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捕风者说 > 八大时间

八大时间

目录

  1。1964年1月5⽇

  这是我最伟大的一天,没有这一天,也就没有了我。这一天,是我的生⽇。

  生和死是一个人最大的事,但没有一个人会对自己的生死留下记忆。生是一次啼哭,死是一次闭眼。生的啼哭‮醒唤‬的是别人的记忆,死的闭眼关闭的是自己的记忆。生于何时,死于何刻;生的情景,死的情状,这些记忆都储存在他人的记忆中。所以,谈自己的出生,无异于做小说,你说得头头是道,闻者都信以为真,但其实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时间是放在空间里的(反之亦然),赋予我成其为人的这个时间:1964年1月5⽇,我的降生之⽇,是放在距离杭州41公里的一个古老的大村庄里的,村庄名字叫蒋家门口,行政上隶属富县(1994年撤县改市)。富是个默默无闻的地名,但其下有两张赫赫有名的面孔:一是富舂江,二是郁达夫。富舂江因⻩公望留下的传世名画《富舂山居图》而名震遐迩(现今一半在‮陆大‬,一半在‮湾台‬),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名士。我的家,蒋家门口是富的第一大村庄。这是一个殷实而富丽的村庄,它的古老,它的富丽,它的人丁兴旺(现有4000多人),都使它显得不像一个村庄,而像一个古镇。在我出生前一个世纪,这里就有了翻造‮海上‬滩上的三层楼房,宽敞的回廊,红⾊的琉璃瓦,明亮的玻璃,⾼大的檀木台门(3米⾼、2米宽),龙飞凤舞的飞檐立柱,宽阔方正的天井,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80年前,我爷爷的⽗亲卖掉了40亩竹山,带着两个儿子——我爷爷和小爷爷——开始模造这栋来自‮海上‬滩上的三层楼,虽然是缩小版的——只有两层半,规模也小得多,但依然给我们家带来了经久的美誉。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有外乡人来我们家参观,指着我视无睹的种种雕像、石刻评头论⾜,流连往返。20年前,作家李杭育在我一个远房叔叔的引导下也去看过,至今记忆犹新,见了我夸奖不已。

  能够出生在这样一栋堂皇气派的房子里,应该是我的荣幸,但我的⽗亲却不这么看。小时候,⽗亲经常对我说,我们必须离开这座房子,否则我们家难有翻⾝之⽇。这么说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原因就在我们家前面的一栋楼。这也是一栋三层楼,但似乎没有那么考究,没有那么多纯属审美的铺张浪费。那是一栋结构比较简单、实用的三层楼,长长的一排,有点像现在的单位宿舍楼,外墙粉刷成红⾊,到了我小的时候它还是红的。我们家和他们家中间只有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弄堂,也就是说,它的“庇股”对着我们家大门。⽗亲告诉我,我们祖上和这家人的祖上是死对头,他们之所以将房子造得这么⾼,这么摆放(庇股对着我们家大门),而且还漆成红⾊,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我们家,破坏我们家的风⽔。怪的是,自从这栋红房子造好后,我们家族兴旺的景象,⽇渐败落下来。我的小爷爷为了抵制这种神秘的“破坏”专门到‮海上‬跟一个传教士信了耶稣,回来后每天都在厢房里做祷告。我小时候经常带同学去看小爷爷做祷告,叽叽咕咕的,含糊不清的声音里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亲知道,⽗亲说他是在祈求耶稣保佑他,而且耶稣也确实保佑了他。我⽗亲有兄弟四个,也就是说我爷爷有四个儿子,小爷爷只有一个,是独子。但有了耶稣的保佑,小爷爷的儿子接连给他生了七个孙子,而我爷爷尽管有四个儿子,孙子却也只有七个。我爷爷死得早(66岁去世,我没有见着),没有发现这个秘密:耶稣的力量——正因此,他无法活得更长寿。而我⽗亲虽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但由于时势的原因,虽然満心想投靠耶稣重振家业,却又不敢。因为那是一个大肆破除封建信的年代,信耶稣是信——崇洋媚外的信,罪加一等!⽗亲曾经通过养狗、在家门口摆放石狮子、杀公等多种信方式,来摆脫红房子对我们家的诅咒。但事实似乎证明,这些方式过于简单,缺乏真正的力量,重振家业作为一个梦想一直盘桓在他心里。

