的:“杜翰是杜师傅的儿子。”

  只这一句话,两宮都明⽩了,慈禧太后把嘴角一撇,作了个鄙夷的表情。

  为了要把那道明正典刑的谕旨,弄得冠冕堂皇些,在伸张天威之余,还有法外施仁的意味,所以恭王除了主张在军机最久的穆荫,应该比其他四人加重罪名以外,还建议两宮太后召见亲贵王公以及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亲自征询意见,然后宣示,分别减刑。

  能让天下臣民知道,恩出自上,自是慈禧太后所最赞成的事,当即准奏。接着又问了些登极大典准备的情形,以及外间的民心士气,和对于载垣等人被捕的反应,到快上灯时,恭王才退了出来。

  养心殿召对,虽不准太监在旁,但除非有御前大臣或御前侍卫严格执行关防的措施,否则天语外怈,是无论如何不可免的事,所以这时宮內已纷纷在谈论载垣、端华和肃顺将被凌迟处死这件新闻。许多太监和宮女,不知道什么叫“凌迟”但一说到“千刀万剐”的“剐”就没有一个不懂的了。

  懂虽懂,却没有谁见过。因此,在御茶房里,太监聚集休息之处,便都以此为话题,围着见多识广,形似老妪的六、七十岁的太监去请教。他们也没有见过,只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想象,说得活龙活现,而遇着另一种不同的说法,便难免发生没有结果的争执。

  有一个说“剐”刑称为“鱼鳞剐”用一张鱼网,罩在受刑的人⾝上,裹得紧紧地,让⽪⾁都从网眼里突了出来,然后用极锋利的刀,一片一片,细细脔割,到死方休。

  另一个说不对,剐刑没有那么⿇烦,也没有那么‮忍残‬,只是“扎八刀”额上两刀,片下两块⽪来,正好垂着盖住了双眼,前啂上两刀,如果犯人家里花够了钱,刽子手这时便暗暗在受刑的心窝上刺一刀,结果了命,以下双臂双股各一刀,就都毫无知觉,不感痛苦了。

  看起来是“扎八刀”比较合理可信,但另一个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于是展开辩驳,变成吵嘴,正闹得不可开时,有人喊道:“小安子来了!”

  这一喊,嘈杂的声音,立刻消失了。安德海现在是宮里的大红人,连敬事房的总管都得让他三分,所以大家等他一到,纷纷站了起来,年长品级⾼的,叫他“兄弟”年轻品级低的便尊他为“二爷”没有谁敢提名道姓称“安德海”更不用说是当面叫他“小安子”了。

  安德海也最喜聊闲天,一见大家这情形,便大模大样地问道:“你们刚才说什么来着?”

  “没有什么,”有一个谨慎的,抢着答道:“稀不相⼲的闲⽩儿。”

  “不对吧,”安德海瞪着眼说“我明明听见在吵什么,好大的嗓门儿!怕的慈宁宮里都听见了。”

  噤垣深远,御茶房的声音再大,慈宁宮里也不致于听见,这明明是安德海有意唬人,于是有个胆小的便说了实话:“在谈剐刑,一个说是‘鱼鳞剐’,一个说是‘扎八刀’,到底也不知怎么回事儿?”

  “剐谁呀?”安德海扬着脸,明知故问。

  “不是肃中堂他们三位吗?”

  “那一个肃中堂?”安德海厉声诘责,一双金鱼眼越发鼓了出来。

  看他这声⾊俱厉的神态,莫不吃惊,同时也不免奇怪,不知那一句话,在那一个字上触犯了他的忌讳?

  面对着満屋子被慑服了的太监,安德海飘飘然満心得意,气焰就更甚了,冷笑一声,环视四周:“已经⾰职拿问,大逆不道,马上就要砍头的人,还管他叫‘中堂’,你们是什么意思?哼!等着瞧吧!平常巴结肃顺的,可得小心一点儿!”

  因为有他这一句话,便有人为了挟嫌、求荣,或者脫卸⼲系,纷纷跑到他那里去告密。这是给了安德海一个讨好的机会。到了晚上,慈禧太后吃了燕窝粥,正将就寝时,他揣着一张名单,悄悄到了她⾝边。

  “奴才有事跟主子回。”他说“宮里有奷细。”

  “啊?”慈禧太后微吃一惊“怎么说?”

  “奴才是说,宮里有好些肃顺安着的奷细。”

  “对了!你倒提醒我了。”慈禧太后收起闲豫的神态,把脸沉了下来“第一个就是王喜庆,非重重办他不可。”

  “不止王喜庆一个。”

  “我也知道,决不止王喜庆一个。还有谁?你去打听打听。”

  “奴才已经替主子打听来了。”安德海从怀里取出名单,一个一个告诉给她听:“总管太监袁添喜,家里有几亩田,不知为什么,跟人打上了官司,找肃顺去说好话,好帮他赢官司。”

  “可恶!”

  “还有御膳房的太监张保、刘二寿,常往肃顺家送菜。每一次都得了肃顺的赏钱。”

  “还有呢?”

  “还有就是‘座钟处’的杜双奎了,他替肃顺修的两个表,前儿个自己已经出来了。”

  “就是自己了出来,也不能饶他!”慈禧太后吩咐:“传我的话,让敬事房把那些人捆起来,送到內务府,替我好好儿的审一审!”

  慈禧太后的懿旨一传,敬事房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把名单上所开的五名太监上了绑,押送到內务府慎刑司去审问。其时恭王正在那里,知道了这件事,怕被捕的那些太监,信口咬,把宮中搞得人心惶惶,生出别样是非,所以下令慎刑司,暂且把王喜庆等人收押,等他见了太后回来,亲自处理。

  等恭王到了军机处,前一天下午接到通知,准备两宮太后召见的人,除了桂良⾝体不适告假以外,其余的都到了。

  “老五六爷”惠亲王、惇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钟郡王奕诒、孚郡王奕漁E、睿亲王仁寿,军机大臣文祥、宝鋆、曹毓瑛,大学士贾桢、周祖培。刑部満汉两尚书,只召了绵森,因为赵光主用重典,特意不叫他来,表示这个“御前会议”完全是为了要减载垣等人的罪而召集的。

  朝廷的亲贵重臣,差不多尽于此了,平⽇关防严密的军机处,此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尤其是那些顶儿尖儿的贵人,如惠、睿两亲王,贾、周两相国等等,每人都随带了三四个跟班,捧着⾐包、烟袋,暖⽔壶,在景运门外侍卫值班的屋子里伺候,一会儿说,把某王爷的参汤取来,一会儿又说,某中堂冷了,要添一件坎肩,军机处的苏拉奔进奔出传话,几乎不曾停过。

  这糟糟的情形,一时还停不下来,因为昨天內阁会议的结果已经怈漏了,两王一相凌迟处死,是京城里从未听说过的大新闻,而且怡、郑二王,是两朝的顾命之臣,掌权多年,肃顺的气焰,更是如天之⾼,平时多少人仰望颜⾊而不得,这时自然都要看一看他们的真面目。而对肃顺,尤其要看一看他的下场,有些人是为柏葰不平,有些人则因为“五宇字”官钱号舞弊一案,办得太严,遭了池鱼之殃,倾家产的,把肃顺恨⼊切骨,打算着等他的囚车经过,要好好‮辱凌‬他一番。

  恭王一时不能“递牌子”请见两宮太后,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步军统领、顺天府、刑部各衙门都有紧急报告送来,说谣传载垣等人,今⽇行刑,九城百姓,倾巷而出,正门西城以及宣武门大街一带,人山人海,秩序不易维持。恭王怕惹出⿇烦来,正召集文祥、宝鋆、曹毓瑛和绵森在商量办法。

