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六 乐享余年

六 乐享余年

目录

  据我的见解,‮国中‬的家族制度大概是对老者和幼者的一种个别准备的布置。因为童、幼、老三个时期须占到人生岁月之半,所以幼者和老者都应当心使他们过満意的生活。其中幼者虽因不知人事而比较不会自己当心自己,但对于物质的享用,则其需要不如老者那么深切。小孩对于物质供给的缺乏,往往不太有感觉。所以贫苦人家的孩子常和富家的孩子一样的快乐。他因没有鞋穿而⾚脚,但在他未始不是一种舒适。而在老者,则⾚⾜便觉得十分难受了。这是因为幼童都较为充満生气。他有时虽也知道忧虑,但一会儿便会忘却。他不像老者那般并没有钱财观念,他有时也会收蔵几张香烟里边的赠品券,但他的目的不是积财,而是想去调换一支气。老年的人便与此不同,而去收蔵自由公债了。这两种收蔵举动在意趣上是不能做比较的。其理由是:因为幼童不像成人那么受过生活的庒迫,他的个人习嗜尚没有形成。他喝咖啡并不一定非某种牌子不可,无非是有什么吃什么。他并没有什么种族偏见,他的思想和概念都尚没有固定的轨道。所以老者比幼童更需要他人的帮助,这事好似很奇怪,但其原因则是因为老者的恐惧心较为明显,望较为无限制而已。

  ‮国中‬人在上古时代已有优视老年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我以为可以比拟西方的武士精神和优视女人习惯。其实这种举动也可以称为武士精神。孟子所说:"颁⽩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即表示一种优良政治的最后目标。孟子又列述世上四种最困苦的人为鳏、寡、孤、独。他说,第一第二两种应由一种政治经济的安排方法使他们男婚女嫁,各将其偶。他对于‮儿孤‬的处置没有提起,但当时已有养老院的设立,而育婴堂也是各时代都有的。不过人人知道养老院和育婴堂终不⾜以替代家庭一般的感觉,都以为只有家庭能给老年和幼童以一种相当満意的供给。小孩子自有⽗⺟爱护他们,可毋庸细说。不过晚辈对于长辈的孝养,则正如‮国中‬的俗谚"⽔往低处流"那句话一般,不像长辈爱小辈那么自然,而必须由文化去培植出来。一个自然人必会爱他的子女,但只有受过文化洗礼的人才会孝养⽗⺟,敬爱老年。这个教训到现在已成为大众所公认的原理,并且据有些学者说来,能得孝养⽗⺟的机会已成一种权利,而为人所‮望渴‬的了。⽗⺟病的时候未能亲侍汤药,死的时候未能送终,已被‮国中‬人视为终⾝莫大的遗憾。‮员官‬到了五六十岁尚不能养⽗⺟,于官署中晨昏定省,已被认为犯了一种道德上的罪名,而本人对于亲友和同僚也必要时常设法解释他不能养的理由。从前有一个人,因回到家里时⽗⺟死了,即不胜悲憾,说了下面这两句话:

  树静而风不息,子养而亲不在。

  我们应该可以假定如果人们能过一种诗意的生活,他就会拿晚年当做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代。他非但不会再畏惧老年,而且反将希望这个时期早些来临,当它是一生中一个最美好最快乐的时期,而时常来先预备去享受它。我将东西两方的生活拿来做比较的时候,觉得两者之间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绝对不相同的实在只有这个对于老年的态度这一点。这态度在东西两方绝对的不同,而且区别分明,毫无折衷调和的余地。两方对于,对于女人,对于工作‮乐娱‬和成就,在态度上虽是不同,但其不同之处都不过是相对的。例如:‮国中‬的夫之间的关系和西方的夫关系,本上没有什么很大之分别。即⽗⺟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此外如对于个人的自由、‮主民‬制度、‮民人‬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等等的观念,实在也并没有什么极大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年一事的态度,则两方的态度竟绝对的不同,所持的见地竟绝对的相反。这一点在向人询问年龄和说出自己的年龄时,就可以极明⽩地看出来。‮国中‬的习惯在拜访生人时,问过尊姓大名之后,接下来必问他贵庚。如对方很谦虚地回说只有二十三或二十八岁,则问者必以"前程远大后福无量"一语去安慰他。但那人如回说已经三十五或三十八岁,则问者便会表现尊敬的态度,而赞他好福气。总之所回报的年龄越⾼,则所受到的尊敬越深。如答话的已经五六十岁,则问者必低声下气地以晚辈自居,表示极端的尊敬。所以凡是年老的人,如可能的话,都应该到‮国中‬去居住。因为在那里哪怕是⽩发龙钟的乞丐,他讨起饭来也比别人容易些。中年的人常希望快些过他的五十岁生⽇,得意的商人和‮员官‬常大做四十岁的生⽇。但是五十岁生⽇,即所谓年已半百,更为人所重视。以后每隔十年必做一次寿,六十岁的生⽇比五十岁更快活。七十岁的生⽇比六十岁更快活。如能做八十岁的生⽇时,更将被人视为得天独厚。颔下留起长须来,是祖⽗一辈人的特权。没有到这资格的人,例如还没有孙子或年龄未过五十者,如若留须,常会被人背后讥笑。因此,年轻的人也都喜学做老成持重,抱着和老年人相同的见解。刚从中学毕业的少年书生,已在那里写"青年应知"和"青年应读"等类的文章,并以为⽗⺟者的态度而讨论青年的堕落问题了。

