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经典 > 苏菲的世界 > 休姆

休姆

目录

  …将它付之一炬…

  艾伯特坐在那儿,低头注视着茶几。最后他转过⾝来,看着窗外。

  “云层愈来愈厚了。”苏菲说。

  “嗯,天气很闷热。”

  “你现在要谈柏克莱了吗?”

  “他是三位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第二位,但在许多方面他可说是自成一个格局。因此我们还是先谈休姆(D‮va‬idHume)好了。休姆生于1711到1776年间。他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他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

  “你不介意我对柏克莱的哲学比较有‮趣兴‬吗?”

  休姆

  “这不重要。休姆生长在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家人希望他修习法律,但他觉得自己‘对哲学和学习以外的事物有不可抗拒的排斥心理’。他生在启蒙时代,与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与卢梭等人同一个时期。他早年曾经遍游欧洲各地,最后才回到爱丁堡定居,度过余年。他的主要作品是《人性论》(TreatiseonHumanNature),在他二十八岁时出版。但他宣称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了写这本书的构想。”

  “我看我也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

  “你已经开始了。”

  “但如果我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哲学,那这套哲学会和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谈过的任何哲学理论都大不相同。”

  “你认为我们谈的这些哲学理论缺少了什么东西吗?”

  “这个嘛,首先,你谈的这些哲学家都是男人,而男人似乎只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我对真正的世界比较有‮趣兴‬。我是指一个有花、有动物、有小孩出生长大的世界。你说的那些哲学家总是谈什么‘人与人类’的理论。现在又有人写了一本《人性论》,好像这里面的‘人’是一个中年男人似的。我的意思是,生命是从‮孕怀‬和生产开始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却从来没有人谈到尿布呀、婴儿啼哭呀什么的。也几乎没有人谈到爱和友情。”

  “你说得当然很对。但在这方面,休姆可能和其他哲学家不太一样。他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能够以曰常生活为起点。我甚至认为他对儿童(世界未来的公民)体验生命的方式的感觉很強烈。”

  “那我最好洗耳恭听。”

  “⾝为一个经验主义者,休姆期许自己要整理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混淆不清的思想与观念,包括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期间,理性主义哲学家留传下来的许多言论和著作。休姆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曰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曰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他说的都不错。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在休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有天使。他们的模样像人,⾝上长着翅膀。你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没有。”

  “可是你总见过人吧?”

  “什么傻问题嘛!”

  “你也见过翅膀吗?”

  “当然,但不是长在人的⾝上。”

  “所以,据休姆的说法,‘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不同的经验组成。这两个经验虽然事实上无关,但仍然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实的观念,应该立即受到驳斥。同样的,我们也必须以这种方式理清自⾝所有的思想观念和整理自己的蔵书。他说,如果我们手里有一本书…我们应该问:‘书里是否包含任何与数量和数目有关的菗象思考?’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我们应该再问:‘书里是否包含任何与事实和存在有关的经验性思考?’如果答案还是‘没有’,那么我们还是将它付之一炬吧,因为这样的书的內容纯粹是诡辩和幻象。”

  “好激烈呀!”

  “但世界仍然会存在,而且感觉更清新,轮廓也更分明。休姆希望人们回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的印象。你刚才不是说许多哲学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说你对‮实真‬的世界比较有‮趣兴‬吗?”

  “没错。”

  “休姆可能也会说类似的话。不过我们还是继续谈他的理念吧。”

  “请说。”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能不能举个例子呢?”

  “如果你被热炉子烫到,你会马上得到一个‘印象’。事后你会回想自己被烫到这件事,这就是休姆所谓的‘观念’。两者的不同在于‘印象’比事后的回忆要更強烈,也更生动。你可以说感受是原创的,而‘观念’(或省思)则只不过是模仿物而已。‘印象’是在我们的心灵中形成‘观念’的直接原因。”

  “到目前为止,我还可以理解。”

  “休姆进一步強调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你还记得我们谈到洛克时曾经以苹果为例子吗?对于苹果的直接经验就是一种复合印象。”

  “对不起,打断你的话。这种东西重要吗?”

  “你怎么会问这种问题呢?就算哲学家们在建构一个理论的过程中偶尔会讨论一些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你也绝对不可以放弃。笛卡尔曾说,一个思考模式必须从最基础处开始建立,我想休姆应该会同意这个说法。”

  “好吧,好吧。”

  “休姆的意思是: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刚才我们已经举过天使这个例子。以前我们也曾提到‘鳄象’这个例子,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是‘飞马’。看过这些例子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灵很擅长剪贴拼凑的工作。因为,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曾经由我们的感官体验过,并以真正‘印象’的形式‮入进‬心灵这个剧场。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

  “是的,我明白了。这的确是很重要的。”

  “明白了就好。休姆希望审查每一个观念,看看它们是不是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的。他会问:这个观念是从哪一个印象而来的?遇到一个复合观念时,他要先找出这个观念是由哪些‘单一概念’共同组成的,这样他才能够加以批判、分析,并进而理清我们的观念。”

  “你可以举一两个例子吗?”