  大家的看法都相同,御前会议结束,随即降旨,立刻行刑,这三个步骤一开始就不能中断,这也就是说,宁愿事先稍缓,等部署好了再晋见两宮太后,比较妥当。

  好得是外间谣言虽盛,对事实真相,却不尽明了,都以为载垣、端华和肃顺是监噤在刑部大狱。刑部在西长安街与西江米巷之间的刑部街,与都察院、大理寺密迩,合称为“三法司”有名的肃杀之地,而以刑部为尤甚,此地原来是明朝的锦⾐卫,其中西北、西南两座俗称“天牢”官称“北所”、“南所”的诏狱,本来是明朝锦⾐卫的“镇抚司”专管抓人、杀人“驾帖”一出,魂飞魄散,不知道多少忠臣义士,死在里面。

  但是,明正典刑的“弃市”则是以宣武门外的闹区为刑场。照规矩,犯人绑出狱来,由刑部后门穿过西江米巷,沿正门西城,到宣武门一直往南,出骡马市大街与宣武门大街叉的十字路口,名为“菜市口”的地方,把七八糟的菜贩,临时赶一赶,清出一片空地,就是行刑之地。

  因此,这天看热闹的人,多集中在正门与宣武门之间的这个区域,不知道载垣等人是关在东城的宗人府,这就比较好办了。

  “得绕着路走,”宝鋆建议:“出哈达门,由骡马市大街到菜市口,不也一样吗?”

  旗人把崇文门叫做“哈达门”出崇文门,由骡马市大街向西到菜市口,殊途同归,而可以避开人群,自是个好办法,但消息不能走漏,否则仍是⽩费心机。所以恭王指示文祥,通知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在表面上,仍旧弹庒西城一带,暗中在骡马市大街,展开戒备,布成声东击西之计。

  他们还在从容商议,慈禧太后却已等得不耐烦了,‮出派‬內奏事处的首领太监来催问。恭王不便再延,一面命令文祥和宝鋆,分头通知有关衙门,照商定的办法即速部署,一面到外屋会齐了在待命的王公亲贵,进养心殿晋见两宮太后。

  未⼊殿门,恭王站定脚对惠亲王轻声说道:“五叔,回头该你老人家说话的时候,可别忘了!”

  “真是!老六,”惠亲王答道“你真当我七老八十的,老糊涂了?”

  “我只提你一声儿。”恭王笑道:“你老领头,请吧!”

  等太监揭开门帘“老五太爷”惠亲王领先进了养心殿东暖阁,他是大行皇帝的胞叔,分属尊亲,常朝免行跪拜礼,所以只朝上请了个安,此外由恭王带头,列班跪下磕头。两宮太后尊礼老臣,已预先嘱咐太监,把年龄最长的贾桢和周祖培扶了起来。然后分成东西两列,静候太后宣示。

  这还是两宮太后第一次召见这么多的亲贵重臣,自不免有些紧张,慈安太后原来想好了的几句开场⽩,一下子忘得无影无踪,无可奈何,只好看着右面轻声说道:“妹妹,你跟大家说一说吧!”

  就她不这么说,慈禧太后也预备开口了。她用块大手绢捂着嘴,微微咳嗽了一下,视线从“老五太爷”扫到末尾,那个官儿不认得,拿起银盘里的通称为“膳牌”的“绿头签”看了看,又是不认识的満文,随即看着恭王吩咐:“以后膳牌也得写上汉字才好。”

  “是!”恭王知道她的意思,便转脸说道:“绵森,你单给两位皇太后跪安报名。”

  “喳!”绵森响亮地答应了一声,弯着疾趋数步,在当中跪倒,自己报了三代履历,然后退回原处。

  于是慈禧太后拿起奏折说道:“內阁会议的折子,我们姊妹已经看了。载垣、端华、肃顺这三个人,在热河是怎么个专擅跋扈,你们大家都是亲眼看见的。亏得有恭王在京里留守,肃顺他们还有顾忌。要不然,那儿还有今天?”

  这是对恭王的表扬,他自然要谦虚一番:“全是列祖列宗和大行皇帝在天之灵的庇佑,臣何敢当圣⺟皇太后的奖饬?”

  “我说的是实话。”慈禧太后又说“谁是奷臣、谁是忠臣,我们姊妹全知道。肃顺他们的目无法纪,也不是一天了,那时大行皇帝精神不好,凡事力不从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你们今天都要体谅大行皇帝的心,如果以为大行皇帝是怎么样的宠信肃顺他们,可就错了。”

  大家齐声答应一个:“是!”“现在你们会议定罪,照大清律例处置,自然不错。不过,凌迟处死,到底于心不忍,我现在要问大家一句:载垣、端华、肃顺这三个人,到底有没有一点儿可以原谅的地方?”

  于是恭王向惠亲王看了一眼,这位“老五太爷”便代表亲贵发言:“载垣、端华、肃顺,罪大恶极,照国法处置,无可宽宥。至于法外之恩,臣等不敢妄议。”

  “嗯,嗯!”慈禧太后点点头,又指着贾桢、周祖培说:

  “你们俩是三朝的老臣,有话也可以说呀!”

  两位大学士相看了一眼,由贾桢陈奏:“臣等并无异辞。”

  “议政王呢?”

  恭王心想,慈禧太后实在不须多问了,这样问来问去,莫非另有主意?不如自己先作个暗示,于是含蓄地答道:“亲王弃市,似与国体有碍。应如何加恩之处,请两位太后圣裁。”

  这样一说,慈禧太后知道,已到了作结论的时候,便转脸向慈安太后征询意见:“载垣跟端华,就让他们自己去了结吧!”

  “嗯!”慈安太后容颜惨淡地答了一个字。

  “肃顺不能跟他们俩一样。”慈禧太后看着恭王又说“他不是亲王,绑到菜市口也不要紧。”

  “是。那是‘斩立决’。”

  “对了,斩立决!”慈禧转脸问道:“五叔,你看,这么处置还合适吧?”

  “议亲、议贵,全是两位太后的恩典。”惠亲王答道:“至于其余穆荫等人的罪名,由军机承旨‮理办‬,臣等不必参预。”

  “好!军机留下来。你们跪安吧!”

  等惠亲王他们退了出去,两宮太后跟军机大臣继续商议未了事宜。首先要派定执行谕旨的人,而名义则又不同,对肃顺,当然是“监斩”而对载垣和端华,因为赐令自尽,只称为“传旨”

  “监斩就仍旧派仁寿好了。”

  慈禧太后的人选,与恭王预拟的,不谋而合“臣也是这么想。”恭王又说“刑部还要派一个人去照料,载龄可以。请旨!”

  “载龄是谁啊?”

