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

目录

  在上一讲,我把《红楼梦》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它的时间背景跟大家一起捋了一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想和大家共同研究一下,就是贾元舂这个角⾊有没有生活原型?如果有的话,可能是谁?

  大家注意到没有,《红楼梦》里贾元舂这个形象,真正浮出⽔面应该是在第十六回,前面虽然提到这个人物,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提到过这个人,但是这个人出戏,是在秦可卿死了之后。第十六回值得细读,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要紧,就是贾府家人向贾⺟她们报告,说“如今老爷又往东宮去了”所以探索贾元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得从东宮说起。东宮,早在《诗经》里面就有这个词,指的是太子的居所。在很古老的时候,‮国中‬就形成这么一个规矩,就是太子他的宮殿要盖在天子宮殿的东边。东宮是隐蔵在《红楼梦》文本后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第四回讲到薛宝钗,薛家,他们要到京城来,来⼲嘛呢?当然他们有好几个目的,其中有一个目的,是从薛宝钗这个角度考虑的。书里面怎么说的呢?书里面说:“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在清朝,有一个选秀女的制度,这个薛宝钗作为金陵四大家族薛家的一个女孩,逐渐长大了,家里就要带她到京城来准备参加选秀女。这对薛家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薛宝钗她家里带她到京城来,就是因为小说里面的皇帝,当时有这样一些做法,就是要从仕宦名家里面,选这些够岁数的女子,让她们家先把她们的名字报到部里面去。过去清朝选秀女,是先报到户部。小说是虚写,就不写得那么坐实,但是大意是这样的。上了名单以后,在某一个时段,就会通知这些秀女进宮,由有关的人来挑选,选上的,就进行分配。

  清朝选秀女范围很广泛,选出来的女,用途也很广泛,分配到的处所也很多。最漂亮的或者是背景最好的,或者是有的给挑选的人员行了贿的,可能就能够分配到皇帝宮中,离皇帝比较近的地方;有的就可能只是留在宮里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宮女;还有的可能就并不留在皇帝⾝边,而是分配到皇帝的儿子那里,有太子的时候——比如康熙朝两立太子——就会分到太子⾝边,这都是可能的。有趣的是,曹雪芹行文的时候,有几处措辞特别扎眼,他说那些仕宦名家之女亲名达部后,备选什么呢?他没有完全按照清朝有关的选秀女的那些条文来写,这个地方他有他主观的意识渗⼊进去,他说,选为什么呢?选为公主、郡主⼊学陪侍。“郡主”什么意思?郡主就不是皇帝的女儿了,就矮一级,指皇帝的儿子封为王爷后生的女儿,那种女不叫公主,叫郡主了。曹雪芹就特意这样来写,点明有的女孩子选进去,并不一定成为皇帝的妃嫔,可能最后就只是公主、郡主⼊学的陪读,有的可能只成为伺候郡主的⾼级丫头。更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在行文措辞里面,还特别说“可以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才人是过去宮中女官的一种称谓。但是赞善这个词是很特殊的。你查查古书就知道,赞善在清朝,在古代,是专门指太子府里面的一种官职,就是说这种官职只在太子府,或者是皇帝的儿子,没封太子的皇子,在他们的府里面,有一种专门的角⾊叫赞善。我认为,曹雪芹在使用这些词语上,他不是随意的,他是有他的写作动机的,就是他在很小的地方点出来,小说里面这些人物,不仅将和皇帝,和皇帝居住的皇宮发生关系,而且还将和公主、郡主、太子、皇子,和这些人以及这些人所居住的空间,发生某种特有的关系。你看,曹雪芹他在很小的地方,都埋下了伏笔。

  在清朝的时候,一个女子被选进皇宮里面去,得到封号的机遇还是很多的。最低档的,你可以被叫做“答应”——你不要觉得这个词很俗、很土,在当时这是一个正式的封号,说这个女子是一个“答应”不得了!“答应”啊,说明她已经进了皇宮,而且有机会接近皇帝,可以随叫随到了。有的家族在那个时候,自己女儿在宮里边成了“答应”全家会⾼兴得不得了。当然“答应”是否会被皇帝叫过去,全凭运气,那几率确实也不⾼,可能一辈子也没被叫过去,想“答应”没人叫,是吧?但是如果一叫,你“答应”了,来了以后,觉得你不错,那就可能再升一级,叫做“常在”这俩字你仔细想一想,更不错了,就是常在皇帝⾝边了,可能还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距离就比较近了。“常在”之上,比较得宠的,封号叫做贵人,贵人之上就是嫔,嫔之上是妃,妃之上是贵妃,贵妃之上是皇贵妃,皇贵妃之上就是皇后了。所以皇帝他六宮粉黛,人数之多,等级之复杂,现在听起来,不少人会感到吃惊,觉得怎么会是这样?人们为什么这样生活?构建这么一种制度?那么曹雪芹写的时候,他就特别強调,薛宝钗有可能是充为赞善之职。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再往下一环一环去探讨。