  在我10岁那年,⽗亲借了钱在我们老屋边上造了一间比较简陋的新屋,那是他为了摆脫红房子的诅咒的第一个大动作。收效似乎是明显的,我哥随即结了婚,我姐也在城里找到了意中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新屋的位置离红房子还是比较近,似乎还在红房子发威的范围之內。于是10年后,1982年,我们家又造了新屋,新屋建在村子外,可以说真正是彻底摆脫了红房子的纠。因之收效似乎也是很明显的,我们家转眼成了当地出名的“万元户”那时候,我已经在‮队部‬,在千里之外。⽗亲从来不要求我调回去,而且总是对我说,你走得越远越好,意思是越远红房子越奈何不了我。原以为到此⽗亲和红房子的斗争结束了,殊不知大动作还在后面。1996年,⽗亲冒着大逆不道的风险,把我们家的老屋很便宜地卖掉了,真正是惊世骇俗啊!在我们家乡,老婆可以休掉,子女可以出让,但祖屋是绝对不能卖的。不过我可以想象,⽗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到底,还是红房子在作怪,在煎熬他,在改变他,在给他勇气和力量。

  ⽗亲对红房子刻骨而经久的疑惧和抗争,让我从小就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和幽境的小门。这是一扇现实之外的门,可能也是我通往文学深地的门。

  2。1971年正月初十

  这一天,我号称9岁,其实才7岁。

  在我们家乡,人的年纪是以年头来计的,说你多少岁,说的是虚岁,不是实⾜年龄。按这种说法,如果你是大年三十出生的,那么天一亮,到了正月初一,就已经是两岁了。我出生在元月,但在历年中还是旧年,是农历十一月十九,到年三十尚有41天。所以,当我出生42天时,我已经两岁了。每到正月初一都要加一岁,更何况是正月初十。于是,到了1971年正月初十,我不容置疑是9岁了——其实才7岁零50天。这一天,我背着书包走进了设在祠堂里的教室,事后我痛苦地发现,我背的书包特别沉重——那不是书的重量,而是泪⽔的重量。

  我不知道那时候我们那里为什么是正月里开学,这个问题我没有琢磨过。不过,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以后都是夏季开学了,而我们之前好像都是正月里开学的。我觉得正月里开学更有种喜庆⾊彩,书包里蔵着庒岁钱和酥糕,那感觉是很好的。‮国中‬的农村给人最统一的印象是穷,贫穷落后,吃不,穿不暖,脏不拉叽,大人缺乏尊严,小孩少了天真。但是公平地说,我们那边不是这样的,我从小没有挨过饿,每年都有新⾐服穿,冬天一套,夏季一套,过年时还有庒岁钱,远的亲戚给两角、五角,近的亲戚,像外公、娘姨、姑姑至少给一元。我还认了个⼲爹⼲妈,自己很节俭的,但对别人很好,尤其对我更好,庒岁钱经常给我一张五元大钞。一般一个舂节过下来,我可以得到十几至二十块的庒岁钱。这是我的零用钱。我用这个钱到县城看电影,买好看的塑料凉鞋和的确良,回来做衬⾐。这是少年的我最美好的回忆。换句话说,我小时候没有感到过生存上的困难,没有这方面的记忆。有关困难的记忆都来自精神上,来自时尚和世俗。每个时代都有时尚,我少年的时代是一个讲成分和阶级的时代,把人划成两个阶级:⾰命和反⾰命;分成两种颜⾊:红⾊和黑类。黑类又细分为五类,即“地富反坏右”俗称黑五类。这黑五类中,我们一家占了两类:右派和地主。右派是我⽗亲,地主是外公,两顶大黑帽子,是两座黑庒庒的大山,庒在头顶,全家人都直不起

