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永不跪下的外公
箱子最底,有一帧小照。年轻的⺟亲怀抱一个酣睡的婴儿。婴儿对相机镜头不予理会,照样贪她的睡。似乎是一种先兆——将来的许多时间都要在镜头前、焦距中度过,索就不拿它当个事。
这是三个月大的陈冲,在年轻的妈妈——物药学家张安中的怀抱里。妈妈记得分娩女儿的时刻:产房里突然出现了一群医学院的生学。他们是来参观学习助产过程的。他们站在产一侧,参观了陈冲的呱呱坠地。似乎那是最早一个先兆——命里注定她一生要在众目睽睽下度过;从一开始她就是有观众的。
医学院的生学们动地看着这个健康女婴的诞生。他们自然不会想到她会有个不寻常的未来;她会在二十九年后的一天,翩然登上好莱坞的奥斯卡颁奖台;她会以她美丽的形象、娴的英语在世界影坛争得一席恒固的位置。生学们只看见她和所有初生儿一样,无目的地拳打脚踢,无泪地大哭大喊。这个女婴甚至比任何生新儿都吵闹,她有一副十分嘹亮、结实的喉咙,哭起来像吹小喇叭。
⽗亲陈星荣是头一个留神女儿嗓音的人。他心想:这么响亮的哭声怎么了得?谁吃得消?他抱女儿,拍女儿,有板有眼对地唱:“姑娘你好像一朵花,美丽的眼睛人人都赞美她…哎呀,再哭嗓子就哑了!”
因此,陈冲在呀呀学语时,便是一副微微嘶哑的嗓音。
“叫她什么呢?”家里人商量。
外婆史伊凡说:“叫陈冲吧。”
定了,就叫这个女婴陈冲。既然已有了个叫陈川的男孩。兄妹二人,一川,一冲,很有点一泻千里的气势。海上弄堂小妹的温情与安泰,从一开始就给排除了。像陈冲许多年后常说的:“奔波的命!命了没有安营扎寨这一项!”
“奔波”始于外公。外公张昌绍是个著名药理学家,早年赴英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后被英国皇家学会纳为会员。之后又赴国美哈佛大学进修,并受聘于哈佛。而外公却牺牲了哈佛的优越研究条件和优厚薪俸,在国难最深重的一九四0年回到了祖国。
所有人印象中,这位叫张昌绍的老先生是和蔼却拙于言语的。对外界的一切时尚,政治时尚也罢,社会时尚也罢,他都是以不变的淡然来应万变的。清早,他静静的⾝影从弄堂口消失;傍晚,他同样静静地归来,与世无争地在他的药理世界中忙碌。
这样一位令晚辈骄傲的外公仅仅陪伴陈冲到五岁。
像是一切都那么突然。
从这个学者家庭的窗口看出,一件叫做“文⾰”的大事情发生了。只见人的动作都耝野起来,嗓门都大起来。⾼音大喇叭和锣鼓声昼夜喧嚣。幼小的陈冲最初的意识中被装进一些完全不发生意义的词汇:“反动”、“灭亡”、“不聇于人类”…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的一天,外公回家了,比平时早些。
照例,他该去他的书房读报,而小陈冲会模仿他的样儿,捧一张报纸,不求甚解地“读”到保姆来叫:“先生,夜饭好了。”
小陈冲奇怪外公今天怎么不读报。她觉得外公的脸⾊有一点异样,像是更无话可讲的一种安详。她想,外公是累了。外公总是读老厚老厚的书,读到深夜。总是很早去研究室,在那里工作到所有人都离去。她不懂外公曾经研究的“儿茶酚胺”是什么,也不懂它在药理学上的位置有多重要。但她明⽩外公是个做过、并正在做许多伟大事情的人。因此,外公累了。
小陈冲朝外公眨巴一会儿眼,得出她五岁孩童的结论。刚要离开,外公却忽然注意到了这个小外孙女。
外公笑了。外孙女也笑一笑。她觉得外公还是有些异样。
外公走过来,把外孙女抱到膝盖上。
“今天做了什么?”老人问道。
“写字!”外孙女说,开心起来。因为外公并不经常这么抱她。外公不是个将疼爱流于言表的人。外公最疼爱她,这疼爱也是静静的、內向的。
“外公教我写字。”小陈冲请求道。
外公答应了。朋友们都知道张昌绍先生极精道于书法,假如他一生中只作了两个“家”那么除药理学家之外,他可称得上书法家。小陈冲当然明⽩人们仰慕外公的书法。
外公拿进一张纸,一支笔,一笔一画写下“说话要和气”几个字。
