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2)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一》,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深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头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京北,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监二人,清太宗付与汉军旗人⾼鸿中、鲍承先监收。⾼、鲍二人遵密计行事,据《清太宗实录》所载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语云:‘今月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听窃,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袁崇焕下狱。”
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中“蒋⼲盗书”故事的翻版。事实上,清太祖时曾将《三国演义》译为満文,作为兵书。清太宗确为有心用此反间计,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对崇祯“竟堕此等下劣诡道,自坏万里长城”深致感叹。后⼊读史,尚有余憾,则在当时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论中痛切陈词如此。倘或中式,闱墨发刻,天下皆知,则谤讪君上,必有巨祸。是故“保全”之说,亦不可全视为遁词。
榜发下第,侯方域回家乡,与贾开宗等组织文社,名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传》所谓“雪苑侯生”之雪苑,出处在此。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狱而侯执蒲病故。这年李自成破南,围开封,侯方域奉⽗避难金陵。下一年归德沦陷,开封被围益急。其时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的实力比较雄厚,但跋扈不听节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郞总管援汴官军,结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宁南侯传》:
“以司徒公代丁启睿督师,良⽟大喜踊跃,遣其将金声桓率兵五千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变,乃命拒河援汴,无赴良⽟军。良⽟率其军三十万,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粮无所出…卒不得与良⽟军会。未几,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这段文章写得支离不明,所谓“朝廷中变”系指何事?左良⽟拥兵三十万,侯恂可曾督促攻贼?皆无代。此由于侯方域为亲者讳,隐略了一大段事实:其时侯恂尚未受代,开封前线,仍由丁启睿督师。官兵左良⽟、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诸军,云屯于开封以南的朱仙镇,与贼垒相望。《明史纪事本末》载:
“启睿督诸军进战。良⽟曰:‘贼锋方锐,未可击也。’启睿曰:‘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诸将咸惧,请诘朝战,良⽟以其兵南走襄,诸军相次而走,督师营。”
明史《左良⽟传》所记大致相同,而更为详晰:
“贼营西,官军营北。良⽟见贼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深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兵大,下马渡沟,僵仆溪⾕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
结果是“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走襄”其时侯恂在⻩河北岸,崇祯命侯恂“拒河图贼”命左良⽟“以兵来会”即由襄北上,仍回开封前线,而左良⽟“畏自成迁延不至”于是九月间,李自成决河灌城,中州佳丽,尽付波臣,大堤弦管,与浊嘲相呜咽了!
于此可知,《宁南侯传》所谓“流贼惮之,呼为左爷爷”有无其事,实成疑问。史实俱在,左良⽟不能不负开封失陷的主要责任。而侯恂复起,对左良⽟一无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记,实皆粉饰之词。据明史《左良⽟传》:“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也。”则左良⽟所报答于举主者,实所不堪。独怪侯方域犹为之曲曲回护,此中是何道理,很难索解。
左良⽟自兵败后,即在长江上游劫盐船为活。崇祯十六年移兵九江,扬言缺粮,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便托侯方域以他⽗亲的名义,致函左良⽟,劝阻南下。而阮大铖乘机报复,大放空气,说左良⽟进兵,有侯方域作內应,打算借刀杀人!幸亏杨文骢报信,方得及时躲避。侯方域《癸未生金陵⽇与阮光禄书》叙其经过如下: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云:‘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內。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今已遭无家,扁舟短棹,措此⾝甚易。”据年谱记,侯方域“避于宜兴”是逃在陈贞慧家。甲申之变,复回金陵。这年秋天,陈贞慧被捕,是由侯方域“仓皇出兼金”托钱禧多方贿托,终以练国事的出大力,陈贞慧得以出狱。此为侯方域在《赠陈郞序》中所自道。
《赠陈郞序》又记:
“乙酉舂正月,有王御史者,阮大铖意,上奏责浙直督府捕余。余时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为经纪其家事;濒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测,故乡又未定,此垒将安归乎?吾家世与子之祖若⽗,暨子之⾝,无不同者,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我季子!’遂与陈夫人置杯酒,定约去。是时余女方三岁,陈郞方二岁尔!”