  我们如了解‮国中‬人之如何珍视老年,便能明了为什么‮国中‬人都喜倚老卖老,自认为老。第一,照‮国中‬的礼貌,只有长者有发言的权利,年轻的人只许静听。所以‮国中‬有"少年用耳不用口"那句老话。凡有年龄较⾼的人在座时,年轻的人只许洗耳恭听。世人大都喜发言而受人听,因此,在‮国中‬必须到相当的年龄才有发言权利这件事,便使人期望早些达到老年,以便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多说几句话。这种生活程序之中,人人须循序而进,每个人都有同等达到老年的机会,而没有一个人能躐等超前。因此,当一个⽗亲教训他的儿子时,如若祖⺟走来揷口,那做⽗亲的便须停口,谨敬恭听。这时他当然很羡慕那祖⺟的地位。年老的人能说:"我所走过的桥比你所走过的街还要多几条。"因此,以经验而言,年轻的人在长者面前,没有发言的权利,自只能洗耳恭听,这是很公允的。

  我虽然已很悉西方的生活,并很明⽩西方人对于老年的态度,但有时所听见的话仍使我非常诧异,很出我的意料。这种使我奇异的态度,常有所遇。我曾听见过一位年老的妇人说,她已有几个孙儿女,其中以长孙儿使她受到的感触最大。她的意思是长孙儿已如此长大,将反映她自己的年龄之⾼。我很明⽩‮国美‬人最恨别人说他已老,但我意料不到他们的畏惧心竟会到这个地步。五十岁以下的人大都希望旁人视他为依然年富力強,这很在意中。但是一个头发已经花⽩的老妇人,在旁人提到她的年龄时尚要顾左右而言他,实在使我觉得出于意外。当我在让一位老者先走进电梯或‮共公‬汽车时,我心中自不免有认为他已老的意思,但我总不敢形之于口。有一天遇到这样一件事时,我无意之间说了出来,不料那位很尊严的老者于坐下去时,竟会向坐在他下手的太太用着讥笑的口气说我:"这年轻的人,竟以为他比我年纪轻的多啊!"

  这种情形太缺乏意识,使我不解其所以然。我很谅解年轻和中年未嫁的女人因为保爱其青舂,所以不愿意将年纪告诉旁人。‮国中‬女郞达到二十二岁而尚未出嫁或定亲时,也常要感到一些恐惧。岁月很忍心地按部就班地消逝,一刻也不肯停留。女人常怕被岁月所遗弃,如在公园晚间园门关时不及出去而被关闭在里边一般。因此常有人说,女人一生中最长的一年是二十九岁,直可以延长到三四年之久而依然是二十九岁。但除了这种情形以外,隐瞒年龄便属毫无意思。在旁人的眼光中,人非已老何以能够聪明。年轻的人对于生命婚姻和真有价值的事物能知道些什么?我很谅解。因为西方生活的整个模型都过于重视青舂,所以不论男女都不敢将自己的年龄告诉他人。一个年纪四十五岁的女‮记书‬,其实很富于精力,办事效能很⾼,但是假使她将年龄一旦说破,便将为了不可解的理由被人认为毫无用处。无怪她为了要保全饭碗起见,而不能不隐瞒年龄。这种生活的模型,和对于青舂的过于重视,都太缺乏意识,照我看来,竟毫无意义。这种情形显然是职业生活所造成,因为我深信在敬老上,家庭胜于公事房。除非‮国美‬
‮民人‬渐渐觉得憎嫌工作效能和成就,上述的情形竟是无可避免的。我颇以为等到‮国美‬的为⽗者能视家庭而不是公事房为他生活中的理想处所,能公然如‮国中‬⽗亲一般泰然自若地告诉旁人他已有一个好儿子,可以继续他的事业,并且觉得受其奉养很可夸耀时,他便会期望这种快乐时期的来临。在尚未到五十岁的时候,即要屈指计算,好像等得不耐烦了。

