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两位可真得留点儿神!”莽鹄立再一次郑重告诫“不但雍正爷的事,不能多说一句;关乎今上的种种传说,更加要谨慎。总而言之,回山以后,什么人不见,什么话不说。”
张、王二人连连点头,但有件事想问个清楚,张太虚说:“多亏大人成全,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不过,雍正爷在⽇的情形,瞒不过大人,雍正爷是不是说我们最好造谣生事?跟皇上及亲王说过好几遍,这亲王是那位亲王?”
这道上谕出于方观承的手笔,原来明指“和亲王”;御笔将“和”字钩去,因为不愿明⽩表示他跟和亲王同胞手⾜,关系密切。只用“亲王”字样,可以视之为包括理亲王弘皙在內,但在和亲王弘昼看来,这“亲王”舍我其谁?不用称号,正见得他这个亲王与众不同。嗣皇帝的深心,莽鹄立是了解的,但此时已不宜多说,只这样答道:“雍正爷是不是说过,谁也不知道,反正皇上讲说过,就是硕果。两位只紧记着就是了。”
“是!”张太虚看了王定乾一眼,两人都是落寞而不甘的神⾊。
“我劝两位看开些,有此结果,说实在的,是两位组上有德。”莽鹄立又说:“还有一位的下场,恐怕就没有你们这么便宜了。”
还有一位是谁?多想一想也就明⽩了,是个和尚——为先帝封为国师的文觉和尚。原来嗣皇帝对文觉深恶痛绝,由来已久,整顿佛门之心,也非一⽇,本来须年过五十,方准出家,而且要先呈请官府,发给度牒,才能剃度,也惟有⾝怀度牒,才能云游天下,到处挂单,到的雍正继位,当和尚就容易得多了,但还不至于形成风气。
成风气是在文觉得势以后,雍正十一年,文觉七十岁,敕封国师,奉旨朝山,所过之处,文武大员,跪接跪送,声势煊赫非凡,那几年的和尚本来就很吃香,大小业林,都有斋田,主持方丈,往往就是大地主,各“房”的和尚,不但不更而食,不织而⾐,而且食必精美,⾐必华丽,甚至还有蓄生子的“全真”中如果是“火居”道士,也是如此。宗风颓坏,本就是文觉有意无意包庇纵容的结果,如今因为他的刻意炫耀,越发使人觉得遁⼊空门,竟不失为天下极好的行当。
这一来佛门广大,竟成蔵垢纳污之地。嗣皇帝居藩时,常跟方观承谈这些事,方观承从江南到塞外,来回走过七趟,风土人情,透彻非凡,据他访闻下来,要最能⼲的农夫三名“⾁袒深耕”之所⼊,才能供养这样一名酒⾁和尚。那时的嗣皇帝正在读《资治通鉴》,手自批点,非常用功,因为这是在学做皇帝的本事,每每掩卷深思,衡量前代帝皇得失,对于唐宣宗尤其注意,因为唐宣宗儿时不慧,受诸侄欺凌,跟他的处境,颇有相似之处。李德裕相武宗,在位六年,善政无数,及至宣宗继位,因为痛恨其侄武宗之故,迁怒于李德裕,只要是李德裕的施政,无不推翻。军国大计,又是自己的天下,这样意气用事,实在太没有道理了!
那时的嗣皇帝,认为唐宣宗大错特错的一件事,是“修复废寺”本来李德裕已劝导僧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收回良田数千万顷,百姓生计大裕,是极好的一件事,不道宣宗轻率的撤销了噤令,顿时僧尼还俗的,有十七万人。换句话说,便有十七万人坐享其成,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国势焉有不弱之理。
