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百年相思 > 舍 生

舍 生

目录

  我喜送子观音的故事,甚于西方的送子岛。

  ‮国中‬送子观音是将自己最珍爱的,割舍与人,

  有一份厚重的情义。

  仲夏午后,当我们到达大⾜时,整座四川盆地被蝉声锁扣,热烈地燃烧着。

  踩着一级又一级炙脚的石阶往上爬,摄氏四十度以上的⾼温,觉得⾝体某个部份有缺口,大量⽔分汨汨倾泻而出,不能拦截,也无法修补。

  走着走着,不噤想起前一⽇在成都,船行⽔上,面而来的乐山大佛。那佛端坐着,与山齐⾼,‮大巨‬朴拙,自在安详,青苔与草棘将佛⾝染成淡淡的绿。历朝历代,旅人的船在江上,挣扎遇险滩,搏抗过急流,心力瘁,几乎不能撑持,剎那间,江面突然开阔,波息风定,一仰首,便见到这尊巍峨⾼耸的坐佛。光里,因露⽔的润,莹莹光亮。旅人们扑⾝拜倒,在甲板上,朝拜生命的奇迹。这种情绪,即便是现代的我,伫立在静止的船头,也可以体会。

  借着宗教,人类与自然做神妙的结合。

  终于看见大⾜宝顶山石窟,借着宗教,人类不甚自觉地拥有媲美造物主的能力。那些保存尚称完好的佛像群,幸运地躲避了无数次的兵灾浩劫。巨型石雕卧怫,侧⾝而卧,那是一张満细致、姣好无瑕的容颜。导游告诉我们,在印度,男子必须拥有美貌与智能,才能修成正果。我想,有美貌而能谦卑不炫耀,便是一种智能了;有智能而能怜悯苍生,则是慈悲。美貌、智能、慈悲,三者合一,怕是绝少的。卧佛正是释迦牟尼逝世的场面,尽管环绕着的弟子,神情肃穆悲伤,释迦双眼似开似阖,却是无比光华的恬静安适。

  我那因酷暑与疲惫而显焦躁的心情,逐渐妥贴。即是死亡,也不过是那样自然的一种状态,无需惊恐。卧佛以"死"来启示"生"的玄机。

  第二天早晨,坐车往北山石窟,清风徐徐,扫尽昨⽇燠热。沿途凡有⽔稻必栽一畦荷花,稻香荷香映着物产丰富的田园风光,这才领略到"大⾜",有着怎样盈満自适的意味。

  北山石窟有许多观音造像,冬是唐、宋时期作品,特别着重面容、肌肤与妆饰的雕刻。面容多是中年妇女的雍容、温柔;素⾐薄裙,纤秾合度的肌肤彷佛要透出⾐衫;宝冠璎珞,华丽庄严,稍稍移动便会发出琤琮的声响。

  叮当、叮当。

  我在风中迥⾝寻找,一阵阵飘散如乐音。原来是工匠凿石,企图将部份磨蚀的石窟恢复旧观。千年以来,这座山上的石壁,便是在一斧一凿的敲击下,由耝糙原始蜕变成精致丰美的生命体。

  那些姓名隐佚、不为人知的工匠(或许该称为石雕艺术家),在毫无灵知觉的石头上,贯注了信仰,更投⼊了对人世最深的缱绻眷恋。他们雕刻的观音,以女为仿真对象,具备有世间女子的面貌和神态。

  有位临⽔而生的少女,欹⾝屈膝,一手置于膝上,拈着飘带,一脚垂进⽔中,彷佛在拨弄着,神态‮悦愉‬而悠闲,背后是一轮大満月。这雕像称为"⽔月观音",显然既不准备"寻声救苦",暂时也不"普度众生"了,只是被这⽔月叠的景象羁绊,索尽情赏玩。艺术家是以怎样的女子为蓝图呵,她那潇洒自在的坐姿,浪漫天真的举止,是否也曾令雕刻者失神惘?

  至少,我认为,"数珠手观音"的雕刻者,为着他的蓝图而辗转难眠。在一片柔和的椭圆形背光中,观音轻盈的⾝影,袅袅亭亭,飘带掀飞,好似向人走来一般。弧度优美的肩自然下垂,双手错在‮部腹‬,微俯的面容上,有一对弯月般的眼睛,角上翘,兜着发自內心的微笑,笑意直染上丰颊。那种抑止不住的幸福満⾜,应该来自于深情的疼惜。因她笑得那样真挚藽切,人们遂忍不住要亲近,为之倾倒,昵称她"媚态观音"。而这凿石的人,究竟是她幸福的来源?或只是众多爱慕者之一?无论如何,他令她幸福的瞬间,得以永恒。

  站在"送子观音"龛前,聆听着她的故事,一时间,竟不忍离去了。

  据说,送子观音原是一名舞艺超群的牧羊女,因她的才华而受仰慕。有一回,国王设宴款待得胜归来的勇士,邀她前来献舞助兴。牧羊女已怀有⾝孕,但王命难违,只得赴宴。勉強舞罢一曲,便想告退,偏偏五百勇士饮酒兴起,強邀牧羊女共舞,在混烈的过程中,终于失去了她的孩子。悲痛绝的牧羊女,也因为这样残酷的打击,一病不起。

  死后的牧羊女,成为鬼王的子,为弥补生前丧子的悲痛,于是,生下五百个孩子。纵使如此,仍不能化解她心中的怨毒。每到夜晚,她便成为狰狞的鬼⺟,到人间戕害婴儿,造成极大的痛苦与恐慌。

  有一天夜晚,鬼⺟归来,发现她自己的孩子竟然少了一个,上天下地,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她的肝胆俱摧,几乎要崩溃。这时,佛出现了,为了超度她,佛将她的孩子蔵起来。

  "你有五百个孩子,失去一个尚且悲恸绝。世人只有一、两个孩子,失去了孩子,他们的心情如何?"

  鬼⺟豁然开朗,体认往昔的罪孽深重,为了赎罪,便将自己的五百个孩子,送给世间求子的夫。转念之间,化"戕生"为"舍生",从此被尊为"送子观音"。

  我喜这样的故事,甚于西方送子岛。‮国中‬的送子观音是将自己最珍爱的,割舍与人,有一份厚重的情义。

  而她那人、鬼、神的三世,也颇堪玩味。人若是怀着沉诡谲之心,便是鬼。鬼若能一朝省悟,及时回头,也可修成正果。

  离开北山石窟的时候,再度经过"送子观音",她正含着意味深长的微笑,捧抱一个小小孩儿,优雅端庄的⺟亲形象;灵动的牧羊女,酷厉的鬼⺟,早已消逝。

  果然消逝了吗?

  想起在故乡的岛上.此刻也正炎热难当,可能又添加了一夕急⽩头的⽗亲,长夜里哀哀痛哭的⺟亲,恐怕噬人子女的鬼⺟仍在人间肆

  鬼⺟化⾝为凡人的模样,却没想到,有朝一⽇也将为人⽗⺟;甚至忘记自己也曾稚幼无助。劝鬼⺟舍生送子的佛,什么时候能再出现?

  一阶一阶往山下走,重返回燃烧着的十丈红尘,两旁都是雕刻石像的小贩,观音、文殊、普贤,时时送到眼前,而我只向前走,并不停留…

  佛,在哪里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