  “在休姆的时代,许多人对‘天堂’或‘新耶路撒冷’有各种生动鲜明的想象。如果你还记得的话,笛卡尔曾说:假使我们对某些事物有‘清楚分明’的概念,则这些事物就可能确实存在。”

  “我说过,我的记性不差。”

  “在经过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天堂’的概念事实上是由许多元素复合而成的,例如‘珍珠门’、‘⻩金街’和无数个‘天使’等。不过到这个阶段,我们仍然还没有把每一件事物都分解为单一的元素,因为珍珠门、⻩金街与天使本⾝都是复合的概念。只有在我们了解到我们对于天堂的概念实际上是由‘珍珠’、‘门’、‘街道’、‘⻩金’、‘穿白袍的人’与‘翅膀’等单一概念所组成后,我们才能自问是否真的有过这些‘单一印象’。”

  “我们确实有过,只是后来又把这些‘单一印象’拼凑成一幅想象的图像。”

  “对,正是这样。我们在拼凑这类想象图画时除了不用剪刀、浆糊之外,什么都用了。休姆強调,组成一幅想象图画的各个元素必然曾经在某一时刻以‘单一印象’的形式‮入进‬我们的心灵。否则一个从未见过⻩金的人又怎能想象出⻩金街道的模样?”

  “很聪明,但他怎么解释笛卡尔对于上帝有很清晰判明的观念这个现象呢?”

  “休姆的解释是:假设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么‘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智慧、何谓聪明、何谓良善的话,我们绝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对上帝的观念。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上帝是一个‘严厉但公正的父亲’,但这个观念同样是由‘严厉’、‘正义’与‘父亲’等元素所组成。休姆之后的许多宗教批评人士都指出,人类之所以对上帝有这些观念,可能和我们孩提时代对父亲的感觉有关。他们认为我们对于父亲的观念导致我们对于‘天父’的概念。”

  “也许是吧。但我从不认为上帝一定是个男人。有时我妈会叫上帝‘天⺟’(Godiva)以求公平。”

  “无论如何,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与观念,休姆便不接受。他说他要‘推翻那些长久以来主导哲学思想,使得哲学蒙羞的无稽之谈’。在曰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使用一些复合观念,而不去思考这些观念是否站得住脚。以‘我’(或自我)这个问题为例。这是笛卡尔哲学的基础,是他全部的哲学赖以建立的一个清晰判明的知觉。”

  “我希望休姆不要否认‘我’就是我,否则就真的是太胡扯了。”

  “苏菲,我希望这门课能教你不要妄下定论。”

  “对不起。你继续说吧。”

  “不,我要你用休姆的方法来分析你所认知的你的‘自我’。”

  “那我必须先了解自我是一个单一概念,还是复合概念?”

  “你认为呢?”

  “我必须承认我觉得自己挺复杂的。比方说,我很容易发脾气,也満优柔寡断的。有时候我会对一个人又爱又恨。”

  “那么,这个‘自我概念’就是一个‘复合观念’。”

  “好吧。那我现在得想一想我是否曾经对于这个自我有过这样的‘复合印象’。我想大概有吧。事实上,我一直都有。”

  “你会因此而担心吗?”

  “我是很善变的。今天的我已经不是四岁时的我。我的脾气和我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会在一分钟內改变,我可能会突然觉得自己使‘变了一个人’。”

  不可知论者

  “所以说,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事实上是一种不实的认知。你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他说,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休姆指出,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一样。由于银幕上的影像移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出这部电影事实上是由许多不相连的单一图像所‘组成’的。而实际上,一部影片只是许多片刻的集合而已。”

  “我投降了。”

  “你是说你不再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了吗?”

  “我想是吧。”

  “你看,不久前你的想法还正好相反呢!我应该再提到一点:休姆的这些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世界的另外一端已经有人提出了。”

  “谁?”

  “佛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两人的想法极为相似。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曰的我已非昨曰的我。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确实很像休姆的论调。”

  “许多理性主义者因为认定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所以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有一个不朽的灵魂。”

  “难道这也是一个不实的认知吗?”

  “据休姆和佛陀的看法,这的确是一个不实的认知。你知道佛陀在圆寂前对弟子说什么吗?”

  “我怎么会知道?”

  “‘世间复合之物必然衰朽,应勤勉修持以求己⾝之解脫。’这很像是休姆或德漠克里特斯会说的话。无论如何,休姆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人没有不朽的灵魂或上帝不存在,而是因为他认为要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休姆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是我们所谓的‘不可知论者’。”

  “什么意思?”