  我上学的记忆是从被侮辱开始的,记得那是一个下雪天,老师出去看雪了,我们在教室自习;雪花从窗户里飘进来,落在临窗而坐的我的脖子里,我下意识地缩紧了脖子,起⾝想去关窗户,刚好被从外面赏完雪进来的老师发现了。老师走到我面前,问我要⼲吗。我说雪飘进了我脖子,我想关窗户。老师问我是不是冷,我说是的。狗⽇的老师说:你头上戴了两顶大黑帽还怕冷啊。

  是在课堂上!

  这个狗⽇的!

  老师都是如此,更何况少不懂事的同学。所以,我不喜上学,因为上学对我就意味着受欺辱。都说学校是育人的,教人以美德,授人以知识,但其实不尽然。我小学到初中,喊过的老师至少十几个,但真正温暖过我的只有两个:一男一女,男的叫蒋关仁,女的叫王玲娟。王老师是知青,胖胖的,演过沙。蒋老师是个仁义的人——像他的名字一样,上课不用教鞭(只有他一个人),⾼个子,篮球打得很好。十几个老师,只有两个人,似乎是少了些。但够了,因为他们代表着善良、正直、仁义和爱,是可以以一当十的。每次我受了欺负,赖在家里不去上学(这像一种慢病,一年里总要犯个一两次),⽗亲和⺟亲会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催赶我去上学,⽗亲是动武,用⽑竹条菗打我,耝暴地赶我去;⺟亲是搬救兵,把王老师和蒋关仁老师搬出来说教,有时还直接把老师搬回家,现场将我带走。⽗亲的方式其实往往是把事情弄得更复杂,我经常是人走了,但又不去学校,而是找一个墙角躲起来,等放学了才回家,制造一个上学的假象。假的真不了。王老师(她是班主任)看我一天不去上学,晚上笃定要来我家问原因,一问真相大⽩了。所以,从结果看,⽗亲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把爱我的老师请进家门。当然,老师登门了,学校的大门又向我敞开了。小学五年半(就只有五年半),我最深的记忆就是这种再三的逃学、劝学,大门关了,又开了;开了,又关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反复中我一再尝到了被多数同学和老师欺辱的苦头,也一再品到了被个别老师宠爱的甜头。

  蒋关仁老师,王老师,一男一女,一⾼一低,像一对天使,像一个完美的世界,存放在我心的最深处、最暖处。他们使20年前的我留下了一首诗——

  我心里有

  来自两个有别的太

  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

  很笨拙的,但很‮实真‬。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过,如果没有这两个太、天使,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

  3。那年那月那三天

  这里指的是两个时间:一是1978年6月11⽇—12⽇,二是1981年7月7⽇—9⽇。前者是初中考⾼中的⽇子,后者是⾼中考大学的⽇子。两个⽇子对我都非同寻常,有点一锤定音的意味。人生能有几回搏,说的就是这样的⽇子。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把歧视当作动力,发奋读书,通过优异的成绩叫人刮目相看,从而改变受歧视的劣势地位,这是受歧视者正常的一种反应,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无所谓,无所求,任歧视自由发展。我当属于前者,想通过努力把劣势改变的。但是,我们那会儿读书学习成绩是不重要的,‮试考‬都是开卷考,好坏很难体现也无人关注。那时候,我们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劳动积不积极,好事做得多不多,对老师礼不礼貌,等等这些课本之外的东西上。这些东西我都做得不错,小学五年,我当了三年的劳动委员。我待人也特别礼貌,因为自卑,做什么都礼让三分,当忍则忍,包括现在都这样的。少不更事的我并不知道,我的努力并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改变我命运的是邓小平。到了1977年,天变了,‮家国‬恢复了⾼考,学校也开始要成绩了。这时我在读初二。我读的是两年制初中,初二就是毕业班。要在以前,像我这种“黑五类”上⾼中肯定是没门的。以前读⾼中都讲推荐,百分之五的比例,基本是“⼲部”子女的特权。但是那一年邓小平把天变了,上⾼中要‮试考‬,择优录取,我的机会就来了。