  “他是刑部右侍郞。”

  “好。”慈禧太后接着又说“宗人府那面,就让绵森去传旨。”

  “是!再请加派宗人府右宗正肃亲王华丰传旨,以华丰为主,绵森为副。”

  慈禧太后对于朝廷和八旗的制度,已经相当悉了,一听恭王的建议,立刻便了解了他作此安排的用意。宗人府左右宗正,分掌八旗宗室的“家务”镶蓝旗最早的驻区在西城,归右宗正管,所以非派华丰不可。而且肃亲王是太宗长子豪格之后,对怡亲王载垣来说,地位是比较超然的。

  安排好了这一切,就谈到景寿了“六额驸的处分,全免了吧!”慈禧太后吩咐。

  如果真是这么办,又何以服人心?所以反而是恭王不肯。折衷的结果是“着即⾰职,加恩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他的罪名,也改轻为“⾝为国戚缄默不言”了。

  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的罪名,是“于载垣等窃夺政柄,不能力争”而最倒霉的是穆荫,认为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已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了职充军,但也加了恩,由“发往‮疆新‬”改为“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其余的都是“即行⾰职,加恩免其发遣”

  商量已定,恭王他们四个人退回军机处,已有不少各衙门的司官,伸头探脑地在窥探,这都是来打听消息的。肃顺难逃一死,已是意料中事,但载垣、端华,情节不如肃顺之重,⾝分又是袭封的亲王,或者“上头”会有恩典。只要不死,便有复起之望,那些直接间接恃他们为奥援,或有别项利害关系的人,便好抢先一步为自己作打算。

  恭王当然知道他们的来意,下令警戒,由醇王以正⻩旗领侍卫內大臣的⾝分,‮出派‬乾清门的侍卫,把守隆宗门与內右门之间的军机处,远远地隔绝了闲杂人等。

  其时睿亲王仁寿,因为预先已知将有差使,留在军机处未走,刑部尚书绵森和右侍郞载龄,则在乾清门西的南书房待命,恭王派人把他们请了来,传述了旨意,请他们即刻分头办事,在⽇落以前,必须复命。

  于是仁寿、绵森和载龄,一起到了户部街宗人府。右宗正肃亲王华丰,已经等了好半天了,绵森说了经过,四个人关起门来,密议执行谕旨的步骤。

  睿亲王仁寿年纪大了,火气消磨,处事圆滑,首先就说:“我是监斩,不必跟肃六照面儿,回头我先在半截胡同官厅等着,事完以后,验明正⾝,我就好复命了。你们商量商量吧!这儿没我的事,我先回去菗一口儿。”说着,打个呵欠,站起⾝来向大家拱拱手,又叫着载龄的别号说:“鹤峰,预备好了,派人给我一个信。咱们半截胡同见。”

  等仁寿回府去菗大烟,载龄随即也赶回刑部,掌管刑狱的“提牢厅”主事,和掌管缉捕旗人逃亡的“督捕司”郞中,早已点齐了刽子手和番役,伺候多时,宣上堂来,下差使,旋又一起到了宗人府。

  其时载垣、端华和肃顺,已被分别隔离,端、肃兄弟由左司移置右司空屋。载龄已在路上盘算好了,到了那里,先只⾝去看肃顺。

  自移置以后,肃顺便知不妙,空屋独处,一筹莫展,唯一的希冀是能挨过十月初九登极大典的⽇子,就有不死之望,所以这几天在⾼槐深院之中,看⽇影一寸一寸消移,真有度⽇如年之感。因为如此,紧张得失去常态,偶有响动,立即惊出一⾝冷汗。偏偏那间空屋的耗子特多,一到晚上,四处奔窜,害得他通宵不能安枕,到⽩天倦不可当时,才和⾐卧倒打一个盹。

  当载龄来时,他正在倚壁假寐,听见锁钥声响,一惊而醒,睁大了眼,又惊又喜地问说:“鹤峰,你来⼲什么?”

  载龄由署理礼部侍郞,调为刑部侍郞,是肃顺被捕以后的事,所以他有此一问,载龄也不说破,只叫一声:“六叔!”

  载龄也是宗室,比肃顺小一辈,所以称他“六叔”这原是极平常的事,而在穷途末路,生死一发之际的肃顺,就这样一个称呼,便⾜以使他暖到心头,感动不已了。

  “难为你还来看我!”肃顺的眼眶都红了“鹤峰,你说,恭老六的手段,是不是太狠了一点儿?”

  “六叔,生死有命,你别放在心上。咱们走吧!”

  肃顺疑团大起:“到那儿去?”

  “內阁在会议,请你去申辩。”

  “好!”肃顺大为‮奋兴‬,立刻又显得意气豪迈了“只要容我讲话就行!这几年我的苦心,除了大行皇帝没有人知道,我跟大家说一说。”

  说完,跨开大步就走,载龄却又一把拉住了他:“六叔,慢着,你有什么话要说,这会儿说吧!”

  “咦!怎么?”

  “我进来一趟不容易。”载龄急忙又说“你有什么话要告诉府上,我好替你带去。”

  原来并无他意,肃顺的紧张消失了“‘府上’?哼,”他冷笑道“家都给抄了,还说什么‘府上’?”

  “六叙,这不是发牢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话,那就走吧!”

  “有话,”肃顺连连点着头“我那两个小妾,现在不知怎么了?”

  “放出来了。在那儿我可不知道。”

  “拜托你派人找一找,我那两个小的,面和心不和,请你开导她们,千万要和衷共济,好好过⽇子。我那两个孩子,要叫他们好好儿用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我一定把话带到。”载龄紧接着又问:“还有别的话没有?”

  他的意思是肃顺或有隐匿的财产,能把匿蔵的地点套出来,肃顺想了想,摇‮头摇‬说:“没有别的话了!”

  “那就走吧!”

  载龄抢在前面,急步而去,肃顺紧紧跟着,穿过一条夹弄,往左一拐,便是个大院子,站着十几个番役,有的提着刀,有的拿着铁尺,有的拿着绳子,还有辆没有顶篷的小车,一匹壮健的大⻩牛已经上了轭了。

  肃顺一看脸⾊大变,张皇四顾,大声喊道:“载龄!载龄!”

  载龄已走得不知去向,只闪出一个官儿来,向肃顺请了个安说:“请中堂上车!”

  “到那里?”肃顺气急败坏地问。

  “自然是菜市口。”

  “什么?”肃顺跳了起来,两眼如火般红,仿佛要找谁拚命的样子。

  那个官儿——提牢厅的主事,努一努嘴,一群番役拥了上来,七手八脚摘下了肃顺的帽子,把他推上车去,连人带座位一起,紧紧地缚住。

  肃顺一声不吭,只把双眼闭了起来,脸⾊灰败,但仍旧把头昂得很⾼,有种睥睨一切的味道。

  那提牢厅的主事,是从未⼊流的吏目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在刑部南北两所二十几年,大辟的犯人见得多了,有的一听绑赴菜市口,顿时庇滚尿流,吓得瘫痪,这是最好料理的一类。有的冤气冲天,狂蹦跳,把那股劲发怈过了也没事了。最难伺候的是怨毒在心,深沉不语,脑袋不曾落地以前,不知会想出什么怈愤的绝招来,得要加意防范。

  看肃顺的样子,正就是最难伺候的那一类。尤其棘手的是,堂官赵大人已经吩咐过,肃顺桀骜不驯,要防他破口大骂,但不准在他嘴里塞东西。塞上东西,腮帮子会鼓起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一定认为是有意封他的口,不免会引起许多无稽的流言。

  这差使就不好当了!那主事左思右想,只有哄骗一法,所以当那些番役为肃顺上绑时,他不住地喊:“绑松一点儿,绑松一点儿!”其实,他早就告诉了番役,不管他怎么说,不必理会,该如何便如何。他的话只是有意这样说说,好叫肃顺见他的情。

  等绑好了,他又走到肃顺面前,手里托着蛋大的一块栗木,叫道:“肃中堂!”

  肃顺把眼睛睁了开来,没有说话。

  “你老明鉴!”他说“上命差遣,⾝不由己。堂官代,怕你老路上发脾气,叫把这个玩意用上。何必呢?塞在嘴里,怪难受的!我就大胆违命不用了。不过我也有下情上禀,你老得体恤体恤我们,这一路去,千万别一嗓子喊出来。不然,可就送了我忤逆了!”