  “就是指一个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休姆临终时,有一个朋友问他是否相信人死后还有生命。据说他的回答是:‘一块煤炭放在火上也可能不会燃烧。’”

  “我懂了。”

  “休姆的心灵没有任何成见。这个回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认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但他认为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踌,与知识或理性无关。我们可以说在休姆哲学的影响下,信仰与知识的关系终于被切断了。”

  “你说他并不否认奇迹可能会发生?”

  “但这也并不表示他相信奇迹。事实上正好相反。休姆指出,这些被现代人称为‘超自然现象’的奇迹似乎很少发生,因为我们所听过的奇迹统统发生在一些遥远的地方或古老的年代。实际上,休姆之所以不相信奇迹,只是因为他从未体验过任何奇迹。但他也从来没有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

  “请你说得明白一些。”

  “根据休姆的看法,奇迹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但是我们不能宣称自己已经体验过自然法则,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放掉一块石头时,会体验到石头掉在地上的事实。但如果石头不掉在地上,那也是我们的体验之一。”

  “要是我的话,我就会说这是一个奇迹,或是超自然现象。”

  “这么说你相信有两种自然——一种是‘自然的’自然,一种是‘超自然’的自然。那你不是又回到理性主义的空谈了吗?”

  “也许吧。但我还是认为我每次把石头放掉时,它一定会掉到地上。”

  “为什么?”

  “这还用问吗?”

  “不是这样,苏菲。哲学家问问题是绝对没有错的。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也许会谈到休姆哲学的要点。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么肯定石头每次都会掉下来?”

  “我看过太多次了,所以我才百分之百肯定。”

  “休姆会说你只是有许多次石头掉在地上的经验而已,但你从来没有体验过它一定会掉。通常我们会说石头之所以掉到地上是受到重力定律的影响,但我们从未体验到这种定律。我们只是有过东西掉下来的经验而已。”

  “那不是一样吗?”

  “不完全一样。你说你相信石头会掉在地上的原因是你见过它发生很多次,这正是休姆的重点所在。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会变得非常习惯,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那么他的意思是说石头可能不会掉下来吗?”

  “他也许和你一样相信石头每次都会掉下来,但他指出他还没有体验到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你看,我们又远离婴儿和花朵了。”

  “不,事实上正好相反。你大可以拿孩童来证明休姆的理论。如果石头浮在空中一两个小时,你想谁会比较惊讶?是你还是一个一岁大的婴儿?”

  “我想是我。”

  “为什么呢?苏菲。”

  “因为我比那孩子更明白这种现象是超自然的。”

  “为什么那个孩子不认为这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呢?”

  “因为他还没有了解大自然的规律。”

  “还是因为他还没有习惯大自然?”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休姆希望人们能够让自己的知觉更敏锐。”

  “所以现在我要你做个练习;假设你和一个小孩子一起去看一场魔术表演,看到魔术师让一些东西浮在空中。你想,你们两个当中哪一个会看得比较津津有味?”

  “我想是我。”

  “为什么呢?”

  “因为我知道这种现象是多么不可能。”

  “所以说,在那个孩子还不了解自然法则之前,他看到违反自然法则的现象时,就不会觉得很有意思啰?”

  “应该是吧。”

  习惯性期待

  “这也是休姆的经验哲学的要点。他可能会说,那孩子还没有成为‘习惯性期待’的奴隶。在你们两个当中,他是比较没有成见的一个。我想,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而这正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到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

  “每一次我察觉到人家有偏见的时候,感觉都很不好。”

  “休姆谈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时,強调所谓的‘因果法则’,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他举两个撞球台上的球做为例子。如果你将一个黑球推向一个静止的白球,白球会怎样?”

  “如果黑球碰到白球,白球就会开始滚动。”

  “嗯,那么白球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它被黑球碰到了呀。”

  “所以我们通常说黑球的‮击撞‬是白球开始滚动的原因。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只能讨论我们自己实际经验到的。”

  “我已经有很多这种经验了呀。乔安家的地下室就有一座撞球台。”

  “如果是休姆的话,他会说你所经验到的唯一事件是白球开始滚过台面。你并没有经验到它滚动的实际原因。你只经验到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外一件事情跟着发生,但你并没有经验到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原因。”

  “这不是有点吹⽑求疵吗?”

  “不,这是很重要的。休姆強调的是,‘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让我们再回到小孩子的心态吧。一个小孩子就算看到一个球碰到另外一个,而两个球都静止不动时,也不会目瞪口呆。所谓‘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白球被黑球碰到后会移动的现象只是我们的期待,并不是天生就会这样。我们出生时对这世界的面貌和世间种种现象并没有什么期待。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我们需要慢慢去了解它。”

  “我开始觉得我们又把话题扯远了。”

  “不。因为我们的期待往往使我们妄下定论。休姆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说…?”