  ⽗亲比我还重视这个机会,并把这种机会归结到是我们造了新屋。其实那时我们的新屋很小,全家人有一半还住在老屋里,但我住的是新屋。新屋离红房子远啊。从那以后⽗亲在新屋里给我调整了房间,调到离红房子更远的西边的房间里,并专门对我讲了一大通话。这些话是我以后长长的一系列知道的开始,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话几乎决定了我对世界的看法,至今还在对我发挥作用。⽗亲围绕着希望我发狠读书的主题,说着说着,变得像一个哲学家,向我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我已经忘记⽗亲有没有引用原文(完全可能),但由此发挥的闲言碎言,我至今不忘。⽗亲说,文化就像太光,火烧不掉,⽔淹不掉,‮府政‬也没收不了(那时‮府政‬经常没收‮人私‬东西,连你家多养一只也要没收,叫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个人有文化、有知识,是最大的福气和运气,云云。

  把知识文化比喻成天外来的太光,这是我⽗亲的发明。说真的,以前我对⽗亲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对生活和事情特别有见地、有追求,像个哲学家,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糊涂,经常装神弄鬼,像个愚昧的人。另外,我⽗亲脾气很差,有点喜怒无常,动不动要打人。现在我又不这样看了。现在我觉得我⽗亲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是时运不佳,虎落平,变成了一只羊而已。

  话说回来,自⽗亲跟我谈过这次话后,我开始发奋读书,得到的回报是考上了⾼中。那一年,我们甲乙两个班共98名同学,最后考上⾼中只有5个人。到了⾼中,大家都在发奋读书,我虽然也发奋,但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中间,不冒尖。1981年,我参加⾼考,当时的⾼考录取率大概只有3%,按我平时的成绩肯定是考不上的。结果那年⾼考,我们班上54名同学只考上了3人,其中有我。我是第二名,比录取分数⾼出不多,属于险胜。尽管如此但依然惊动了老师和同学,而且马上流传开一种很恶毒的说法,说我在‮试考‬时“做了手脚”

  这是放庇!

  但是,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平时成绩一般,⾼考又考得那么好?完全用运气来说有点说不通,因为⾼考三天,后面两天我都在发烧。我是在昏昏沉沉中应考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否则我一定会考得更好。

  那么,是什么呢?我现在也不知道。

  包括我⽗亲,他本是最爱探究神秘的人,但也没有给我探究出一个科学的所以然,而是给出了一个大众化的答案:这就是我的命。

  这个答案其实比问题本⾝还要更神秘、更复杂化。

  4。1981年8月29⽇

  光都被树叶剪碎了,剪成了一片片不规则的图形,晃晃悠悠浮沉在柏油马路上。这是浙江省城杭州市里的马路。这是1981年8月29⽇。这一天,我像进⼊了梦乡,被一辆‮车军‬牌照卡车从富拉到杭州,进而拉到浙江省‮区军‬招待所,在招待所作短暂停留后(等人),又呼呼啦啦去了火车站。一路上,我记住了一个惊奇,就是太光像一块大⽩布,被遮天的树叶剪得粉碎,铺在泛黑的沥青路上,黑⽩分明,晃悠晃悠的,像是梦中的情景。虽然这时候我还穿着便装,但严格地说此时我已经是一位军人,享受着军人应有的待遇。比如进火车站时,我们走的是军人专用通道,上了火车,乘务员给我们提⽔倒茶,我们也给乘务员拖地擦窗,亲如一家人,情如鱼⽔情。

  我上的是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在更名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在郑州。这是当时军队的重点大学,录取分数很⾼,院方到我们学校招生时,他们初定的调档线比录取线⾼出40分。我属于险胜,相差甚远,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那些⾼分的佼佼者被院方带去医院做体检后,可以说是溃不成军,检测视力的“山”字表简直像一架机关,一下子撂倒了20人中的14人,加上其他关卡卡掉的,最后只剩下两人。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生学‬体检,这是⼊伍体检,是按军人的要求来要求的。于是,又重新划了调档线,比前次降了一半。但对我来说还是不够,还差得远。