  肃顺依然不答,把那块栗木看了看,照旧闭上了眼。

  “走吧!”主事大踏步出了宗人府侧门,跨上一匹马,牛车辘辘,番役夹护,由正门东城穿过南⽟河桥,出崇文门,循骡马市大街,直赴西市。

  等肃顺一走,肃亲王华丰便要料理载垣和端华的大事了。他与绵森已经商量好了步骤,分头办事,绵森驱车⼊宮,去领明降的谕旨,华丰便备了一桌盛宴,派人把载垣和端华去请了来。

  见了华丰,载垣叫三叔,端华叫三哥,声音都有些哽噎了。

  “坐,坐!”华丰把他们引⼊客位,从容说道:“我没有想到叫我来接了‘右宗正’的差使!一直想来看你们俩,偏偏这几天事儿多,总算今天能菗个空,跟你们俩叙一叙。来吧,痛痛快快喝两钟!”

  载垣、端华连声道谢,把酒杯送到边碰一碰,载垣便赶紧放下杯子问道:“三叔,內阁会议过了吧,怎么说啊?”

  “还没有定议。要看上头的意思。”

  “上头?”载垣紧接着又问:“恭六叔是怎么个意思?”

  “谁知道呢?没有听他说,我也不便去打听。”

  “总得让我们说说话啊!”端华依然是那样鲁莽“难道糊里糊涂就定了罪?怎么能叫人心服呢?”

  华丰微笑不答,只是殷勤劝酒,然后把话题扯到了天气上,由深秋天气谈到西山红叶和秋冬之间的许多乐事。载垣和端华心里如火烤油煎般焦急,但旗下贵族讲究的就是从容闲雅,所以这时还不得不強作镇静,费力周旋。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华丰提到十月初九的登极大典,载垣急忙捉住话风中的空隙,喊了声:“三叙!”他说:“我跟你讨教,皇上的好⽇子,你看,我们能不能上一个折子叩贺大喜?”

  华丰懂得他的用意,这个折子,名为叩贺,实则乞怜,事到如今,丝毫无用,但也不必去拦他的兴头,所以徐徐答道:“大丧期间,不上贺折。不过,你们的情形不同,也不用有什么礼节仪制上的顾忌了。”

  “三叔,这一说,你是赞成喽?”

  “也未尝不可。”

  “既这么着,”载垣离座请了个安“得求三叔成全!”

  “请起,请起!”华丰慌忙离座相扶“只怕我使不上劲。”

  “只要三叔一点头就行了。请三叔给我一位好手,切切实实写一个折子。我把这个做润笔。”一面说,一面从荷包里挖出一支镶了金刚钻,耀眼生花的金表,递了过去。

  “你先收着,等我找到了人再说。不过…。”

  “怎么?”载垣极其不安地问。

  “等一等,等一等。”华丰做了个少安毋躁的手势“等一下再说。”

  这一等不用多久,进来一个人,悄悄走到华丰⾝边,轻声提示:“王爷,时候差不多了!”

  “喔!”华丰慢条斯理地取出表来看一看,同时问说:“绵大人回来了没有?”

  “来了!”

  “好了!”华丰起⾝向载垣招一招手:“两位跟着我来!”

  満脸疑惧的载垣和端华,拖着沉重的脚步,随华丰到了一座冷僻的院落中,进门一看,绵森带着一班司官和笔帖式,面⾊凝重地站着等候,载垣刚要开口,绵森已拱一拱手说道:

  “有旨意。两位跪下来听吧!”

  于是载垣和端华面北而跪,受命传旨的两人互看了一眼,华丰报以授权的眼⾊,绵森才自从人所捧的拜匣中,取出一道內阁明发的“六行”⾼声宣读。

  第一段是宣布罪状,第二段是会议定罪,念到“凌迟处死”这四个字,载垣和端华不约而同地浑⾝抖个不住,无法跪得象个样子。有人便要上去挟持,华丰摇摇手止住了。

  绵森看这样子,不必再一板一眼,把曹毓瑛精心结构的文章,念得字正腔圆,口中一紧,如⽔就下,念得极快,只在要紧的地方略慢一慢,好让载垣和端华能听得清楚。

  这以下就是最重要的一段了,绵森提⾼了声音念道:

  “朕念载垣等均属宗人,遽以⾝罹重罪,悉应弃市,能无泪下?惟载垣等前后一切专擅跋扈情形,实属谋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非特欺凌朕躬为有罪也。在载垣等未尝不自恃为顾命大臣,纵使作恶多端,定邀宽宥,岂知赞襄政务,皇考并无此谕,若不重治其罪,何以仰副皇考付托之重?亦何以饬法纪而示万世?即照该王大臣等所拟,均即凌迟处死,实属情真罪当。惟‮家国‬本有议贵、议亲之条,尚可量从未减,姑于万无可贷之中,免其肆市,载垣、端华均着加恩赐令自尽。即派肃亲王华丰、刑部尚书绵森,迅即前往宗人府,传旨令其自尽。此为国体起见,非朕之有私于载垣、端华也。”

  以下是关于肃顺由凌迟处死,加恩改为斩立决的话,绵森就不念了,只喊一声:“谢恩!”

  载垣和端华那里还能听清他的话?两个人涕泪纵横,放声大哭。华丰看看不是事,顿着⾜,着急地说:“这不是哭的时候!还不快定一定心,留几句话下来,我好转给你们家属!”

  这一说,总算有效果,载垣收拾涕泪,给华丰磕了个头说:“三叔,我没有儿子,不用留什么话,只求三叔代奏,说载垣悔罪,怡亲王的爵位,千万开恩保全,听候皇上选本支贤能承袭。倘或再⾰了爵,我怎么有脸见先人于地下?”说着又痛哭失声了。

  端华也没有儿子,怔怔地呆了半天,忽然大声嚷道:“我死了也不服!”

  “老四!”华丰厉声喝道:“事到如今,你还是那种糊涂心思。你虽无后,难道也不替你本房的宗亲想一想?”

  这是警告他不要再出“悖逆”之言,免得贻祸本房的亲属。端华不再作声了,咬一咬牙挣扎着要起⾝,便有个笔帖式上去把他扶了起来。

  这时绵森在半哄劝、半威吓地对付载垣,总算也把他弄得站直了⾝子,他也是由两个笔帖式扶着,与端华分别进了空屋。

  赐令自尽,照例自己可以挑选毕命的方法,但总不出悬梁服毒两途,所以两间空屋中是同样的布置,梁上悬一条雪⽩的绸带子,下面是一张凳子,另一面茶几上一碗毒酒,旁边是一张空榻。

  华丰和绵森等他们一转⾝进屋,便悄悄退了出去,这时只剩下几名笔帖式在监视。载垣‮腿双‬瑟瑟发抖,拿起那碗药酒,却以手抖得太厉害“叭哒”一声,失手落地,打破了碗。

  载垣又哭了,是呜呜咽咽象什么童养媳受了绝大的委屈,躲到僻处去伤心的声音。这时绵森已派人来查问两遍了,看看天⾊将晚,复命要紧,大家不由得都有些焦急。

  于是一个急的笔帖式,被查问得不耐烦,就在窗外大声说道:“王爷,快请吧!不会有后命了,甭等了!这会儿时辰好,你老就一伸脖子归天去吧!”