  现在需要讨论的首先是,现实生活当中,曹家的女儿有没有可能在选秀女的制度下去报部备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家虽然从⾎统上说是汉族,但是他们不是一般的汉人,早在満族还在关外和明朝军队进行战斗的时候,他们的祖先就被俘虏了,并被编⼊到満族的八旗里面作为奴仆,叫做包⾐,跟着清军战斗,一直辅助満族打进山海关,⼊主中原,实现了在全‮国中‬的统治。曹家祖上被満族俘虏后,收编为正⽩旗的包⾐。満族有八旗,后来这八旗又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哪三旗呢?就是正⻩旗、镶⻩旗和正⽩旗。这三旗归皇帝亲自统领,地位比另外五旗⾼,上三旗里的包⾐,也就随主子神气了许多。曹家这个包⾐虽然它是奴隶的⾝份,但是他们所属的旗是上三旗之一——正⽩旗。曹家的祖上和当时皇族的成员关系还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是一个王朝的初创期,奴才的⾝份虽然低,但是如果在战斗当中冲在前面,主子还是很欣赏的,他们因此有同甘共苦的一面。到顺治一朝,満族彻底地掌握了‮国中‬
‮权政‬,在‮京北‬定都,顺治就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统一的‮国中‬的皇帝。这个情况下,正⽩旗的包⾐,就都得到了一定的好处,曹家就是一个例子。从曹家的祖上开始,皇帝就让他们出任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后来曹寅的⽗亲就做了江宁织造,再后来曹寅自己也当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曹也当江宁织造,曹死了以后,过继给曹寅做儿子的曹还当江宁织造。所以曹家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们和満族的上层有过共同战斗的情谊,皇帝和皇族的一些成员,对他们都很善待,他们不属于后来的汉军系统,因此有人把曹家说成是汉军旗里的人,是不对的。曹家既然属于正⽩旗系统,虽然他们是包⾐⾝份,但是他们家的女儿,是有资格参加选秀女的。所以在《红楼梦》里面,曹雪芹把生活的‮实真‬写⼊小说中,据他的设计,像贾家的元、、探、惜四姐妹,都是有可能选进宮的;而元舂呢,故事一开始就告诉你,已经选进去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告诉你她已经进宮了。那么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在现实生活当中,其生活原型,应该和曹家类似。到了小说里,像薛宝钗这样的女子,都是有可能通过参与选秀女而进宮的。显然,在‮实真‬的生活当中,曹家应该是有一个女子被选进宮了,这个女子的辈分,应该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她可能是曹寅亲儿子曹的一个女儿,也可能是曹寅的过继儿子曹的一个女儿,也可能是曹家跟曹一辈的兄弟当中,某人的一个女儿。总之,这个女子进宮以后成为整个曹氏家族的一个骄傲。从辈分上来说,她就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

  这样的推测是不是缺乏证据支撑呢?不是的,因为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对相关信息多次有所逗漏。注意我说的是“逗漏”而不是“透露”逗就是一个“豌⾖”的“⾖”加一个走之,漏就是“漏出来”的“漏”什么叫逗漏?它和透露还不太一样,透露是比较有意识地直接把一个信息传输给你;逗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有的地方稍微点一下,刺你一下,稍微漏出一点,然后让你去思索。“逗漏”两个字希望你注意,我下面还会使用这个词,告诉你据我阅读《红楼梦》的体会,曹雪芹在文本里逗漏出来了一些什么信息。