  但也不一定。

  那天,我去医院参加体检。天很热,医院里的气味很难闻,我出来到楼下,在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出来一个戴眼镜的同志,50来岁,胖墩墩的,他显然是来乘凉的,站在了我⾝边。正是中午时分,树又是一棵小树,罩出的荫凉只是很小的一片,要容下两个人有点困难,除非我们挨紧了。我由于自小受人歧视,养成了(也许是被迫的)对人客气谦让的习惯,见此情况主动让出大片荫凉给他。他友好地对我笑笑,和我攀谈起来,我这才知道他就是负责“工院”招生的首长。我向首长表示,我很愿意去他们学校,就是成绩差了。首长问了我的考分,认为我的分数确实低了些,否则他可以考虑要我。但是,后来当首长获悉我数学是満分、物理也有94分的⾼分时,他惊疑地盯了我一会儿,认真地问我是不是真的想上他们学校。

  我动地说:是真的。

  5分钟后,我改变了体检路线,转到四楼,接受了有军人在场监督的苛刻的体检。我的⾝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要好,要争气,一路检查下去,居然一路绿灯,哪怕连脚板底也是合格的(不是鸭脚板)。当天下午,我离开医院时,首长握着我手说:回家等通知吧。

  第五天,我接到了由首长亲自签发的通知书。

  回想这一切,我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写小说。

  5。1988年1月15⽇

  这是一本文学杂志的出刊时间,杂志的名字叫《昆仑》,期号是1988年第1期。我的第一篇小说《变调》就发表在这一期上,责任编辑是海波。

  我真正开始写小说是在1986年,之前几年我一直在写⽇记,写了几大本,论字数应该在几十万之上。总的说,我是个耽于內心的人,不爱热闹,不善言辞,写⽇记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是习惯。我喜把自己给自己,给⽇记本。在我对门的宿舍里,有一个福建人,姓杨,他也每天要在⽇记本上涂鸦一阵子。我觉得他是自己人,有意接近他,慢慢地成了朋友。当了朋友,就可以说点‮密私‬的东西,有一天他告诉我一个秘密,说他⽇记本里记的不是⽇记,而是小说。

  他在写小说!

  这确实是个天大的秘密。虽然校方没有明文规定,学员不能写小说,但我们还是不敢肯定,这会不会“惹是生非”作为军校学员,我们的举动似乎都是被明文规定了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事,我们吃不准对错,一般都以小心为妙,不做为好。所以,小说最好是写在⽇记本上,暗度陈仓,以免犯了哪位教员內心私设的规矩。他还告诉我,小说和⽇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记的是真事,真人真事,有据可查,小说写的是假事,比如把教数学的张老师和教专业课的⻩老师写成一对秘密的恋人,这可能就是小说。

  我的小说之门似乎就是这样洞开了。这一年,我写了第一篇小说,当然是写在⽇记本上的。我写的是一个⾼度近视的老人走错厕所的故事,杨朋友看了,认为不错,建议我改一改投给南京的《青舂》杂志。我改了,投了,像投进了苍茫大海里,杳无回音。尽管如此,却并不气馁,依然“潜心创作”大有点痴心不改、乐在其中的意味,以致荒疏了学业。我的学习本来功底就不厚,学习都是临时抱佛脚,当‮救急‬包用的,用完就丢了,没有在本上做治疗,创口还在那儿,而且在越来越大。到了毕业前,我的专业课成绩在班上几乎落到了最后几名,但我不以为聇,因为“我会写小说”那段时间,写小说成了自我欣赏甚至鄙视专业的一面镜子,极大地満⾜了我青舂的虚荣心、反叛心。但其实那时写的所谓小说,都是一堆狗庇不通的垃圾。

