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文学网
首页 > 仙侠 > 一支难忘的歌 > 傩戏面具

傩戏面具

目录

  在前面的行文中,我已经提到,在“文化大⾰命”中偷偷看“跳神”的一小节文字。但仍得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即使在那种年头,地戏也没有灭绝,但是毕竟是在那样特殊的年月,决没有人公开地谈及“地戏”或是“跳神”的。在我揷队的十年岁月中,也有人大起胆子悄悄地跳过,结果被公社⼲部发现了,硬是被拖去办了“学习班”还陪着专门骗人钱财的“信头子”挨了斗。

  事情奇就奇在这里,一旦说要跳地戏,恢复传统的民间‮乐娱‬形式,马上就有人将苦心冒险保存下来的面具献出来。

  有了原始的面具样式,早就缩手不⼲了的能工巧匠又⾝而出,重新雕出式样各异的种种面具,供寨邻乡亲们选用。

  当地人把这一类面具称作“脸子”或“脸壳”、把雕脸子的汉子称为“雕匠”随着出访法国和欧洲,傩戏大盛,一时间,雕匠顿时也跟着声名远扬,大受,被四乡八寨的老百姓请了去,酒⾁款待是不消说的。他们也便纷纷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创造着新的品种和样式。于是乎,用⽩杨木、丁香木雕刻而成的丑鬼、道人、女将、小军、忠臣良将等千奇百怪的脸子就在方圆数百里內的村村寨寨传了开去。

  有了脸子,讲究的地戏班子,喜攀比竞争,遂而就逐渐配齐了包头的黑布或是黑纱,⻩花背旗野翎,大红绣花的背板和⽔红上⾐,浅绿的战裙,黑底绣花带,甚至于扇袋、香包、银铃铛、竹骨扇,一应齐全,披挂整齐。

  有了配备齐全的行头和五颜六⾊的“脸子”就可以演地戏了。

  开演地戏,封箱的“脸壳”在开箱之前,必须得依照几百年传下来的规矩点蜡烛烧香,供滴⾎雄。进了场,还须“扫开场”演出之后还得“扫收场”连带着祭土地,给村寨上的家家户户招财进门,所谓“⽇落⻩金夜落银,牛成对来马成群”并保佑全屯堡的良民百姓平安富⾜,来年风调雨顺,五⾕丰登。

  如此重大的场面和活动,岂能不造成声势和影响?只消哪个屯堡的地戏一开锣,四乡八寨都有人赶了去凑热闹,就如同城里人看灯会、庙会、逛小吃街的心情一样。

  安顺的地戏如同出土文物一般扬名于世界。在乡间的地戏纷纷扬扬越闹越红火的那几年中,安顺附近的⻩果树瀑布、犀牛洞、天星桥和龙宮等引起世人瞩目的景点,正被有计划地辟为西线风景区,昅引众多省內外、国內外的游览者。先是那些被一股一股西洋风吹得晕晕乎乎的美术界人士对“脸子”发生了‮趣兴‬,其中一些颇有见地的美术家们被那些返朴归真的“脸子”所昅引,忽觉得那不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宝贝嘛!于是乎仿造者有之,受此启发举一反三运用于砂陶、雕塑、绘画创作中有之,很快地携自己的美术新作冲向世界艺坛的也有之。

  最大量的,则是在‮国全‬各地的旅游景点,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脸子”在出售。満街比比皆是,四处‮滥泛‬。这一现象,究竟是喜是忧,我也说不清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