小陈冲开始模仿,仿不好,外公便以自己的手把握她的小手,引导每一笔画。小陈冲感到外公的手很有力气,暖和。要是外公老有今天这样的空闲多好,她可以坐在他膝盖上,让外公的大手领着她的小手写许多好看的字。“说话要和气”外公为什么教她写这个句子呢?外公说话永远那么和气,连小陈冲和哥哥闯了祸,他也和和气气地说:“下次不好这样啊!”晚饭桌上,外公比平时话更少,家里人问他什么,他用最简单的几个字轻声应了。大家便不再问他。除了陈川和陈冲,全家都知道外公心情不好。他的研究室被关闭了,他的研究项目早已被停止。每隔一阵,医学院的造反派就开一次批斗会,他待。他总是不声不响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议抗各种各样的人⾝侮辱,似乎对所有的莫须有罪名十分平静、泰然,最多不紧不慢说一句:“我没有错,我没什么可待的。”
有时家里人劝他不必那么较真,凑合递一张“待”上去,之后你是谁还是谁,想做什么,等这阵风嘲过去,还可以继续做。并不是妥协,仅仅是一种最低限度的自我防护。而外公拒绝了。他仍是那句话:“我没有错。”
外公的概念中,宗教代表着善,艺术代表着美,而科学,是真的象征。做了一辈子科学家的他,只能在真与伪之间抉择。
谁能料想那个安静的夜晚,外公內心的抉择达到最烈的一刻?
他的平静、缄默比平时更甚,然而全家人以对他心境、处境的理解给这缄默以诠释。
只有保姆大声叨唠一句:“咦,怎么先生(外公)把饭都拨到猫碗里了?…”
全家人听到这话心里都一“咯噔”是啊,老人怎么吃那么少,几乎没吃什么。他心里在经历怎样的磨难?人们望着他离开了餐桌,依旧平静,依旧安然。
小陈冲就那样看着外公走进他自己的书房,关上了门。
半夜时分,陈冲兄妹被一阵从未有过的嘈杂声惊醒。他们坐起⾝,在蒙胧中瞪着眼。
小陈冲爬出被窝。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可怕的、超出她理解的事。她⾚脚下了地,在寒冬的深夜里,半懵懂,半恐惧地伫立着。
妈妈从外公的房里走出来。外公的亮着微弱台灯的房间里传来外婆庒抑的饮泣。
小陈冲瞪着这个有些走样的⺟亲,走向她,忽然抱住了她。她感到妈妈在浑⾝抖颤,她听到妈妈断续的声音:“公公…不在了。…公公…死了!”
死?小陈冲懂得这个字,却头一次在她的家里听到这个字。
小陈冲也是第一次看见⺟亲哭泣。⺟亲在抱着她痛哭的同时重复:“公公死了。”五岁的她尚不明⽩“死”的残酷;“死”便是把那个慈祥、用暖和的大手握着她的小手一遍遍写出“说话要和气”的外公一下子带走,一下子让他从这个家消失。
从此没有公公了?她不懂。更何况是公公自己诀别了生命,诀别了全家和小陈冲。
五岁的陈冲不知怎么也嚎啕起来。她哭似乎是因为一种莫名而大巨的恐惧。外婆的哭,⺟亲和⽗亲的哭使她感到那恐惧连他们也抵挡不住了;五岁的她和哥哥生活中的重重保护仿佛在崩溃。她概念中的大人是不哭的。在孩子哭着奔向大人们,向他们求助,求得公平,求得安慰时,大人们总是微笑着说:“好了,好了。”那微笑似乎告诉孩子:“没什么呀,天塌下来还有我们呢。”而如今大人们也哭了。证明一种比“天塌”还大的恐惧出现了。
小陈冲逐渐明⽩了“死”不像上班,外公拎着他的公文包,回⾝对小陈冲说一声“再见”这个“再见”是能够兑现的。每个傍晚,外公走进弄堂口,⾝上有股极淡的药剂气味,对外孙女微微笑着。这微笑兑现了他早晨的“再见”
而这次外公没有说再见。也许他在最后的晚餐上,用心语对每个人说了,对小外孙女说了,他或许是因了这无言的告别而难以下咽那餐晚饭。
小陈冲似懂非懂地崇拜外公。那是个写了许多书籍,研究出先进的物药理论的外公啊!她也听说过外公的故事:二次大战最烈的年月,外公和外婆穿过硝烟战火的欧洲陆大,又穿过大洋,回到祖国,在重庆简陋的小寓棚里,著书、研究,以他力所能及的作为,拯救备受战争创伤的同胞…外公一生最大的希望是让自己的祖国摆脫科学上的落后,他的一生都在艰辛地实现这份希望。然而当他的希望被扼灭——研究室关门了,项目停止了,文献被勒令停用,他便感到自己实质的生命已经结束。逻辑地,他便停止了这个不再有意义的⾁体生命。
小陈冲是在多年后才真正懂得了外公的死。多年后,她以这样的缅怀写下了她五岁时的感觉,解答了她五岁时內心中的无数疑问——
五岁那年,童年的蓝⾊没有了。
