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牛棚杂忆 > 自序

自序

目录

  《牛棚杂忆》写于一九九二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一九九八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

  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了。可否极泰来,人间正道,浩劫一过,我不但翻⾝起来,而且飞⻩腾达“官”运亨通,颇让一些痛打过我,‮磨折‬过我的小将们胆战心惊。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难道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宽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吗?否,否,决不是的。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然。我这里所谓“非人”决不是指畜生,只称他为“非人”而已。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命”的正确,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但是,这只是冠冕堂皇的一面,这还不是一切,还有我私心的一面。

  了解“十年浩劫”的人们都知道,当年打派仗的时候,所有的学校、机关、工厂、企业,甚至某一些‮队部‬,都分成了对立的两派,每一派都是“唯我独左”、“唯我独尊”现在看起来两派都搞打、砸、抢,甚至杀人,放火,都是一丘之貉,谁也不比谁強。现在再来讨论或者辩论谁是谁非,实在毫无意义。可是在当时,有一种叫做“派”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既无据,又无理由,却是狠、毒辣,一点理也没有。谁要是中了它,就像是中了琊一样,一个原来是亲爱和睦好端端的家庭,如果不幸而分属两派,则夫妇离婚者有之,⽗子反目者有之,至少也是“兄弟阋于墙”天天在家里吵架。我读书七八十年,在古今中外的书中还从未发现过这种心理状况,实在很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真探究。

  我自己也并非例外。我的派也并非不严重。但是,我自己认为,我的派来之不易,是拼着命换来的。运动一开始,作为一系之主,我是没有资格同“⾰命群众”一起参加闹⾰命的。“⾰命无罪,造反有理”这呼声响彻神州大地,与我却无任何正面的关系,最初我是处在“⾰命”和“造反”的对象的地位上的。但是,解放前,我最厌恶政治,同国民没有任何沾连。大罪名加不到我头上来。被打成“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是应有之义,不可避免的。这两阵狂风一过,我又恢复了原形,成了自由民,可以混迹于⾰命群众之中了。

  如果我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话,我本可以成为一个逍遥自在的逍遥派,痛痛快快地混上几年的。然而,幸乎?不幸乎?天老爷赋予了我一个犟劲,我敢于仗义执言。如果我⾝上还有点什么值得称扬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一点犟劲。不管我⾝上有多少⽑病,有这点犟劲,就颇值得‮慰自‬了,我这一生也就算是没有⽩生了。我在逍遥中,冷眼旁观,越看越觉得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倒行逆施,执掌全校财政大权,对力量微弱的对立派‮狂疯‬镇庒,甚至断⽔断电,纵容手下喽啰用长矛刺杀校外来的中‮生学‬。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并不真懂什么这路线,那路线,然而牛劲一发,拍案而起,毅然决然参加了“老佛爷”对立面的那一派“⾰命组织”“老佛爷”的心狠手毒是有名的。我几乎把自己一条老命赔上。详情书中都有叙述,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不加⼊一派则已,一旦加⼊,则派就如大毒蛇,把我得紧紧的,说话行事都失去了理。十年浩劫一过,天⽇重明;但是,人们心中的派仍然留下了或浓或淡的痕迹,稍不留意,就会显露出来。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多半是十年浩劫中的对立面,批斗过我,诬蔑过我,审讯过我,踢打过我。他们中的许多人好像有点愧悔之意。我认为,这些人都是好同志,同我一样,一时糊涂油蒙了心,⼲出了一些不太合乎理的勾当。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如果让这些本来是好人的人知道了,我菗屉里面蔵着一部《牛棚杂忆》,他们一定会认为我是秋后算账派,私立黑账,准备⽇后打击报复。我的书中虽然没有写出名字—我是有意这样做的—,但是,当事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对号⼊座,易如反掌。怀着这样惴惴不安的心理,我们怎么能同桌共事呢?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所以我才虽把书写出却秘而不宣。

  那么,你为什么不⼲脆不写这样一部书呢?这话问得对,问得正中要害。

  实际上,我最初确实没有写这样一部书的打算。否则,十年浩劫正式结束于一九七六年,我的书十六年以后到了一九九二年才写,中间隔了这样许多年,所为何来?这十六年是我反思、观察、困惑、期待的期间。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产无‬阶级文化大⾰命”这一场残暴、混、使我们伟大的‮华中‬民族蒙羞忍聇、把我们‮家国‬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聇。