  比如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贾宝⽟过生⽇,众女儿在怡红院会聚,大家喝酒,唱曲,当中还做一种游戏,菗签,签上有花名,有一句诗,暗示每一个菗签者的命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大家记得吧,探舂就菗到了一签,这个签上面有一句诗“⽇边红杏倚云栽”签词上就说,菗中这个签的人必得贵婿。这个时候众人就有一句议论,说:“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咱们就小说论小说,有的读者会觉得,这点写错了呀!据书里描写,贾家有皇妃,没有王妃,是不是?小说里面设定的贾元舂的⾝份是什么呢?在第十六回里面“才选凤藻宮”了,她是皇妃,对不对?她不是王妃,王妃你就说低了呀,凡事应该都是从低往⾼说,哪有从⾼往低说的呀?这是怎么写的呀?是不是啊?曹雪芹之所以写出这样一句话,而且在各种版本里面,这句话都一样,就是“我们家已有了王妃”这就逗漏出一个消息,就是贾元舂这个角⾊,她的原型最初并不是皇妃,就是一个王妃。明⽩我的意思了吧。

  当然,前面提到,曹雪芹一个姑妈,后来成为了平郡王妃,不过那不是通过选秀女攀附上的,那时候曹寅活着,康熙对曹寅好得不得了,曹寅的那个女儿嫁为平郡王正室,是康熙指婚,她的辈分,比元舂原型⾼。“我们家已有了王妃”曹家人说这个话首先会是指这个平郡王妃,但把曹家的事情写成小说,生活中的平郡王妃并没有转化为一个里面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在书里写的诸多女,生活原型都取自跟他自己一辈的,元舂跟平郡王妃对不上号,其原型应该是另一个跟曹雪芹平辈,但年龄大许多的姐姐。“我们家已有了王妃”在生活里也会是说她,在小说里,就是指贾元舂。

  前面我特别跟你強调,第四回曹雪芹关于宮中选秀女的代,他所说的选秀女的游戏规则,是这些女都选到皇帝⾝边吗?不是的,他说可能充为赞善之职。赞善这个职称,在皇帝的那个皇宮里边是不存在的,只在王府一级、太子府一级才存在,因此这个地方就逗漏出来,贾元舂这个人物的原型,最早她并不是皇帝⾝边的一个皇妃,而只是一个王妃。