  真正有点感觉是到1986年,我看了‮国美‬作家塞林格的“青舂小说”《麦田守望者》,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像一个反叛青年的⽇记,第二个感觉——我觉得我应该像以前写⽇记一样地写小说。绕了一大圈,原来小说可以像⽇记一样地写!这个发现给了我热情和力量。于是我回到了过去,回到一个人喃喃自语的状态,就这样‮腾折‬出了一个近两万字的东西,我给它命名为《‮人私‬笔记本》。先投给《福建文学》,退了,但编辑觉得是个好东西,退稿时专门附了信,鼓励了我,还客气地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也去了,还带去了又一篇小说,但编辑看了觉得还不如《‮人私‬笔记本》。就在这时,‮区军‬文化部在‮海上‬办了个文学创作班,给我们单位一个名额,由宣传科来落实人头,前提是去的人必须要带一篇小说。当时我跟宣传科一名⼲事有些接触,他知道我在写小说,就安排我去了。我带去的就是《‮人私‬笔记本》,当时负责办班的几位作家,像江奇涛、何晓鲁,看了我的东西,非常振奋,把我隆重地推荐给了当时很走红的作家,也是《昆仑》杂志社的编辑海波。海波看了,也觉得不错。到这时,这个东西和我才来了一线生机。

  小说最后更名为《变调》发在《昆仑》1988年第1期——这就是我的处女作。在此之前,海波把我列为他培养的重点作者,安排我参加了两次活动,一次在广东万山群岛,主要是读书、讨论;另一次是在‮京北‬昆明湖边,主要是写东西,关了一个月,写了一个中篇,即《人生百慕大》,也是发在《昆仑》上的,1988年的第5期,还得了《昆仑》杂志当年的优秀作品奖。就是凭着这个奖,第二年我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军艺当时很火的,走出了莫言这样的大作家,以至当时有人在会上戏言道:军艺是作家茁壮成长的沃土,到了这里,你即使是一支筷子,也会长成一棵竹子。动得我好像看见自己已经立竿见影、苍翠滴了。

  但是两年后,当我离开军艺时,我觉得我还是一支筷子。换句话说,我在军艺没有打开门,但也没有关上门。我的小说之门自打开之后,似乎就关不上了。既然关不上,就死命地打开它吧,打不开也要打。这是多年来我听到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觉得就是这句话告诉了我小说的秘密。

  6。1992年7月1⽇

  这是法律意义上的一天,很枯燥的,没有什么说头。如果一定要说,就是说:从这一天起,法律承认有一个女人是我的老婆,或者说我是她的丈夫。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尹。对有些人来说,法律承认可能是很重要的一天,但对我和⻩尹来说,这是很无所谓的一天。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一天在三年前,举国上下闹学嘲的时候,有一天我跟当时在南京的好友鲁羊去南京大学看大字报。看了大字报,鲁羊还是不想回家,想看一个女生。他知道女生住在几号楼几号房间:八舍208室。但是光知道不行,因为女生宿舍男生是进不去的。那时候也没有‮机手‬,怎么样才能把他要见的女生叫下楼来呢?只有大起嗓门喊,别无选择。那就喊吧。但鲁羊却要求我喊,他说这里没人认识你,你喊吧,没事的。显然,他是把我当作他了。他当时在写诗,哲理诗,抒情诗,两种诗都是世俗生活的异议者,令他的生活少了不少世俗之气。如果我们俩调个头,我想他可能会帮我喊的,他⾝上有见义勇为的气质和游戏事情的胆子。可我哪有这种勇气?打死我也不喊。哪怕喊下来的人是我的,也不喊。结果也不需要我们喊,楼里出来了两个女生,他定睛一看,默不作声地上去,拦住了她们。原来他俩心有灵犀呢。不光是跟他心有灵犀,跟我好像也有一点灵气,无意中带了一个人来,这样就形成了两男两女的良好格局,否则我不是成电灯泡了?为了暗合缘分之说,后来⻩尹说,那天晚上她们本来已经出了宿舍楼,但她觉得天气有点凉,就又回宿舍取了一件外套,要不然就错过了。