  说完这话,发现载垣,昂一昂头,似乎颇想振作起来,做出视死如归的样子,但才走了一步,忽又颓然不前,把个在窗外守伺的笔帖式,急得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

  就这时,绵森又‮出派‬人来探问了。一看载垣徘徊瞻顾,贪生恶死的情态,也觉得公事棘手,必须早想办法。于是两人商量着,预备去报告司官,替载垣“开加官”

  如果被赐令自尽的人,不肯慡慡快快听命,或者恋生意志特強,自己竟无法弄死自己,以致监临的官吏无从复命时,照例是可以采取断然处置的。在満清⼊关以前,类似情形,多用弓弦勒毙,但这样便成了绞刑,不是“自尽”以后有个积年狱吏,发明一种方法,用糊窗户的棉纸,又称⽪纸,把整个脸蒙住,再用⾼粱酒噴噀在耳眼口鼻等处,不上片刻,就可气绝。这个方法就称为“开加官”

  也许是载垣已经听见了窗外的计议,居然自己有了行动,窗外的人听见声音,赶紧向里窥看,只见他颤巍巍地一步一步走向凳子,但⾝子颤抖,‮腿双‬软,竟无法爬得上去。

  这就必须要扶持他一下了,看守的那个笔帖式推门直⼊,走到他⾝边说道:“王爷,我扶你上去!”

  载垣闭上眼,长叹一声,伸出手来,让他牵持着踏上方凳,双手把着⽩绸圈套,慢慢把头伸了进去。

  站在地上的那笔帖式,张大了嘴,一眼不霎地看着载垣,等他刚刚上了圈套,猛然省悟,立即异常敏捷地把他脚下的方凳往外一菗,载垣的⾝子立刻往下一坠,双脚临空,双手下垂,人象个钟摆似地晃着。

  载垣一生的荣华富贵,就这样凄凄凉凉,糊里糊涂地结束了。端华也是如此。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下场,比肃顺还略胜一筹。

  肃顺的囚车,一出宗人府后门,就昅引了许多路人,一传十、十传百,从崇文门到骡马市大街,顿时动。“五宇字”官钱号案中,前门外有好些商家牵累在內,倾家产,只道此生再无伸冤出气的希望,不想“报应”来得这么快!得到肃顺处死的消息,竟有置酒相贺的,此时当然不会轻轻放过,群相鼓噪,预备好好‮辱凌‬他一番。亏得文祥预先已有布置,由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出派‬人来,监视弹庒,肃顺的囚车,才得长驱而过。

  只是管得住大人,管不住孩子,受了教唆的孩子们,口袋里装了泥土石子,从夹道围观的人丛中钻了出来,发一声喊,投石掷十,雨点般落向肃顺⾝上。此起彼落,不多一刻的工夫,肃顺便已面目模糊,形如鬼魅了。

  就这样,越到菜市口,人越拥挤,直到步军统领右翼总兵‮出派‬新编的火营士兵来,才能把秩序维持住。

  其时菜市口的摊贩,早已被撵走了,十字路口清出不大的一片刑场,四周人山人海,挤得大呼小叫,加上衙役们的叱斥声、⽪鞭声,这一片喧哗嘈杂,几乎內城都被震动了。

  向来菜市口看杀人,只有市井小民才感‮趣兴‬,但这天所杀的人,⾝分不同,名气太大,冤家甚多,所以颇有大买卖的掌柜,甚至缙绅先生,也来赶这场热闹。他们不肯也无法到人群里去挤,受那份前贴后背,连气都不过来的活罪,这样,就只好在菜市口四面,识的商铺里去打主意了。其中有家药铺,叫做“西鹤年堂”据说那块招牌还是严嵩写的,这话的真假,自然无法查考,但西鹤年堂纵非明朝传到现在“百年老店”的称呼是当得起的,所以老主顾极多,这时都纷纷登门歇脚。西鹤年堂的掌柜,自然竭诚招待,敬茶奉烟,忙个不了。

  客人们虽然大都索昧平生,但专程来看肃顺明正典刑而后快,凭这一点上的臭味相投,就很容易谈得投机了。一个个不是大发受肃顺所害的怨言,便是痛骂他跋扈霸道,罪有应得。

  愤恨一怈,继以感慨,有个人喟然长叹:“三年前肃顺硬生生送了柏中堂一条老命,那时何曾想到,三年后他也有今⽇的下场?”

  “这就是报应!”另一个人接口说道:“杀柏中堂那天,我也来看了。柏中堂坐了蓝呢后档车,戴着大帽子,红顶子自然摘下来了,先到北半截胡同,官厅下车,好些个尚书、侍郞陪着聊闲天。”

  “这就不对了!”有人打断他的问道:“命在顷刻,那还会有这分雅兴聊闲天儿。”“这有个缘故。大家都以为柏中堂职位大了,官声也不错,科场弊案也不过是受了连累,皇上一定会有恩典,刀下留人,饶他一条活命。就是柏中堂自己也这样想,所以到了北半截胡同,还叫他大少爷赶快回府里去收拾行李,柏中堂自己估量着是个充军的罪名,一等朱笔批下来,马上就要起解。打算得倒是満好,谁知道事儿坏了!”

  “怎么呢?坏在谁手里?”

  “自然是肃顺。”那人又说“当时只见来了两挂漂亮的车子,前面一辆下来的是刑部尚书赵大人,一进官厅,就号啕大哭。柏中堂一看,脸⾊就变了,跳着脚说:‘坏了,坏了,一定是肃六饶不过我。只怕他也总有一天跟我一样。’这话果然说中了。”

  “肃顺呢?不是说肃顺监斩吗?他见了柏中堂怎么样?”

  “是啊!后面那辆车子,就是肃顺,扬着个大⽩脸,简直就是个曹。这小子,真亏他,进了官厅,居然还跟柏中堂寒暄了一阵子。你们各位说,这个人的奷,到了什么地步了?”

  “这个人可厉害了。说实在的,也真是个人才!”

  此时此地,有人说这句话,便是冒天下的大不韪了。于是立刻有人怒目相向。

  此人姓方,是个內阁中书,这时虽是穿着便⾐,但西鹤年堂的主人,是认识他的,眼见客人与客人之间,要起冲突,做主人的不便袖手不管,所以急忙上来打岔。

  “方老爷!”他顾而言他地说“你请进来,我在琉璃厂,买了一张没有款的画,说是‘扬州八怪’当中,不知那个画的,请你法眼来看一看。”

  “好,稍等一等。”那方老爷对怒目相向的人,毫不退让,朗声昑道:“‘国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知人论世,总不可以成败论英雄。”

  “倒要请教!”有人脸红脖子耝地,跟他抬杠了“肃顺⾝败名裂,难道不是咎由自取?”

  “不错,肃顺⾝败名裂,正是咎由自取,然而亦不能因为他⾝败名裂,就以为他一无可取。”

  “啊!此人可取?可取在那里?”

  “难道他的魄力不可取?事事为大局着想不可取?”

  “何以见得?”

  “自然有有据!喔,对不起,我先得问一声,这里有旗下的朋友没有?”

  做主人的四周看了一下,奇怪地答道:“没有啊!”“没有我可要说实话了!”方老爷显得有些动了“肃顺总说旗人糊涂不通,只会要钱。他们自己人不护自己人的短,这不是大公无私吗?”

  这是个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反驳,只得保持沉默。

  “肃顺要裁减八旗的粮饷,可是前方的支应,户部只要调度得出来,一定给。这难道不是为大局着想?”

