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大舰巨炮
不管马克思学说其他方面如何,或者被用到他的学说的人利用的如何,但他的“环境改变人”这个哲学命題还是具备相当的科学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卢克纳尔海军中将率领着中华舰队的主力,出现在加尔各达的近海处。自然,这不能不引起已经沒有了海军主力舰队的加尔各达的英国人紧张。
固然沒人能否认这是一座被要化了的城市。从印度公司时代,历届的英国政府在这儿的投资就不遗余力,不但在附近的海岸上修筑了结实的大口径岸炮的炮台,更有诸多的兵营以及物资仓库修建在城市附近的基地之中。
这都是历來应付印度人叛的法宝、舰队、重炮、与那些结实的碉堡。从印度人角度來讲,他们数次为了民族自由而进行的起义,全都败在这些东西的手下。
制海权使英军有了无以伦比的机动。充足的物资使原本作战能力就相当强的英国、印度军队在对付起义者的时候,更加所向披靡。
可惜的是,由于对澳大利亚的增援,在这儿,无论飞机还是战舰他们的力量都少得可怜。虽然陆上的军队数量并不少,但对付起印度人的起义他们还有些用处,但对付中华舰队,根本就一点作用都起不到。
而那些少得可怜的海上力量与还算结实的海岸炮台,面对350架飞机以及大口径舰炮攻击的时候,连一点像样的作用都起不到。至于港口里几艘用來巡逻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他们倒是很利索的,在402毫米的舰炮轰击下很快就结束了抵抗!
有人会说,战列舰也就罢了,航母更不必说,庞大的身躯使他们可以携带更多的补给品,长期在海上行动。可是其他军舰呢?他们使用的燃料与补给呢?中华舰队凭什么逾越广阔的印度洋,并且不为沿途各岛察觉而直奔加尔各达呢?难道他们连淡水也不必要补充吗?
这些对于此刻拥有的飞艇已经达到150艘,随时可以把4500吨物资运送到数千甚至上万公里开外的“琴岛政权”來说,就为这样一只舰队进行空中补给,并不是什么太过于困难的事情。
所以舰队连淡水都不必设法补给,一切物资全部來源于飞艇的保障,他们只消追踪着“简易航母”的特殊频道的信号,自然就不难在海上找到他们,进行补给作业。
这样就可以使舰队在海上,不必靠近任何可能行踪的岛屿,一路兵锋直指加尔各达。至于对岸攻击,连他的学生金达维都可以做得好的事情,卢克纳尔海军中将自然更不成问題。
当空中力量一如既往了封锁了海上通道,及附近炮台的时候,6艘战舰上的大口径炮弹一个劲的砸向加尔各达各处的防御设施。无论是用來与海军对战的,此刻处于空中压制的炮台,还是说兵营,全都在这些1吨重的炮弹下战栗着。
果然重炮的轰击是极有作用的,就如同那些大贝尔塔攻城炮的威力一样,一枚炮弹下來,就是一片鬼哭狼嚎的惨叫,加尔各达的英军享受到了比利时士兵在列要当中的待遇。当岸上的重炮堡垒,无法再承受这样的打击时,他们按照对方的要求打出白旗,无条件投降。
毕竟,要求完全沒有了空中力量,几乎沒有像样的海军力量的他们,去对抗一支这样规模的舰队。完全是一件不合理的、自杀式的要求。
好在,卢克纳尔率领下的中华海军第一舰队,也沒有为难英国当地殖民政府,即沒有把大批的英国人关进集中营,也沒有在对方投降之后再度羞辱或者屠杀。他们只是根据作战计划,要求他们继续维持加尔各达的秩序,另外不要妨碍他们拆除英国政府所有的设施。
例如港口设施、海岸重炮、舰船修造设施、包括英国政府所有的战略物资、武器弹药、粮食药品,总之在这些强盗眼中,只要是属于英国政府的,那么现在就是属于他们的。既然属于他们,拆回去卖废铁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外人不能干涉。
尤其令人气愤的是,他们在要英国战俘搬空了英国政府所属仓库之后,把已经投降的英军的装备也一股脑的装上了船,令人可气的是他们却不收缴印度士兵的装备,并派人对着这些印度士兵大讲民族自决的道理。
作为英国在英属印度的首府,加尔各达被称为“宫殿之城”那么这座城市当中蕴藏的财富就要是一个在东方数得上的数量级别。
令英属印度政府敢怒不敢言的是,这些家伙不但用军舰装,甚至在他们到达后的第二天,天空里飞來成群结队的,也不知道是哪里來得那么多飞艇。把这儿所有属于英国政府,而又有价值的东西,全都装上船、艇、运了个不知去向。
至于那些还可以航行的英舰及潜艇,也都被人押着离开了印度,至于去向哪儿,也沒有人知道确切的去向。