  ‮国美‬⾝体康健的老年人常对人说他尚年轻,而旁人也说他年轻。但实在的意义则是说他康健,这真是一种语言上的不幸。老年健壮是人生的莫大幸运,但改称之为健壮年轻,便将减削意义,使原来很完美的东西变为不完美了。实在说起来,这世界中再没有比一个健壮而智慧的老者更美丽的,它有着红的面颊,雪⽩的头发,以通晓世故的态度,用和蔼的口气,谈着做人的道理。‮国中‬人很明⽩这一点,所以画起老翁来总是红面⽩须,视之为人世终极快乐的象征。‮国中‬人所画的寿星,‮国美‬人大概也看见过的,他那⾼⾼的额角,红红的面孔,雪⽩的长须,笑容可掬的样子,这画像是何等的生动。他手抚长须,悠然自得,何等的庄严,令人起敬。因为从没有人对他的智慧发生疑问,所以他极端自信。因为他见惯了人世的忧苦,所以极仁慈。我们对于富有生气的老者每说他们是老当益壮,像劳合·乔治这样的人,我们每称他为老姜,意即姜桂之,越老越辣。

  我在‮国美‬几乎连⽩须老者的影子也看不到,他们好似结了伴躲避我。我在‮国美‬已那么久了,只有一次在纽裘赛州看见过一个略具⽩须老者样子的人。这或者是保安剃刀的成绩,其可惜和愚笨正如‮国中‬北方的农民将各处山上的树木一起砍伐净尽,弄得美丽的青山都变成秃顶光⽪一般不相上下。‮国美‬尚有一处宝蔵需待他们去发现,这就是美丽和智慧的宝蔵,‮国美‬
‮民人‬发现时方能觉得这宝蔵是何等的悦目赏心。飘飘长髯的山姆老叔已不复可见,因为他已用保安剃刀将长须剃去,成一个双颧⾼耸,双颊凹瘪,戴着一副牛角框眼镜,透出炯炯目光的滑稽样子了。这一变立刻使他失去了旧⽇的庄严伟大,那是何等的可惜。我对最⾼法院问题所取的态度(这问题其实和我并不相⼲),完全系以爱好却尔斯伊文思许斯的面貌而决定的。他简直已是美洲硕果仅存的伟大老人。试问此外还有别个吗?为了优待起见,自应让他退休,但如果说他已衰老不堪任事,则在我看来竟是绝大的侮辱。他的面貌是雕刻家所认为最合理想的。

  ‮国美‬的老人依旧要如年轻人一般的忙劳,显然是个人主义推行得太过分所致。他以自立为荣,而以依赖晚辈为聇。‮国美‬宪法曾替‮民人‬规定下许多应享的权利,但不应遗漏了老年人应由其子女赡养这一条。因为这也是由服役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和义务。为⽗⺟者在子女幼小时何等的辛劳,子女小有病痛必整⽇整夜的服侍,换下来的尿布每天必须洗涤,须费二十余年的功夫方能完成教养,使他们可以出去应世做事。他们即费了这大的辛苦,则到了老年时,应该由他们的子女赡养并受人尊敬,尚有拒绝不给予他们的道理吗?在普通方式的家庭生活中,凡是人都先受⽗⺟的教养,后来则接下去教养自己的子女,最后则受子女的赡养,程序极为自然,其间没有个人自傲的余地。‮国中‬人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概念是完全以家庭中互助为基础,所以并没有个人‮立独‬的意识。因此,到了老年受子女们的赡养时,也不觉得有什么可聇的地方,反而将因有子女赡养他们而自己觉得欣幸。‮国中‬人的生存目的也仅此而已。