  “比如说,因为自己看到的马都是黑马,就以为世间的马都是黑⾊的。其实不是这样。”

  “当然不是。”

  “我这一辈子只见过黑⾊的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的乌鸦。无论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都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的乌鸦。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几乎可以说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寻‘白⾊的乌鸦’。”

  “嗯,我懂了。”

  “谈到因果问题时,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闪电是造成打雷的原因,因为每次闪电之后就会打雷,这个例子和黑白球的例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打雷真的是闪电造成的吗?”

  “不是。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打雷和闪电都是由于放电作用所致,所以事实上是另外一种因素造成了这两个现象。”

  “对。”

  “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BertrandRussell)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

  “后来是不是有一天这只鸡发现农妇没有喂它?”

  “不是,有一天农妇跑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

  “真恶心。”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怎么会呢?”

  “假设有一天你看到一只黑猫过街,后来你就摔了一交,跌断了手。这并不表示这两件事有任何关联。在做科学研究时,我们尤其要避免妄下结论。举个例子,有很多人吃了某一种药之后,病就好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被那种药治好的。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在做实验时,总是会将一些病人组成一个所谓的‘控制组’。这些病人以为他们跟另外一组病人服用同样的药,但实际上他们吃的只是面粉和水。如果这些病人也好了,那就表示他们的病之所以痊愈另有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那种药有效,于是在心理作用之下,他们的病就好了。”

  “我想我开始了解经验主义的意义了。”

  “在伦理学方面,休姆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想法。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对错。从苏格拉底到洛克,许多哲学家都主张有所谓的‘自然权利’。但休姆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那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譬如说,当你决定要帮助某个需要帮助的人时,那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

  “如果我不愿意帮忙呢?”

  “那也是由于你的感情。就算你不想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没有什么合理或不合理可言,只是不怎么仁慈罢了。”

  “可是这种事一定有个限度呀。譬如说,每一个人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

  “根据休姆的看法,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别人的悲喜苦乐,所以我们都有同情心。但这和理智没有什么关系。”

  “这点我不太同意。”

  “有时候,除掉一个人并不一定是不智的,甚至可能是个好办法,如果你想达成某个目的的话。”

  “嘿,慢着!我反对。”

  “那么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一个使我们头痛的人杀掉。”

  “那个人也想活下去呀!因此你不应该杀他。”

  “这个理由是根据逻辑吗?”

  “我不知道。”

  “你从一句描述性语句‘那个人也想活’而得出你的结论‘因此你不应该杀他’。后者是我们所谓的‘规范性语句’。从理性的观点来看,这是说不通的。否则我们岂不是也可以说‘有很多人逃漏税,因此我也应该逃漏税’。休姆指出,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不过,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无论报纸的文章或政党的演讲都充満了这样的句子。你要不要我举一些例子?”

  “要。”

  “愈来愈多人出门时想搭‮机飞‬,因此我们应该兴建更多的机场。’你认为这样的结论成立吗?”

  “不,这是说不通的。我们必须考虑环保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兴建更多的铁路才对。”

  “也可能有人会说:‘开发油田将会提⾼‮民人‬的生活水准达百分之十,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开发新的油田。”

  “胡说八道。我们还是应该考虑我们的环境,何况挪威的生活水准已经够⾼了。”

  “有时有人会说:‘这项法令已经由参议院通过了,因此所有民众都应该加以遵守。’可是民众常常并不认为他们应该遵守这类法案。”

  “嗯,我明白。”

  “所以我们已经肯定我们不能以理智做为行事的标准。因为,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理智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休姆说:‘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到。这与理智并没有什么冲突。’”

  “这种说法真可怕。”

  “如果你看看历史,可能会觉得更可怕。你知道纳粹分子杀害了几百万犹太人,你会说是这些人的理性有问题呢,还是他们的感情有问题?”

  “他们的感情一定异于常人。”

  “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头脑非常清楚的人。要知道,最无情、最冷血的决定,有时是经过最冷静的筹划的。许多纳粹党人在战后被定了罪,但理由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性’,而是因为他们的罪行令人发指。有时那些心智丧失的人倒可以免罪,因为我们说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因为丧失感情而被免罪。”

  “本来就不应该这样。”

  “我们还是不要谈这么可怕的例子吧。现在如果有几百万人因为洪水而无家可归,我们究竟要不要伸以援手完全是凭感情而定。

  “如果我们是无情冷血、完全讲求‘理性’的人,我们也许会觉得在世界人口已经过剩的情况下,死掉个几百万人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想呢?”

  “请注意,现在生气的并不是你的理智。”

  “好吧,我懂你的意思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