  我的脑筋一旦开了窍,我就感到当事人处理这一场灾难的方式有问题。耝一点比细一点好,此话未必毫无道理。但是,我认为,我们耝过了头。我在上面已经说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受蒙蔽的。就算是受蒙蔽吧,也应该在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中受到⾜够的教训,提⾼自己的⽔平,免得以后再重蹈覆辙。这样的机会恐怕以后再难碰到了。何况在那些打砸抢分子中,确有一些禽兽不如的坏人。这些坏人比好人有本领“文化大⾰命”中有一个常用的词儿:变⾊龙,这一批坏人就正是变⾊龙。他们一看风头不对,立即改变颜⾊。有的伪装成正人君子,有的变为某将军、某‮导领‬的东快婿,在这一张大伞下躲避了起来。有的鼓其如簧之⾆,施展出纵横捭阖的伎俩,暂时韬晦,窥探时机,有朝一⽇风雷动,他们又成了人上人。此等人野心大,点子多,深通厚黑之学,擅长拍马之术。他们实际上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潜在的癌细胞,迟早必将扩张的。我们当时放过了这些人,实在是埋蔵了后患。我甚至怀疑,今天我们的‮家国‬和社会,总起来看,是‮定安‬团结的,大有希望的。但是社会上道德⽔平有问题,许多地方的‮府政‬中风气不正,有不少人素质不⾼,若仔细追踪其源,恐怕同十年浩劫的余毒有关,同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有关。

  上面是我反思和观察的结果,是我困惑不解的原因。可我又期待什么呢?

  我期待着有人会把自己亲⾝受的灾难写出来。一些元帅、许多老将军,出生⼊死,戎马半生,可以说是为‮民人‬立了功。一些‮家国‬
‮导领‬人,也是一生⾰命,是‮民人‬的“功臣”绝大部分的⾼级知识分子,著名作家和演员,大都是勤奋工作,⾚诚护。所有这一些好人,都被莫名其妙地泼了一⾝污⽔,罗织罪名,无限上纲,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真不知是何居心。‮国中‬古来有“飞鸟尽,良弓蔵;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但⼲这种事情的是封建帝王,我们却是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义‮家国‬。所作所为之残暴无情,连封建帝王也会为之自惭形秽的。而且涉及面之广,前无古人。受害者心里难道会没有愤懑吗?为什么不抒一抒呢?我⽇⽇盼,月月盼,年年盼;然而到头来却是失望,没有人肯动笔写一写,或者口述让别人写。我心里十分不解,万分担忧。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昅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今天的青年人,你若同他们谈十年浩劫的灾难,他们往往吃惊地又疑惑地瞪大了眼睛,样子是不相信,天底下竟能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大概认为我在说谎,我在谈海上蓬莱三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有一段时间流行过一阵所谓“伤痕”文学。然而,据我的看法,那不过是碰伤了一块⽪肤,只要用红药⽔一擦,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会表露出来。

  此外,我还有一个十分不切实际的期待。上面的期待是对在浩劫中遭受痛苦‮磨折‬的人们而说的。‮磨折‬人甚至把人‮磨折‬至死的当时的“造反派”实际上是打砸抢分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磨折‬人的心理状态和‮磨折‬过程也站出来表露一下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这一类人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有的官据要津。即使别人不找他们算账,他们自己如果还有点良心,有点理智的话,在灯红酒绿之余,清夜扪心自问,你能够睡得安稳吗?如果这一类人—据估算,人数是不老少的—也写点什么东西的话,拿来与被‮磨折‬者和被‮害迫‬者写的东西对照一读,对我们‮民人‬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们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会是极大极大的。我并不要求他们检讨和忏悔,这些都不是本质的东西,我只期待他们秉笔直书。这样做,他们可以说是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只会得到褒扬,不会受到谴责,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就这样,我怀着对两方面的期待,盼星星,盼月亮,一盼盼了十二年。东方太出来了,然而我的期待却落了空。

  可是,时间已经到了一九九二年。许多当年被‮害迫‬的人已经如深秋的树叶,渐趋凋零;因为这一批人年纪老的多、宇宙间生生死死的规律是无法抗御的。而我自己也已垂垂老矣。古人说:“俟河之清”在我的人寿几何两个期待中,其中一个我无能为力,而对另一个,也就是对被‮害迫‬者的那一个,我却是大有可为的。我自己就是一个被害者嘛。我为什么竟傻到守株待兔专期待别人行动而自己却不肯动手呢?期待人不如期待自己,还是让我自己来吧。这就是《牛棚杂忆》的产生经过。我写文章从来不说谎话,我现在把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希望对读者会有点帮助。但是,我虽然自己已经实现了一个期待,对别人的那两个期待,我还并没有放弃。在期待的心情下,我写了这一篇序,期望我的期待能够实现。

  一九九八年三月九⽇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