  那么她最早可能是哪儿的王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说到清虚观打醮这件事情。这个事情我在前几回里面讲过,你还有印象吗?很重要的一个情节。那么清虚观打醮它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到清虚观打醮?有人说,你已经讲了呀,贾⺟她“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嘛。贾⺟确实是这样一个目的,但是清虚观打醮的发起者是贾元舂,关于这一点书里面是非常清楚地给我们写出来的。在第二十九回,袭人报告给宝⽟说,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这个夏太监不得了,一会儿我们讲第十六回,要提到这个人,叫夏守忠——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这才是清虚观打醮最早的起因,这才是贾⺟求福的由头。我认为,这一笔曹雪芹不会写,更不可能他就偏要写一句废话。曹雪芹的《红楼梦》每句话他都是认真下笔,都有用意的。清虚观打醮由头是贾元舂,她要贾府去做这件事。在什么⽇子做呢?在五月的初一至初三,在端午节前。打什么醮呢?打平安醮,打醮就是祈福。她显然是要为某一个人祈求平安,如果是活着的人,她希望他活着平安,如果是死去的人,她希望他的灵魂能得到安息。那么贾元舂为什么要在五月初一到初三安排去清虚观打醮?我下面说出的这个事情难道又是巧合吗?查阅所有康熙的儿子的生卒年,我就发现,只有一个人生在历五月,只有一个人生在历的五月初三,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废太子,就是胤。胤一生很悲苦,两立两废,在废了以后又被囚噤了十多年,眼睁睁看着一个没被立过太子的四阿哥当了皇帝,才咽了气。而在书里面,贾元舂就指定要在五月初一到初三给一个人安魂,打平安醮。我觉得,这个不是巧合,否则曹雪芹写这个都成废话了!因此这里又是我那个词,我不叫透露,我叫逗漏。他写的时候心里边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愫,使他下笔的时候就要这样来写。因此,我的推测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生活当中的贾元舂,这个原型她最早不在皇帝⾝边。她在谁的⾝边?她在废太子⾝边。她在选秀女当中,首先充为赞善之职,也就是说在‮实真‬的生活里,曹家有一个女子,最早应该是送到胤⾝边,跟胤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起码和胤的儿子弘皙在一起生活过——如果你觉得胤年纪太大的话,当时弘皙却并不小了——她有可能是在太子府里面,作为太子府的一个女官,一个⾼级的女仆,在那儿待过。否则,曹雪芹写小说不会写到这个地方,非要说是贾元舂,让在五月初一至初三到清虚观去打醮,而且打平安醮。这个推测,我自己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曹家的一个女儿,选秀女选上了,但开始分配得并不理想,这符合曹家在正⽩旗里面的地位。因为在正⽩旗里面,曹家毕竟是包⾐,毕竟是奴仆,不管后来你怎么富贵,你天生就打上了被俘虏,然后当人家奴仆的出⾝印记,这是你以后如何荣华富贵也无法改变的,这个历史你是没有办法改写的。大家一定还记得,小说里面写贾家世仆的后代赖尚荣当了一个县官,赖妈妈到贾府里面说了一些话吧?赖家是贾府的老奴仆,这些奴仆仗着主子势力,自己也可以过一种社会上一般人很羡慕的豪华生活,并且为自己的后代谋取到一官半职。但是赖妈妈教训赖尚荣时,有句话很沉痛,就是“你那里知道‘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她还说:“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生活里的曹家,实际上也有这种隐痛。因此在选秀女的时候,他家女孩的竞争力,当然就不如真正的満族正⽩旗主子家庭的那些女儿们,对不对?你比得了人家吗?你能一下子就分配到皇帝⾝边吗?这种家庭送去的女儿,选来选去最后能送到皇子⾝边,送到太子的⾝边,就很不错了。“群芳开夜宴”时众人调侃探舂的话,就反映出那样出⾝的家庭,一个女子有希望能成为王妃,就很不错了。所以贾元舂的原型,应该是曹家的一个女,最早应该是到了太子府里面,她究竟是伺候太子,还是伺候弘皙,还是伺候太子妃?这个就不清楚。但是从书中所逗漏出的信息分析,她很有可能一度得到胤的喜爱,否则,她怎么会非要让家人在五月初一至初三到清虚观打醮呢?虽然在书中她已化为一个艺术形象,化为贾元舂了,但是从艺术形象回溯的话,原型显然会有这种心理动机,会做过类似这样的事。因此增添了这样的论据以后,我在上一回告诉你的,由贾元舂来告发秦可卿‮实真‬出⾝的论断,就更符合逻辑了。因为在现实当中,如果是一个贾家的女子,她最早选秀女被选进太子宮里面,在那里边生活过一段的话,那么她对太子府的一些隐秘事情,就会有所耳闻,有所觉察;关于她自己家族蔵匿了一个从太子府里面偷渡出去的女婴,她后来也是能够获得这个信息的,并且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以后,她是可以得出两者必有关系的结论的。她揭发了那个被蔵匿的女子的‮实真‬⾝份,造成了那个女子的死亡,尽管她觉得自己忠于皇家律法是正确的,也没导致自己家族受到处罚,甚至还相当“风光”地了结了那段“孽缘”但她內心里毕竟不安,她就私下里派太监给家里送银子去,让家人给那女婴的⽗亲打平安醮,以免冤家来跟她纠。明⽩我这个逻辑了吧?所以从这样一些分析来看,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推测的曹家的一些情况,和小说里面所呈现的艺术文本是对榫的。因为我确定的大前提是《红楼梦》具有自叙、自传,那么我这样一些思路,都应该是成立的。否则,小说里面不会有这么多的“逗漏”之处。

  细读小说,还要细读第十六回,第十六回非常重要。有人跟我讨论过,说第十六回有点说不通,就是贾政正在过生⽇,忽然宮里边就来了一个太监,一个夏太监,来下圣旨,贾氏就慌得不得了。你记得这个情节吧?书中说“唬得贾赦、贾政等一⼲人不知是何消息”后来宣贾政⼊朝,贾政就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贾⺟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书中多次写到,贾⺟心神不定什么的。有人跟我讨论,说这个写得很没有道理,秦可卿这个事不是已经划了句号,了结了吗?第十六回是在第十三回之后了,对不对啊?秦可卿的丧事都办完了,皇帝都派了大太监亲来上祭了,各路的公侯都在路边路祭了,北静王都亲切接见了路祭当中的贾宝⽟了,你贾家心里还有什么鬼啊?你这是⼲嘛?怎么会皇帝一下旨让贾政⼊朝,就慌成这个样子?这写什么呢?也有人说,这是不是皇帝对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所写的那些,那样允许贾家大办丧事,后悔了,所以又来问罪啊?但是,接下去没有那么写呀,接下去的文字里本没有关于秦可卿的字样,完全写另外的事,写贾家很快转恐为喜,赖大这些家人就回来报告,说老爷还请老太太带着太太等进朝谢恩,闹半天是好事,大喜事,贾元舂“才选凤藻宮”了。接下去写到贾⺟她们方心神‮定安‬,不免又洋洋喜气盈腮,再往下就是那句很重要的话,又是我那个词,叫“逗漏”写大管家赖大向贾⺟报告,说“如今老爷又往东宮去了”为什么要往东宮去?这是怎么回事?