此为陈、侯于患难中缔姻的经过。其后两不相负,风义可佩。
其宜兴被逮以前,侯方域曾一度避在扬州史可法的大营。事迹可称者,只有替史可法拟复多尔衮书一事。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则出于李雯的手笔——李雯字舒章,青浦人,在明朝是秀才。⼊清为內阁中书舍人。在当时,此一职位相当于內阁学士,一时诏诰书檄,多出其手。龚芝麓誉之为“国士无満,名満江左”笔下原自不弱,以故代多尔衮所拟原书,纵不能胜于侯方域代史可法所拟的复书,至少亦是旗鼓相当。
自乙酉五月以后,侯方域奉⽗家居。其兄方夏于顺治三年成为満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已决心做明朝的遗民,无奈事与愿违。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汉人在朝者,已形成南北之争。北则冯铨,南则陈名夏,等于前明阉与东林之争的延续。于是甘心终老于岩壑者亦不得安宁了。最显著的例子,是吴梅村的复出。
吴梅村在当年是江南士林的魁首,无论冯铨要拖人落⽔,还是陈名夏要引名士以自重,第一个看中的目标,都必然是吴梅村。而吴与另外一陈——犹如复社两张一般——当时朝南中派的首脑为两陈,江苏溧的陈名夏以外,浙江海宁的陈之遴是吴梅村的儿女亲家。两陈荐,吴梅村在公私方面所受的庒力甚重,终于不得不在顺治十年秋天,就征进京。“我本淮南旧⽝,不随仙去落人间”而被迫做了清朝的国子监祭酒。
在吴梅村复出之说甚嚣尘上时,侯方域曾致书规劝,论其“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其出者有二”吴梅村复书,慷慨自矢,表示“必不负良友”而终于复出。事实上侯方域亦有被迫应试之事,《年谱》载:
“顺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岁。当事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又贾开宗所撰《本传》:
“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语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
年谱与本传所记,于侯方域的心迹,大相径庭,一则被迫,一则有用世之志,而以后者为较可信。
贾开宗为侯方域雪苑社友,侯方域称之为“贾三兄”撰传评文,非泛泛,必不致厚诬侯方域的出处心迹。但作传记事,求信求雅,与子孙为先人作年谱,理当为亲者讳的情况不同。
今按:辛卯(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闱中所作策论五道!具载《壮悔堂文集》第八卷。其时顺治甫行亲政而尚未成年,故试策首以《勤于读书》为谏,计陈三事:《开经筵》、《亲儒臣》、《读汉书(文)》。第二策议礼,以为“人主居五帝三王之位,继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废五帝三王之礼,是強天下以自为便利也,天下岂从之哉?”第三策论治道,应特重州县官;第四策论不可轻议治河;第五策论明赏罚,申明大法小廉之义。这五篇煌煌大文,确实下过功夫,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未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说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満清仍持反感,实在用不着这样大卖气力。
如上持论,或不免过苛。衡诸侯方域后来的行迹,未始不以此举为悔,下一年治《壮悔堂》,又治《四忆堂》,皆曾作记。《四忆堂记》末段谓:
“或曰:‘然则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忆名其诗者,何也’?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曰:“诗三百篇,昔人发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愤,聊以忆焉云尔。抑闻之,极则必复。忆之,忆之,所以悔也。”
侯方域的有《壮悔堂文集》,及《四忆堂诗集》,上记表面论时,实则论出处。“或曰”云之,即为质问: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该“赴试猎官。”而侯方域对此质问,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自陈悔恨“忆之、忆之、所以悔也!”说得再明⽩都没有。最可玩味的是,人间“四忆”是哪四忆?侯方域的答复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他的说法是,诗歌“情迫气结,纵其所至,不循阡陌,即中时一念及,非不历历,及举而告之人,固已绵沉痛,十且其七八矣”!诗以写情,原有陶诗所谓“辨已忘言”的一种境界。但侯方域的四忆,中历历,只是不愿告人而已。所可断言者,此四忆中,必有陈贞慧与吴次尾的《留都防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內。
从侯方域的遗作中去考察,有种种证据显示,辛卯乡试一举,痛悔失⾜,內心之抑郁自恨,较之吴梅村有过之无不及。而形之于文字昑咏者,则再三自道本心清⽩,若深恐人不信,致吴梅村书,劝其不可复出,固为变相的表示他决无意于做新贵!而最可玩味者,则为《致方密之书》,此书见《壮悔堂文集》“遗稿”侯方域于顺治九年治壮悔堂,编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两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编为《遗稿》,附文集后,任序明言:“此侯子壮悔堂集成之后所作”亦即辛卯乡试以后所作。
按:方以智曾随永历⼊广西,而于顺治七年清兵陷广西平乐村时逃禅。《南疆绎史》云:“及大兵⼊,知其为粤臣,物⾊得之,令曰:‘易服则生,否则死;袍帽在左,⽩刃在右,惟自择。’乃辞左而受右,帅起为之解缚。谢之,听为僧,遂披缁去。”侯方域致方密之书,虽以其出家之事为发端“大喜故人相见之有期”而作书当在一两年,借⾐喻意,其文如此:
仆与密之游之情、患难之绪,每一触及,辄数⽇营营于怀。及至命笔,则益茫然,无从可道。犹忆庚辰,密之从长安寄仆浆丝之⾐,仆常服之;其后相失,无处得密之音问,乃遂朝夕服之无敌。垢腻所积,⾊黯而丝驳,亦未尝稍解而汗濯之。以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后,装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而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欷。病以告仆曰:“是⾐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装,即可服矣。”仆急止曰:“⾐可更也,是⾐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盖仆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密之或他⽇念仆,而以僧服相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思肖画无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蔵陶元亮四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旧,不愿迁就“时装”所谓“时装”者,是清朝的服饰,而方以智所赠的丝⾐,为明朝的服装。“吾他⽇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极道不负初心。末以郑所南,陶渊明自许,无异自誓毕生做遗民。文章作得很好,委婉尽致,含蓄甚深,但字里行间,不免有辟谣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与吴梅村相同,论出处形迹,侯不如吴之显。但为新朝谋画及颂扬的文字,已传播于天壤之间而无所逃,百计思辩,终有着不得力处。其內心的痛悔,实过于吴。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岁的壮年,遽尔下世,说他抑郁以终,或者贲恨以殁,皆无不可。嘉庆十九年,其裔孙资灿重刻《壮悔堂文集》,删落《豫省试策》及顺治九年所拟《拟上遗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为亲者讳。笔者今发三百载之覆,直抉侯公子当⽇心事,实所不忍,但《壮悔堂记》自言:“壮果能悔,其尚愈诸;犹但恐余之不能悔也!夫知过而能內自讼,君子许之。”则表⽩其痛悔,正所以彰贤者,或为泉下精灵所默许。
侯方域殁后,吴梅村过河南,有《怀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宮娥报旧恩;多见摄⾐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滴椒浆泪満樽。”全用信陵君与侯嬴的故事,而“死生总负侯赢诺”一句,自注:“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有负夙诺,故及之。”有此一诗一注,胜于侯方域自辩清⽩者千万言。其实,吴梅村如自剖,何尝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试一事,借题发挥?而宁愿屈己以尊人,古人风义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