⻩昏的太疲倦地从风的脊背
滑落
空旷的废墟中外祖⽗灰⾊的⾝影远去,消失
幼小的本能告诉我,他将留下
我,他将不再
回来
疑惑和恐惧让我很多年都没敢哭。今天
他的灵魂在我的⾝体里重新升起,带着新鲜的海的气息,带着永恒的微笑和永不跪下的拔。[注]
[注]陈冲为《陈川画集》所题的诗。
那个隆冬之夜以后,便不再有那个静悄悄、沉思默想的外公了。没人再在小陈冲和哥哥嬉闹吵嚷时竖起食指,说:“嘘,外公在看书。”没有了。家里有那么多东西——整洁的书房,那些夹有批注字条的书,那双尚未染尘的⽪鞋,都提醒着这个家庭中一个永恒的缺席。
而外部世界却有更多的,对于这位去了的外公的提醒。杀自是个普遍现象,也是被普遍认为聇辱的。成年人对自尽者的家眷只会窃窃私语,而孩子们却不一样。小陈冲一到幼儿园就听到小伙伴们大声的议论,大声地表示歧视。她这才感到⽗⺟所承受的那份不可名状的恐惧。孩子们坦率地表现他们的残酷、他们的不公正。
“她的外公杀自了!”
孩子们在这里敞开喉咙讲出大人们的窃窃私语。
小陈冲懂得了有口难辩的苦楚。并不因为你理直气壮你就能辩赢。一向好朋友的她不再喜幼儿园,她情愿和哥哥呆在家里。
而家里也随着外公的逝去而改变了。
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伙男女老少。小陈冲想,又来抄家了。她只知道“抄家”便是把她家里的每件好好的东西都翻成里朝外、底朝天,然后毁掉、或拿走。好好的画被撕裂,好好的书被扯碎。她记得一次有人拿走了几块当时市场上紧缺的肥皂。肥皂也反动了似的。总之“抄家”就是人家⾼兴做什么就做什么“抄家”越多,家里的东西就越少。
而这群男女老少⼲的是不同的事。他们一被放进门,就呼啸着冲进各个房间,自说自话地规划起如何瓜分这幢本不属于他们的小楼来。
陈冲、陈川起初还大声问几句,渐渐地也站到沉默的家长中去了。
这些人相当有“主人翁”精神,很快便决定在这幢楼的一侧安营扎寨,完全一派“打土豪,分田地”的狂。还让陈冲兄妹想到街上耝糙的临时舞台上表演的歌舞:“…咱们是耝胳膊耝腿大嗓门…登上历史舞台…上来了就不下去了!”
这个家庭中的人也知道,他们“上来了,就不下去了。”他们是“产无阶级”代表“⾰命”、“造反”他们用自⾝获益来消除阶级差异“反动学术权威”的房子,他们当然要占为己有。
小陈冲见⽗⺟、外婆缄默地接受了这一现实。而在她还十分蒙昧的心灵中,她感到自己家里的人被欺凌了。一个家庭的疆界,如此轻易的,就被践踏了。
幼小的陈冲感到最显著的失去,却是那两扇被霸占的房间的后窗。那窗是她和哥哥观看外部世界的屏幕。小兄妹没有太多的外出自由,玩具也很有限,他俩总爱长时间傍窗而立,看窗外的人物、景物,哪怕一片奇形怪状的云,也是他们奋兴的理由。这口窗所摄取的,是只有他们懂得的童话。
然而它从此不再属于他俩。
When we were children We spent 摸st of our time on the window looking out and day dreaming…We stared at the black roof tiles,grey buildings,brown dirt and green trees for hours on end。The geometry of the shadow changed as che day t on。The clouds were never the same from minute to minute。Nature t out its way Lo please us——kids with no toys。[注]
——陈冲·题诗于《陈川画集》
[注]译文大意: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看着窗外梦想…我们长久凝望黑⾊的房瓦、灰⾊的楼群、深褐的土壤和绿⾊的树。几何图案般的影子随⽇光不断变幻;云彩每分钟都是不同的形状。大自然就这样款待我们这些没玩具的孩子。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