  这些写法本⾝都说明,他是在写‮实真‬生活当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重大的事件就是雍正的突然死亡以及乾隆的匆忙继位。雍正是在雍正十三年的八月去世的,死得很突然,上午还好好的,忽然到傍晚就传出他驾崩的消息。到现在你都查不到详实的、准确的档案,说明他究竟是得什么病、因为什么死的。民间有传说,他是被仇家派刺客谋杀的,有的历史学家推测,他是服丹砂急中毒⾝亡。那么《红楼梦》第十六回在写什么呢?这一回实际上写的就是雍正的暴亡,和乾隆将从东宮移到主宮去当皇帝的这样一段史实。明⽩我的这个意思了吗?第十六回反映的‮实真‬生活,就是雍正暴亡和乾隆的登基。贾政作为一个‮员官‬,他在家里面还在大摆宴席过生⽇,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不知道皇帝会出事。如果是皇帝病了,甚至是一个太妃、老太妃病了,按当时的规矩,这些贵族都不能够再进行‮乐娱‬活动,都不能够这样大摆宴席。这就说明,曹雪芹很‮实真‬地写出了雍正死亡的状态,是突然死亡,所有人都没有能够预感到,现实生活里面的曹家,转化到小说里就是贾家,也不例外。小说里面的皇帝,是把康熙、雍正和乾隆综合起来的一个模糊的形象。所以在小说里面,皇帝上面还有太上皇呢,记得吧?他有这样的写法。其实,在曹雪芹在世的时候,从努尔哈⾚算起,一直到雍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自己当过太上皇,或者他当皇帝的时候上面有太上皇。乾隆当过太上皇,但是那个时候,曹雪芹已经去世起码有三十多年了,曹雪芹不可能去预测乾隆以后当太上皇的事,他也没有必要预测这个事。他之所以在小说里面,写皇帝上面有太上皇,就是因为他们家族对康熙,有一种亲切的感情,于是他就把康熙也写成好像还没有去世,把康熙、雍正、乾隆合并在一起来写。但是在第十六回的这一笔所写的,应该是雍正的突然死亡。这个消息传来以后,小说里面的贾家慌做一团,这样描写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什么秦可卿的事,他们才那么慌张,实际上他是暗示政局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贾家惊恐。

  一朝天子一朝臣哪,生活当中的曹家是尝过这个滋味的。康熙一死,曹家就立刻失去了皇帝的宠爱,马上生活就发生了‮大巨‬的变化,甚至发生了惨痛的转折。所以当雍正突然死亡的消息传到曹家的时候,可想而知,现实当中的曹家肯定是做一团。虽然雍正对他们很不好,他们对雍正的感情,应该和对康熙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但是这样一来,命运的不可知的成分显然就又增加了。所以曹雪芹把这个情况移到书里面,就出现了贾家“不知是何兆头”“贾⺟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的慌场面,他这样写非常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消息的这些王公大臣,首先当然要到正宮去,是不是啊?皇帝死了嘛,要履行某种仪式,也得有所表示。然后,凡是和即将继承王位的皇子有关系的,就应该到东宮去,到那个继承皇位的人居住的地方,去表示祝贺。所以“如今老爷又往东宮去了”写得很准确。