  这个夜晚,我们把时间给了南大附近的一家叫三棵树的咖啡吧。这好像是我第一次“泡吧”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尹。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夜晚是有魔力的,会神秘地衍生出无数个相似的夜晚。这样的夜晚多了,我们就开始谈婚论嫁了,先是在心里说,然后是嘴上说,继而是⾝体说,最后是法律说。说真的,起初我们俩对法律之说都有点小看,甚至排斥它,我们觉得心里说是最重要的。那时候,我们都希望做一对没有法律意义的夫,但事实证明法律说是很重要的。法律说了,我就从南京调到了成都,名正言顺地,朋友和组织都为此提供了应有的帮助,比如房子,比如假期。这就是法律的意义和好处。

  作为丈夫,我是另外一个人,不是外面看到的那个人。在外面,我待人比较温和,处事也比较冷静,遇事有情讲道,乐于谦让,很多事情放在心里解决,不爱张扬,不喜热闹,总的说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所以,我老婆经常说,她喜做我的朋友,而不是老婆。我的回答是很耝暴的,我说:你是SB——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对这个人,他老婆很长一段时间都拿他没办法,只好忍着,忍不住就流泪。现在好像找到办法了,就是做回音壁,用更大的声音回过来:你是SB!有时在SB之前还加个“大”字:大SB!两个SB对上就⿇烦了。这时候,我儿子就朝我们竖起两个小小的大拇指:打平,打平!这是孩子在学校里学来的。我觉得这是他至今在学校里学到的最好的知识,有着无穷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啊。

  感谢上帝!

  顺便说一个我的反动思想——先申明是反动的,不要较真,当笑话听。我觉得夫之间要学会吵架,不会吵架的夫是危险的,相敬如宾的夫是不‮实真‬的,偷偷摸摸的夫是可聇的,心里只有孩子的夫是可怜的。好了,打住吧,用托翁的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其实也是相似的。

  7。1997年5月16⽇

  这是我做⽗亲的一天。

  有人说,作品是作者的孩子,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孩子是⽗⺟的作品?应该是的。不过,这部作品写得太累了。太累太累!有些事情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累,比如…说两件具体的事吧。儿子出生前,老婆和我都被一种说不出的恐惧笼罩着:小东西出来若有什么短缺咋办?越是临产,这恐惧越是凶险,常弄得老婆噩梦不止。第二天就是预产⽇,半夜里我被“明天的⺟亲”尖利的啼哭吓醒。问怎么回事,准⺟亲只哭不语,眼泪流得人伤心。我说说出来吧,说出来就好了。她说她梦见生了一只猴子。我看看时辰已三点多钟,就说子时过后的梦都是相反的,说明你要生个金童⽟女了。她对我这说法显然不満,连找出几个老梦反击我。我只好另辟蹊径,问其腹內是否有瘙庠感?她感觉一下说没有。我说既是猴子,⽑乎乎的东西,怎会无瘙庠感?她这才破涕。第二天,小东西没有准时出来,他⺟亲更是惶惶不可终⽇,说他一定是怕我们嫌弃(不好才嫌弃)不肯出来。我说哪个孩子出生都不是哭的,呆在子宮里好好的谁愿意出来,儿子出来后我都愿意进去顶儿子这个空。反正整天就这么半真半假地哄。其实我嘴头说得好听,心头也是发⽑的。对生儿育女,我和老婆的年龄都偏大了,我真担心当初为图好耍,拖沓了几年要我们付出沉重代价。如若真如此,无疑是把我们一辈子都耍脫了。就这样,等待孩子出世,就像等待老天判决,分分秒秒都被过度的期望和恐惧拉长了又拉长。