因此,嗣皇帝居藩时,便曾发下愿心,果真得偿所愿,能登大位,一定要将前代帝皇缺失,一一改正过来。而由于张太虚、王定乾、文觉的刺,整顿佛门,变成了他的第一个改⾰的目标。
于是到的大行皇帝丧仪大致告一段落,上尊谥为“世宗”庙号为“宪皇帝”以后,他随即下了一道上谕,清查天下各业林的斋田寺产。同时所有供养在西苑及其他离宮的“⾼僧”传旨一律还山。
“文觉此人,罪恶滔天。我要罚他。”嗣皇帝说“罚他走回苏州,沿途地方官递解,如敢有私下供给车马者,以违旨论。”
文觉七十二岁了,从京师长行回苏州,又当雨雪载途的隆冬,这惩罚是够重的。
其实嗣皇帝另有深意,罚文觉沿运河一站一站南下,无异“游街示众”心目中期待着能出现这样一种舆论:原来雍正皇帝那些有悖伦常的举动,都是出于这个和尚的怂恿。因为如此,还有好些相关的措施。先帝为了“辟谣”最不智的做法,无过于颁行“大义觉录”真是俗语说的“越描越黑”只要这本书流传于时尚,先帝“谋⽗、⺟、弑兄、屠弟”的罪名,便永难逃于天壤之间,因此,嗣皇帝嘉纳刑部尚书徐本的建议,降旨停止每逢朔望,在学宮讲解圣祖仁皇帝的“圣谕广训”以后,再讲“大义觉录”而且责成地方官,限期将这本书收缴销毁。
“大义觉录”中有个附录,是古今未有的奇特文献,也是古今未有的荒唐文字——湖南的曾静,派遣门徒鼓动岳钟琪起义反清,翻了“大逆不道”的罪名,但先帝逮捕曾静到案后,居然与曾静打了“笔墨官司”就曾静提出的疑问,一一用书面答复,即象辩驳,又象对质,以帝皇之尊与谋反的犯人有此一段文字渊源,士林莫不诧为奇事。而且出人意表的是,曾静赦免无罪,反而是曾静所敬仰的一个遗民吕留良,⾝死多时而挖开坟墓,掘出遗尸,锉骨扬灰,子孙斩决的斩决、充军的充军,遭遇凄惨。与曾静相较,不公平的离奇了。
嗣皇帝在先帝生前,易曾微言讽劝,但先帝受了文觉得先⼊之言,颇有要错也让它错到底的负气模样。此刻配合收回“大义觉录”用“廷寄”密饬湖南巡抚,将曾静重新逮捕送到南京,明正典刑。
当然,先帝所作的受人批评的事,嗣皇帝已决心一一弥补,但有些事需要时间,有些事需要臣僚建言,他亦有许多难处,其中最为难的事是释放“十四爷”不知应如何措辞?
“十四爷”便是已⾰爵的恂郡王胤祯,他与先帝一⺟所生,是嗣皇帝真正的胞叔。先帝的皇位,本来应该是属于他的;失位以后,当然有怀恨的言语,而先帝总算还不致于狠到手诛同⺟之弟,只拿他幽噤起来,先后数移,现在是住在圆明园旁的一座关帝庙內。
嗣皇帝兄弟早年是不准去见“十四爷”的,从雍正八年以后,才获准在每年正月初九“十四爷”生⽇那天,去探望一次,但也不过叩头道贺,说几句问候的话而已。现在当然不同了,嗣皇帝觉得要弥补先帝手⾜情份上的缺憾,首先就该安慰胤缜,继位以后,特地派人带了药饵食物去致意,说是此刻还在热孝之中,不便出城去看他,希望他能做一个愿叩谒梓宮的表示,立即便可下一道上谕释放,接进城来相聚,而且对准噶尔的用兵,也很想听听他的意见。
特使回来的报告是,胤祯表示,先帝对他虽有极大的亏负,但他还念着同气连枝的情分,柩前一恸,也是应该的。但如以此作为释放的条件,他宁愿幽居至死。同时又说,嗣皇帝百⽇服満,亦不必去看他。因为嗣皇帝从前叙家人之礼,给他磕头,他可以坦然接受,以如今的⾝份,再要照以前的礼节,他当不起;不过,他也决不会给嗣皇帝叩头,彼此不便,莫如不见,是两全之道。
这一答复,以胤祯的情来说,不算意外。嗣皇帝本想立即降旨释放,授以爵位,但这样做法,与先帝背道而驰的形迹太显了。若有人以“三年无改”之道直谏,很难有令人心服的话来解释,因而名诸王大臣集议,应否释放?