  这一下有反应了“不错!”有人说道“前方那杆没有子儿,京城里旗下大爷那杆‘’,可以呑云吐雾,这不裁减他们的粮饷,可真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就是这话罗。”

  一句话未完,只听外面人声动,车声辘辘,隐隐听得有“来了,来了”的声音,大家顾不得再听方老爷发议论,一拥而出。西鹤年堂的小学徒,随即搬了许多条凳出来,在门口人嘲后面,硬挤下去摆稳,让那些客人,好站到上面去观望。

  来倒是有车来了,两辆黑布车帷的后档车,由王府护卫开道,自北而南,越过十字路口,驶⼊北半截胡同。

  “这不是囚车,囚车没有顶。大概是监斩官到了。”方老爷说。

  他的话不错,正是监斩的睿亲王仁寿和刑部侍郞载龄到了。进⼊北半截胡同,临时所设的官厅,自有刑部的司官上来侍候。载龄皱着眉说:“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人!回头你们要好好当差,这个差使要出了纰漏,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别的倒不怕,就怕这一层,照例犯人要望北谢恩,看样子肃顺不见得肯跪下,那该怎么办?得请王爷和载大人的示!”

  这一问把载龄问住了。此人的才具本来平常,因缘时会,正当恭王在八旗中收揽人心,准备与肃顺对抗的时候,看他既是“⻩带子”又是翰林出⾝,当差小心殷勤,易于指挥,所以提拔了他一把。把他调补为刑部侍郞,与用肃亲王华丰为右宗正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因事遣人。载龄接事以后,最主要的一件差使,就是来监斩,能把肃顺的脑袋,顺顺利利地拿下来,便是大功一件。

  此刻听属官的报告,顺利不了,倘或出什么差错,秩序一,这么多人,狼奔虎突,会踩死几十个人,那一来就把祸闯大了。兴念及此,不仅得失萦心,而且祸福难测,所以立刻就显得焦灼异常。

  迫不得已只好向仁寿请教“王爷!”他凑近了说“该怎么办?听你老的吩咐!”

  睿亲王仁寿是个老狐狸,听他这话的口气,大为不悦,心里在想:如果虚心请教,我还替你担待一二,若以为可以卸责那就错了!因此不动声⾊地答了句:“我可没有管过刑部,这件事儿上面,完全外行。”

  就这两句话,不仅推得一⼲二净,而且还有嘲笑他外行不配当刑部侍郞的意味在內。载龄也知这位王爷不好伺候,只得忍着气陪笑道:“不瞒王爷你说,我才是个大外行。你老见多识广,求你指点吧!”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仁寿随随便便地答道:“我就不相信,这么多人伺候不了一个肃顺。”

  “不怕肃顺不能就范,怕的是百姓起哄。”

  “笑话!”仁寿是大不以为然的神⾊“又不是杀忠臣,百姓起什么哄?”

  “啊!”一句话提醒了载龄,探骊得珠,懂了处置的要诀了。于是转过脸来,摆出堂官的架子,大声吩咐:“肃顺是钦命要犯,大逆不道,平⽇荼毒百姓,大家都恨不得食其⾁、寝其⽪,如果他伏法的那会儿,还敢有什么桀骜不驯的样子,那是他自找苦吃,你们替我狠狠收拾!他要不肯跪,就打折了他的狗腿,他要胡言语,你们掌他的嘴!”

  这都是管刑狱的官吏优为之事,所以堂下响亮地答应一声:“喳!”又请了安,转⾝退出,自去布置。

  堂上两人,静等无聊,各找自己的听差来装⽔烟“噗噜噜,噗噜噜”地,此起彼落,噴得満屋子烟雾腾腾。

  突然间,外面人声嘈杂,刑部官吏来报:“肃顺快到刑场了!”

  肃顺从骡马市大街行来,快到菜市口了,提牢厅的主事骑马领头,番役和护军分行列队,沿路警戒。中间囚车上的肃顺,已经狼狈不堪,但一路仍有人掷石块,掷果⽪,他也不避,只闭着眼逆来顺受,惟有嘴在不住嗫嚅,不知是菗搐,还是低声在诅咒什么人。

  这时人嘲汹涌,秩序越发难以维持,火营的兵勇,端起托,在人头上凿,结果连他们也卷⼊人嘲,随波逐流,做不得自己的主张了。

  就这拥挤不堪的时候,宣武门大街上又来了一辆车。步军统领衙门的武官,率领八名骑兵,在前开道,十分艰难地穿过菜市口,到北半截胡同官厅下马,接着,车也停了,下来的是都察院掌京畿道的监察御史。依照“秋决”的程序,由刑部拟定“斩监候”的犯人,在秋后处决的那一天,一律先绑赴刑场,临时等皇帝御殿,朱笔勾决,再由京畿道御史,赍本到场,何者留,何者决?一一宣示,方可判定生死。肃顺的“斩立决”虽出于特旨,但为了表示郑重起见,袭用这个例子,这位“都老爷”此行的任务就是颁旨。

  其时官厅外面的席棚,已经设下香案,睿亲王仁寿和刑部侍郞载龄接了旨,随即升上临时所设的公案,主管宗人府属下刑名的直隶司郞中,依礼庭参,静候发落。

  仁寿问道:“肃顺可曾带到刑场?”

  “已经带到了。”

  “他怎么样?”

  “回王爷的话,肃顺颇不安分。”

  “噢?”仁寿转脸向载龄征询意见:“旨意已到,不必再等什么了。我看早早动手吧?”

  “王爷见得是。”

  “好了!”仁寿向直隶司的郞中吩咐:“传话下去,马上开刀!”

  “是!”直隶司郞中,疾趋到席棚口,向守候着的执事吏役,大声说道:“斩决钦命要犯肃顺一名,奉监斩官睿王爷堂谕:‘马上开刀!’”

  “喳!”堂下吏役,齐声答应。飞走奔到刑场去传令。同时载龄也离了公座,走出席棚,由直隶司郞中陪着,步向刑场。

  刑场里——菜市口十字路街心,肃顺已被牵下囚车,面北而立,有个番役厉声喝道:“跪下!”

  这时的菜市口,除了南北两面维持一条极狭的通路以外,东西方向的路口已经塞住了,但人山人海的场面中,肃静无声,所以番役那一声喊,显得特别响亮威严。大家都踮起了脚,睁大了眼,把视线投向肃顺,要看他是何表示?

  一直闭着眼的肃顺,此时把双眼睁开来了,起初似有畏惧之⾊,但随即在眼中出现了一种毒蛇样的凶焰,把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嘴都扭曲了!胆小的人看见这副狞厉的神⾊,不由得都打了一个寒噤。

  “跪下!”那番役站在他前方侧面,有一次大喝“谢恩!”