  9号的预产⽇,15号仍无动静,两人的耐心到了极限,強烈要求医生采取措施,哪怕挨一刀也在所不惜。于是吃催产饭。小东西倒经不起催,催产饭一吃就发作了,而且来势尤为凶猛,三下五除二,只花了5个小时就出来了。斗胆视去,⾝上没⽑,鼻子眼睛什么的也都是长对地方了的,心头顿时释然。想再细看,已被医生包裹起来,只露张脸,看不了其他的。回病房后,老婆问我看孩子的庇股了没有,我说看庇股⼲吗?她不说。但我看出她的心思,我自己因此也有了担心。看不看?俩人都有点犹豫,因为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们甚至都不知如何打开。但犹豫再三,我们还是坚决又困难地打开了包裹。先看庇股——没多长尾巴,也没少长舡门。然后掰开一个个手指头看,掰了手指又掰脚趾。都无异样,自然放心⾼兴。不料小东西适时嘹亮一嚏,顿时把我们的⾼兴吓得无影,担心是不是让他受凉了。那⽇子就是这样惊惊吓吓,谨小慎微的。但总的说,小东西还算体恤我们,对我们份份担心都退而避之,偶尔涉⾜,也只是点到为止,玩个有惊无险而已。我们想这样就好。这样我们就什么都満⾜了。

  一天,光灿烂,我抱着儿子凭窗而立,儿子引颈眺望,似有所见,令我大为开心。照众人话说,百⽇之內婴儿有目无光,而儿子此时远无百⽇。我久久望着儿子睁圆的双目,喜从中来。忽然,我觉得儿子左眼黑珠子上似有异物,定睛一看——啊,那黑⾊之中居然还叠有一个黑点!形状和瞳孔一般圆大,位置在瞳孔的正上方,下弧与瞳孔上弧相外切,上弧与黑眼珠的上弧相內切,⾊泽比眼珠要深沉,比瞳孔又要浅淡。左看右看,确凿无疑,顿时喜消忧起!说真的,我没敢告诉老婆,因为那实在有点恐怖。即便那是一粒痣,我知道,⽪肤上的痣是无关紧要的,但又有谁能告诉我,眼珠上的痣也是无关紧要的?何况我不知那是不是一粒痣。从此,一份十⾜的担心盘踞在我心间。从此,我也开始了漫长而复杂的求证和验证工作,四处求医问人,用各种方法手段测试其左眼目力。但是,得到的回答都是似是而非的。我似乎只有耐心等待,等过百⽇,甚至更长时间。由于过度希望,我自然而然产生了极度害怕。我不知这等待何⽇才能完结,只觉得在无限的等待中,我已变得越来越可怜而不知所措。

  又一⽇,儿子半夜里暴吵不已,我抱着他从卧室哄到客厅。客厅黑着灯,儿子的吵劲立马变成了沉默的东张西望,头‮劲使‬地甩来甩去,像要把黑暗撞破。突然,儿子的头一下趴在我肩上一动不动,而且⾝体在‮劲使‬往后扑。我顺势退去,直到门前,而儿子的头依然挣扎着从我肩上越过去,往冰凉的铁门上凑。我以为他是额头发庠,就换过手来,想给他挠庠。这时,我一扭头忽然发现,黑暗中,小圆的门镜像一颗宝石一样亮得耀眼。原来,走廊上亮着灯,而我家里是黑的,门镜是惟一的一孔亮点。我终于明⽩过来,赶紧试着帮儿子的左眼往那孔亮点上凑,结果儿子十分配合地将左眼贴在了门镜上,双脚天喜地地踢打起来。我久久地沉醉在儿子的沉醉中,眼泪一滴滴流下来。就这样,我有充⾜的理由相信,那不过是一粒黑痣,奇妙的黑痣,无关紧要的黑痣。就这样,我对儿子有了第一份感,感觉像是儿子背着我拿命去破了个什么了不得的世界纪录,命没丢,那纪录自然便变成了我的、也是儿子的大荣大幸了。

  我要说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我要问的是,这什么时候能结束?

  8。1997年8月28⽇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的兵,我虽然不是兵,但也是流⽔的一滴。这一天,我流出了已经容纳我17年之久的军营,流到了地方,领取了今生第一张居民⾝份证。

  2005年10-11月写

  2008年4月4⽇改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