这里面还包括加尔各达的图书馆,英国政府开设的博物馆甚至包括有轨电车和铁路,只要是能拆得下來的,只要他们的舰队沒有被物资入海底,似乎他们就沒有住手的打算。
所有属于英国政府的一切,他们甚至连那些四处飘扬的英国“米”字旗也不放过,据说拿回去可以当桌布使。
话说回來,这些中华舰队的水兵令当地人放心的是,沒有人进行抢劫、**之类的“业余活动”就算是嫖个,他们也会照价付帐。
这一次,英国政府损失就不小了。算起來,不过损失的是加尔各达港口里的物资,并不能对于殖民地造成什么永久的伤害,但英国人还是明白永久的伤害在哪里。
永久伤害的那些印度士兵对于英国的忠诚,现在已经成了加尔各达与附近地域唯一还合法拥有武器的军队。原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当中一些人就已经在为了民族的自由而进行斗争,那么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机会与武器。
唯一的问題,就是沒人知道停泊在港口附近的“中华舰队”是否愿意在他们掌管这儿的时间段内,允许这件事出现,这是印度人不大拿得准的事。
很快消息传到了英国,大卫。劳合。乔治首相却在第一时间严格封锁了消息。经过多方面私下的探讨与了解之后,他认定根本沒有可能与对方在海洋上进行大规模战争取得胜利的可能。
尤其,在对方驻山东的飞机已经达到2000架的情况时,就算海军、陆军愿意付出相当的代价,从海上攻击山东依然沒有可能。因为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证,在受到损失之后还可以送上足够的军队,去面对岸上的坦克师。
报复暂时來说不可能,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事使大卫。劳合。乔治首相担心。那就是趁着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打得疲力竭之际,印度的独立运动风起支涌,倘若他们与中华海军勾结的话,恐怕印度就将不是英国的印度。
那么,在欧洲战争打得疲力竭的英国政府还有能力在战后,再组织起军力重新征服印度、南洋、中国?如果不能,这会便宜了一直在金兰湾的法国人,当他们占领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不容易再让他们吐出來。
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为了英国欧洲战争的顺利进行,为了印度殖民地不至于叛,大卫。劳合。乔治终于在议会取得了妥协的授权。
“一起看文学网首发,请支持正版阅读,支持作者创作”不笑生A群:35761481;邮箱:qljrjaaa163。
自然,这件事惹得高傲的约翰牛们想要立即与“琴岛政权”一决雌雄,但理智的政治家们知道,现在就动手,那将是愚蠢的行为。就算是不建造足够的“大型航母”而是使用那种易于制造的“简易航母”对付中国人也必须在收拾了德国的大洋舰队之后,才是一个成的机会。
但这个“成的机会”在不知道战争何结束的现在,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时段。而且大多数人考虑的前提是,除非再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八国联军”否则对付起这些武装到牙齿的家伙可不大容易。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英国人显得特别“通情达理”一封电报飘洋过海來到北京城,接着又转向山东琴岛市,到达这儿早就知道了英国在这次冲突当中大失颜面,而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心的英国公使。
当然,也不必替唐云扬和他的“中华复兴”与“中华国防军”过度担心,将來还不知道会如何,但眼下的谈判他已经从女巫玛丽安,为他布设在英国的间谍网那儿得到了完整的情报。
这一切,与他在计划帮助德国人夺取伊里安岛时,就已经想到的结局并沒有什么太大出入。而这次行动的成功,不过是借着英国人骄傲自大,发动的一场闹剧式的作战。
最少他明白,他的运气不可能永远这么好,而且当一战结束的时候,他将有可能面临來自西方国家,更加严酷的挑战。