  “恩”字的余音犹在,被反绑着双手的肃顺,猛然把头往前一伸,好大一口痰唾吐在那番役脸上。

  “恭六,兰儿!”肃顺跳起脚来大骂:“你们叔嫂狼狈为奷,⼲的好事!你们要遭天谴!兰儿,你个妇…。”

  如何容得他再破口大骂?被唾的那番役,顾不得去抹脸上,伸出又厚又大的手掌,揸开五指,对准肃顺的嘴,一掌过去,把它封住。

  这一动上手,就不必再有保留,在后面看守的那个番役,举起铁尺,在肃顺膝弯里,狠狠地就是一下。只怕肃顺从出娘胎以来,就未曾吃过这样的苦头,顿时疼得额上冒出⻩⾖大的汗珠,胖大的⾝躯一矮,双膝跪倒,上半⾝也要瘫了下去,后面那番役容不得他如此,捞住他的辫子,‮劲使‬往上一提,总算是跪定了,但一颗脑袋,还在扭着。

  其实披红挂彩,手抱薄刃厚背鬼头刀的刽子手,已经在肃顺的左后方,琢磨了半天了。刑部提牢厅共有八名刽子手,‮出派‬来当这趟“红差”的,自然是脑儿尖儿,这个人是个矮胖子,姓魏,外号叫“魏一咳”是说他刀快手也快,咳嗽一声的工夫,就把他的差使办好了。

  “魏一咳”的手快心也狠,其实这又不仅他为然。刑部大狱,又称“诏狱”狱中的黑暗,那怕是汉文帝、唐太宗,都难改⾰。到了明朝末年,阉专政,越发暗无天⽇。清兵⼊关,一仍其旧,刽子手和狱吏勒索犯人家属,有个不知何所取义的说法,叫做“斯罗”方法的‮忍残‬,简直就是刮骨敲髓。每年秋决,无不要发一笔财,得钱便罢,不如所,可以把犯人‮磨折‬得死去活来。

  秋决之⽇,从狱中上绑开始,就有花样,纳了贿的,不在话下,否则就反臂拗腿,一上了缚,不伤⽪⾁伤筋骨,等皇帝朱笔勾决,御史赍旨到场,幸而逃得活命,也成了残废。如果是凌迟的罪名,而犯人的家道又富裕,那勒索就无止境了。刽子手自己扬言,有这样的“本领”活活肢解,犯人到枭首时才会断气。倘或花⾜了钱,一上来先刺心,得个大解脫,便无知无觉,不痛不庠了。

  至于一刀之罪的斩决,看来好象搞不出花样,其实不然。事先索贿不遂的,他们有极无赖的一计,把落地的人头,蔵了起来,犯人家属要这个人头,好教⽪匠了起来,⼊棺成殓,便得花钱去赎。如果花了钱,要求不致⾝首异处的,那才真的要看刽子手的本领了,本领不够,一刀杀过了头,犯人家属自然不会再给钱。

  说“斩”说“砍”实在都不对,应该说“切”反手握刀,刀背靠肘,刀锋向外,从犯人的脖子后面,推刃切⼊。大致死刑的犯人,等绑到刑场,一百个中,倒有九十九个吓得魂不附体,跪都跪不直,于是刽子手有个千百年来一脉相传的心法,站在犯人后方,略略偏左,先起左手在他肩上一拍,这时的犯人,草木皆兵,一拍便一惊,⾝子自然往上一长,刽子手的右臂随即推刃,从犯人后颈骨节间切进去,顺手往左一带,刀锋拖过,接着便是一脚猛踢,让尸⾝前仆。这一脚踢得要快,踢得慢了,尸腔子里的鲜⾎往上直标,就会溅落在刽子手⾝上,被认为是一件晦气之事。

  刽子手都会这一“切”本领⾼下,在那一拖上面,拖得恰到好处,割断了喉管,一层⽪仍旧连着,总算⾝首未曾异处,对犯人的家属来说,便是慰情聊胜于“断”了。

  魏一咳便有这种头断⽪连的手段,凭这一刀,挣下了一份颇可温的家私。他平生奉旨杀人无其数,每年秋决的那一天,十几二十个人伏法,片刻之间,人头滚滚,不当回事,但从前两年科场案起,魏一咳开始感到,⼲他这一行不是滋味了。

  戊午科场案,处斩的一共七个人,提牢厅一共‮出派‬四名刽子手,魏一咳领头,却最轻松,因为他虽预定“伺候”柏中堂,可是同事都开玩笑,说他也是“陪斩”因为都料定柏葰必蒙恩赦,魏一咳无须动刀。

  谁知真的要动刀了。“驾帖”一下,相顾失⾊,魏一咳尤其紧张。一位老中堂,又是读书人,不曾犯下什么谋反大逆的案子,竟也象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室而又谋杀本夫的坏蛋那样,在这菜市口毕命,这一刀,好难下手。

  而无论如何罪不至死的柏中堂,虽受冤屈,却无怨言。魏一咳眼看他颤巍巍地望阙谢恩,眼看他闭上双目,闭不住泪⽔,更有那柏中堂的家属,跪在一旁,哭得力竭声嘶,这摧肝裂胆的景象,简直让魏一咳震动了。等杀完柏中堂,心里窝窝囊囊地,三个月没有开过笑脸。

  现在轮到杀肃顺的头,这让魏一咳又震动了!⼲他们这一行的,最相信因果报应之说,肃顺害死了柏葰,结果落得同样的下场,这不是冥冥之中,丝毫不慡的“现世报”?他从昨天得到消息,说肃顺要凌迟处死,知道这趟“红差”一定落在自己⾝上,跑去找着⽩云观的老道,聊了一⻩昏,回来跟他子儿女表示,等料理完了肃顺,他决定要辞差了。

  因此,这是他封刀以前的最后一趟差使。平生杀过两位“相爷”这到“大酒缸”上,三杯烧刀子下肚,谈起来也算是件很露脸的事!所以他聚精会神地,决心要漂漂亮亮杀这一刀。杀柏中堂那次,想替他把脑袋连着,却因为手有些发抖,推刃之际,失掉分寸,还是把个头切了下来,这在魏一咳自觉是种羞辱。

  但看肃顺扭来扭去不安分的样子,却是个不容易料理的。但载侍郞“行刑”的口令已下,提着肃顺辫子的番役把手也松开了,这一刻无可再延,魏一咳心知拍肩无用,换了个花样,微微挫⾝,相好了部位,轻轻喝道:“看前面,谁来了?”

  等肃顺头一抬,伸长了脖子,魏一咳右肘向外一撞,从感觉中知道恰到好处,于是略略加了些劲,刀锋拖过,提脚便踢——慈禧太后的愿望,终于达到了。

  睿亲王仁寿和刑部侍郞载龄进宮到了军机处,恰好肃亲王和刑部尚书绵森也在那里,分别向恭王说了经过,就托军机处代为办了会衔呈奏的折子,正式复命。

  一⽇之间杀了两个“铁帽子王”一个协办大学士,这是从开国以来所未有的大刑诛,所以朝中大臣,多深受刺,那一来,就把登极大典这件喜事的气氛冲淡了。

  但在另一方面,所谓“三凶”的被诛,余波不息。从宮內到民间,处处在谈论此事,而且论调有转变的趋向,惋惜多于遣责,同时也有人认为处置太过。其中最深的一种见解是:载垣、端华,尤其是肃顺,既为大行皇帝所信任,自然有他们的长处和功劳,难道先帝宾天,百⽇未満,这三个人就会变得一无可取,十恶不赦?岂不是太不可思议!倘又说,这三个人本来就是坏蛋,本不该重用,那不就等于指责先帝无知人之明?

  这些论调,在前一两天已可听到,等肃顺的人头落地,说公道话的就越发多了。当然,那只是私下谈论,但已⾜可使恭王不安了。

  煌煌上谕中一再強调的是祖宗家法,倘或清议流播,说“今上”行事,有违先帝本心,对于士气民心,大有影响,而“今上”童稚,大政出于议政王,这样,谁应负责?不言自知。

  这就是恭王不安的由来。

  为此,当夜他就在鉴园召集心腹密谈,研究针对这一情势所应采取的对策。

  “当然以‮定安‬人心为本。”文祥在这种场合,向来是敢言的“我们旗人中,有这么个说法:三朝的老臣,说砍脑袋就砍脑袋,一点不为先帝留余地…。”

  恭王气急了,大声打断他的话,倒象是在跟他争辩:“那是肃顺他们不给人留余地,怎么说是我们不给先帝留余地?”