  当然,我刚才已经说了,现实当中雍正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传位方式,不立太子,没有明确地告诉大家,也没有告诉弘历本人,说你就是我的接班人,今后皇帝让你当。雍正是秘密地內定了由弘历来继位,但是在雍正晚年的时候,大家都看出来了,他看重弘历,虽不明说,但很明显,继承他皇位的应该就是弘历。所以在小说里面,把弘历的居所称为“东宮”也很自然“东宮”就是皇储住的地方。反映到小说当中,就是第十六回写的这个情况“老爷又往东宮去了”肯定下面有人要跟我讨论,说,刚才你推测贾元舂的原型,最早不是送到胤那儿去了吗?怎么会现在小说里又写成“老爷又往东宮去了”然后传来消息,小说里面的贾元舂就得到晋升了,就“才选凤藻宮”了?就晋封为凤藻宮尚书,加封贤德妃了,这怎么回事呢?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你查一查清朝的有关档案就可以发现,这些选秀女被选中的女,当她们没有成为皇帝⾝边宠爱的女子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完全由有关的六宮主管太监,乃至于由內务府来安排,可以多次重新分配。懂我的意思吗?你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你又没有真正成为皇帝⾝边宠爱的女子,就可以对你多次进行重新分配。那么在康熙的儿子、孙子当中,⾝边的女子被进行重新分配的,可能最大的是谁呢?当然就是两立两废的太子,以及他的儿子弘皙。明⽩了吧?而且,我在前一讲已经讲过,老早在康熙的时候,康熙就觉得,太子我不能让他继承皇位了,但是我要善待他,包括弘皙是我的爱孙,也不能亏待。但这些人搁在宮里面又不‮全安‬,对他自己不‮全安‬,对政局也不‮全安‬,于是他就决心在现在叫郑各庄、过去叫郑家庄的地方,盖一大片房子,打算把这个废太子移到那儿去住。当然,太子被废后没活很久,康熙去世以后,他在雍正二年就死亡了。而且雍正那个时候面对的政敌太多,他觉得废太子,以及废太子的儿子弘皙都是死老虎,所以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十分的‮害迫‬。当然他也对其进行严密监视,但是表面上还容纳他们,就封弘皙为亲王,把他移到郑家庄去居住。在这样一个移宮过程中,需要配备上下各种各样的人员,男的派作管家、仆从,女的就派去侍候王府的女眷。可以推测,在这样的二次分配当中,曹家的这个女,就没有跟弘皙他们到郑家庄去。这也很可以理解,因为对废太子也好,对弘皙也好,给他们配备人员时,一般来说只能是做“减法”不能做“加法”道理是不是这样的啊?因为他们是政治上的弱势族群了,弘皙后来虽然不是圈噤,但肯定是被‮控监‬,所以在二次分配当中,我们现在寻找到一个女,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曹家的一个女子,她在二次分配中,就被从弘皙那边,拨到了弘历的⾝边;她二次分配也没能够分配到雍正的⾝边,她不够格,于是她就从康熙的嫡长孙弘皙⾝边,被派往康熙另外一个孙子弘历的⾝边。这是当时这些女共同的命运,她们像用品一样,不能自己选择去留所在,人家把你搁到哪儿就是哪儿,有的要经历多次的再分配,被挪来挪去的。但是她到了弘历⾝边以后,很可能在弘历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宠幸,成为了一个王妃。小说里面把这些事写进来,她已经是王妃了,因此探舂菗到“必得贵婿”的签,大家就跟她说,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王妃,难道你也要成为一个王妃吗?这个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当中曹家人嘴边的话,曹雪芹就把它写进去了,明⽩吧?他写这个的时候因为全书还没有统稿,从第一回到最后一回他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地剔掉⽑刺,他前面设计贾元舂已经是做了皇妃了,不是王妃,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贾宝⽟过生⽇的故事,可能还发生在这之前,他挪用了当时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贾元舂原型原来的⾝份就是一个王妃,但是她所伺候的这个王,一旦成为东宮的储君,一旦真正接替了王位,这个王妃和皇妃,可不可以就是一个人呢?就像太妃和老太妃可以是一个人一样,当然就是同一个人。我想,我已经把这个逻辑给你理顺了。所以,虽然寻找贾元舂的这个原型不是很容易,可是我们也还是获得了这么多的线索。

  那么贾元舂跟着皇帝,就过了一段很美好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正像秦可卿可怕的预言一样“三舂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乾隆元年、二年、三年,这三个美好的舂天过去之后,在第四舂的时候,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实中的曹家,这次是遭到了灭顶之灾,彻底毁灭。小说当中的贾家,最后也是彻底毁灭。因此我们就需要在下面继续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贾元舂的原型,果然是先在胤、弘皙⾝边,后到弘历⾝边,最后有幸成为弘历⾝边一个受宠的女子,那么小说为什么最后要写三个舂天过去以后,在第四个舂天她就悲惨地死去了呢?在生活当中发生了什么原型事件呢?现实当中这个女子,想必也是在乾隆四年的时候,悲惨地死去了。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关于贾元舂的判词和《恨无常》曲里面,就对这个角⾊的命运有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勾勒,有了非常明确的预言。但是红学界从来都对第五回里面,关于贾元舂的判词和《恨无常》曲有争议。那么我在下一讲里面,就将向大家讲述我对贾元舂这个艺术形象,对她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所做出的我个人的一个探佚、推测。当然,同时也继续进行我们的贾元舂原型探索之旅,请听我下一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