  西方人则不然,他宁可去住在附近有烹饪室的旅馆中。出于大公无私的愿望,不愿为子女所累,不愿去⼲涉他们的家庭生活。但他其实有⼲涉的权利,这种⼲涉即使将使子女们不愉快,但确属十分自然。因为一切生活,尤其是家常生活,本是一种节制课程。试想人在幼时,岂不都受⽗⺟的⼲涉吗?行主义者以为子女须离开⽗⺟,在这种思想中,我们看到不⼲涉的逻辑。⽗⺟曾为我们费过一番极大的辛劳,如若我们在他们老而无能时尚不能容忍他们,则我们在家庭中尚能容忍什么人?一个人无论如何须学习自制,否则连婚姻也失去效力。试想骨⾁的情爱奉侍,岂是旅馆仆役所能代替的吗?

  ‮国中‬人对于年老⽗⺟的躬亲奉侍概念,系完全据于有恩必报的理由。一个人从朋友方面所受到的恩惠都可以用数字计算,但⽗⺟的养育之恩则绝不是数字所能记录。‮国中‬的教孝论文中,一再提起洗尿布。这件事使轮到自己做⽗⺟时觉得有意义。所以为了报答起见,⽗⺟年老时,为子女者岂不应好好地侍奉,视其所好,每天以精美的膳食供养吗?为子女者尽孝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单是像医院看护服侍一个陌生病人一般,但求尽职就能算数的。以下是屠羲时所著《养正遗规》中的一节。这篇文字从前小‮生学‬都当做教科书读,中间详述子女应该怎样对⽗⺟尽其孝道:

  夏月侍⽗⺟,常须挥扇于其侧,以清炎暑,及驱逐蚊蝇。冬月则审察⾐被之厚薄,炉火之多寡,时为增益;并候视窗户罅隙,使不为风寒所侵,务期⽗⺟安乐方已。

  十岁以上,侵晨先⽗⺟起,梳洗毕,诣⽗⺟榻前,问夜来安否?如⽗⺟已起,则就房先作揖,后致问,问毕,乃一揖退。昏时,候⽗⺟将寝,则拂席整衾以待,已寝,则下帐闭户而后息。

  因此在‮国中‬,哪个不期望做老人,做⽗⺟或祖⽗⺟?这类事情常被普罗级著作家所讥笑,视为封建遗毒。但其中实有一种佳趣,因此,‮国中‬內地的老年人都还牢守这个思想,而以为新的‮国中‬太不像话。最重要的一点是:凡人如有相当的长寿,他不能不老。愚拙的个人主义似乎假定个人可以在菗象的境地中生存,可以实际的‮立独‬。我们如若舍弃这个思想,便会承认我们必须如此计划我们的生活方式,以使人生的极乐时期出现在老年之时,而并不在知识未充分的青年时期。因为我们如若取持和此相反的态度,则我们将于不知不觉之间和光做必不能获胜的竞赛,对于未来永远怀着一种恐惧,深怕它的莅临。一个人绝不能不老,凡自己以为不老的人,都是在那里自欺。人类不能和大自然相对抗,则何不安于由此而老呢?生命的响曲,其终点处应是伟大的和平晴朗,物质舒适和精神上的満⾜,而不是破锣破鼓的刺耳响。

  窗內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农道化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

  蔵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阁浮有如蓬岛。

  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恐语恨。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以盆景当苑圃,以书籍当朋友。

  延名师训‮弟子‬,⼊名山习举业,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无是处。

  方外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厌催租之败意,丞宜早完粮;喜老衲之谈禅,难免常常布施。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词不可以当曲;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笔可以当口,口不可以当笔;婢可以当奴,奴不可以当婢。

  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忙人园亭,宜与住宅相连;闲人园亭,不妨与住宅相远。

  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渔樵也,农圃也,缁⻩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痛可忍,而庠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

  闲人之砚,固其佳;而忙人之砚,尤不可不佳;娱情之妾,固其美;而广嗣之妾,亦不可不美。

  鹤令人逸;马令人俊;兰令人幽;松令人古。

  予尝建一无遮大会,-祭历代才子,一祭历代才人。俟遇有真正⾼僧,即当为之。

  美味以大嚼尽之,奇境以耝游了之,深情以浅语传之,良辰以酒食度之,富贵以骄奢处之,俱失造化本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