结果是反对的居大多数。此大多数中,一派是以前曾对落井的胤祯下过石,怕他被释之后会翻案,如张廷⽟就是。这一派之必然反对,无⾜为奇;使嗣皇帝不解的是,以鄂尔泰为首的另一派,与胤祯极少渊源,而且使嗣皇帝认为最忠诚可靠的,竟也不能仰体他的意志,那就深可差异了。于是召见方观承细问廷议的经过,并提出他的疑问,方观承造膝密陈,鄂尔泰之力表反对正是为了保护嗣皇帝。
“十四爷,频年与外界隔绝,他是怎么个想法,不得而知。不过十四爷一向在诸王府中,深的人缘,放出来以后,如果有人重提旧事,朝夕怂恿,难保不生事故”方观承说。
“尤其是理亲王,一向很照应十四爷府上,倘或十四爷站在他那一面,即成隐忧,大学士鄂之用心,请皇上体察。”
问到庄王的态度,大致亦是如此。嗣皇帝颇为心感,但他相信年已四十八的“十四叔”壮志消磨,不只再有意图,此时只是还有一股不平之气横亘中,如果他能代⽗补过,宣怈了那股不平之气,不但无害,而且反会获得支持。
因此,复奏上达御前,批示再议,而结论仍是“事关先朝,未便轻释”这一下,就迫的嗣皇帝只好独断独行了。
当然,这需要有一番准备,嗣皇帝亲自拟了一个名单,凡是应该加恩的,自宗室至外戚,一一优怡处置。这样一方面是团结人心,一方面也是绝了获释以后的胤祯,召聚徒的途径。最后的一个处置,不是加恩,而是严谴——个了胤祯的长子弘舂的爵位。
胤祯有四个儿子,长子弘舂,小名⽩敦;次子弘明,小名⽩起。二老敦品好学,而且也很孝顺,雍正幽噤胞弟时“顺带公文一角”以“甚为不聇“四字,将他们⽗子一起看管,其实这道恰符弘明所愿。弘舂则利熏心,在”四伯⽗皇上”几次召见,明奖暗之下,竟敢出了“卖⽗”的勾当,奷告其⽗曾以巨款接济他的另外两个“伯⽗”——“四伯⽗皇上”的死敌允禩与允禟,因而得封为贝子,进奉贝勒;雍正九年更进封为泰郡王。称号的这个“泰”字,明明告诫他需记着持盈保泰的古训;而弘舂全然不能理会,得意忘形,言语轻佻,而又恰逢雍正打算与胤祯修好,便拿他来“送礼”由郡王一下子将为初封的贝子。
这一回⾰爵又不比降封,必须申明罪状,当然,这道上谕,主要的是要为胤祯出气,所以特别指出:“家庭之间,不孝不友,”⾰去贝子后,而且“不许出门”最后指示:”宗人府将伊诸弟带领引见,候朕另降谕旨。”诸子中当然包括弘明在內,事实上嗣皇帝早就作了决定,拿弘舂⾰去的贝子,转封弘明,带领引见,不过避免用“释放”的字样而已。
弘明的年纪比嗣皇帝大,是堂兄,为了表示亲热,嗣皇帝叫他“⽩起哥”问说:“你知道我想请十四叔回来?”
“知道””三次廷议的结果,你知道不知道?“
“略有所闻,”弘明答说:“其实都是过虑。”
“这话怎么说?”
“阿玛心如止⽔,常说:社稷至重。怎么样也不能做对不起圣祖仁皇帝的事。”
“真得这么说过?”
“臣不敢欺罔。”
是如此恭顺的措辞,嗣皇帝更放心了。正在思索如何在进一步求证时,弘明却又开口了。
“有件事回皇上,臣去年得子,是阿玛亲自命名的——”
“啊!”嗣皇帝失声而言:“十四叔的心情,我明⽩了。”
胤祯为他的这个孙子,命名为“永忠”;忠当然是忠于国,不正就是为了“社稷至重”吗?
“我先封你贝子,好好当差,自然有你的好处。你回去跟你阿玛说,我马上让內务府找好房子,明天进城先委屈住一下。”
将胤祯接进宮,安置在已成“潜邸”的“乾西二所”——嗣皇帝在乾清宮南庑席地居处,太后看守乾清宮的任务告一段落,已迁回景仁宮,皇后移居西六宮的长舂宮,拿空出来的“乾西二所”供胤祯暂住,是嗣皇帝拿他当“自己人”看待的意思。
幽噤已久的胤祯,复⼊大內;千门万户,记不起哪年哪月到过?眼中缭,心头茫;坐在回廊转之处,望着耸起于蓝天⽩云之间的屋脊,要思索一下,才认出那是乾清宮。
“阿妈,外面风大,屋里坐吧。”
胤祯黯然无语,懒懒的站起⾝来,望着弘明,好一会方始开口。
“什么时候去行礼?”
“皇上待,先请阿玛好好儿息一息。”
“息什么?”胤祯打断他的话说:“这十三年,息的还不够吗?”
“皇上的意思,似乎是他先要来看了阿玛再说。还有皇后,也要来见阿玛。”
提到皇后,胤祯的兴致好了些“我还没有见过呢!听说贤惠的。”他问:“他们什么时候来?”
“大概等摆完供就来了。”
祭祖谓之“摆供”;早午晚一⽇三祭,夕祭申初,看天⾊应已祭过。
果然,刚回进屋去。便有太监来报,帝后双双驾到。胤祯有些踌躇,不知是应该出去,还是安坐不动?想了一下,采取折衷的办法,只站起⾝来等。
这时,弘明已经出去了,只听得一声:“伊里!”是弘明跪接,嗣皇帝用満洲话吩咐他“起⾝”接着便问:“你⽗亲呢?”
“在里面。”
“还有什么人?”
“没有别人。”
“那么,”嗣皇帝喊:“牛顺!”
牛顺“乾西二所”的首领太监,立即响亮的答一声:“在。”
“回避”
“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