  “不错!”文祥安详地答道:“可是肃顺已经伏法了,不会有人再多提他的不对了。”

  “人总是将人比已。”宝鋆也说“对宗室得要赶紧安抚,别让肃顺他们的余,有挑拨离间的可乘之机。”

  “如何挑拨离间?”恭王极注意地问:“是那些人?”

  “这你就不必问了。”老成持重的桂良,半相劝,半命令似地说“反正就是刚才博川转述的那些话,搞得人人自危,动不安。”

  恭王很深地点一点头,把自己的心定下来,接纳了大家的建议,很有力地说了一句:“对!应该安抚。”

  于是宝鋆说了办法:“先下个明发,由宗人府宣谕宗室,申明我宗室自开国以来,夹辅皇室,公忠久著,今后自然仍是亲亲为重,仍望各自黾勉,以备量材器使。如果不自检束,则载垣、端华等以亲王大臣,尚且不能屈法市恩,何况闲散宗室?”

  这番意思,恩威并用,冠冕堂皇,大家都认为说得很好。但是空言宣慰,显然还不大够,因此文祥又把少詹事许彭寿奏请“查办援”那个折子提了出来,主张处置的方法,应力求缓和。

  “怎么样的缓和?象陈孚恩这样可⼊‘奷佞传’的人物,还不重办,如何整饬政风?还有⻩宗汉,误国之罪,岂可不问?”

  恭王的话,听来义正辞严,一时不能不办他们的罪,所以桂良提议,予以⾰职的处分。

  恭王认为处分太轻,于是再又定了“永不叙用”此外侍郞刘琨、成琦,太仆寺少卿德京津太,候补京堂富绩,也是⾰职,但无“永不叙用”四字,将来便仍有起复的希望。

  定议以后,次⽇上朝奏对,恭王首先就陈明了‮定安‬政局,励人心的那番意思。两宮太后,自然准奏,立即拟旨进呈。此外还有许多例行的政务,也都一一依议,很快地处理完了。一直不曾开口的慈安太后,此时有话要问:“载垣、端华、肃顺他们,昨天说了些什么话?”

  肃顺的悖逆之声,恭王已经知道,自然不会上奏,载垣跟肃亲王说的话,他却不便隐瞒,当即答道:“只有载垣有话,他还念着怡亲王那个爵位。”

  “他的爵位怎么样?”慈禧太后立即接口问道:“应该把他⾰了吧?”

  “跟圣⺟皇太后回奏,这怕不行!”

  “怎么呢?”

  “怡、郑两王,都是‘世袭罔替’,本人犯罪怎么样处置都可以,他们的爵位是另一回事。”

  “那应该怎么办?归他们的儿子承袭?”慈禧又说“载垣没有儿子,端华的儿子是肃顺的,更不是什么好种!”

  “就算他们有儿子,也不一定可以承袭。照规矩,由本房近支中挑贤能的袭封。”

  “归谁挑呢?”

  “自然是皇上挑。”说了这一声,恭王觉得不妥,立即又接了一句:“先由宗人府会同军机上共同拟定,请旨‮理办‬。”

  这前后不符的话风,慈禧太后已经听出来了,封一个亲王是极大的恩典,她不肯轻易放弃,便看着慈安太后说道:“慢慢儿看看再说吧!要挑当然得好好挑,也叫大家心服。”

  “嗯!这话不错。”

  “这怡亲王的‘世袭罔替’,我听大行皇帝说过,给得也太过分了些,原是雍正爷格外的恩典。”说到这里,慈禧太后突然转脸喊一声:“姐姐!”

  “嗯!怎么?”

  “我说,六爷的功劳,不比当初怡亲王大得多吗?”

  “当然大得多。”

  “既然如此,我有句话,今天不能不说了!”

  慈禧太后的神态,忽然变得异乎寻常的郑重。这一来不但恭王和全班军机大臣,要屏息静听,连慈安太后都张大了眼望着她。

  “我想,大行皇帝一定也跟姐姐说过这话。”慈禧太后看着慈安,用这句话作一个引子,接下来便面对群臣,用肃穆低沉的声音,宣示往事:“是今年过年的时候,记不得是年初一还是年初二,我伺候大行皇帝看折子,随后就谈到京里,逢年过节,又是逃难在外,大行皇帝自然少不了有感慨啦!大行皇帝最惦念的是六爷,叹着气跟我说,兵荒马的,我把老六丢在京里办抚局,事情棘手,只怕这个年都不能好生过!’”

  恭王不知道她的这些话是真是假?但自然宁可信其有,所以趁她语言暂停的间隙,表示了他应有的感念先帝的态度,以极其哀戚的声音说道:“先帝眷顾之恩,天⾼地厚,如今弓剑归来,音容已渺,此为臣最伤心之事!”

  “谁说不是呢?”慈禧用手绢擦一擦鼻子,接着又说:“先帝也跟我说过,当年在书房里的故事,说哥儿俩,琢磨出来刀法跟法的新招儿。老爷子给赐名‘棣华协力’,给刀赐名‘宝锷宣威’。”

  这段话倒是不假,同时慈安太后也听大行皇帝谈过,所以点点头说:“不错,有这个话。”

  这一来好象是替慈禧作了证,她便越发讲得象煞有介事了:“先帝又说,十几丧⺟,全靠康慈皇太后抚养,所以弟兄之间,他跟六爷的情分,是别的兄弟比不了的,去年秋天逃难到热河,把个千斤重担,扔了给六爷,洋人不大讲理,六爷主办抚局,不知受了多少委屈?京城里转危为安,可真不容易,按理说,应该象当年雍正爷待怡亲王一样,给个‘世袭罔替’。”

  听得这段话,连慈安太后在內,无不诧异,但虽是可疑之事,因为一则太后之尊,二则死无对证,谁也不敢表示不信,只睁大了眼,静等她继续往下说。

  “当时我听了这话,自然要请问,我说:‘那么皇上为什么不降旨呢?’你们知道先帝怎么说?”慈禧太后停了一下,自问自答:“先帝叹口气说:‘肃六不赞成!’又跟我说:‘你把我这话搁在心里,谁面前也别说。等回了京,我再降旨。那时肃六要反对也没用。’”

  原来先帝还有这段苦心!包括恭王在內,谁也不能尽信她的话,唯有忠厚的慈安太后,认为先帝是个重感情的人,而慈禧也没有捏造的必要,所以接着她的话说:“既然这个样,咱们得照先帝的话办!”

  “对了,我正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看着桂良吩咐:“桂良,你叫人写旨来看,恭亲王世袭罔替,特别要声明,这是先帝的遗言。”

  桂良还未答言,恭王已含泪在目,俯伏在地,碰头辞谢:“臣不肖,有负先帝的期许。实不敢当此殊恩,请两位皇太后,千万收回成命。”

  “这是先帝的意思,而且论功行赏,也应该给你这个恩典。”慈禧太后又说:“有罪不罚,有功不赏,试问还有谁肯替朝廷实心办事?”

  “太后圣明,臣实无功。滥叨非分之荣,臣实不安于心。这不是臣矫情,是…。”因为清议可畏,说这“世袭罔替”的恩典,不过杀肃顺的酬庸,但却不便明言,唯有连连磕头。

  看这样子,慈禧太后只得暂时搁置。等退了出来,恭王赶紧又上了一个谦辞的折子,措词极其切实。两宮太后商量了半天,决定“姑从所请”等皇帝成年亲政以后,再行‮理办‬。

  目前先赏食亲王双俸。

  下一天,十月初八,到底把这通谕旨,降了下去。恭王心里有数,这不是什么先帝的“恩旨”只是慈禧太后,希望他赶快把垂帘章程议了出来的表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