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周国平自选集 >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

目录

  一

  除夕之夜,陪伴我的只有苏东坡的作品。

  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蔵些什么?”

  侍儿们分别说,満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惟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

  “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在苏东坡的私生活中,最幸运的事就是有这么一个既有魅力、又有理解力的女人。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噤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秉政,他都照例不受。自从⾝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两度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満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国中‬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一人流放到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了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通的蛮族中了却残生。

  二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苏东坡曾把写作喻作“行云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然。这正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个的这种不可遏止的自然的奔泻,在旁人看来,是一种执著。

  真的,诗人的格各异,可都是一些非常执著的人。他们的心灵好像固结在童稚时代那种⾊彩丰富的印象上了,但这种固结不是停滞和封闭,反而是发展和开放。在印象的更迭和跳跃这一点上,谁能比得上孩子呢?那么,终⾝保持孩子般速率的人,他所获得的新鲜印象不是就丰富得惊人了吗?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似乎在孩子时期一旦尝到了这种快乐,就终⾝不能放弃了。他一生所执著的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对于他来说,这种美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王公,没有这种美感,生活就索然乏味。贫如乞儿,不断有新鲜的美感,照样可以过得快乐充实。

  美感在本质上的确是一种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不因袭。这两个特点不正是美感的基本素质吗?然而,除了孩子的感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感觉。雕琢是感觉的伪造,因袭是感觉的⿇痹,所以,美感的丧失就是感觉机能的丧失。

  可是,这个世界毕竟是成人统治的世界啊,他们心満意⾜,自以为是,像惩戒不听话的孩子一样惩戒童心不灭的诗人。不必说残酷的政治,就是世俗的爱情,也常常无情地挫伤诗人的美感。多少诗人以⾝殉他们的美感,就这样地毁灭了。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有超脫之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脫。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凡是得以安享天年的诗人,哪一个不是兼有一种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呢?歌德,托尔斯泰,泰戈尔,苏东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同时是哲学家。

  三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不能超脫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一旦丧失这些对象,美感就失去寄托,心灵就遭受致命的打击。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这是审美上的异化。自由的心灵本来是美感的源泉,现在反而受自己的产物——对象化的美感即美的对象——的支配,从而丧失了自由,丧失了美感的原动力。

  苏东坡深知这种执著于个别对象的审美方式的危害。在他看来,美感无往而不可对象化。“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如果执著于一物“游于物之內”自其內而观之,物就显得又⾼又大。物挟其⾼大以临我,我怎么能不眩惑呢?他说,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就是因为“游于物之外”“游于物之外”就是不要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某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结果,反而为美感的对象化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噤,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蔵也”你再执著于美感,又有何妨?只要你的美感不执著于一物,不异化为占有,就不愁得不到満⾜。

  诗人的执著,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诗人的超脫,在于没有狭隘的占有望。

  所以,苏东坡能够“谈笑生死之际”尽管感觉敏锐,依然襟旷达。

  苏东坡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脫”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惟一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国

  度里。

  我相信,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空里,诗的精灵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飞翔。

  198312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